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娱乐化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受众的心理本质要求,为新闻娱乐化产生提供了需求
1.受众具有对新闻娱乐的“本能”需求
受众的需要因为政治背景、社会地位、文化水平等不同,会有这样那样的差别,但由于共同社会需求,受众的心理在某些方面是相同的,例如好奇心理、猎奇心理等。归根到底,这都是人的本能兴趣。而在新闻娱乐化中,媒体在内容的选择和新闻的表现上恰好满足了人们这种原始的心理需求。
(一)新闻内容取向上的偏差
娱乐已成为时下的一种时尚,许多媒体紧跟潮流,争相模仿。主流媒体、主要新闻节目、硬新闻在新闻传播内容上挖掘一些“娱乐”元素是无可厚非的。但是冷漠许多事关百姓的重要信息,把名人趣事、花边新闻等作为不可或缺的主要题材,甚至把灾害事件的不幸做娱乐化的处理,则是内容取向上的明显偏差。
我国现在正处在市场经济初期,秩序和游戏规则当然并不可能全部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路子是摸着石头过河。在这个过程中,民众会有诸多的抱怨。这种抱怨如果没有倾泻的地方,积累多了,就会发酵,就会产生不稳定的因素。大众传媒过去是政府与民众间联系的桥梁,今天依然是,只不过以前仅仅强调媒介的宣传指导功能,今天则允许其功能的延伸,沟通、宣传、监督、教育、娱乐等各种功能得以启动。在所有这些功能中,娱乐功能的启动对处于改革中的人们来说,能起到相当大的社会心理“解压阀”的作用。此时,作为政府与民众沟通的桥梁的报纸等大众媒体,一方面加大报道的信息量,满足人们的知情权,起到一定的“解惑”作用,另一方面充分发挥“解压阀”的作用。于是琐碎的社会新闻、娱乐性强的体育、娱乐新闻,都成为报纸报道的重点。这些报道在一定程度上使人们的牢骚与紧张得以发泄与放松,缓解了一定的社会矛盾。大众媒体的这种释放与缓解作用,对于政府来说,当然是一件好事。
新闻的重大性、严肃性理应成为新闻人的主要诉求。我们可以在主持形态、表达方式上作些探索,这也是很有必要的,过去新闻播报时那种正襟危坐、居高临下的“全国一张脸现象”毕竟让人生厌,问题是不能矫枉过正,把严肃的新闻搞得太离谱了,这只会削弱新闻的可信度和损害媒体本身的形象。
(三)记者角色定位上的偏差
(二)新闻表达方式上的偏差
这几年,广电媒体的硬新闻不仅总量上大幅减少,表达方式上也被一再软化。“说”新闻是受众喜欢的表达方式之一,但是说的姿态、方式却是五花八门;主持人手中有折扇、绒毛笔,甚至“惊堂木”;衣着娱乐化、长衫、马褂、内衣......要知道,这样的装束,这样的道具,这样的播报形态和这样的主持人,都曾出现在以严肃和正统著称的新闻节目里。
2002年1月13日美国总统布什因吃饼干被噎晕倒,国内许多媒体就这一事件进行了不少的报道,《扬子晚报》《北京晚报》《羊城晚报》《中国日报》、新华网、人民网、中心网都对此大加报道,事后几张布什跌到脸部受伤的图片也登载了出来。受众看到或听到这样的消息,一定觉得好玩同时还满足了其泄愤的情绪,中国的受众有谁不愿意看这位堂堂的超级大国的总统呢?
因而,新闻的适当娱乐自然也就到到了政府的默许。由于我们的新闻依然要严格遵守政府制定的相关法令法规,我国新闻娱乐化的状况还在政府可以容忍的范围之内,因而也没有受到政府的严令禁止。因此,新闻的娱乐化是有其生存的政治空间的。
三、电视新闻娱乐化的兴起
传媒娱乐化的表现集中在以下三个方面:
(一)新闻的娱乐性成份在增加
在美国“大众传媒主要被用于娱乐的占有的百分比大得惊人,几乎全部美国商业电视,除了新闻和广告(其中很大一部分也是让人消遣),大部分商业电影,还有报纸内容中越来越大的部分--------都是让人娱乐而不是以开导为目的。”
在我国情况基本相似,中国传播媒体在走过了“传播守业,宣传教育”的传播方式后,为了适应时代的转变和受众的需求,出现了像《朝闻天下》、《第一时间》、《鲁豫早班车》这样一些让大家喜闻乐见的新闻节目样式。同时《社会纪录》 新闻娱乐化的现象也在逐渐形成。
新闻泛娱乐化的危害还在于易催生记者急功近利,哗众取宠的浮躁心理。在这样畸形的采编氛围里,许多有才华有责任感的记者反而会变得无所适从而被视为不合时宜的“另类”。记者的偏差体现在采访中的另一种倾向是“刁”。记者以“设套”和“不怀好意”激怒采访对象,对方越生气,媒体越开心,花边新闻就越吸引人眼球。
记者的天职就是采集新闻,与采访对象交朋友,以自己的真诚和坦荡与知情人交流。记者是公正的化身,崇尚客观、伸张正义,抑恶扬善,靠手中的笔和镜头去发现事物采制新闻。但是近年不知怎的,不少记者主持人却屡屡成了同行采访和炒作的对象,成为舆论的焦点。出现了角色上的错位。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中与一些人把握不住自己不无关系。
不妨举个例子:去年12月下旬,某电视台新闻主播在播报乌克兰总统候选人尤先科“遭遇投毒使面部变样”的报道时,就随口调侃道:“看来这位靓仔想恢复原样是没指望了……”。但是据《羊城日报》报道,英国鲁道夫医院认为;“尤先科面部两年内可以痊愈。”
有的电台、电视台还把整档的时政要闻、硬新闻或撤下,或移到非重要时段。主阵地的缺失、主功能的弱化,主渠道的阻滞,娱乐化带来的恶果不仅仅侵蚀了新闻主体,对作为党的喉舌的媒体来说更是一种失职。
也有学者认为“新闻娱乐化不过是新闻的一种新的叙述方式”,要求我们予以正视。
笔者认为,所谓新闻娱乐化指的是,在进行新闻报道时,新闻工作者不仅突出报道软新闻,而且在报道硬新闻时,还将硬新闻软化甚至游戏化,讲求新闻报道趣味性乃至刺激性。中央电视台推出的《社会纪录》栏目可以说是对电视新闻节目娱乐化发展的一种建设性探索。该栏目以“一样的新闻、不一样的说法”为宗旨,力求传播内容的平民化,主持风格的亲切化、媒体姿态的平视化,使之呈现娱乐化新闻的固有特性。
传播学的受众观认为,受众是其传播活动的最终完成者,媒体在进行娱乐化新闻报道时,必然首先对受众有一个观念上的定位。任何的报道都是以受众为最终的落脚点的,受众的观念无疑会对传媒造成很大的影响。观念影响行动,同样传媒的受众观及其走向在有意无意间必然会影响传媒的传播活动,在如今新闻已经走向了受众消息的一个时代,传媒的新闻报道必然以受众为中心,那么受众的心理、受众的需要就是其必须着重关注的问题。
2、受众具有新闻娱乐的“选择”需求
传媒学者李希光在《畸变的媒体》一书中,这样描述受众接受信息的情况:“在今天的市场经济社会中,人们不再像过去那样,把《人民日报》从头版头条读到8版末条,或者把中央电视台的《新闻联播》忠实地从头看到尾。今天,媒体产业越发达,公众越是星星点点地获取新闻,早上起床听广播,上班路上听交通台,晚上吃饭前看晚报或睡觉前看看晚间新闻,或者在等汽车乘地铁时匆忙地浏览一下报纸,或者上半时偷空上网浏览一下新闻网页。他们最多看一下新闻标题、新闻提要,他们关注的新闻更多是股市行情、体育新闻、明星轶事、交通新闻和天气预报。”
(三)新闻和娱乐相互渗透
新闻和娱乐的界限越来越模糊。在我国,尤其是在传媒与市场接轨后,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下,传媒纷纷将娱乐化作为争夺受众的杀手锏。但是我们反对那种一味为迎合受众和市场要求,盲目且不加节制地利用一些低俗的内容来取悦受众的做法,否则,就会引起大众文化媚俗化的泛滥和失控。
四、新闻过度娱乐化的偏差
记者的采访活动不能被喜欢过度娱乐化的少数人需求所左右,这样就是对受众需求全面性的不尊重,过分满足了部分人的信息需求,就会损害广大观众的利益。曾经有一位名主持人面对镜头这样说:“有许多观众反映想看看我的全身画面,请摄像师把镜头拉开。”如此自恋的画面在电视上照播不误,这不能不说是泛娱乐化结下的怪果。有些电视台的新闻主播频频参与娱乐性晚会的主持,或者台里也直接安排以娱乐的方式与观众“零距离接触。”这样的策划创意是把“双刃剑”,可以提高主持人知名度,但也可削弱新闻主播的公信力。
关于新闻娱乐化,电视理论界目前尚无定论。有观点认为“传媒的娱乐化不单单指报纸电台电视台娱乐性内容所占的比重越来越大,新闻节目(版面)受到挤压,而且新闻节目本身的娱乐性新闻越来越多,连严肃新闻也竭力用娱乐性来包装。新闻的娱乐化主要指犯罪新闻、名人的风流逸事、两性纠葛” 一般认为,新闻娱乐化可以从内容和形式两方面来加以界定:
娱乐化新闻因其趣味性和刺激性逐渐被人们接受并受到欢迎,尽管理论界目前对新闻娱乐化尚无定论,但受众的心理本质要求为新闻娱乐化的产生提供了需求,而较为宽松的外部环境则是新闻娱乐化现象能够持续存在的现实条件,而因电视新闻娱乐化逐渐兴起,并呈现为较为迅猛的发展势头,与此同时,媚俗化倾向亟待加以防范。
一、电视新闻娱乐化的界定
二是在表现形式上,强调故事性、情节性,从最初强调硬新闻写作中适度加入人情味因素,加强贴近性,衍变为一味片面追求趣味性和吸引力,强化事件的戏剧悬念或煽情、刺激的方面,走新闻故事化、新闻文学化道路。美国新闻工作者协会在1998年底对美国16家重要媒体进行了1977年与1997年新闻报道对比研究,发现1977年传统的硬新闻与娱乐性新闻比例为32%比15%,而1997年则颠倒过来,这个比例为25%比40%。
二、新指出“每一历史时代主要的经济生产方式与交换方式以及必然由此产生的社会结构,是该时代政治和精神的历史所赖以确立的基础,并且只有从这一基础出发,这一历史才能得到说明。” 任何一个事物的产生都有其存在的合理性和历史必然性,新闻娱乐化也不例外。
传播学的“把关人”理论告诉我们:大众传媒组织进行的新闻传播活动是依据传播的一定立场、方针、和价值标准所展开的一种有目的的取舍选择和加工活动。在商业化运作的今天,面对市场这根杠杆,媒体势必会从自身发展和生存的角度来选择报道的内容和形式。而新闻娱乐化正是一种以娱乐为特征的新闻传播活动,其目的在于有别于其他特征的新闻传播活动。而且它巨大的受众市场,使得媒体“把关人”在选择时,将天平倾向了他这一边。
2004年12月24日杨振宁和翁帆双双走入汕头市民政局涉外婚姻登记处领取了结婚证,一时间国内各大媒体都争相报道,甚至以头版头条予以曝光。在中国,年龄相差悬殊的老少配的思想还未能被大多数人所接受的当代,特别是刚刚得到国际殊荣的国际大腕的此番举动,对于挑战传统思想和引发社会的反思,无疑是最具有代表性的。受众在茶余饭后讨论讨论传统与现代、伦理与道德、思想与观念的同时,也得到了感情的宣泄。
(二)新闻信息的娱乐化倾向日益显著
娱乐新闻在新闻报道中的比例加大,甚至于严肃新闻也开始试探着用娱乐的手法包装而成为“娱乐信息”。在近期,连、宋分别代表台湾的国民党和亲民党来大陆进行两岸对话,这可谓是中国历史上的突破和国际事务的重大发展。对于此类重大新闻,中国各大新闻媒体迅速做出反应,就两岸关系上到前年下到近几个月的关系变化如出一辙地进行报道。而《社会纪录》却抓住了大陆将于近日赠送两只大熊猫给台湾入手,用熊猫2000年前为战争中的兽类,经过国人长期的驯化而演变成为如今温顺可爱的动物来形象的暗示大陆终会以真情来换取与台湾的关系发展,以一种娱乐的方式表达出枯燥的政治立场,既让人得到了消遣,同时也参与了政治思考,可谓一举双得。
一是在内容上偏向软新闻(西方媒介称之为“大众新闻”)或尽力使硬性新闻软化。其表征是减少严肃新闻的比例,将名人趣事、日常事件及带煽情性、刺激性的犯罪新闻、暴力事件、灾害事件、体育新闻、花边新闻等软性内容作为新闻的重点;竭力从严肃的政治、经济变动中挖掘其娱乐价值;比如媒介极端关注辛普森案不是在于反思种族问题和司法问题,而是在于炒作体育明星的凶杀案;媒介关注独立检查官斯塔尔的报告和莱温斯基的一举一动,不是在于反思美国总统的品行和美国的司法制度,而是在于炒作总统的风流韵事。
面对越来越多的市场竞争,媒体要生存,就必须面对一个很现实的问题,那就是如何吸引受众的注意力。娱乐化电视新闻正是抓住了受众所共同具有的猎奇、好奇等原始心里需求而成为他们首选的精神产品。
(二)官方意志的默许是新闻娱乐化现象能够持续存在的现实条件
传播学的社会控制论告诉我们,新闻媒介与新闻传播活动都是在一定的社会背景下进行的,新闻的传播必然要和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等发生各种各样的联系。我国的新闻单位一直处于政府的领导和控制之下,他的新闻报道的准则和尺度,必然要受到政策和环境的影响,这点毋庸置疑。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