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个敢于实践和善于反思的教师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做个敢于实践和善于反思的教师

实践出真知,这是至理名言。“坐而论道”不如“起而行之”。做而论道,很多人都会;起而远行,却不是件容易的事。所以,列宁说:“一打纲领也抵不上一个行动。”教育学是“操作之学”,课程怎么设置,课堂怎么管理,教学怎么进行……这些都是实实在在的操作。离开了实践与操作,教育也就失去踏实的底气。

马克思曾给自己的女儿讲过一个故事:一个大学问家要过河,上了一只船。上船后,他有点趾高气扬地问船夫:“你会数学吗?”船夫说“不会。” “那你的生命意义失去一半。”“你会哲学吗?”“不会”“那你的生命价值失去一半。”话音刚落,狂风卷起巨浪。船夫问大学问家:“你会游泳吗?”学问家说“不会。”船夫说:“对不起,我今天救不了你……”。

教育最可怕的是“坐而论道”。说着容易做着难,所以我们绝大部分人选择了说。说新课程理念,说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说中国为什么培养不出创新人才……,但是,我们没有去做。一件事的成功,5%靠的是策略,95%靠的是执行。大家都知道杜郎口的教育改革取得了成功。人们说它突破了藩篱,它颠覆了传统,它改变了教育。然而,在一定意义上说,这不叫改变,这叫执行,叫落实。教育理想,很多时候是融合在教育教学实践中的。

因此,我们在教学过程中,要敢于实践,努力将先进的教育理念转化为教育行为。同时,在实践中要不断总结和反思。何谓反思?从原来的意义来看,反思就是回过头来思考,也有“反省”的意思。但今天,我们所说的“反思”,不仅包括“回头看”,也含有“向前看”之义。反思的过程不仅是内省的过程,更是内“醒”(醒悟的“醒”)的过程。换句话说,反思就是自我唤醒自我。波斯纳说:“没有反思的经验是狭隘的经验,至多只能成为肤浅的知识。”为此,他提出了一个公式:“经验+反思=成长”。

应该说,教师成长都一样要进行反思,但不一样的是,名师的反思以特有的深刻性,并形成习惯,努力成为“反思性实践家”。

“钱学森之问”(中国为什么培养不出创新人才)一直拷问着每一个关注教育的人。作为教师,面对教材,我们是视为“圣经”,还是教学的素材?面对教材给出的结论,我们思考过吗?质疑过吗?

我举一个例子来说吧!去年5月份,我到一所中学去参加教研活动,听了一节语文课。老师讲授的是王维的《终南山》,诗的尾联两句是:“欲投人处宿,隔水问樵夫。”老师问学生这里的“樵夫”指谁?学生回答:“砍柴的人”,老师马上纠正说:“这里是指隐士!”因为教材上是这么说的。

不仅如此,现在中小学语文教育的问题是,大家的想象力已经没有了。大家经常被“规定”,总有人告诉你一个标准答案。但事情不应该是这样的。人文和科学不一样,科学是很准确的,而人文必然是

有立场的,掺杂着主观色彩。2012年度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中国著名作家莫言说:“文学的魅力,就在于它能被误读。”(见《丰乳肥臀》代序言:《捍卫长篇小说的尊严》)可是我们在语文课上,总是一再告诉学生:要正确理解,不要误读。其实,“诗无达诂”(汉人董仲舒《春秋繁露》),“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不同的学生,不同的经历,不同的情趣,对文学作品的理解也不尽相同,因此在解读作品时,教师不要一味求同,而要鼓励学生大胆质疑,将自己个性化的理解感悟表达出来,从而拓展学生的个性思维空间,养成勇于探究、独立思考的阅读习惯,逐步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力。

在倡导和鼓励学生质疑这一点,我们要向外国学习。在美国的一所私立小学,能够得到全校表扬并通报的学生,是一个敢于在课堂上质疑的孩子。一个8岁的孩子在课堂上举手对老师说:“你黑板上的字拼错了。”老师说:“真的拼错了吗?让我查一下字典。”孩子马上说:“不必查字典,我保证你出错了。”其实,课堂就应该允许这种自然的“针锋相对”。

我还看到一篇文章《教授要敢于对学生说“不知道”》(中国教育报2015.3.30),说的是美国伯克利大学校长的国际事务特别助理让•克罗斯基。克罗斯基教授是一名材料科学家,除了开设多门专业课程之外,他每年秋季都为伯克利的新生开设跨学科新生研讨课“音乐中的材料”。在研讨课中,他们一起拆开小提琴、钢琴……研究不同材质的琴弦、不同材料的琴身产生的不同声音,从物理学、材料学和音乐三个维度引导学生从中学过渡到大学的场域,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

在谈到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时,克罗斯基教授讲了他的教学故事。

在他的专业材料科学课上,有一名优秀的学生课后找到他,跟他说:“教授,我要特别专注学习纳米科学,在我40岁时成为一名优秀的纳米材料工程师。”他的回答是:“孩子,在你40岁时,纳米科技的人才已经饱和,这门技术已经没有什么潜力了,你可能找不到工作。”学生听到这个回答,沮丧地离开了。

过了几天,那个学生又来找他,问道:“那么,在我40岁时,什么科技比较有潜力,会更需要人才呢?我现在要更加专注学习那个领域的知识。”

他认真地看着这个学生,慢慢地说:“孩子,我也不知道,你可以自己找到答案。”

在这个故事里,克罗斯基教授的意思是要挑战学生。他似乎在传道授业解惑之外,更加关注给予学生更多疑惑,以此成为学生的挑战者,启发他们超越教师。

作为教师,我们不仅要鼓励学生质疑,自己也要有问题意识。德国哲学家黑格尔说过:“熟知非真知。”也就是说,你熟悉的东西并不一定就是你真正知道的东西。“尽信书,则不

如无书。”(《孟子•尽心下》)现在人读书很多,接受的信息很多,但是不少人的价值观是混淆的。很多看似很合理的口号,其实是错误的。比如,“不要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没有学不好的学生,只有教不好的教师”。

因此,敢于质疑,善于反思,无论对于学生还教师的发展来说,都是非常重要的。现在有不少专家倡导教师课后写反思日记的做法,我认为是很有效的。曾子说:“吾日三省吾身”。韩愈说:“行成于思,毁于随”。笛卡儿说:“我思故我在”。“你去看一些教育家,他们的日常工作也很平凡,他们只不过是比我们多用了一些心而已,只不过比我们多用点时间记录他们的教育生涯而已,只不过比我们多花了点时间读点书而已,只不过比我们多思考了一下自己的教育行为而已”(朱永新《我的教育理想》)。像顾泠沅、杨瑞清等都写了十多本的教育日记。如果我们能持之以恒,坚持每日反思,就会在自己的教育实践中始终保持清醒的头脑,不断提升自我,超越自我,实现自我。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