007电影中的中国形象演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007电影中的中国形象演变

[摘要]与时俱进的007电影一方面是东西方关系的晴雨表和世界政治的风向标,见证了世界风云的变幻;另一方面也隐藏着浓郁的西方中心主义,反射着挥之不去的意识形态色彩。其中的中国形象曾是作为一个任意歪曲的“他者”或“镜像”而存在的,随着中国国际地位的提升和国际形象的改变,再把中国当作敌人既不符合现实的国际形势,也不能满足观众的期待视野和审美想象了。

[关键词]007电影;中国形象;形象学

作为比较文学的一个重要研究领域,形象学主要研究一国文学中所塑造和描述的异国形象。西方的中国形象是近年来比较文学(化)的一个热门话题,许多学者从西方纷繁的历史文化资料中钩沉、梳理,试图廓清中国形象在西方视野中的生成与演变,现已有众多的译著和专著出版。本文以007电影为文本,以形象学的方法探求其中的中国形象演变,从而管窥半个世纪以来中国形象的变迁和世界风云的变幻。

40多年来好莱坞电影的主流可谓是“风水轮流转”,如20世纪60年代流行《毕业生》一类的青春反叛片,70年代时兴《教父》一类的黑帮片,80年代家庭伦理片大行其道,而90年代则是灾难片一统天下,而惟有007系列影片长盛不衰,一直保有电影市场票房的神话。1962年,首部改编自伊恩·弗莱明007小说的电影《诺博士》公映,风靡一时,到2006年最新一部《皇家赌场》,007系列电影已经拍了21部,平均约每两年一部,历经45年长盛不衰,赚取了40多亿美元的巨额收入。据非正式统计,看过007电影的观众总数起码有20亿人次,即地球上每3人就有1个曾经看过007电影!

构成007系列电影长盛不衰的元素大体有:英俊、优雅而幽默的男主角、美丽迷人的邦德女郎,假工作之名满世界旅游找刺激,令人难以想象的故事情节,各式最先进的高科技产品如名车、新奇武器,还有充满神秘感的音乐,永远不用为金钱发愁,无家室之累等等。除此之外,因007电影开始于冷战时代,故厚重的意识形态色彩也就不可不谈。尽管影片很少讲及东西方世界的正面冲突,但对于抹黑、丑化东方形象却乐此不疲。因紧随地缘政治的变迁而“与时俱进”,所以40多年来作为主流电影的007系列也成了动荡时事的风向标,此种变化对于满足观众的期待视野、审美趣味以及作为票房保证之灵药也屡试不爽。而作为社会主义国家,中国的形象在007系列电影中的前后变化也非常耐人寻味。

下面我们就来具体看看在007电影中中国形象的演变情况。在21部007电影中有9部与中国有着这样那样的关联,它们分别是《诺博士》(1962)、《金手指》(1964)、《霹雳弹》(1965)、《雷霆谷》(1967)、《金枪人》(1974)、《最高机密》(1981)、《八爪女》(1983)、《明日帝国》(1997)和《择日而死》(2002),下面的分析就以这9部电影为对象。9部电影的时间跨度正好40年。40年来国际关系风云变幻,中国本身也从封闭走向开放,国力和国际形象都有很大提升,9部电影中的中国形象相应地也有一个变迁的过程。梳理这些变化一方面可以看出西方人的自我意识和心理需要,另一方面亦能从镜像中返观和反省自身。为了分析方便,我们可以将007电影中的中国形象的变迁分为三个时期,即60年代的妖魔化时期(4部),70、80年代的过渡时期(3部),90年代以来的中性化时期(2部)。

一、妖魔化时期

60年代是东西方剑拔弩张的冷战时期,特定的意识形态偏见,使西方视共产主义为威胁和颠覆“自由世界”的洪水猛兽。1962年牙买加附近的古巴导弹危机,使世界到了核武大战的边缘。虽然当时中国和苏联已经翻脸,但和西方还是处于隔绝状态,加之中国国内这段时间正在集中精力积极研发原子弹,西方和苏联都对此有强烈的戒备心理,并且均提出了遏制和打击中国核计划的方案。而60年代的中国,边境问题接连出现:1962年中印边境战争,1969年3月中苏珍宝岛战争。国内的情况也不容乐观:首先是三年自然灾害,1966年又发动文化大革命……。此种纷繁复杂的社会形象也反映在该时期和中国相关的四部007电影中。

第一部007电影《诺博士》中的反派角色诺博士就是中国人,其实严格说来他只是半个中国人。也许是为了集中体现诺博士与生俱来的邪恶本性,电影把他设计为一个德中混血儿,这样观众可能就会联想到他集西方右翼的法西斯和东方左翼的共产党之特性于一身了。诺博士虽然是一个西方演员扮演,但他本人身着立领中山装,面无表情,其属下也是华人模样的人,皆模仿当时国人的着装与风貌,像模像样。影片中的诺博士以前在大陆替中国政府工作,后来他携一千万美元巨款逃亡美国,没想到美国对他不感兴趣。所以他既反东方又反西方,在牙买加办工厂弄核能,破坏美国火箭发射。在与007的晚餐上,诺博士说“我以前是中共最大犯罪集团的会计。” 007说:“他们的党很少相信一个不是纯中国人的人。”其实这些对话在弗莱明的小说原著中是没有的,编剧在电影中增加这些内容于艺术性肯定无益,但对于“提升”思想觉悟和政治高度却不可缺乏。

1964年10月16日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1967年6月17日第一颗氢弹又爆炸成功,震惊世界。所以在1964年的《金手指》中金手指去炸毁美国国家储备银行的小型原子弹直接就是中国政府提供的。在1965年的《霹雳弹》中干脆

就把中国和魔鬼相提并论,背景剧情之一是中国政府和贩毒集团一同提供资金给魔鬼党。1967年的《雷霆谷》的情节在日本展开,反派角色也是日本人,但含沙射影地把犯罪组织的船只取名为“上海宁波号”,也是为了让观众联想到被其“妖魔化”了的中国。

二、过渡时期

20世纪70年代中西方关系开始缓和。1971年4月中美展开乒乓外交,7月基辛格秘密访华,10月,联合国恢复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一切权利和地位,1972年2月,尼克松总统访问中国,1972年3月13日中英建交。缓和后的中西方关系使西方主流媒体对中国的想象和叙述也起了根本性的改变,“红色炼狱”和“东方邪魔”不见了,而一个红色乌托邦和美丽新世界慢慢出现在西方人的视野里。此种改变也影响到该时期与中国相关的三部007电影。70、80年代007电影虽然拍了十来部,但涉及中国形象的却只有三部,较之60年代的少了一部,并且过渡色彩较浓,所谓过渡色彩是指与60年代的浓墨重彩相比,不但“中国形象”只是一笔带过,而且也日趋客观化和中性化,当然70年代的《金枪人》还是依照惯性延续之前的丑化。

在70年代的《金枪人》里,其中金枪人的金子弹就是住在澳门的一个葡萄牙人制造的,也许这与中国关系不是很大,但在结尾部分出现了中国海上边防军口操英语用电话给犯罪组织通风报信的情节,这里出现的“助纣为虐”的中国边防军可以说还是延续了60年代的妖魔化思维模式。而到了80年代的两部,就只引了一句中国谚语或是作为一个背景而存在,色彩也中性化了。在《最高机密》中,邦德劝女主人公梅莲娜放弃报仇的念头,以免两败俱伤,为了使自己的话更具有说服力,他引了一句中国谚语:“中国有句话说‘决定复仇前,先挖好两座坟’。”不知道这句中国谚语的中文原话如何表述,但对于此相类似的谚语我们还是熟悉的,如“冤冤相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