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声音是什么(学生版)

合集下载

人教课标版初中物理八年级上册第二章第一节 声音的产生与传播

人教课标版初中物理八年级上册第二章第一节    声音的产生与传播

第二章声现象第一节声音的产生与传播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描述和证明声音是由于发生体的振动而产生的(2).说出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真空不能传声、声音在不同介质中的传播速度不同;(3).识别回声现象,用机械运动的知识结合声音的传播速度进行简单的回声测距计算。

●过程与方法:(1).通过探究“声音是如何产生的”“声音传播需要介质”和“真空罩中的闹钟”的实验,培养学生初步的观察能力和感悟研究问题的方法。

(2).通过了解自然界及生活中振动发声的实例,能简单解释自然界及生活中一些发声现象,体会用物理语言进行表述。

(3)通过实验让学生体会利用转换法和科学推理的物理研究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教师、学生双边的教学活动,使学生感受到物理与生活的联系,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乐于探索自然现象和日常生活中的物理学道理(2).在活动中协作交流,形成积极向上、主动学习的习惯,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教学重点发声的物体在振动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教学难点利用控制变量思想研究物理的方法。

(固体传声)教学用具:音叉水槽铁架台乒乓球细线口琴录音机磁带蜡烛火柴真空铃(气泵,电池盒,泡沫)小闹钟(扣碗)土电话(长线)分层教学环节:提问分层习题分层第一节声音的产生与传播课前预习:设计实验 1.声音的产生由于物体振动 2.固体液体气体能传声课堂导学:●学生展示预习作业1,老师点评补充,声音的产生由于物体振动典型实验:1.喉咙发生2.音叉发生(触摸,乒乓球,水花四溅)3.鼓面振动(桌面振动),如何观察到它们的振动?问:如何消除手拍桌面时,风带来的影响?如果纸片效果不明显如何改进?4.乐器图片(口琴钢琴笛子)展示,让学生体会是什么物体在振动?●小结1.物理研究方法小结:转换法2.知识小结:声音的产生由于物体振动。

●知识过渡:声音的传播1.我们平时听到的声音是通过什么传到人耳的?空气。

2.声音是如何通过空气传到人耳的?介绍声波概念。

声音的产生与传播的说课稿

声音的产生与传播的说课稿

声音的产生与传播的说课稿声音的产生与传播的说课稿在教学工作者开展教学活动前,很有必要精心设计一份说课稿,借助说课稿可以更好地组织教学活动。

那么大家知道正规的说课稿是怎么写的吗?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声音的产生与传播的说课稿,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声音的产生与传播的说课稿1一、教材分析(一)教材的地位和作用本节是学生接触初中物理的第一节,在教材中以及在以后的物理学中,都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对于学生兴趣的培养、知识的学习、能力的形成,探究意识、创新意识、交流合作精神等方面都有一定作用。

通过本节课,将努力让学生在体验中学习,在活动中学习,使他们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课堂的主人。

(二)教学内容及教材特点全节共分两个部分:声音的产生,声音的传播和声速。

具有如下特点:1)重视与日常生活和生产应用的联系。

2)重视科学探究活动。

3)重视对学生能力的培养。

4)重视内容呈现的多样化。

(三)教学目标根据课程标准的要求和对教材的理解,结合学生的实际,确定本课的三维目标如下:1、知识与技能。

1)、知道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

2)知道声音需要在介质中传播,以及固体、液体、气体都是能够传播声音的介质。

3)知道声速跟介质的种类和介质温度有关。

2、过程与方法1)运用观察和实验,来探究声音产生的实质,以及探究声音是怎样传播的。

2)通过学习活动,培养学生初步的观察能力、实验能力和科学抽象能力,使学生掌握初步的研究问题的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教学中的师生互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对科学的求知欲望,逐步养成自觉探索自然现象和日常生活中的物理原理的科学态度。

2)通过合作和交流,培养学生主动和他人合作的精神。

4、教学重点通过观察和实验,探究声音的产生和传播。

5、教学难点组织指导学生在探究过程中,仔细观察、认真分析,并能得出正确结论。

二、学情分析八年级学生,在数学、自然科学、生活阅历方面,已经积累了大量的物理素材和学习能力,并且这个年龄段的孩子,好奇心、动手实验的能力比较强,易于接受物理这门学科。

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上册第二章第一节《声音的产生和传播》(实验创新1)

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上册第二章第一节《声音的产生和传播》(实验创新1)

《声音的产生与传播》一、使用教材人教版初中物理八年级上册第二章第一节《声音的产生与传播》二、实验器材自制教具:量筒,纸杯,音叉,音箱,真空压缩袋,手机,蓝牙音箱,水,塑料桶,密封袋,塑料罩,土电话,蜡烛,火柴,泡沫,乒乓球等。

三、实验创新要求/改进要点探究液体传声实验中,用密封袋装手机,浸没在水中,问学生能否听到声音,同时用盐或者糖等倒入量筒中,此操作意在改变液体种类,渗透多次实验寻找普遍规律的探究思维的培养。

改进真空铃实验,用轻便的真空压缩袋取代了噪音大,携带不便的抽气机,取材简单,操作方便。

既能让学生亲身动手感受声音的大小变化情况,同时也可以看到空气多少的变化,现象更直观,便于学生推理真空不能传声的结论,更好的认识声音依靠介质传播这一教学难点。

四、实验原理/实验设计思路本节课通过实验探究让学生认识声音产生和传播的条件,所以在教学过程中,给学生提供了多种器材,学生分组实验有两个环节,其一是探究声音产生环节;其二是探究声音在固体液体气体中传播环节;教师演示实验由三个环节,其一是引课实验,激发学生好奇心。

在探究声音在液体中传声实验中,将手机放入密封袋中浸没于水中。

并不断向水中加盐,糖等液体,换用多种液体来进行实验,探究声音的传播条件。

培养学生多次实验寻找普遍规律的探究思维。

教师通过演示真空铃实验,让学生更好的观察现象。

有效的突破了教学难点,更好的理解了声音在介质中传播的规律。

五、实验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通过实验探究,初步认识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

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真空不能传声。

2. 了解声音是具有能量的。

声速以相关知识。

人耳结构及听声和发声能力。

3、会用物理知识来解释生活中的声现象。

(2)过程与方法:1、通过观察和实验的方法探究声音是如何产生的?声音是如何传播的?2.通过学习活动,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研究问题的方法。

(3)情感、态度、价值观:1、通过教师演示和学生动手玩的教学活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对科学的求知欲,使学生乐于探索自然现象和生活中的科学道理。

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上册第二章第一节《声音的产生与传播》(实验创新2)

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上册第二章第一节《声音的产生与传播》(实验创新2)

声音的产生与传播一、使用教材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上册第二章第一节《声音的产生与传播》二、实验器材自制教具:音叉、激光笔、镜片、支架、喇叭、音频源、塑料管、泡沫颗粒、注射器、蜂鸣器、干电池、开关、电压陶瓷片、复读机等。

三、实验创新要求或改进要点自制的实验教具取材简单,成本低,操作方便,效果明显。

实验①通过光的晃动代替乒乓球的晃动提高了实验的稳定性;实验②中用喇叭和泡沫颗粒代替话筒和示波器,将物理实验可视化;实验③用电压陶瓷片制成骨传导助听器,课堂上让学生模拟聋哑人听声,使物理课堂趣味化,生活化:实验④用注射器,蜂鸣器代替真空罩和抽气机,使物理实验小型化。

四、实验原理或实验设计思路从生活情境中引入,利用自制教具探究声音产生的条件及声音传播的条件。

五、实验教学目标(一)知识目标:1.知道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2.知道声音传播需要介质。

(二)能力目标:1.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和观察能力2.使学生能利用常见的器材进行实验探究,会描述实验现象,收集有效的信息并根据息归纳科学规律。

(三)情感目标:1.通过本节课,让学生体会到物理知识就在我们身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2.通过学生实验,培养同学间相互合作、交流、共同探索的团队精神。

六、教学重点与难点(一)教学重点:1.声音产生的条件2.声音传播的条件(二)教学难点:1.声音传播的形式;2.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真空不能传声。

七、教法与学法本节主要通过实验探究、再进行分析、归纳得出声音的产生和传播的条件。

本节教学中主要利用多媒体,自制教具,图片等进行教学。

八、教学过程本节课在教材与教学过程中学生所接触的声音问题在生活中已经比较普遍了,但如何让学生真正了解声音的发生原理和传播形式,为此我设计了四个实验,突破了四个重难点。

(一)、声音的产生探究音叉发声的时候在振动-------平常教学中演示音叉发声设计如图1,改进后的实验方案如图2。

(图1)(图2)平常方案图1的不足:乒乓球太轻,容易受风的影响而晃动,乒乓球的弹起很有可能是由于乒乓球自身的重力碰到音叉或音叉碰到乒乓球导致的。

鲁科版八年级上册物理教案[学生版]提纲

鲁科版八年级上册物理教案[学生版]提纲

飞鸽工作室 烟台一中南区化学兴趣小组 撰稿物理教案[学生版]八年级上册撰写人:孙家正烟台一中 飞鸽工作室 孙家正 编写 版权所有 违者必究 配套教材:鲁教版物理1走进物理第二节 走进实验室1. 长度的测量(1) 长度的测量是最基本的测量之一。

(2) 测量长度的基本工具是刻度尺。

使用刻度尺前要“三观察”:零刻度线、量程和分度值; 使用刻度尺时要注意“选、放、看、读、记”五点方法A 要根据测量要求选择适当量程的刻度尺B 放置刻度尺要沿着被测物体 (a 零刻度线与被测物边缘对齐 (b 刻度尺与被测物体平行(c 对于厚刻度尺应使刻度线贴近被测物 (d 不利用磨损的零刻度线 C 观察示数时视线要与尺面垂直D 在精确测量时,要估读到最小分度值的下一位E 记录的测量结果由数字和单位组成。

(2)更精确的测量工具有游标卡尺、螺旋测微器等。

(3)长度的单位①长度的主单位是:米(m)其他常用单位,比米大的是千米(km),比米小的有分米(dm)、厘米(cm)、毫米(mm)、微米(μm)、纳米(nm)等.②单位换算:1 km=103m , 1 m=10 dm=102cm=103mm=106μm=109nm . 带单位运算:36cm=36×1/100m=0.36m 2. 时间的测量(1)时间的基本单位是秒(s),其他常用单位有小时(h)、分(min)。

1 h=60 min ,1 min=60 s 。

(2)测量工具是钟表。

在运动场和实验室用停表,日晷和沙漏是古代的计时工具。

停表的使用:第一次按按钮启动,第二次为停止计时,第三次为表针归零。

停表小刻度盘显示的是min 大刻度盘显示的是s图为3min37.5s(分针在3.5~4间故秒针为37.5)注意:小盘的分度值是大盘的量程 3. 误差①定义:测量值与真实值之间的差异叫误差。

②误差产生的原因主要与测量工具的精确度和测量的人读取估计值有关。

③减小误差的方法主要有:使用精确度更高的测量工具;运用合理的实验方法:多次测量取平均值④误差和错误不同。

声音的产生与传播物理教案7篇

声音的产生与传播物理教案7篇

声音的产生与传播物理教案7篇物理《声音的产生与传播》教案篇一本节是学生接触物理的第一节,它在教材中以及在以后的物理教学中都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因此,能否通过这节课的学习让学生体会到物理知识就在我们身边、感悟到物理学的美,激发出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和强烈的求知欲望,初步培养学生动手实验、观察比较、归纳总结的能力和探究意识、创新意识,就成为这节课首要解决的问题。

为了更好地突破以上难点,落实新课标的精神,我在教学策略上发生了三个转变:1)由重知识传授向重学生发展转变;2)由重教师“教”向重学生“学”转变;3)由重结果向重过程转变。

具体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创设丰富的教学情景“兴趣是人类最好的老师”,只有充分唤起学生的学习热情和智慧活动的积极性,才能使学生自主学习,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所以,让“课堂充满生活活力”就成为设计重点,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创设了三个教学情景:一是通过播放器播放贝多芬的第五交响曲《命运交响曲》,同时展示与之相一致的声波图形,并介绍贝多芬的生平,让学生感悟到声音的美好,并激发起学生学习的兴趣;二是通过播放一些有趣的发声现象、介绍录音的基本原理等知识让学生进一步理解振动发声的特点,并激发他们对自然现象的学习、研究兴趣;三是通过提出问题——猜想——实验得结论——再提问——再猜想——再实验的教学过程,引导学生逐步深入其中,从多角度进行细致研究,并体会到科学探究的一些方法。

二、注重学生的亲身体验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每个学生只能通过自己的器官(眼、耳、口、鼻、手等)去自己读书、自己感受事物、自己观察、分析、思考、实验才能真正吸收知识,这是别人不能代替,也是不能改变的。

因此结合物理学科的特点——以观察和实验为主,设计了一个教师演示实验、三个学生实验和一个自学环节。

一是通过学生发音、制作发声器,在制作中去揣摩、比较得出发声体在振动这一结论;二是演示真空铃的实验,让学生通过观察和比较得出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三是学生根据问题自主设计实验并尝试实验,最后归纳得结论;四是让学生自学声速这一部分知识并相互交流。

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上册第二章第1节《声音的产生与传播》教学设计

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上册第二章第1节《声音的产生与传播》教学设计

人教版八年级物理第二章《声现象》第1节《声音的产生与传播》教学设计一、教材内容分析本章是学生开始学习声学的第一章,本节是第一节,是研究声音的基础。

在本节中通过一系列探究活动得出声音是怎样产生和传播的,这是本章的重点内容,为后续研究声音奠定基础。

二、课标要求通过实验,认识声音的产生和传播条件。

三、学情分析声音是人们经常接触到的物理现象,学生对于声音并不陌生,学习时不会觉得太难,这样容易培养学生学习的兴趣。

由于学生刚开始学习物理知识,因此掌握一种正确的学习方法是非常重要的,在本章的教学过程中应该注意培养学生探究问题的能力,为将来的学习奠定基础。

当然本章的知识与学生的生活密切相关,因此本章中的探究问题不是很难,教师只要适当的加以引导,学生应该能够完成探究任务。

在探究过程汇中,教师应当注意帮助个别动手能力差、总结能力差的学生,帮助他们完成探究任务,这样既能帮助他们学到知识,又能提高他们的学习兴趣。

四、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通过观察和实验,初步认识声音产生和传播的条件。

2.知道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

3.知道声音传播需要介质,声音在不同介质中传播的速度不同。

(二)过程与方法1.通过观察和实验,探究声音产生和传播的条件,培养学生初步研究问题的方法。

2.通过实验探究活动,锻炼学生初步的观察和实验能力。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1.通过教学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对科学的热爱,使学生乐于探索自然现象和日常生活中的物理学道理。

2.感受自然界声音的美妙与有趣,激发好奇心和求知欲。

在活动中培养学生善于与其他同学合作交流的意识和能力。

五、教学重难点在学习机械运动的基础上,本节让学生接触声学的初步知识。

声现象是自然界中的常见现象,而对声的了解则可以通过有趣的、易操作的探究活动来进行。

让学生在探究物理现象的同时,激发他们学习物理的兴趣,初步培养他们观察物理现象、应用物理知识解释现象的能力,为后续的科学探究活动打下基础。

2.2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上册第二章教案第一节声音的特性教案

2.2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上册第二章教案第一节声音的特性教案

☆教学过程教学环节教师活动预设学生行为设计意图课前预习:1.声音是怎样产生和传播的?2.声音在不同的介质中传播速度相同吗?有怎样的大小关系?3.人听到声音应具备哪些条件?4.我的疑问:做一做:请几位同学分别说“我爱学物理”,其他同学闭上眼睛。

那么我们能不能通过听觉分辨出是谁呢?思考:我们为什么仅凭声音就能分辨出是谁呢?【学点一】音调1.感知音调不同的声音:利用酒瓶中装有不同的水,弹奏《小星星》。

提出问题:“音调的高低是由什么因素决定的?”根据观察,猜想决定音调高低的因素。

我的猜想: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实验探究:利用身边的钢尺,模仿学生预习良好。

培养学生主动预习,自主学习的能力。

让学生感受到声音的丰富多彩,更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吉它弦,紧按在桌面上进行探究。

(注意:实验中拨动钢尺时用力的 大小应大致相同)比较实验结果,得出结论:物体振动得快,发出的音调就________,振动得慢,音调就 _______ 。

(阅读课本19页音调部分的内容,进一步明确音调的高低与什么因素有关)2.思考:大象可以用我们人类听不到的“声音”进行交流。

大象发出的声音为什么人类听不到呢?振动会发出声音,为什么我们听不到蝴蝶翅膀振动发出的声音,却能听到讨厌的蚊子声?(阅读课本20页,知道人能听到的频率范围;了解一些动物能听到的大致频率范围。

) 跟踪练习:次数钢尺伸出长度振动快慢音调1 2分组实验,动手探究学生将探究实验中的所得所思所想相互交流,共同讨论最后得出结论趣和求知欲。

通过学生现场感受,引导学生大胆猜想,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分析和判断能力。

1.音调指的是声音的_________,频率指的是____________,二者的关系是:物体振动的频率越____,音调越_____,频率越____,音调越_____。

2.人耳的听觉频率范围是从____到______。

蝴蝶的翅膀1秒钟振动不超过10次,蚊子的翅膀1秒钟振动500~600次,我们能听到它们的翅膀发出的声音吗?3.频率不同的声音,波形有什么不同?【学点二】响度1.将手按在自己的喉咙上,分别小声和大声发出声音,通过感觉声带的振动来猜测决定声音响度的因素。

声音是什么

声音是什么

丹徒区中片8年级物理集体备课教案第一章声现象第一节声音是什么执笔人:纪建骏学校:丹徒区辛丰中学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⑴通过生活体验,初步了解声音在信息传播中的作用。

⑵通过实验探究,初步认识声音产生和传播的条件,学习从物理现象中归纳出一般规律的方法。

⑶初步了解声音是以波的形式传播的,声波具有能量。

2、过程与方法⑴通过学生经历用多种方法探究声音产生的过程,鼓励思维的形式向开放性和独特性发展。

⑵通过参与科学探究活动,初步认识科学研究方法的重要性。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⑴培养学生善于使用随手可得的物品进行探究活动和物理实验的习惯,从中感受到物理学的真实性以及物理与生活的关系。

⑵激发对科学的求知欲,激励探索与创新的意识。

教学重点:让学生经历用多种方法探究声音产生的过程教学难点:让学生经历用多种方法探究声音产生的过程,并从物理现象中归纳出一般规律的方法。

教学方法:边探究、边实验、边总结组织形式:教师引导,学生参与,共同动手,共同探索。

板书课题:第一节声音是什么板书:一、探究声音的产生分组活动:老师把全班学生分成四组:第一组每人准备一张纸,第二组准备每人一根橡皮筋,第三组每人准备一个笔帽,第四组每人准备一杯水,请学生试一试,怎样使它们发出声音?同学间和同组间比比看,谁的方法多?谁的方法与众不同?学生:用纸、橡皮筋、笔帽、一杯水表演各种声音。

教师:对学生表演的各种方法的声音加以评析,适当适时表扬学生的创意。

比较思考:⒈以上各物体发声与不发声时有什么不同?⒉以上各物体发声时有什么共同特征?活动:⒈请学生把手指放在喉咙的发声(声带)处读下面一段话:“我们把正在发声的物体叫做声源。

固体、液体、气体都能发声,都可以作为声源。

”你发现了什么?⒉将发声的音叉触及面颊,你感到了什么?归纳:声音( sound):是由于物体振动产生的。

(板书)声源:正在发声的物体。

如:固体、液体、气体板书:二、声音能在固体、液体、(气体)、真空中传播吗设疑:声音能在气体中传播吗?活动1:将衣架悬空挂在细绳的中央,请你的伙伴用笔轻轻敲打衣架时,你听到了什么?学生:能听到笔敲打衣架的声音。

大象版三年级科学上册第五单元教学设计声音是怎样产生的

大象版三年级科学上册第五单元教学设计声音是怎样产生的

大象版三年级科学上册第五单元教学设计声音是怎样产生的一、教学内容《声音是怎样产生的》这节课选自大象版小学科学三年级上册的第五单元第一节,学生通过自然界的风声雨声、城市里的汽车声、演出活动的乐器声等体验活动中对声音的产生和传播有一定的感性认识,但对其中所蕴含的科学知识缺乏比较系统的思考,那本节课内容就为学生学习本单元《奇妙的声音》奠定了基础。

二、教学目标1.学生知道声音因物体振动而产生。

2.学生能对声音产生的原因作出假设;能借助恰当的工具来观察一些不易直接观察到的现象。

3.在探究活动中能分工协作,进行多人合作的探究学习。

三、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鼓、音叉、乒乓球、直尺、皮筋、小动物飞行翅膀发声视频(动画)。

四、教学过程(一)活动导入,引入新知师:首先请同学们先跟老师做一个互动“跟着老师动起来工老师先来考考你,刚才跟着老师动起来的时候,都有什么地方发出了声音?生:拍手、肩脐、跺脚、拍桌子师:那么生活中你都听到过哪些声音?生回答。

师:你有没有印象深刻的声音?真棒!你是一个细心爱发现的孩子。

其实我们生活在声音的海洋里,鸟语婉转,流水潺潺,琴声悠悠,这些声音既丰富多彩,又美妙动听,那么关于声音,你有什么想知道的问题吗?生:回答。

师:真棒,同学们提出这么多有研究价值的问题。

那我们想要研究声音,首先要知道“声音是怎样产生的”(板书课题)设计意图:通过师生一起律动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引发学生主动思考提出问题。

(二)提出问题,大胆猜想同学们我们先来猜一猜声音是怎样产生的!学生讨论猜想。

(学生可能有敲、拍、撕、打、喊、叫(随机板书)等不同答案,一些学过乐器的孩子也可能会对振动产生声音有所认识,但并不是太了解更深刻的原因)学生分组实验,验证猜想。

师:同学们都说出了自己的猜测,伟大的科学家牛顿说过,没有大胆的猜想就没有伟大的发现,你们勇于大胆的猜测真是好样的!这节课我们就来借助一些简单的物体来研究研究。

要研究声音的产生就要先来制造声音,看一看声音是被怎样制造出来的。

苏科版2024物理新旧教材对比(第一章)

苏科版2024物理新旧教材对比(第一章)

第一章第一节声音是什么节首语部分听周围的声音,提出声音是如何产生?又是怎样传播到人耳?(本节重点)增加部分:1、敲击音叉,使它与悬挂的乒乓球接触这个实验。

又补充了《读一读》声带是怎样发声的?2、探究声音能否在真空中传播?这个实验中增加了停止抽气并打开阀门,你听到的铃声又有什么变化?3、把固体、液体和气体统称为传播声音的介质。

4、探究声音能否在真空中传播实验的现象并做出的推测。

研究表明,声音传播需要介质,不能在真空中传播。

研究表明,声音传播需要介质,不能在真空中传播。

5、声音遇到障碍物会反射回来。

新教材中补充了生活中见到的例子,在空旷的山谷中大喊一声喂,可以听到绵延不断的喂喂声。

然后说明这就是回声。

并解释回声是声音在传播过程中经山体反射而形成的。

6、直接表明:声波在不同介质中传播速度不同。

7、人能听到声音,就是由于声波能够传递能量。

人们常说“震耳欲聋”就是形容声波传递能量大。

8、实践与练习中的1、2和3学生都可以自己实践操作,并完成思考。

改变部分:1、探究声音的产生活动中,试一试,移到实践与练习中2、在图1-3(b)中原教材中试一试结果会让你感到意外,改为你有什么发现?3、原教材中声音可以在固体、液体和气体中传播,新教材中改为声音能在固体、液体和气体中传播。

4、原教材中声能在“生活、物理、社会”中,新教材中变为读一读,5、在“生活、物理、社会”中改为中国古代的回声建筑,介绍了天坛的回音壁。

删减部分:1、探究声音的传播,图1- 3(a),删掉”你能听到声音吗?2、原教材中,声速中猜一猜,想一想,读一读,都删除了。

3、删除超声波钻孔机这部分内容表明声音具有能量。

4、www中所有练习均删除。

第一章第2节声音的特性增加部分:1、声源的振幅越大,在一定位置接收到的声波的振幅就越大,因而响度就越大2、卡片从梳齿上划过实验以及得出结论:卡片发出声音的音调与卡片振动的快慢有关一个物体在2S内振动10次,他的频率是5Hz3、生活物理社会钢琴的调音4、实践与练习新1,3,4改变部分:1、标题由“乐音的特性”变为“声音的特性”2、第一段的引入问题“乐音有哪些特性”变为“声音有哪些特性”3、活动1.3“设计实验显示鼓面振动幅度的方法”变为“做一做,在鼓面上撒一些红豆,敲鼓时,你观察到什么现象,分别轻重敲,你观察到现象有什么不同?这说明什么问题?”图1-11变为图1-13探究敲鼓强弱与鼓面振动幅度的关系4、音调的引入图片的改变,以及问题由“为什么唱到高原的高就唱不上去了”变为“为什么小华唱到高原的高就唱不上去了”5、活动1.4由“探究影响声音高低的因素”改为“探究音调与声源振动的关系”图1-12探究尺的振动变为图1-14探究卡片从梳齿上划过信息快递:频率的定义变为物体振动的次数与时间之比6、活动1.5 “分别用几种不同的乐器演奏同一首乐曲,它们发出的声音有什么不同”变为“听一段交响乐,你发现其中有哪些乐器参与了演奏”“使几种不同的乐器”变为“使用不同的乐器”7、“几个人说话时,即使未看到人,我们也能分辨出熟人的声音”变为“后面座位上的同学交流时,即使没有看到人,凭借其说话的声音,你也能知道他们是谁”“人对声音”改为“人对这些声音”8、图1-13借助仪器可以观察到音色不同的声音,其图像是不同的,变为图1-16,借助仪器,我们还可以观察到不同音色的声音的波形9、图1-14的改变以及文字描述的改变10、实践与练习原5变为2,插图改变删减部分:1、书本第一段内容乐音的引入更精当2、结论,振幅越大,响度越大3、例如,某人的脉搏是每分钟72次,合每秒1.2次,因此频率就是1.2Hz4、实践与练习原1,2,3,4第一章第3节噪声及其控制节首语部分改变部分:对乐音进行规范定义,对应从环保类对噪声进行定义。

八年级物理上册-第一章声现象《教学设计》人教新课标版

八年级物理上册-第一章声现象《教学设计》人教新课标版

八年级物理第二章声现象第一节声音的产生与传播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通过观察和实验知道声音是由物体振动发生的。

2、知道声音传播需要介质。

(二)过程与方法1、培养学生提出问题的意识。

2、培养在实验中收集证据的意识。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简单的探究活动,体验探究在学习物理中的作用。

2、注意在活动中培养学生善于与其他同学合作的意识。

教学重点:1、发声的物体在振动。

2、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

教学难点:声音传播的条件以及解释生活中的声传播现象。

教学方法:观察法、实验探究法、讨论法教学用具:教师准备:音叉、小锤、铁架台、带有细线的乒乓球、水槽、水、真空玻璃罩、抽气机、烧杯。

学生准备:橡皮筋、细线、铅笔、白纸、细砂、小闹钟(或手机)、小石头、塑料袋等。

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引入新课媒体播放:海涛声、砂轮与工件的摩擦声、优美的歌声、琴声、锣鼓声、神奇的超声波等。

引导提问:声音是怎样产生的呢?为什么会有各种各样、千差万别的声音呢?导入课题:我们听到的如此优美的乐曲及大千世界里如此丰富多彩的声音是怎样产生的,又是怎样传播的呢?我们今天就来学习《声音的发生和传播》二、新课教学问题一:声音是怎样产生的?学生讨论:如此丰富多彩的声音是怎样产生的呢?引导比较:1.让学生感知比较说话与不说话时喉咙部位的情况。

2.观察比较按紧的直尺不发声与拨动发声时的情况。

3.观察比较烧杯中的静水与向烧杯中倒水发声时水的情况。

4.让观察比较拉紧的橡皮筋发声与不发声时的情况。

提出问题:有的声音听起来音调高,有的声音听起来音调低,声音为什么会有音调高低的不同呢?收集信息,分析材料:发声体现象结论声带说话时喉咙部位在振动说话时声带在振动直尺发声时直尺在振动发声的直尺在振动水水发声时在振动发声的水在振动橡皮筋发声的橡皮筋在振动发声的橡皮筋在振动橡皮筋发声的橡皮筋在振动发声的橡皮筋在振动音叉发声的音叉可以把乒乓球弹开发声的音叉在振动音叉手感觉发麻发声的音叉在振动音叉发声的音叉在水面上激起水花发声的音叉在振动音叉铅笔在白纸上留下波浪线发声的音叉在振动桌面桌面发声时细砂会跳动发声的桌面在振动桌面桌面发声时水面上会激起水波发声的桌面在振动得出结论:一切发声的物体都在振动。

声音的特性听课总结(通用8篇)

声音的特性听课总结(通用8篇)

声音的特性听课总结第1篇声音的产生与传播是第二章声的第一节内容,是学生首次接触声音。

为了便于学生理解,我把第一节的内容分为两个课时,第一个课时全程围绕声音的产生与传播进行。

教学过程中,我采用视频加实验的方式进行,以生活中各种声音的视频带出声音并展开对声音是如何产生的研究。

此教学过程的优点是让学生自己动手实验得出结论,不足之处是在研究液体以及气体也能产生声音时只是一带而过,风的声音比较抽象,学生难以理解;总结出“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后,没有再对风声做具体解释。

另外,在讲到“声以声波的形式传播”时应该以水波为例展开解释。

学生对于“波”这种现象是很难理解的,但是水波学生比较常见,这节课后学生掌握住了声以波的形式传波,却依旧不明白“声波”是一个什么形式。

这点没有达到预期的效果。

整节课总体不足是没有把学生的积极性调动起来,应该引导学生大胆的总结生活中的例子,从而加深印象;由于本节课知识相对少,所以还有剩余时间,不应该直接让学生自己写作业,可以采取**抢答的方式加深印象,让学生在课上就能很好的把知识掌握,这是本节课上完最不满意的地方,以后一定要更好的利用课堂的4分钟;语言有时也不太规范,比如固液气应该说固体、液体、气体。

本节课做得比较好的地方就是笔记重点标注并且给学生时间记笔记。

这点可以坚持。

——《声音的特性》说课稿(精选6篇)声音的特性听课总结第2篇“声音的特性”是人教版的物理实验教材八年级上册第二章第二节的教学内容。

本节是在学生学习了声音的产生与传播的基础上,进一步来认识声音,了解声音的丰富多彩,是声现象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内容。

音调、响度、音色等概念虽然贴近生活,但作为农村学生对此并不熟悉,虽然感兴趣,但缺乏较理性的认识,在实践中往往不能区分它们。

迫切需要老师的帮助和指点,因此,结合学生的认知,我设计了这样的教学程序:(一)导入(实验演示观察,设置情境引入。

)物理问题来源于对生活现象的观察和体验,为了让学生更真实地感知声音的丰富性,我设置下列情境引入。

初中物理知识点精细笔记-第一章声现象(学生版)-新人教,强列推荐

初中物理知识点精细笔记-第一章声现象(学生版)-新人教,强列推荐

第一章声现象第一节声音的产生和传播1.声源:振动的发声物体。

2.声音的产生:声是由物体的产生的。

一切正在发生的物体都在振动。

振动停止,发声也停止。

鞭炮爆炸、气球爆炸、雷声、笛子声等声音是由产生的。

3.声音的传播:声以的形式传播着。

声的传播需要,不能传声。

多数情况下,声音的传播速度v气<v液<v固。

4.声速:声传播的快慢用声速描述,它的大小等于声在每秒内传播的距离。

影响声速的因素:、。

时空气中的声速是。

第二节我们怎样听到声音1.听觉的传播途径:发声体振动→(通过空气等介质传播)→鼓膜振动→(通过听小骨等组织传播)→听觉神经传递信号→大脑产生听觉。

2.骨传导的传播途径:发声体振动→(头骨、颌骨)→鼓膜振动→(听觉神经)→大脑骨传导的原理:。

演员进行《千手观音》的排练、贝多芬听钢琴声、使用助听器听声音都利用了。

3.耳聋包括传导性耳聋和神经性耳聋。

传导性耳聋者可以利用助听器听声音,而神经性耳聋者很难再听到声音。

4.双耳效应:声源到两只耳朵的距离一般不同,声音传到两只耳朵的时刻、强弱及其他特征也就不同。

这些差异就是判断声源方向的重要基础,这就是双耳效应。

人们通过双耳效应,可以较为准确地判断声音传来的方位;但声源在我们正前方、正上方、正后方时我们并不能准确判断,因为声源到两只耳朵的距离几乎相同,双耳效应不明显。

双耳效应的应用:。

第三节声音的特性1.声音的三个特性:、、。

2.音调:声音的叫音调。

频率:物体在1s内振动的次数叫频率。

频率的符号为f,单位为Hz。

1Hz的物理意义:物体在1s内振动1次。

决定音调高低的因素:。

物体的振动频率越高,发出的音调越高。

大多数人能够听到的频率范围从到。

超声波是高于20000Hz的声音;次声波是低于20Hz的声音。

这两种声人都听不到。

蝙蝠、海豚能发出超声波。

海豚、猫、狗能听到超声波,狗还能听到次声波。

演示实验:探究影响音调高低的因素。

【设计实验】将一把钢尺紧按在桌面上,一端伸出桌边。

大班科学教案咕隆咚

大班科学教案咕隆咚

大班科学教案咕隆咚第一节:感受咕隆咚的声音教学目标:通过听觉感受咕隆咚的声音,了解声音是如何产生的。

教学内容:咕隆咚的声音。

教学步骤:1. 教师准备一个扬声器或者音箱,并将其音量调至最大。

2. 教师示范扣动按钮或打开开关,使扬声器或音箱发出咕隆咚的声音。

3. 学生们闭上眼睛,聆听这个声音,并用手指敲击桌子,感受声音的振动。

4. 提问学生:你们能感觉到声音吗?声音是由什么产生的?5. 学生自由发言,教师引导学生思考,引导学生发现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

6. 教师解释声音的产生原理,并根据学生的实际观察经验进行引导,让学生理解振动与声音之间的关系。

第二节:探究声音的传播教学目标:了解声音的传播方式和传播的速度。

教学内容:声音的传播。

教学步骤:1. 教师准备若干个空的水杯,并给每个学生发放一个水杯。

2. 学生站成一排,每个学生都拿着自己的水杯。

3. 教师示范,用手指敲击一个水杯的底部,让学生观察声音的传播。

4. 学生们轮流尝试用手指敲击自己水杯的底部,观察声音的传播情况。

5. 提问学生:声音是如何传播的?传播的速度快还是慢?6. 学生自由发言,教师引导学生讨论,引导学生发现声音是通过空气传播的,并且传播速度非常快。

第三节:感受咕隆咚的频率和音调教学目标:通过听觉感受咕隆咚的频率和音调,了解频率和音调与声音的高低和强弱有关。

教学内容:咕隆咚的频率和音调。

教学步骤:1. 教师准备一个音叉,并将音叉敲击在桌子上。

2. 学生们仔细聆听音叉的声音,并观察敲击音叉的震动情况。

3. 学生用手指敲击桌子,并尝试模仿音叉的声音。

4. 提问学生:你们觉得音叉的声音是高还是低?敲击桌子的声音与音叉的声音有什么不同?5. 学生自由发言,教师引导学生思考,引导学生发现音叉的声音较高,敲击桌子的声音较低。

6. 教师解释频率和音调的概念,并与学生一起欣赏不同的声音,通过听觉感受不同音调和频率所带来的变化。

第四节:制作简易乐器教学目标:通过制作简易乐器,让学生亲身体验声音的产生和变化。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一节、声音是什么
一.导言
本节内容共有五个知识点,分别为声音的产生,声音的传播,声波,声速,声能。

其中声音的产生,声音的传播,声速为重点;声音的传播,声速为难点和考点。

二.声音的产生
本知识点共有三个小知识点:
(1)声音是怎样产生的,声源的概念?
解析:人靠声带振动发声、蜜蜂靠翅膀下的小黑点振动发声,风声是空气振动发声,管乐器靠管乐里面的空气柱振动发声,弦乐器靠弦振动发声,鼓靠鼓面振动发声等等。

振动停止,发声停止。

练习 1.在敲钟时,我们可以听到的声音莺耳缭绕,绵绵不绝是因为。

声音是由发声体的而产生,人类靠振动发声的。

人耳能听到的鼓声,是由的振动而产生。

(2)那些物体可以做为声源?
练习 2.节日里小朋友玩的气球,一不小心有的气球会突然破裂发出“啪”的响声,这响声是因为气球内的的急速振动所产生的。

练习 3.下雨时,雨点打在瓦片上,发出“嘀嗒”、“嘀嗒”的响声,这里发声振动的物体是()
A.瓦片 B.雨点 C.空气 D.以上都不对(3)转换法观察物体的振动
解析: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有些声源的振动效果显著,可以直接观察,而有些声源的振动效果较弱,不易直接观察。

在实验中可以通过一些转换,对声源的微弱振动进行放大,进而探究声音产生的原因。

比如:在发声的纸盆上放小纸屑,纸屑跳动;将敲击后的音叉放入水中,水花四溅;在桌面上放小豆粒(小玻璃球、小纸屑、一杯水),敲击桌面,观察其跳动等。

练习4.如图所示,在探究“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实验中,将正在发声的音叉紧靠悬线下的轻质小球,发现小球被多次弹开。

这样做是为了()
A.将音叉的振动时间延迟
B.使音叉的振动尽快停下来
C.使声波被多次反射形成回声
D.将音叉的微小振动放大,便于观察
三.声音的传播
本知识点有三个小知识点:
(1)声音可以在固体,液体,气体三类介质中传播。

练习 5.发生灾难时,被困在建筑物废墟中的人向外界求救的一种好方法是敲击铁制的管道,这种做法是利用铁管能()
A.传声 B.传热 C.导电 D.通风
练习6.能说明“液体可以传播声音”的事例是()
A.我们听到雨滴打在雨伞上的“嗒嗒”声
B.我们听到树枝上小鸟的“唧唧”声
C.将要上钩的鱼被岸边的说话声吓跑
D.人在小溪边听到“哗哗”的流水声
(2)真空是否能够传播声音?
练习7.在太空没有所以无法传递。

当宇航员跟压力舱外的其他太空人或地球上的控制人员讲话时,他必须使用。

是一种电磁波,它可以穿越太空到地球。

(3)理想化实验法探究声音的传播
理想化实验法是在观察实验的基础之上,忽略次要因素,进行合理推理,最后得出结论,已达到认识事物本质的目的。

练习8.如图所示,将一只小电铃放在密闭的玻璃罩内,接通电路,可清楚地听到铃声,用抽气机逐渐抽去玻璃罩内的空气,将会发生()
A.电铃逐渐停止振动 B.听到的铃声越来越响
C.听到的铃声越来越轻 D.听到的铃声保持不变
四.声波
解析:声音如同水波,电磁波类似,它以一种波动
形态在介质中传播。

物体在空气中振动时形成疏密相间
的波动,进而传到远处。

说明:本内容仅供了解。

五.声速
解析:声音每秒钟传播的距离叫声速,其单位是m/s。

声音在不同的介质中传播的速度是不同的。

其中,空气中声速为340m/s,水中声音的速度为1500m/s,钢铁中声音的速度为5200m/s。

通过观察我们可以发现一个规律:声音在固体中的传播速度大于液体中的速度,再大于气体的中的速度,即V固>V液>V气。

练习9.夏季雷雨前,经常是电闪雷鸣,在一次闪电过后3s才听到雷声,那么闪电发生处离你约多少米?(声音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为
340s
m/)
解:已知V气=340m/s,t=3s
求S=?
由公式S=Vt得:
S=340m/s*3s=1020m
答:闪电发生处离人约有1020m。

本题要着重学习解物理题的格式步骤,以为后续学习打好基础。

六.声能
解析:当把点燃的蜡烛放在发生的喇叭跟前,当喇叭声音较强时,我们会发现烛焰在晃动,这说明声音是具有能量的。

在现实生活中,人们常常声能为人类服务。

例如:声波碎石,攻击敌人等。

七.小结
简而言之,本节内容只有一句话:固体,液体,气体中的某一类物体由于振动而发声,然后通过固体,液体,气体三类介质,以一定的速度传入我们的耳朵,引起我们骨膜的振动,再由听小骨将这种振动放大,并传给耳蜗,接着传入听觉神经,进而引起大脑的反应。

所以,人耳听到声音必须满足三个条件:物体振动发声,有介质传播声音,声波能引起耳膜的振动。

八.综合练习
1.关于声现象,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在真空中听不到声音是因为声音只能在空气中传播
B.人说话是靠舌头振动发声的
C.只要物体在振动,人耳就能听到声音
D.一切发声的物体都在振动
2.下列现象中属于由空气柱的振动而发声的是()
A.讲话发声 B.敲钟发声 C.蝉发声 D.吹竖笛发声
3.下列关于声现象的说法中,错误的是()
A.悦耳动听的歌声是由歌唱家的声带振动发出的
B.声音传播需要介质,真空不能传声
C.声音在固体中的传播速度大于在空气中传播的速度
D.声音在各种介质中的传播速度是一样的
4.下列的实验和实例,能说明声音的产生或传播条件的一组是 ( ) ①在鼓面上放些碎纸屑,敲鼓时可观察到纸屑在不停地跳动;②放在真空罩里的手机当来电时,只见指示灯闪烁,听不见铃声;③拿一张硬纸片,让它在木梳齿上划过,一次快些,一次慢些,比较两次的不同;④锣发声时用手按住锣,锣声就消失了.
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③④D.①②④
5.能说明“液体可以传播声音”的事例是()
A.我们听到雨滴打在雨伞上的“嗒嗒”声
B.我们听到树枝上小鸟的“唧唧”声
C.将要上钩的鱼被岸边的说话声吓跑
D.人在小溪边听到“哗哗”的流水声
6.关于声音的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发声的物体不一定在振动B.声音可以在真空中传播C.利用回声可以测海底的深度
D.声音在空气中比在水中传播的快
7.钓鱼时不能大声喧哗,因为鱼听到人声就会被吓走,这说明()A.只有空气能传播声音
B.空气和水都能传播声音
C.声音在水中的速度比在空气中的速度小
D.声音从空气传入水中,音调发生了变化
8.声音是由发声体的而产生,人类靠振动发声的。

人耳能听到的鼓声,是由的振动而产生。

水中的鱼会被岸上的人的说话声吓跑,这是因为声音先经传播到水中,然后再经过传播而被鱼听到。

9.看图说理:
图3 图4
(1)观察图3,你能得出结论是:;
(2)观察图4 ,你能得出的结论是。

10.在装满水的铁水管一端击一下,在另一端将会听到几次响声?试分析讨论。

11.如图所示,用竖直悬挂的泡沫塑料球接触发声的音叉时,泡沫塑料球被弹起,这个现象说明;如图6乙所示,敲击右边的音叉,左边完全相同的音叉把泡沫塑料球弹起,这个现象说明 .。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