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语文之议论文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召公谏厉王弭谤1

《国语》

《国语》简介:

《国语》,又名《春秋外传》或《左氏外传》,约成书于战国时期。历来相传为春秋末年鲁国的左丘明所撰,但有的现代学者从内容判断,认为是战国时期的学者依据春秋时期各国史官记录的原始材料

整理编辑而成的。

《国语》是我国最早的一部国别体史书,全书共二十一卷(篇),分八国(周、鲁、齐、晋、郑、吴、越)记事,记事时间起自西周中期,下迄春秋战国之交,前后约500年。相较《左传》,《国语》所记前后事件大都不相连属,且偏重记言,往往通过言论反映事实,以人物之间的对话刻画人物形象,具有一定的文学价值。

原文

厉王虐,国人谤王,召公告王日:“民不堪命矣”。2王怒,得卫巫,使监谤者3。以告4,则杀之。国人莫敢音,道路以目5。

王喜,告召公曰:“吾能弭谤矣,乃不敢言!”

召公日:“是障之也6。防民之口,甚于防川。川壅而溃7,伤人必多;民亦如之。是故为川者决之使导8,为民者宣之使言9。故天子听政,使公卿至于列士献诗10,瞽献曲11,史献书12,师箴13,瞍赋14,矇诵15,百工谏16,庶人传语17,近臣尽规18,亲戚补察19,瞽史教诲20,耆艾修之21:而后王斟酌焉22。是以事行而不悖23。民之有口,犹土之有山川也,财用于是乎出24。犹其原隰衍沃也25,衣食于是乎生。口之宣言也,善败于是乎兴26。行善而备败27,其所以阜财用衣食者也28。夫民虑之于心而宣之于口,成而行之29,故可壅也?若壅其口,其与能几何30?”

王弗听。于是国人莫敢出言。三年乃流王于彘31。

【课文注释】

1.本文选白《国语·周语上》。召公:一作“邵公“即召穆公,名虎,时为周厉王的卿士。饵谤消饵民间对帝王的各种议论指责,即以政治高压手段压制思想言论自由。

2.民不堪命:意为老百姓无法忍受( 厉王)的暴政。命:指厉王景虐的各种政令3.使监谤者:让卫巫去监视发表意见的百姓。

4.以告:即“以之告“,省略介词宾语“之”字。(卫巫)指议论者告知厉王。

5.道路以目:百姓在路上相遇,不敢讲话,只能彼此默默以目示意。6.障:阻拦。意为哲时阻挡,并未彻底制止。

7.川壅而溃:筑堤坝防河水,水易于堑基,会导致溃堤。

8.为川者:(善于)治水的人。决之使导:排除整障之物,使河水畅流。

9.为民者:(善于)治理国家、统治民众的人。宣之使言:引导老百姓讲话。

10.献诗:从民间采集对帝王讽谏的诗篇(歌谣) 送给帝王看。11.盲人乐师。曲:乐曲,指反映民间呼声的作品。 12.史:史官。书:史书典籍,指可供借鉴历史经验的书籍。

13.师:少师,位低于太师的乐官。箴(zhēn):寓有警戒作用的文辞,类似现在的警句、格言、座右铭。

14.瞍(sǒu) :盲人。赋:不歌而诵。 15.蒙(méng):盲人。

诵:不讲究声调节真的诵读。

16.百工:宫廷里的乐工,—说指宝造宫室的官员和工匠。 17.传语:间接地反映意见。

18.尽规:(经常) 向帝王进言规劝。尽:同“进”。 19.亲戚:帝王宗室成员。补察:弥补帝王过失,监瞥帝王行为是非。

20.教诲:( 用礼仪礼法对帝王) 数育、引导。 21.耆艾:分别指60岁、50岁的长者,这里指帝王的师傅。修:散伤、告、提醒。22.斟酌:指谨慎地决策行政。 23.悖:逆,违背。 24.出:出产,产生。

25.原隰( xí)、衍沃:分别指不同的土地的类型:觅阔平坦、低洼潮湿、地势低而平、有河流可次灌溉。

26.善败于足乎兴:( 国家政事) 的好坏由此而体现出来。

27.行善:凡民众认为好的,就推行。备败:凡民众认为坏的,就防范。 28.阜:增加,增多。

29.成而行之:考虑成熟之后自然( 必然) 流露( 表达) 出来。30.与能几何:能有多少人来辅助你( 帝王) 呢?与:在此作“助”,解。

31.流:流放、放逐。彘( zhì) :晋地,在今山西县境内。

[本课要点]

1.《国语》是最早的国别体史书。共21卷,分八国记事。记此条可联系《战国策》、《左传》和《史记》。

2.重要成语:道路以目;防民之口,甚于防川。

3.主要论证方法:类比论证。

4.联系现实:对待群众意见,是以棒止谤,还是虚心纳谏?可以参看臧克家的《纳谏与止谤》。

[课后练习]

一.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

1.厉王虐,国人谤.王。

2.民.不堪命矣!

3.吾能弥.谤矣。

4.若壅其口,其与.能几何?

二.阅读下面语段,回答问题

王喜,告召公曰:“吾能弭谤矣,乃不敢言”。

召公曰:“是障之也,防民之口,甚于防川。川壅而溃,伤人必多;民亦如之。是故为川者决之使导,为民者宣之使言。故天子听政,使公卿至于列士献诗,瞽献曲,史献书,师筑,瞍赋,蒙诵,百工谏,庶人传话,近臣尽规,亲戚补察,瞽、史教诲,耆艾修之,而后王斟酌焉。是以事行而不恃。民之有口也,犹土之有山川也,财用於是乎出;犹其原隰衍沃也,衣食於是乎生。口之宣言也,善败于是乎兴,行善而备败,其所以阜财用,衣食者也。夫民虑之于心而宣之於口,成而行之胡可壅也?若壅其口,其与能几何?

1.“川壅而溃,伤人必多;民亦如之。“用的论证方法是什么,说明怎样的道理?

2.召公认为为君者应该怎样治国?

三、简答题

1.概述全文的主要内容。

2.周厉王拒谏的深层次原困是什么?又给今人留下了怎样的历

史教训?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