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药防治类风湿性关节炎的思路和方法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医药防治类风湿性关节炎的思路和方法作者:马武开,钟琴,刘正奇,姚血明
【摘要】中医药理论体系的优势在于注重机体平衡和整体调节,针对目前中医药治疗类风湿关节炎(RA)的现状,提出RA防治的新思路:①镇痛抗炎,改善关节功能,提高患者生活质量;②增加抗风湿药物的敏感性,降低毒副作用;③调节免疫功能,维持机体“阴阳平衡”;④逆转抗风湿药物的耐药,提高治疗效果;⑤利用细胞信号转导技术,寻找新的药物治疗靶点及可能干预环节。
【关键词】类风湿关节炎中医药抗风湿药耐药细胞信号思路
类风湿关节炎(rheumatoid arthritis,RA) 是一种以对称性多关节炎为主要表现的慢性、全身性自身免疫性疾病。
基本病理变化是自身免疫异常引起的致炎细胞因子和炎性介质等的释放,以及由此而致的血管炎和滑膜炎。
随病情进展可出现滑膜、软骨和骨质的破坏。
RA属祖国医学“痹证”“尫痹”“骨痹”等范畴,《内经》最早提出了风寒湿邪与机体“内外相合”致痹的观点,认为“风寒湿三气杂至合而为痹也”;“逆其气则病,从其气则愈,不与风寒湿气合,故不为痹”;“阴气少,阳气多,故为病热;阳气少,阴气多,故为病寒”等,指出痹证的发生除了风寒湿外邪的侵袭外,还由于机体内部脏腑经络
阴阳失调逆乱,“两气相感”而发病,强调先有脏腑内伤、阴阳失调及营卫不和,后风寒湿邪乘虚内侵而致病。
随着现代分子生物学、医学遗传学和免疫学的不断发展,运用现代医学的研究成果阐释RA发病机制,对于认识和治疗RA,探讨中医药治疗RA提供了新的思路和途径。
1 镇痛抗炎,防止骨质破坏,改善关节功能
中医学认为RA发病多因禀赋不足,脏腑功能低下,风、寒、湿、热之邪内侵所致。
《内经》在论述痹证的发病机制时指出:“血气皆少,感于寒湿,则善痹骨痛”;《灵枢·五变》:“血气皆少,……善痿厥足痹”;“粗里肉不坚,善病痹”。
著名医学家张仲景首次以“历节病”命名RA,指出历节病是一种特殊的顽固性痹证,其血虚历节的病机、证候是“少阴脉浮而弱,弱则血不足,浮则为风,风血相搏,即疼痛如掣。
”说明气血不足、体质虚弱是RA发病的基础。
在活动期由于风、寒、湿、热之邪痹阻经络关节,气血运行不畅,免疫反应性炎症突出,表现为“邪气实”,关节疼痛明显,严重影响患者正常生活。
现代医学认为RA发病机制是由现在尚未知的环境中某种抗原,对具有敏感性的某些遗传背景的人,刺激产生免疫反应而发病[1]。
在其发病过程中主要发生T细胞免疫反应、滑膜细胞免疫反应、细胞因子的自分泌及旁分泌作用、B细胞产生自身抗体等。
RA病变关节局部免疫细胞、炎性细胞、细胞因子、炎症介质等大量聚集,尤其细胞因子是形成滑膜炎,造成关节破坏、骨与软骨吸收的主要介质。
现代药理研
究证明中药黄柏、知母、薏米、苍术、忍冬藤、木防己、苦参等清热利湿药有利于消除导致RA的外来抗原对机体免疫反应的影响,中断免疫反应的始动环节,抑制炎症的渗出、坏死,减少纤维粘连,清除RA 的感染诱因,恢复亢进的体液免疫以及减少炎症细胞的浸润,阻止病情进展。
活血化瘀中药如丹参、牛膝、片姜黄、赤芍、当归、莪术等药具有扩张血管,改善微循环障碍,抑制成纤维细胞增殖,降低血粘度,减轻炎症过程红肿热痛,增加氧运,减少渗出,有望达到防治骨纤维化,修复骨质的破坏,减少关节致残。
2 增加抗风湿药物的敏感性,降低毒副作用
现代医学认为RA是一种多因素引起的自身免疫性疾病。
RA 的基本病理变化是滑膜炎,关节外病变主要为类风湿结节和血管炎。
20世纪90年代后,国内外风湿病专家认识到RA是一种对器官损伤重、破坏性强的疾病,主张慢作用药与免疫抑制剂选择性联合应用。
这些药物主要有甲氨蝶呤(MTX)、柳氮磺胺吡啶(SASP)、来氟米特、羟氯喹、金制剂、青霉胺等。
早期联合应用病情改善药物(DMARDs)能够防止RA骨质破坏,减少关节致残。
常规的联合方案有MTX+SASP、MTX+羟氯喹、MTX+来氟米特、MTX+硫唑嘌呤等。
对于发热关节肿痛主要用非甾体类抗炎药物,如尼美舒利、奈丁美酮、美罗昔康、双氯芬酸钠等;伴有血管炎者加用激素治疗,此外还有生物制剂、免疫净化、干细胞移植等疗法。
由于RA的治疗时间较长,非甾体类抗炎药、慢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