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课与元微之书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六課與元微之書
一、寫作背景
唐憲宗元和十年(八一五)七月,宰相武元衡為盜所殺,白居易首先上書,急請捕賊以雪國恥。
宰相以其非諫職,不當先諫官言事,不悅。
唐制,尚書、中書、門下三省長官皆稱宰相。
(時任宰相者,尚有韋貫之、張弘靖。
其中誰惡白居易?或二人皆惡,難以查考。
)旋有忌惡白居易者,誣其浮華無行,謂其母因看花墮井而死,而竟作賞花及新井詩,甚傷名教,不可用,宰相乃奏貶為州刺史;中書舍人王涯復上疏論之,言白居易所犯罪狀不宜治郡,又追貶江州(今江西九江)司馬。
八月,白居易初出藍田,到襄陽,乘舟經鄂州,冬初抵達江州。
本文是白居易貶江州司馬第三年時,寫給好友元稹的一封信。
當時元稹已貶任通州司馬,白居易在江西,元稹在四川,二人相隔遙遠,相見不易,因此白居易寫了這封報平安之信,以寬慰知己,並敘心情。
二、文體探討:書
本文屬應用文之書信體。
古代以「書」名篇的文字,實包括兩種文體:一種是臣下向君王陳言進辭,稱為「上書」或「奏書」,屬公牘文的奏疏類(奏議類);一種是親朋間往來信件,稱為「書」或「書牘」、「書札」、「書簡」,屬應用文的書牘類。
劉勰文心雕龍有書記篇,論及書信的源流及創作技巧,可見書牘文早已成為古代文學中的重要文體。
書記篇說:「詳總書體,本在盡言。
言以散鬱陶,託風采,故宜條暢以任氣,優柔以懌懷。
文明從容,亦心聲之獻酬也。
」大意是說:書信體的目的本在於充分表達內心的語言,並用以抒散鬱結積聚的情懷、賅括個人的風神和文采。
因此,文字要條理暢達的表現自己的才氣,意境上要安適寬舒的保持內心的愉悅,使文辭明暢而風致舒緩,把自己的心聲從容地酬答給對方。
由此可知,書信可以敘事,可以說理,可以言情,可以抒懷;與元微之書即是寄託心聲、言情抒懷的書簡。
三、題解補充
(一)元、白唱和
以下兩組白居易、元稹當時唱和的詩作,可供參考。
1.唱和一
把君詩卷燈前讀,詩盡燈殘天未明。
眼痛滅燈猶闇坐,逆風吹浪打船聲。
(白居易舟中讀元九詩)
知君暗泊西江岸,讀我閒詩欲到明。
今夜通州還不睡,滿山風雨杜鵑聲。
(元稹酬樂天舟泊夜讀微之詩)
2.唱和二
晨起臨風一惆悵,通川湓水斷相聞。
不知憶我因何事?昨夜三迴夢見君。
(白居易夢微之)
山水萬重書斷絕,念君憐我夢相聞。
我今因病魂顛倒,惟夢閒人不夢君!(元稹酬樂天頻夢微之)
(一)寫作理念
白居易是現實主義詩人,新樂府運動的領導者,這樣的生命實踐、文學創見實源自於少年的困苦,讓他體驗了貧窮的實況與農村的艱苦。
後來到了政界,當時荒亂衰敗的政治現象,更促成他有憂民救世、改革社會的思想。
同時,他主張要利用文學來作為一種改革社會人群的工具,來作為傳達民意、抨擊黑暗政治的武器。
文學的任務,不只是追求藝術形式,最重要的是,要使它具有社會功能和教育意義。
他曾經在與元九書一文中,對過去那些追求形式的輕豔華靡的各種作品,提出激烈的批評,是一篇最大膽最有力的文學運動宣言。
從這些文字裡,可以得到幾個要旨:
1.為現實服務
白居易承認文學有很高的意義與價值,它的重要使命,是要補察時政、洩導人情,詩歌創作要為現實政治服務;「文章合為時而著,歌詩合為事而作」,「救濟人病,裨補時闕」。
白居易覺得詩歌能反映時代盛衰,其言:「聞『元首明、股肱良』之歌,則知虞道昌矣,聞五子洛汭之歌,則知夏政荒矣。
言者無罪,聞者足戒。
」自三百篇以後,中國的文學漸漸地離開它的重要使命,而趨於形式的個人的道路。
這種趨勢,一個時代比一個時代厲害,到了南朝,成為「嘲風雪、弄花草」的貧血症。
他嚴厲地批評了六朝的文風,特別強調杜甫的價值,指出文學的明確方向。
2.文質並重
詩歌有感人的力量,具有教育作用,強調在內容與形式的關係上,內容是根本,但形式與內容也密切相關;「感人心者,莫先乎情,莫始乎言,莫切乎聲,
莫深乎義。
詩者,根情、苗言、華聲、實義。
」要這樣才可以文質並重,既不至於輕視文學的思想內容,同時又兼顧到文學的形式藝術。
3.重視「風雅比興」
白居易評論歷代詩歌,重視「風雅比興」,反對背離「六義」之「嘲風雪、弄花草」的六朝詩風。
強調學習詩經的優良傳統,文學要有興寄、諷諭的方法和內容,因此,他便下了改革文學的決心。
他說:「僕常痛詩道崩壞,忽忽憤發,或食輟哺,夜輟寢,不量才力,欲扶起之。
」這正與陳子昂、李白反六朝詩風,韓愈反駢文的氣概與決心相同。
他在寄唐生詩中云:「不能發聲哭,轉作樂府詩。
篇篇無空文,句句必盡規。
……非求宮律高,不務文字奇。
惟歌生民病,願得天子知。
」又在新樂府序中說:「其辭質而徑,欲見之者易喻也;其言直而切,欲聞之者深誡也;其事覈而實,使采之者傳信也;其體順而肆,可以播於樂章歌曲也。
總而言之,為君為臣為民為物為事而作,不為文而作也。
」他的態度非常顯明,文學的第一義,是要具有社會教育意義,所以不求文字宮律的奇美,主要的是求其內容的充實與諷刺的作用,因此便達到他的「文章合為時而著,歌詩合為事而作」反對為藝術而藝術的結論。
(二)寫作特色
白居易不是空言文學改革的人,他有許多優秀的創作,來實踐他的理論。
他在詩歌語言上,有意識地要求通俗化,這在詩歌藝術的普及上,有很重要的意義,「老嫗皆解」是白詩的特色,也是白居易的詩歌語言平易近人的重要說明。
白居易總結自己的創作,把近八百首詩分作「諷諭」、「感傷」、「閒適」、「雜律」四類。
四類詩中,白居易認為諷諭詩反映了「兼濟之志」,閒適詩顯示出「獨善之義」,而這正是他人生目標的直接體現。
白居易總結自己的創作,把近八百首詩分作「諷諭」、「感傷」、「閒適」、「雜律」四類。
四類詩中,白居易認為諷諭詩反映了「兼濟之志」,閒適詩顯示出「獨善之義」,而這正是他人生目標的直接體現。
(三)寫作成就
綜觀白居易的文學成就,主要是在詩歌。
他在三十歲左右,便以詩名見稱,其詩淺顯易懂,又善於描寫事物,自成一家,一生計有詩作三千八百多首,與元稹的詩歌並稱「元和體」。
白詩在當時流傳廣泛,上自宮廷,下至民間,處處皆是,舊唐書 白居易傳載:「然而二十年間,禁省觀寺、郵候牆壁之上無不書,王公妾婦、牛童馬走之口無不道。
其繕寫模勒,衒賣於市井,或因之以交酒茗者,處處皆是。
」甚至聲名遠播至朝鮮、日本,相傳朝鮮國的宰相,即曾以百金換白香山詩一篇,元稹 白氏長慶集序即載:「雞林(朝鮮)賈人求市頗切,自云本國宰相每以百金換一篇,甚偽者,宰相輒能辨別之。
」;日本五十二代嵯峨天皇,則秘藏白氏文集,視為珍寶;日本 具平親王曾言:「古今詩客得名多,白氏拔群足詠歌。
」小野美材更封白居易為詩聖,曾言:「太原 居易詩聖。
」在日本的古典小說中也時常引用到他的詩文,白居易可說是日本最喜歡的唐代詩人。
白居易的詩歌對後世文學有巨大影響。
晚唐
皮日休、聶夷中、陸龜蒙、羅隱、杜荀鶴,宋代的王禹偁、梅堯臣、蘇軾、張耒、陸游及清代的吳偉業、黃遵憲等,都受到白居易詩風的啟示。
此外,後代傳奇、話本、劇作等文學家,也多
(四)其他補充
新樂府運動
(一)詩體由來與流變
新樂府運動為中唐時期,由白居易、元稹所倡導,以創作新題樂府詩為中心的改革運動。
「新樂府」有別於樂府古題,它經常是因事立題,不拘泥於舊形式。
樂府本為古代音樂官署,秦代和西漢惠帝時均設有「樂府令」。
漢武帝擴大了樂府的規模,使它掌管朝會、宴會時的音樂,兼管採集民間樂曲和民間詩歌。
後來樂府官署採集的民歌,遂以「樂府」稱之,樂府二字遂成為一種文學創作體裁。
從漢樂府詩「感於哀樂,緣事而發」(班固漢書藝文志),演變到杜甫新題樂府「即事名篇,無復倚旁」(元稹樂府古題序),再發展到白居易有意識創立的「合為事而作」的新樂府,可以看出樂府詩歷史足跡的新趨向。
新樂府詩的特點是:寫時事,用新題,不以入樂與否為衡量標準。
白居易的新樂府運動繼承和發展了詩經和漢樂府的優良傳統,從理論上和創作上把文學改革推向了一個新高潮,開創了一個新局面。
(二)主張
新樂府詩是指唐人自立新題而作的樂府詩,內容側重寫實,以反映社會問題為主。
白居易主張「文章合為時而著,歌詩合為事而作」,詩歌要能「補察時政,洩導人情」,「非求宮律高,不務文字奇,惟歌生民病,願得天子知」。
此外,新樂府詩不合樂,只能誦。
(三)背景
安史之亂後,藩鎮割據、宦官擅政、賦稅繁重(可參柳宗元捕蛇者說),有志之士希望透過改良政治,以使王室中興,因此有韓柳的古文運動、元白的新樂府運動。
(四)關於「新樂府」
(五) 劉禹錫簡介:
1. 劉禹錫字夢得,著有劉夢得文集。
白居易曾譽為「詩豪」。
作品有陋室銘、烏衣巷(為懷古類詩作)、竹枝詞(仿民謠形式,歌詠愛情)等。
(1)朱雀橋邊野草花,烏衣巷口夕陽斜。
舊時王謝堂前燕,飛入尋常百姓家。
(烏衣巷)
語譯:昔日堂皇的朱雀橋邊,雜亂地長滿了野草野花,從前豪門子弟出入的烏衣巷,如今只見夕陽寂寞地映照著荒涼的空巷。
王、謝家族華麗的宅第都已經傾圮了,連堂前的燕子,也都淪落到平常老百姓家築巢了。
(2)楊柳青青江水平,聞郎江上唱歌聲。
東邊日出西邊雨,道是無晴還有晴。
(竹枝詞)
語譯:柳葉兒青青啊,春水跟江岸齊平,春風吹過江面啊,傳來情郎悠揚的歌聲。
東邊出太陽啊,西邊卻是細雨濛濛,說是無晴(情)吧,雨中人卻又有晴(情)。
(六)唐詩分期與分派
與元微之書
本文結構可分為三大主題:其一為「寒暄追敘」
,自開篇「微之,微之,不見足下面已三年矣」至「且置是事,略敘近懷」止;其二為「三泰述懷」,自「僕自到九江」至「其餘事況,條寫如後云云」止;其三為「題書情境」,自「微之,微之,作此書夜,正在草堂中」至文末「微之,微之,此夕此心,君知之乎」止。
全文以「離闊如此」的「離」字為線眼,追敘平生交情,暢論三泰處境,而期待人間相見。
以彼此的書信贈詩為始末,首尾照應。
雖然是一篇書信文,但作者以文學之心撰寫,以文學之筆創作,故全文敘述條理分明,結構完整;加之作者筆端情感豐富,文字真切自然,讀來令人心中為之惻然,堪稱是文情並美的佳作。
寫信時間、署名 別後思念之情 略述三泰 藉景抒情 前年得書之感 署名、結尾敬詞
離闊:三年不見,二年無書 來信 一泰:體健心安,家人同居 草堂作書的情景 餘習所牽成三韻 牽攣:膠漆之心──退不能相忘 乖隔:胡越之身──進不得相合 寄詩:聞樂天授江州司馬 上報疾狀 次敘病心 終論平生交分 抒懷:惻惻 二泰:生活安適,衣食無虞 三泰:悠遊林泉,忘懷得失 告慰故人
白居易詩作舉隅
(一) 賦得古原草送別
離離原上草,一歲一枯榮。
野火燒不盡,春風吹又生。
遠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
又送王孫去,萋萋滿別情。
【語譯】
古原上的草多麼茂盛,一年總會一度枯萎一度繁榮。
野火燒不掉這些草,春風吹來又再生。
草香遠播侵襲著古老的道路,陽光下翠綠的草連接著荒涼的古城。
又在此送走好友離去,茂盛的草原就像我滿懷的離別之情。
【賞析】相傳白居易作此詩時只有十六歲,據唐張固幽閒鼓吹、宋尤袤全唐詩話等所記:這首詩是練習應考的「賦得」體擬作的,竟使大名士顧況為之欣賞不已。
按照考場限定的詩題寫詩,竟能成為古今傳誦的名作,豈不稀奇。
首聯點出「原草」,由「枯榮」展現了生生不息。
頷聯緊承「枯榮」描繪出「原草」無窮的生命力,這種逢春又生的圖景,含蘊了賦詩者綿延不盡的別緒離愁,頸聯補出「古」字,展現了古原春草,無邊蔓延、芳翠連天的遼闊畫面,含蓄著「王孫」即將經由「古道」,越過「荒城」的滿腹惆悵。
尾聯則點出送別,挽合題意,抒發出有如萋萋芳草之無可消除、無所不在的綿邈別情,韻味悠悠,一氣渾成。
「野火燒不盡,春風吹又生」是全詩的警句,它的絕妙,不僅在於自然酣暢、一氣而下的流水對手法;也不僅在於形象生動、純用白描的語言;甚至也不僅在於情景交融、蒼莽綿邈的意境創造,而更在於含有遠比字面意義豐富得多的形象意義,能使人們透過畫面喚起相應的廣泛聯想。
凡是鋤不盡、剪不斷、斬不完、燒不絕的事物,豈不都像這古原之芳草,所以這兩句實在蘊含了深邃透闢的哲理
(二)賣炭翁(新樂府其一)(詳見語文演練)
(三)買花(秦中吟其一)(詳見語文演練)
(四)問劉十九
綠螘新醅酒,紅泥小火爐。
晚來天欲雪,能飲一杯無?
【語譯】
泛著綠色泡沫的新酒,正用紅泥製成的小火爐溫著。
天黑即將下雪,您能來陪我喝一杯嗎?
【賞析】白居易被貶江州時,與劉十九性情相投而結為好友。
問劉十九便是白居易邀請劉十九前來小酌的詩歌,詩中用淺白的語言敘寫眼前景物,希望朋友在天寒欲雪時前來飲酒取暖,真摯之情躍然紙上,全詩富有濃厚的生活氣息。
酒是新釀的,色微綠,細如蟻,爐火又燒得正紅,浮動著泡沫的綠酒映著嫣紅的火光,不僅色澤迷人,也引人嘴饞,再加上暮雪即將降下,寒意漸逼,更能引起人們對酒的渴望。
白居易於詩中,以閒話家常的方式建構了酒的魅力,對於劉十九而言,無非是一大誘惑,除此之外,白居易渴望與友共飲的深情,必將更令劉十九神往心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