吃出来的天津文化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天津鼓楼:天津卫三宗宝,鼓楼,炮台,铃铛阁。
明朝永乐二年(公元一四零四天津鼓楼旧照年),天津设卫筑城, 当时,这座"卫城"只不过是土围子。经历了大约九十年,到弘治 六、七年(一四九三---一四九四),才砌成砖城。修建了东、西、 南、北四个城门的城楼和四处城角的角楼。位于城中心的鼓楼, 也是在这个时候修建起来。即距今四八八---四八九年之间。名 为鼓楼,实为钟楼。有人说,现在的天津市就是以鼓楼为中心, 向四周不断扩张而形成的,所以声称“鼓楼” 是天津市的发源 地。
天津人喜吃小吃 天津小吃以面食居多 天津风味小吃的制作方法,有油炸、煎烙、稀食和粘甜食四大类
有五百个品种、狗不理包子、桂发祥麻花、耳朵眼炸糕居首,被称 之为天津风味小吃“三绝”
“狗不理”包子 是名扬四海的天津小吃“三绝”之一,亦称天津包子。 这种包子褶花均匀,整齐美观,且皮薄馅香,肥而不腻, 以其独特风味驰名中外,博得了广大食客的热情称赞
贴饽饽熬小鱼 是地道的天津风味小吃,其实又是极普通的家常便饭
天津地处九河下梢,上有白洋淀,下有渤海湾,低洼多水,水产 十分丰富,鱼虾一年四季不断档,天津人养成了爱吃鱼的习惯。 北方又盛产玉米,棒子面饽饽是家庭的主食。不过,正宗的贴饽 饽熬小鱼不是分开做,而叫“一锅熟”,就是贴饽饽和熬小鱼同 时在一锅里做熟上桌。这里面还有个故事。且说乾隆皇帝便装下 江南,途经天津时,被一农舍家透鼻的清香勾住了腮帮子,顿时 饥肠刮肚。乾隆可是个吃过山珍海味、飞禽走兽的美食家,但从 未闻到过这样的香味,停住脚,往农舍里张望。奴才最会理解主 子的心意,敲门说明了来意。朴实的农家夫妇热情地招待了皇帝 老儿。此时,乾隆忘记了皇家的体面,狼吞虎咽地吃起来,越吃 越爱吃,越吃味道越鲜美,最后连鱼汤也喝干净。
煎饼果子 原本是一种文化传播之物 是千千万万天津人每天的必备早点,虽然平民之极,但是却也别 有一番精致在其中
天津的煎饼果子原本是两种食品衍化而生成。煎饼是由山东传入的,果子(即油 条)是由北京传入的。早在明末清初,就有山东人在天津卖煎饼。当时天津漕运 盛兴。码头脚夫喜食煎饼,吃着方便。卖的实惠,小米面制作。加上杂合菜,摊 在一起售卖。名曰菜煎饼。据老天津人讲,脚夫们为了吃得饱。搪时候,天津话 叫“挡戗”,再买两根果子卷到一块吃,既好吃,又方便,一边干活一边就把饭 吃了。因此,煎饼果子就成了天津人既实惠又挡戗的美味食品了
鼓楼商业街为十字型,东起城厢东路,西至城厢中路;北起城 厢中路,南至城厢中路。呈大鹏展翅之雄姿。该街以青砖瓦房 的明清建筑风格为主,主体2至4层,高低错落,犹如一首节 奏跌宕起伏的乐章。整个布局分为三部分:北街为北方古玩城 和黄金阁艺术市场;东街为精品购物街;南街是以天津传统民 俗文化、商业及餐饮为主的东方不夜城。其景观风格为传统味、 文化味、天津味、民俗味、现代味相互融合,充分体现了以人 为本的亲和力。
耳朵眼炸糕 津门食品三绝之一。因店铺紧靠耳朵眼胡同而得名。距今已近百年。 外焦里嫩、细甜爽口、香味芬芳。1989年获商业部金鼎奖。
耳朵眼炸糕起源于晚清光绪年间(1900年),第一代掌柜刘万春 (1874年一1962年)由推独鸵车走街串巷叫卖,到在估衣街西口的 北门外大街上摆摊设点现做现卖,积攒些资本后,刘万春与他的 外甥张魁元合伙,在北门外大街租了一间八尺见方的脚行下处(搬 运工办事和休息的地方)挂上刘记的招牌,干起了炸糕店。由于刘 万春做的炸糕选料精、作工细、味道好、口感妙,物美价廉。在 众多的炸糕中出类拔萃,独树一帜,买卖日见兴隆,赢得了炸糕 刘的美称,又因为炸糕店靠近估衣街和针市街上的染料庄、当铺、 银号、布铺、鞋帽店。富户、百姓人家 过生日、办喜寿事。借糕字谐音,取步 步高之吉利,提前预约购买炸糕,使得 生意蒸蒸日上,刘记炸糕店显露了名声。 因炸糕店紧靠着一条只有1米多宽的狭长 胡同--耳朵眼胡同,人们便风趣地以耳朵 眼来称呼刘记炸糕铺。虽日伪时期曾改名 为增盛成,但耳朵眼炸糕铺则越叫越响。 炸糕也被称为耳朵眼炸糕了。
吃出来的天津文化 ——从小吃看天津
源自文库
《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 指导老师:李宏
小组成员:
康修远 20104775 李宝璐 20104776 李上志 20104777 李思远 20104778 袁金星 20104787 胡斌 20104805
天津人的饮食习俗的形成不仅同它所处的环境有密切的关系, 也受着历史传承、居民变化、文化交流的深刻影响 天津人喜食海鲜、河鲜,有两句俗语:“顿顿吃海货,不算不 会过” 天津的饮食文化不仅仅局限于中华民族的烹饪,茶,酒这三大 饮食文化,更饱含着多年来天津地域文化的深厚历史积淀和人 文精神
“桂发祥”麻花 早在一百多年以前,在天津卫海河西侧,繁华喧闹的小白楼南端, 有一条名为十八街的巷子,原来巷子之中有一家小小的麻花铺,字 号唤作“桂发祥” 金黄油亮、香甜味美、久放不绵的什锦夹馅大麻花 以此“桂发祥”麻花著称于市,广受欢迎,成为天津卫赫赫有名的 食品“三绝”之首
桂发祥麻花的创始人范桂林,直隶(今河北省)大城县人,9岁逃荒 来到天津。13岁开始入东楼十八街的一个麻花铺当伙计,1936年 在十八街自办桂发祥麻花铺。由于他勤奋好学,生意上敢于出新, 炸出的麻花酥脆香甜,味美适口,深受欢迎。因桂发祥字号坐落在 十八街,所以俗称“十八街麻花”。
这些历史文化沉淀的地方,保留的天津的饮食文化。如今,天津的 饮食文化已经对全国各地区有了巨大的影响,在好多城市,已经有 了“狗不理包子”,“十八街麻花”等分店。这就足说明天津的饮 食文化的深远影响,这次的实践,即让我们品尝了美味的天津小吃, 又让我们深刻的了解到天津饮食文化的丰盛与渊源。天津饮食文化 的深刻内涵及其魅力由此可见一斑。
狗不理 传奇
到天津不吃“狗不理包 子”,是旅游者的遗憾。 刚出屉的热气腾腾爽眼 舒心的包子,看上去如 同薄雾之中含苞秋菊, 再咬上一口,油水汪汪, 香而不腻。狗不理包子 好吃关键在于选料、配 放、搅拌以至揉面、擀 面都是有一定的绝招儿, 特别是包子褶花匀称, 每个包子都不少于15个 褶
。“狗不理”包子铺 原名“德聚号”,已 有百余年历史,店主 叫高贵友,他的乳名 “狗子”。因其父四 十得子,为求平安养 子,故取其名。他的 包子很受顾客欢迎, 生意越做越火,“狗 子”卖包子忙的顾不 上与顾客说话,人们 取笑他:“狗子卖包 子,一概不理。”日 久天长,喊顺了嘴。 包子出名了,高贵友 的大名反倒被忘记了。 狗不理包子不仅在历 史上为慈禧太后喜爱; 今天,也深得大众百 姓和外国友人的青睐。
天津南市食品街始建于一九八四年,百日建成,于一九八五年初 开业。天津食品街坐落于市中心繁华的南市商业区,是目前国内 规模最大的餐饮集中地,一九八九年被天津市政府命名为津门十 景之一。漫步食品街,几十家餐馆、酒楼、小吃店、食品店鳞次 栉比,佳肴美食荟萃一堂。上百种天津地方小吃和国内风味小吃 比比皆是,各种名特优新食品店应有尽有。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