付博论文谈唐太宗对边疆少数民族的德化政策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谈唐太宗对边疆少数民族的德化政策

___以唐太宗安置东突厥为例

【摘要】本文从三个方面以唐太宗安置东突厥为例以小见大映射出唐太宗对边疆少数民族的德化政策。通过写唐太宗“绥之以德”、“爱之如一”来表现团结边疆少数民族的德化政策。接着指出这德化政策的历史局限性。通过谈唐太宗对边疆少数民族的德化政策,给予现代我国处理边疆与民族问题一些启示。

【关键字】唐太宗边疆少数民族德化

导言

唐王朝是疆域空前辽阔的国家,贞观十四年的版图是东到大海,西到焉耆,南到林邑,北抵大漠,皆为州县,东西跨九千五百一十里,南北跨一万九百一十八里。唐太宗是这个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奠基者,他在各族中享有崇高的声望,被尊为“天至尊”、“天可汗”成为境内各族的共主,这同他推行了开朗的民族政策是分不开的。从唐太宗安置东突厥的各种措施可以映射出他对边疆少数民族的德化政策。

1、唐太宗对东突厥施行德化政策的表现

1、1 绥之以德

唐太宗的治国之术,是恩威并施,但重点放在所谓的恩怀与德惠方面,故其压迫形式较为缓和。他对待少数民族也是如此。贞观二十二年,唐太宗目睹四姨君长争相入朝的盛况,喜谓大臣曰: “汉武帝穷兵三十余年,疲敝中国,所获无几,岂如今曰绥之以德,使穷发之地尽为编户乎!”[1]唐太宗内徙归附的东突厥人与设置羁縻府州,就是他对边疆少数民族推行德化政策的集中体现。

1、1、1 内徙归附的东突厥

贞观四年,唐太宗平定东突厥,突厥表示归附。唐太宗采纳温彦博的内迁主张后,随之约有十万户突厥族迁入中原,其中一万家定居在长安。《贞观政要》提到“自突厥颉利破后,诸部落首领来降者,皆拜将军中郎将;布列朝廷,五品已上百馀人,殆与朝士相半,唯拓跋不至,又遣招威之,使者相望于道。”[2]这个羁縻突厥族上层人物的措施,实质上是对突厥族施行德化政策的集体表现。

1、1、2 设置羁縻府州

突厥内迁中原后,唐太宗以羁縻府州管理其原地余众,使民族团结政策得到了切实的贯彻。唐太宗“自幽州至灵州,置顺、、佑、化、长四州督府以处之。”[3]任命本族为都督或刺史,统率原来部众。如封阿尼那苏泥失为怀德郡王,北宁州都督,封突利可汗为北平郡王、右武侯大将军、顺州都督,封阿史那思摩为北开州都督,封改恶从善的颉利可汗初为右卫大将军,次为虢州刺史,后又顺颉利之意,仍复颉利为正三品的右卫大将军之职。

1、2 爱之如一

唐太宗对华夷爱之如一,唐太宗自行总结了五条经验,其中第五条就是“自古皆贵中华,贱夷狄,朕独爱之如一,故其皆依朕如父母。”[4]唐太宗对东突厥同样仁爱,深得民心。

1、2、1 唐太宗对东突厥人与汉人同样对待

对被压迫的东突厥人民能否同等给予照顾,这能衡量唐太宗的爱之如一的民族思想。唐太宗把东突厥人安置于内地的肥沃农耕地带,使突厥人迅速地提高了生产力水平。“年谷屡登,众种增多,畜牧蕃息;缯絮无乏,咸弃其毡裘,菽粟有余,靡资于孤兔。”[5]

1、2、2唐太宗对东突厥将领与汉族将领同样任人唯贤的民族政策。

古来帝王无不重汉轻夷,唐太宗则针砭古人皆贵中华的偏向,匡正为不贱夷狄,虽然唐太宗没有放弃大汉民族主义,但他不甚歧视夷狄还是堪称帝范的。他对汉族名将的信用不乏其例,难得的是他对东突厥名将亦倾心信用。他根据东突厥将领的功勋与智勇,分任朝廷高级将领与地方的都督之职,经常出征或宿卫。阿史那社尔以智勇闻名,深得太宗器重,贞观十四年,出征高昌,太宗以他为交河道行军总管。战后,赞美他的廉洁。这说明了唐太宗对东突厥将领的使用同汉族将领一样是任人唯贤的。

1、2、3 唐太宗对东突厥将领与汉族将领同样体恤。

唐太宗不仅关心汉族将领的伤病,而且也体恤东突厥族将领的伤病。贞观晚年,名将李勣曾患重病,名医遍治,均用药无效,有人提出唯有用须灰和药才能

治疗,唐太宗闻讯“乃自剪须以和药”[6]李勣得到龙须,感激涕零。突厥将领李思摩,于贞观十九年随驾出征,在进攻白崖城的战斗中,被箭重伤,仍然坚持作战,由于没有及时治疗导致淤血。唐太宗爱将心切,不分汉夷“亲为之吮血”

[7]消息传开,战士莫不感动。

1、2、4 唐太宗尊重东突厥的风俗习惯

贞观八年正月,突厥颉利可汗死亡,他“诏国人葬之,从其礼,火尸。”[8]突厥上唐太宗对汉族与突厥族的通婚不加禁止,出现了长安坊市番、汉杂居,和睦相处的友好关系。生活方式,风俗习惯也相互影响,甚至胡著汉帽,汉著胡帽。在这种共同的生活中,不仅突厥人模仿华风,而且汉人也爱好突厥服饰与歌舞。影响所及还传入宫廷。这都说明了唐太宗尊重东突厥的风俗习惯。

2、唐太宗对边疆少数民族德化政策的历史局限性

唐太宗推行的德化政策虽然有进步意义,然而并非民族平等政策,而是建立在儒家仁义观念基础上的民族政策,连他最激进的绥之以德、爱之如一的民族意识,仍没有摆脱儒家德惠民族观的窠臼。而儒家德惠的民族观的核心思想是以汉族为正统,周边少数民族为附庸的大汉族主义。由于时代与阶级的局限性,贞观君臣不能冲破儒家夷夏之辨的精神桎梏,即使像唐太宗那样的英主,也不可能与大汉民族主义决裂。

所谓的缓和,只是统治的形式上较少歧视,统治的内容上较少压迫而已,至于实质上还是一种民族压迫政策。他推行的德化政策的目的是为了有效地役使他们。他强调华夷一家,但是封建家庭与家长与家人不能平起平坐的。少数民族处于家人的无权的地位,一切得听这个华夷父母的天至尊发号施令。唐太宗推行的德化政策,也不是尽善尽美的,特别是贞观后期也出现过渐不克终的通病。

2、1 唐太宗后期较多地对边疆地区用兵

唐太宗后期,特别是晚年较多地对边疆地区用兵。本族兵力不足,就逼迫少数民族打仗,加重了各族人民的兵役负担。突厥骑兵在对抗薛延陀的战争中起了中坚作用,显示了突厥突厥骑兵的优势。贞观十九年,薛延陀借唐太宗东征辽东的时机发兵南侵夏州,唐朝令突厥将军执失思力发灵、胜二州突厥兵马击薛延陀。辽东之役,突厥将领阿史那社尔也奉命率领突厥千骑诱敌,突厥精兵的加入,大大增强了唐王朝军队的战斗力。这些都说明了他的民族政策的压迫实质。

2、2 唐太宗后期对某些突厥族的不信任有所滋长

唐太宗后期由于吸取了消极的教训,对某些突厥族的不信任有所滋长。贞观十三年四月,突利之弟结社纠集一批部落子弟,乘夜突袭太宗御帐,后因变故,直攻宫门,乱箭齐发,以求一逞。这次叛乱虽然被当场平定,然而对唐太宗的民族意识产生了影响。原先叫嚷“非吾族类,其心必异”的官员乘机喧嚣起来,唐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