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一次只为自己而学心理学--人间失格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这一次只为自己而学心理学

——人间失格近日,正好读到《人间失格》这本书,读完以后我泪流不止。我仿佛在摇曳的烛光中,看见一个飘忽动荡的死灵,他拼命想要嵌入白墙中,变成蜡像一般的存在——然后在这模糊的天地中,消失不见。

我知道,无论这个叫叶藏的人最后究竟死没死,他都是死了的。

最让我心痛的不是他从头到尾的绝望,而是在他曾有可能拥有幸福的时候他选择了逃匿,当他看见静子母女为他准备的白兔的那一刻,他几乎是从门缝中“窥探幸福”,然后一声不吭地离去。最让我压抑的不是他最后坐在火炉前苍白的面容,而是他那时候在内心深处对“友人”冷笑:

“所谓的世间,不就是你吗?”

“不是世间,而是你不会容忍吧。”

“是被你埋葬吧。”

所以他至始至终,都不曾接纳这世间。

何以这本书的触动给我如此之大,我想大抵是因为主角身上这种“对人类的恐惧”深入人心吧。他消失的自我,他痛恨的世间,他在心如枯草的一生中燃起过的短暂的期许。都让我心痛不已。这种心痛,仿佛让我置身于冬夜的大雪中,行走直至精疲力竭,而后倒下。

这突然让我想起了那天一位老师的分享。他说过一句话:“保持对人的心痛。”

我几乎不合时宜地红了眼眶。我知道这句话主要是说给咨询师的,然而作为一个“局外人”的我听到了这句话,仍然震撼了。

如何保持对人的心痛?

在这个越来越缺乏温度的世间,一个人如何保持对另一个人的心痛?甚至,一个人有对自己保持过心痛吗?不是诸事麻木,而是真真切切的有笑有泪。

我感谢这句话,且有自己的理解:保持对他人和自我的真实关注。任何时候,别让自我消失,去感受外界给予到自己的一切。无论给你感受的来源是现实还是虚无。——例如我从《人间失格》所感受到的一切,虽是小说,但因其主角感受

太深,以至于我几乎可以借此感知到作者万分之一的痛苦。

有这些比以往更为细致的感受,大概是从我开始了解心理学才慢慢出现的。

2

在很长一段时间里,我都认为人的心理不可捉摸且无迹可寻。就像我无法理解那些感情上的“施虐者”,他们的控制欲从何而来,也不清楚人和人之间究竟保持什么样的距离才可称为最佳距离。我保持好奇,却又不太接近。我心底始终认为心理学是疯狂的(大概是我对心理学的了解是从变态心理学开始)。我片面地认为“变态心理学”占据了“心理学”大部分。

而阴差阳错地,我进了渡仁心理工作。由此,对心理学的看法发生了改变。这才意识到,我对心理学的误解曾近乎偏执。

我开始接触到一些心理学术语,在此之前我真是全然不知。大家熟练地使用着“积极关注”的技巧,在某些时候又产生“共情”,事实上我觉得这是一件非常有意思的事情。我渐渐明白,心理学并非疯狂的,反而是温暖人心的。它教你如何与自己相处、和他人相处,在一段关系中审视自我,在这个略显冷漠的社会里保持一颗温柔的心。

反过来我会观望自己的过去,曾经那些令我痛苦不堪的事,现在想来,大部分原因是我不会处理自己的情绪。可是在当时,我确实是无法想通的,我不会去分析自己的行为模式,也不会思考我产生这个情绪的原因是什么,这就导致了我对外界封闭的状态。我放任情绪,让它像毒瘤一般在内心扩散。

在了解心理学之前,我遇到糟心的事情是这个状态:

1.为什么受伤的总是我啊!凭什么?我哪点做错了?

2.这个人是不是有病,以为自己是主席啊?

3.气死我了,这种事都能被我遇到,倒霉透顶!

在了解心理学之后,我是这个状态:

1.我在意这件事的原因是什么?怎么消除这种情绪?

2.他这么做背后的原因是什么?他的行为是否伤害到我?

3.控制怒气,平静对待生活琐事

我会开始思考自己现在的行为模式究竟是源于什么。例如,我对朋友的选择

为何如此谨慎?我为什么很容易依赖上一个人?……诸如此类。

3

而就“依赖”这个问题,我存在很大问题。

我不仅依赖,且过度依赖。它常常成为我链接梦境的端口。但凡我深吸一口气,这场梦就会支离破碎。

我曾在乎一个人到有些失去自己。意识到这点的时候,我不是没有想过要解开这种“链锁”,放弃对这个人的依赖。我曾不假思索将我的痛苦倾泻于他,也曾聊到鸡毛蒜皮事无巨细,我不敢说我的全部他都知道,但至少大半的我已经靠近他。遇到什么事情我第一个想到的都是他。但更多的时候,我是惶恐不安地害怕失去他。

于是我把一个不该问出的问题丢给了他:“你会离开我吗?”再补上一句:“我不愿意失去你。”

这时候,我已经卑微到不会开出一朵花。我是如此敏感,像一个小孩。不断索取,不敢失去。可是他的回答血淋淋,往我心上插了一把刀:“我也不愿意,可是无法避免。”离开我,只是时间问题。结局自然不必再提。

后来我看了许多心理学书籍,渐渐明白,“依赖”是我相信我生命中最大的满足一定来源于关系,来源于爱。我缺失这部分东西,所以我不停填补这个缺口。这也许与我童年缺失家人的爱有关,追溯过去,我在做的,不过是一直一直填补这个巨大的缺口。只要与一个人亲近,我便开始依赖成瘾,渴望更深更深的联系,越来越多的要求和不堪重负的期待。依赖的背后,是害怕被抛弃、被吞没,然后自我的消失。

而在了解学习心理学的过程中,我尝试戒掉“依赖”的方式是:不再把重心放在一个人身上。我首先应该关注自己的内心,提升自己,而不是一味找到别人以求慰藉。我的眼睛一定是用来看见这个世界,而不是困住自己。我应该发现的是那个更好的、不断改变的自己。

当我能够平和处理与一个我爱的人的关系时,我相信那时候我已经戒掉这种令我不舒服的依赖感了。

4

要说不感谢心理学,这一定是在撒谎。

它让我感觉到人的心理是如此奇妙,一切情绪总能追溯到源头,并总有一些解决的方法。

我也曾动过成为咨询师的念头,但是深究自己的内心,我发现我不是想要成为心理咨询师,而是我喜欢心理学带给我的思考与感悟。考证成为咨询师这件事,对于我而言,其实并不重要。如果我只是为了考证而学习,那么也许会失去我的初衷。这次心理学证书取消了,在许多人感到遗憾时,我并无太多感觉,我只觉得,喜欢心理学并不是非要考证成为专业的心理咨询师,而是应当想清楚自己学习心理学的目的究竟是什么。

所以我会问自己,为了什么?

——不过是为了成为更好的自己罢了。

当我终能以一颗平静而温柔的心审视自我、观察别人时,我也许会原谅过去的自己和别人,我原谅那个懦弱的自己,也原谅那些给我伤害的人们。我会成长,不是用原来只会感受痛苦的眼睛,而是用一双安静美好的眼睛,去发现这个世界。

我会真切地关注自己、关注别人,不被过往的痛苦困住,而是清晰地看到现在的幸福。对未来充满期待,做一个努力而温暖的自己。

谢谢。我爱的一切。

这一次,不为别人,我只为自己而学心理学。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