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读者角度论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文学概论期末论文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从读者角度论“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

“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 当我们面对一部文学作品时,不同的人往往有着不同的感悟与理解。而同一个人在不同的时期的感悟也大相径庭。比如《红楼梦》,以我们时下的眼光来看,看到的是宝黛间缠绵悱恻的爱情。而在卫道士眼中恐怕就是满纸的淫乐与滥情了。这是因为读者在阅读过程中不仅仅是从作品了解作者的思想,更关注作品的情节与发展。还会在自己的生活经验、文化修养的基础上运用想象与联想在头脑中形成的具体化活动进行读者的再创造。这种新形成的再创造就是我们讲的“仁者见仁智者见智. ”

一、读者的期待视野

阅读活动是文学消费的一部分也是文学生产的重要环节。作为它的接受主体,读者显得尤为重要。简单来说,读者对一部文学作品的期望就是期待视野。这种期待可以分为三个方面:第一种是文体期待,即读者由文学作品的某种类型或形式特征而引发的期待指向。当我们拿到一部小说时,我们所期望的看到的一定是它动人曲折的情节与形形色色的人物形象。而不会去过多的介意它的语言是否优美,形式是否新颖。相反,如果是一首诗歌,我们就会关注它的形式是否符合格律,是否押韵。或者,有没有创新的格律形式出现。第二种,形象期待。形象期待是读者对于作品的某种特定形象而引发的期待指向。比如我们读《阿Q 正传》。当阿q 挨了打却又跑去调戏小尼姑时,一个典型欺软怕硬的市井无赖形象就在我们脑海中形成了。阿q可悲而又可笑的命运跃然纸上。正如那穿着长衫的孔乙己,似乎当我们初次见到孔乙己就在等待着孔乙己的死亡。第三种,意蕴期待。即读者对作品的较为深层的审美意味,情感境界,人生态度,思想倾向等。每一个人都有着自己的人生观、世界观,在阅读文学作品时,我们总会自觉不自觉的将自己的意志加于作品之上。追求完美的人期待大团圆式的结局而多愁善感的人又总是对悲剧情有独钟。

对文学作品我们总有着不同的期待。这与我们的生活实践与文化修养不无关联。积极向上的人乐于看到那些奋发进取、不畏险阻的文学作品。读者的文学艺术素养也是至关重要的面。试想一个连体裁都分不清的人又怎么能形成相关的文学期待呢?把小说当做诗歌来读,把诗歌当成散文来看,这本身就是可笑之极的,更不要谬谈对作品的理解与

感悟了。性别、年龄、气质类型等也会影响读者。女性读者往往追求细腻的情感,而男性则愿意看到粗犷豪放的情节。老人爱幽静,孩子爱童话幻想。

在不同因素的影响下读者形成不同的期待视野,这也就影响了读者对作品的理解。

二、读者的接受动机

人们总是抱着不同的心态来阅读,也就是说当你打开一本书的时候,你总要抱有一定的目的。这就是读者的接受动机。书籍作为人们获取知识的重要途径,求知成为我们阅读的一个重要动机。在文学作品中免不了要涉及到当时的时代背景、民族风情与社会概况。这就使读者获益匪浅,政治家会在其中看到社会的矛盾与政治斗争。民俗爱好者会关注民俗风情的迁移。地理爱好者更可以足不出户的游览各地风貌。而历史学家总会在文学作品中寻找到只言片语佐证历史。

也有人认为文学作品内部仅仅局限于向我们展示什么,还会教授我们。这就是受教动机。没有什么比一部文学作品更能给人以心灵的震撼了。通过文学作品来影响我们的世界观或许是个好途径。一些励志的经典小说如《我的童年》、《钢铁是怎样炼成的》等,本身就带有教育意义。而另外一种受教则是读者通过阅读作品自己感悟到的。比如《悲惨世界》,有些人会在冉阿让的身上看到“知错能改善莫大焉。”有些人则会看到警长沙维的偏执悲剧。从而对自己的生活方向进行重新的审视与定位。

对于从事文学研究、文学批评、文学教育的专业工作者而言,他们的阅读往往是怀有批评动机的。他们的阅读更为专业,除了审美享受外更专注于作品的内涵与意义,探寻艺术创作的规律,来对文学作品进行科学客观的评价。而对于那些初学写作的人来说,他们的阅读就属于借鉴动机。人们常说“天下文章一大抄” 当然,这种抄不是让你抄袭别人的作品,而是学习别人的行文技巧与结构布局,有了量的积累自然就有了创作的资本。

因此对于初学写作的人而言,阅读不进食一种审美享受更是一种学习。

在日常生活中大多数的阅读并不是为了什么,只是一种放松,一种娱乐。但这也是一种目的,文学概论上称作审美动机。在现实生活中人们大多不会称心如意,奇迹不会发生你我身边。而文学作品恰恰可以满足人们追求完美的心理需求。在文学作品中可以打破常规,超脱自然。拥有完美的人生理想,不需要顾及什么。它会在我们失意的时候给我们以心灵的慰藉。

读者是怀着不同的动机来进行阅读活动的,这使得读者对作品的理解存在着差别。

三、接受后的异变

一部文学作品在被阅读后会产生异变。读者的解读必然与作者的初衷存在差异。过去我们读《水浒传》对潘金莲大都是口诛笔伐。一个人尽可夫的荡妇形象深入人心。而随着时间的推移,思想的开放与进步使人们愈发的同情起了潘金莲。她身世的不幸,婚姻的悲剧都让人怜悯。与西门庆的感情纠葛也被看作是对命运的抗争。俨然是一位命运的斗士。与施耐庵的创作初衷是大不相同了。这就是作品形象的异变。

文学作品总会承载着作家的个人情感在里面。古代诗词中常有抒发怀才不遇或年华已逝的诗篇。当我们阅读时却未必能够感同身受。李商隐多有《无题》诗存世,仅仅是因为没有题目,世人常常误读为爱情诗。《西游记》本是吴承恩借

童话故事反对封建压迫与讽刺当权者的作品。但我们现在读来恐怕很难解读出本来的味道了。这就是感情异变。

第三是思想观念的异变。过去我们在学习课文中总是要找出中心主旨,这个中心主旨就类似于思想观念。《荷马史诗》中的特洛伊之战,本是讲城邦的命运,却有人解读为本我与自我的斗争。

造成读者期待视野发生变异的原因是多方面的。首先是由于某些政治的观念的不同。比如“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作者本意是指人事的变化,表达送别有人的祝福之情。后来又解读出新生力量不可战胜,光明必将战胜黑暗。而如今又有了腐败之风屡禁不止,层出不穷的意味。其次,文化观念导致异变。我们读

《似水年华》与哲学家读《似水年华》得出的结论是高下立判的。此外,文化视

野、个人经验,文学欣赏能力等都会导致读者期待视野的改变。

事实上莎士比亚的笔下只有一个哈姆雷特,之所以演变成了千万个哈姆雷特,便是每一个哈姆雷特都在读者这里发生了异变。

四、读者的误解

读者在阅读文学作品中有可能存在偏颇与误解。人们往往对于事物又一种先入为主的观念。一旦这种观念形成就很难摆脱掉。读者的误解又两种。一种是对文学作品内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