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高一历史必修一第七单元现代中国的对外关系第23课新中国初期的外交教案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23课新中国初期的外交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知识目标:通过本节教学,使学生了解或掌握新中国成立初期国际形势的新格局和国际关系的新特点;新中国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方针;新中国与各国外交关系的建立和友好关系的发展;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中国代表团参加日内瓦会议和万隆会议。
(2)能力目标:
①通过指导学生将新中国外交的方针政策与近代中国屈辱外交相互对照,培养学生运用比较方法,鉴别历史知识的能力;
②通过对新中国成立初期国际形势和新中国外交政策特点和基本方针的教学,培养学生通过综合分析把握历史事件之间相互联系的能力;
③通过对新中国初期的外交活动和外交成就的教学,培养学生的归纳能力。
2、过程与方法:
(1)运用历史比较法,引导学生探究新中国初期的独立自主外交与旧中国屈辱外交的不同;
(2)运用历史材料,借助现代教学设备,实现历史情景再现,提出历史问题,引导学生分析材料,思考问题;
(3)归纳新中国初期的外交活动和外交成就。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1)通过介绍与分析新中国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方针与我国在外交方面取得的成就,使学生认识到新中国在复杂严峻的国际环境中,坚持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积极开展外交活动,取得了一系列重大成就,从根本上改变了旧中国外交的屈辱局面,显示了中国人民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和爱好和平的愿望,培养学生从史实中吸取教益,提高自身思想素质的能力;
(2)通过中国代表团参加日内瓦会议、亚非万隆会议内容的教学,使学生认识到新中国在国际事务中的地位和作用不断提高,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本节第一个重点是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方针。新中国奉行独立自主和平外交方针是由新中国的社会主义性质所决定的,也与当时国际形势有着密切联系;
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是本节另一个重点,它是我国处理国与国之间相互关系、参与国际事务所遵循的一项基本原则,为开创中国外交新局面奠定了基础,也为确立新型的国际关系作出了重大贡献。
难点:本节难点是新中国初期基本方针确立的原因。另一个难点是亚非会议。学生对亚非会议为什么能在与会国彼此之间存在各种矛盾和分歧的情况下,克服重重困难,取得巨大成功难以理解。因此,教学中要围绕中国代表团在会议中所起的关键作用和各国代表团的共同努力,来分析亚非会议成功的原因。教学中必须补充相应知识,互相讨论分析,才能得到正确结论。
★教学过程及要点:
【新课导入】
准备五组材料,制成幻灯片文件,依次播放:图片1:1842年中英《南京条约》签订时的情景;图片2:1901年《辛丑条约》签订时的情景;图片3:袁世凯政府与日本签订“二十一条”的情景;图片4:1946年蒋介石政府与美国签订《中美友好通商航海条约》;材料5:毛泽东主席向全世界宣告新中国建交原则的文字或音像材料。
前四组材料,重点让学生回顾近代历史上不平等条约对中国主权的破坏情况。然后通过
和第五组材料的对比,请学生谈谈自己的感受,再结合导言中周恩来的话“中国一百年来的外交史是一部屈辱的外交史”,说明新中国外交与近代半殖民地屈辱外交的本质区别,指出新中国成立后实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由此导入新课。
一、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方针:
1、背景:(1)二战后国际关系最突出的特点,即两大阵营间的对立和激烈斗争。
战后国际关系最突出的特点,是社会主义阵营与资本主义阵营的对立与激烈斗争。国际帝国主义,特别是美国对新中国充满敌意,他们从政治上进行孤立、经济上进行封锁、军事上进行威胁,妄图将新中国扼杀在摇篮里。
(2)新中国的外交公告阐述了建交的基本原则: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
毛泽东在开国大典上庄严地向全世界宣布,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是中国惟一的合法政府。凡愿遵守平等、互利及互相尊重领土主权等项原则的任何外国政府,新中国都愿意与它们建立外交关系。
2、内容:新中国独立自主的外交方针具体表现为:“另起炉灶”、“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
【备课资料】关于“一边倒”外交方针的学术观点
关于建国初“一边倒”外交方针研究,有以下三种学术观点:
观点一:二战后出现了以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阵营和以美国为首的资本主义阵营,在这种国际背景下,新中国建立初期的经济实力和军事实力无法与其中任何一个集团相抗衡,为了生存,新中国必不可避免的要倒向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阵营。
观点二:“一边倒”在保卫新中国及远东地区和平与安全方面虽然曾起过有限度的积极作用,但在当时的历史背景下,“一边倒”不是新中国对外政策惟一的和最好的选择,因为它使“我党吃过自封的老子党企图控制我们的苦头”。
观点三:长期以来,人们更多地是从外交角度来理解、论述“一边倒”政策,但这只是浅层次的含义。其实,在重大的国家政治和国家关系的理论与实践上,中苏两国不仅很少有一致的地方,而且后来还发生了激烈的争论,并导致了国家关系的破裂。从更深层次上说,“一边倒”政策所表明的实际上是把中国社会发展道路锁定在苏联的社会主义模式上。
3、外交成就:
①建国第一年,就同苏联等17个国家建立了外交关系。(英国、荷兰等8个国家承认了新中国)
②同苏联签订《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对促进中国经济的恢复和发展,打破帝国主义孤立封锁中国的政策,具有重要意义。
【备课资料】《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
1949年12月16日,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主席毛泽东率领中国代表团访问苏联。这是新中国成立以后中国政府首脑第一次出访活动。访问期间,毛泽东同苏联部长会议主席斯大林就中苏双方有关的重要政治和经济问题举行了会谈。1950年1月20 日,中国政务院总理兼外长周恩来抵达莫斯科,参加双边会谈。
2月14日,周恩来总理兼外长同苏联外长维辛斯基在莫斯科签署《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条约于同年4月11日起生效,有效期30年。条约共6条,主要内容为:缔约国双方保证共同尽力采取一切必要措施制止任何国家的侵略与破坏和平;当缔约国任何一方受到日本或日本盟国之进攻时,缔约国另一方即尽全力给予军事及其他援助;缔约国双方均不缔结、也不参加任何反对对方的同盟、集团或行动;双方对有关中苏两国共同利益的一切重大国际问题将进行彼此协商;双方遵照平等、互利、互相尊重主权与领土完整及不干涉对方内政的原则,发展中苏间的经济与文化关系,彼此给予经济援助,进行经济合作。
二、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提出:
1、提出的原因:
(1)中印两国在近代都遭到列强的侵略,国家主权、领土主权被肆意践踏;
(2)独立后都面临巩固新政权、恢复和发展经济的重要任务;
(3)两大阵营严重对立,世界并不太平。作为邻国,和平共处对于维护地区稳定尤为重要。
2、提出:1953年12月,周恩来在接见印度代表团时,第一次提出了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3、内容:
互相尊重领土主权(后改为互相尊重主权和领土完整)、互不侵犯、互不干涉内政、平等互惠(后改为平等互利)、和平共处。
4、意义:
①在国际上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成为解决国与国之间问题的基本准则;
②标志着新中国外交政策的成熟。
【备课资料】对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理解
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中各原则间的相互关系:互相尊重主权和领土完整是必备条件和基础,它构成了核心部分;互不侵犯、互不干涉内政是贯彻五项原则的保证;平等互利是实现共处的条件;和平共处则是出发点和必然结果。
和平共处五项原则超越了意识形态和社会制度的差异,以其包容性和开放性得到国际社会的广泛认可。二战后的历史表明,唯有建立在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基础上的国家关系最可靠、最有生命力,最能促进国际局势的稳定与健康发展。遵循这些原则,社会制度不同的国家也可以和睦相处;违背这些原则,社会制度相同的国家也会发生尖锐的对抗。和平共处五项原则自首倡至今,表现出强大的生命力,成为当今公认的现代国际法和处理国际关系的基本准则,是处理国与国之间关系的最好方式,也是建立国际新秩序的基础。
三、步入世界外交舞台
1、日内瓦会议:
(1)召开背景:朝鲜停战后,美国舰队继续盘踞在台湾海峡,干涉中国内政,并企图从印度支那地区对中国进行军事威胁。
(2)目的:和平解决朝鲜与印度支那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