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NA的生物合成PPT课件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原核生物:Meselson-Stahl 实验
Franklin Stahl
原核生物复制的起点和方向
E. coli,固定起始点、双向对称复制。
T7,一端的17%处开始,向两端延伸。 枯草杆菌有固定的起始点,双向不对称复制。 质粒R6K早期为单向复制,复制了约1/5基因组时进
行双向复制。 质粒Col E1有固定起始点,但却为单向复制。 mt DNA进行D环复制(displaced loop)。 真核有多个复制起点,双向等速复制。
DNA 复制
以母链 DNA 为模板合成子链DNA的过程,使 亲代的遗传信息得以准确传递到子代。
DNA复制机制的实验验证
• 半保留模型(Semiconservetive model) • 全保留复制模型(Conservetive model) • 分散模型 (Dispersive model)
DNA 复制方式的三种假说
Maclyn McCarty
1944年,肺炎双球菌转化 实验
DNA 双螺旋结构的发现
Watson & Crick Nature 171, 737-738 (1953)
中心法则:解释遗传信息在生物大分子之间传 递顺序的框架
朊病毒
DNA 复制
中心法则
RNA 复制
DNA的生物合成
1. DNA复制(replication) 2. DNA修复(repair) 3. 逆转录(reverse transcription)
(全保留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制)
(混合式)
(半保留复制)
DNA 的半保留复制
半保留复制(semi-conservative replication) 即子代DNA双链分子中,一股链来 自亲代模板,一股链为新合成的。 半保留复制的意义:保证亲代的遗 传信息准确传递给子代,体现了遗 传的高度保真性。
半保留复制的实验证明
J. F. Miescher
F. Griffth
1928, Griffth 肺炎双球菌转化实验
DNA是遗传信息载体的证明
肺炎双球菌转化实验 1944年,Oswald Avery, Colin MacLeod, Maclyn McCarty 证明DNA为生物遗传信息的载体
Oswald Avery
Colin MacLeod
D环复制
DNA的半不连续复制
复制时DNA链延伸可能有三种方式
1 2 3
DNA复制的半不连续性
① 一条链连续合成,称前导链 (Leading Strand), 另一条链分 段合成,称滞后链 (Lagging Strand) 。
② 原因: DNA双螺旋分子两条链方向相反,新链合成的方向 只能5’→3’一个方向合成。
DNA聚合酶Ⅰ的功能
1. 5’→3’聚合功能 2. 3’→5’外切活性 3. 5’→3’外切活性
(1)切口平移(nick translation) (2)链的置换 (3)模板转换(template-switching) 4. 内切酶活性
原核生物复制的酶系统
DNA聚合酶 I 功能
切口平移 (nick translation)
原核细胞的DNA聚合酶
聚合酶II 活性弱, 作用不详 有从5’——3’延伸多核苷酸链的聚合酶活性 有从3’——5’ 外切酶的活性
DNA聚合酶Ⅲ的结构与功能
DNA聚合酶 III 的结构
连接酶(ligase)
1967年,冈崎实验
冈崎令治
脉冲标记和脉冲追踪
1978年,Olivera 实验
Baldomero M. Olivera
① 细胞内存在 dTTP 和dUTP,而 DNA聚合酶Ⅲ 不能区分它们。
② dUTPase酶,使 dUTP 变成 dUMP, 其不能作为 DNA 合成的底物。
③ 尿嘧啶N-糖苷酶(uracilN glycosylase),切断混入尿苷的糖苷 键,形成AP位点。
88 000 +
+
-
2400 1500 100 修复
DNA聚合酶Ⅲ ≥10
900 000 +
+
-
15 000~60 000 ≥500 000 10~20 复制
DNA聚合酶 I 的结构与功能
DNA聚合酶I有6个结合位点: (1) 模板结合位点; (2) 引物结合位点; (3) 引物3‘-OH结合位点; (4) 底物dNTP结合位点; (5) 5‘→3’外切酶结合位点; (6) 3'→5'校正位点。
④ AP内切酶,在AP位点切出一个缺 口,进行切除修复。
参与DNA复制的酶类及蛋白质因子
1. DNA聚合酶( DNA polymerase ) 2. 双链DNA解链、解旋酶 3. 引物酶 4. 连接酶
DNA聚合酶 (DNA polymerase)
• 1957年,由 Arthur Kornberg, Washington University at St. Louis, 从大肠杆菌(E. coli) 中发现。
DNA的生物合成
主要内容
• 中心法则 • DNA的复制
• DNA的半保留复制 • 参与复制的酶类 • 复制过程
• DNA的损伤与修复
• DNA损伤 • DNA损伤的修复
• 逆转录
DNA 是生物遗传信息的载体
1869年,Johann. F. Miescher 首次从从莱茵河鳟鱼细胞 核中发现DNA 肺炎双球菌转化实验:1928年,Frederick Griffth 实验
• 1959,获得 Nobel Prize in Physiology or Medicine.
• 依赖DNA的DNA聚合酶 (DNA dependent DNA polymerase)
原核生物复制的酶系统
DNA聚合酶的共同特点: (1)需要提供合成模板 (2)不 能 起 始 新 的 DNA 链 , 必 须 要 有 引 物 提 供 3' - OH (3)合成的方向都是5’→3’ (4)除聚合酶功能外,还有其他功能,如3’-5’, 5’-3’ 外切酶功能。
大肠杆菌中的三种DNA多聚酶
不同种类亚基数目
相对分子质量
5´→3´核酸聚合酶活 性
3´→5´核酸外切酶活 性
5´→3´核酸外切酶活 性
聚合速度(核苷酸/ 分)
持续合成能力
分子数/细胞
功能
DNA聚合酶Ⅰ 1
103 000 +
+
+
1 000~1200 3~200 400
切除引物,修复
DNA聚合酶Ⅱ ≥7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