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元四大家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金元四大家:是指金元时期公元1115-1368年的刘完素、张从正、李杲、朱震亨四位著名的医学家。
在学术上他们各有特点代表了四个不同学派。
刘完素主张“火热致病”善用寒凉药物故称作“主火学派”或“寒凉学派”张从正主张“病由邪生”‘善用“汗”、“吐”、“下”攻邪法故称作“攻下学派”李杲主张“内伤脾胃百病由生”善用“益气升阳”故称作“脾胃学派”或“补土学派”朱震亨主张“阳有余阴不足论”和“相火论”善用养阴降火故称作“养阴学派”。
刘完素公元1120--1200年亦称刘河间是宋金医学界最早敢于创新并且影响较大的一位医家他的主要著作有《素问玄机原病式》二卷和《宣明论方》十五卷。
他创造性地发挥了《内经》病机十九条的理论认为疾病多因火热而起倡“六气皆从火化”说治疗多用寒凉药世称“寒凉派”。
他提出“降心火益肾水”为主的治疗火热病的一套方法给后世温病学派以很大启示。
张从正约公元1156-1228年字子和也是-位具有革新思想的医家其代表作是《儒门事亲》其中前三卷为张氏亲撰他善用攻法认为“治病应着重驱邪邪去则正安
不可畏攻而养病”发展和丰富了应用“汗、吐、下”三法世称“攻下派”。
他还十分重视社会环境精神因素等致病作用成功地应用“心理疗法”来治疗各种疾病对心理疗法"有重大贡献。
李杲公元1180-1251年号东垣老人是著名医家张元素的高徒他发探了张氏脏腑辨证之长区分了外感与内伤。
认为“人以胃气为本”“内伤脾胃百病由生”。
首创内伤学说理论代表作是《脾胃论》。
他采取了一套以“调理脾胃”“升举清阳”为主的治疗方法世称“补土派”。
所创的不少著名方剂如升阳益胃汤、补中益气汤丸、调中益气汤等等为后世广泛应用。
朱震亨公元1281-1358年浙江义乌人世居丹溪之边因以为号三十岁时才改儒学
医对刘、张、李各派学术都作过认真研究成为当时著名的医学家。
主要著作有《格致余论》、《局方发挥》。
他充分研究了《内经》以来各家学说关于“相火”的见解创造性地阐明了“相火”有常有变的规律提出了著名的“阳常有余阴常不足”的观点临症治疗上提倡滋阴降火之法。
世称“滋阴派”。
同时强调节制食欲、“色欲”的重要性。
他的学说丰富了祖国医学在国内有很大的影响。
被誉为“集医之大成者”。
在国外日本于十五世纪曾成立过“丹溪学社”专门研究他的学说。
百家讲坛:大国医之钱乙
一、传奇身世钱乙(北宋山东郓州人,父颢,善针医嗜酒喜游)被父亲抛弃时,虽然年仅三岁并不记事,但是他曾经感受到的那种弱小无助的痛苦感觉,却一直深深存留在内心深处。
也许那种潜意识中的痛苦,使钱乙对小孩子更加关注。
后来他被姑姑一家收养,乡村医生姑父带他出诊并发现他的医学天赋,建议他看《颅囟经》--一本中古时期的儿科专著。
继而,他刻苦钻研大量医书,在二十几岁时就已成名。
姑姑早亡,姑父临终告知他的身世后,他东渡寻找曾在自己三岁时就抛弃自己的父亲自己的父亲。
历时数年迎父还乡,为他养老送终,乡人皆敬其孝。
二、望诊传奇北宋时小儿早夭甚多,宫中亦如此。
长公主女儿泻痢病重,宫中御医久治不愈,府中有人进谏钱乙之二科疾病有异能。
于是他在很突然的情况下被带入宫,治好了长公主之女,名起一时,并被封为翰林医士。
后由长公主举荐治疗宋神宗的儿子仪国公,开方黄土汤(出自张仲景《金匮要略》,专治脾阳不足引起的出血,黄土即灶中黄土,又名伏龙肝,补脾胃阳气)。
御医认为仪国公抽风属肝经(管筋),不对症。
然而事实证明钱乙是正确的。
钱利用了五行相克,仪国公湿气重,土克水(肝属木,心属火,脾属土,肺属金肾属水),使得湿气减弱,生发肝木。
治愈仪国公后,帝封太医院院丞,赐紫衣金鱼(三品以上)。
广亲宅二大王的儿子七太尉病(七岁),潮热(定时发热)。
钱乙诊,
无事将好,而一望发现八太尉目直腮赤(心经肺经皆热)将有暴病,并预症。
二大王以为欺。
翌日,果然,请钱乙,抽搐,用药清热,三日而愈果如前日所说。
此为望诊,钱乙曾精心研究。
三、御医生涯四大王儿子五太尉病,同僚开温热药姜汁送服(上焦),钱开石膏汤三剂一副,寒凉。
四大王信众,服温热的丁香散(中下焦)。
与四大王口角。
三日后一如钱乙所言。
后复请钱开白虎汤(主要是石膏),(3221),四日后,热退而安。
万物相参,顺应年节律,冬至阴气最重,一阳始生,阴虚之人易病,夏至阳气最重,一阴始生,阳虚之人易病;顺应季节律,春日肝木生发,夏日心火始盛,秋天肺金蓄,冬天肾水收;顺应日节律,早晨肝木生发,中午心火始盛,下午肺金蓄,晚上肾水收。
四、传世奇方--六味地黄丸小儿惊风分为急惊风(属阳属实)和慢惊风(体虚),西医称小儿惊觉,症状:抽搐,昏迷。
前医以外邪入,开寒药,下泻,疾笃。
钱开挂楼汤。
又有医泻大便小便,是脾肾虚,钱开热药并补脾肾。
补肾即开地黄丸,后称六味地黄丸,补五脏之阴,三补三泄,滋阴清热。
主治腰膝酸软、头目眩晕、耳鸣耳聋、盗汗遗精、骨蒸潮热、手足心热。
1、药成六味:熟地8、茯苓3、山萸肉4、丹皮3、山药4、泽泻3。
2、王晋三称此六味药占齐:哭酸甘咸辛淡(精不足者,补之以味。
《黄帝内经》)3、天一生水,地六成之。
故补肾水。
此方源自张仲景《金匮要略》肾气丸,后世称金匮肾气丸,补肾阳(八味:熟地、茯苓、山萸肉、丹皮、山药、泽泻、附子、桂枝/肉桂)。
小儿体内气与日俱增,不需补气的附子、桂枝。
钱故改之。
六味药分君臣佐使,熟地为君,鲜地黄(滋阴凉血)炮制而来,变为温药(滞腻),滋阴养血、益精添髓;山萸肉为臣,山茱萸的果实,味酸涩,色赤入心,味酸入肝;山药为臣,色白入肺,味甘入脾,此二臣固涩肾精;加牡丹皮清肝火;加茯苓泻脾湿;加泽泻泻肾经水湿。
五、妙手仁心钱乙离开太医院,会民间山东老家,为平民治病。
神宗崩,哲宗(十岁)继,召钱乙顾,帝成,归乡。
传阎季忠,后传《小儿药证直诀》,有刘跂《钱仲阳传》,享年八十二岁。
大国医朱丹溪
朱丹溪,元代中医大家,是“滋阴派”的创始人。
在他少年时代,家人被庸医误治,不治早丧,朱丹溪作为家中的顶梁柱而渐渐成了行侠乡里,打抱不平的年轻人,甚至当上了家乡的里正。
在他三十岁的时候,他的母亲积劳成疾,开始脾疼,药石无效。
朱丹溪找来《黄帝内经》研读自学,整整看了5年才开始给母亲开方子,并且药到病除。
35岁时,朱丹溪赴八华山向许文懿先生求学,请教自己的人生之路。
在科举失利之后,许文懿老师点播朱丹溪从医,朱丹溪正式走上学医之路,刻苦钻研,由于受过程朱理学的训练,他的进步神速。
随后踏上了千里寻师之路。
丹溪翁是婺州义乌县人丹溪翁是婺州义乌县人丹溪翁是婺州义乌县人丹溪翁是婺州义乌县人,学习的人尊称他叫丹溪翁学习的人尊称他叫丹溪翁学习的人尊称他叫丹溪翁学习的人尊称他叫丹溪翁。
他自幼爱好学习,每天能记千字。
稍微长大跟从辞官居乡的老先生学习经书,攻读科举考试的学业。
后来听说许文懿公得到朱熹四传的学说,在八华山讲学,又前去拜他为师。
逐渐知道道德性命的学说,广博深奥专精严密,于是成为理学家。
许文懿对他说:“我患病卧床已久,如果不是精通医学的人,就不能使我病愈。
你是聪明非凡的人,大概肯从事医学技艺吧?”丹溪翁因为母亲患脾病,对于医学也粗略学习过,等到听了许文懿的话,便感慨地说:“读书人如果能精通一门技艺果来推行由爱己而及于用己而及于众人的仁爱,即使在当世没有出仕,也像做官一样了。
”于是全部毁弃原先所学的科举学业,专心在医学方面尽力。
当时正在盛行北宋陈师文、裴宗元等编定《和剂局方和剂局方和剂局方和剂局方》,丹溪翁日夜学习它,不久他醒悟说:“拿古方来治疗当今的疾病,它们的情况不能完全符合。
如果要设立医学法度,确定治疗规范,符合医治准则,就必须依据《素问》、《难经》等各种医经!但是我们本乡的各位医生很少能够通晓《素问》、《难经》的。
”于是整理行装外出游访,寻求别的老师请教。
他渡过浙河,奔走吴县,穿越宛陵,到过南徐,最后抵达建业,都没有遇到良师。
等他返回武林,忽然有个来相告的人。
罗先生名
叫知悌罗,表字子敬,,世人称他太无先生,曾是南宋理宗时的宫中近侍,学问上对于医学精通,得到金代刘完素的再传,并且广博地通晓张从正、李杲两位医家的学说。
然而他心胸狭小得很,凭借医技厌烦侍奉他人,难以称心如意。
丹溪翁去拜访他,共多次往返,不能跟他接交。
后来丹溪翁求见更加诚恳,罗知悌这才接待,问道:“你不是朱彦修吗?”当时丹溪翁已经具有医学声名,罗知悌所以知道他。
丹溪翁见到老师以后,就面向北方两次叩拜进谒,接受他传授的医术。
罗知悌接待丹溪翁也很高兴,就把刘完素、张从正、李杲三位医家的著作传授给他,为他讲述宣扬三位医家的学术要旨,而完全依据于医学经典理论,并且说:“全部抛弃你过去学习的内容,因为那不是正确的。
”丹溪翁听了他的讲述,问题都解决消散,在心里没有一点聚积的疑问。
过了不长时间,就完全掌握了老师的学说而返回家乡。
乡里的拘泥陈师文、裴宗元学说的各位医生,听了丹溪翁的言论,就大为惊讶地又是排斥是讥笑,唯独许文懿高兴地说:“我的病大概将要治愈了吧!”许文懿得四肢疾病,医生不能治疗的时间已十年有余了,丹溪翁按照他自己的疗法医治,的确有效验。
在这种情况下,原先又讥笑又排斥的那些医生们,才都在心里佩服在口上赞誉。
几年之,丹溪翁的声誉大震。
丹溪翁不自我满足,更把刘、张、李三位医家的学说推广发展。
他认为刘完素、张从正的学说,他们论述脏腑感受致病之气,有风寒暑湿燥火六种,而湿热相火三气导致疾病最多,于是用推陈致新泻火的方法治疗,这固然是超过了前代医家。
然而有阴虚火动,或是阴阳两虚而湿热自盛的病证,又应当斟酌地使用。
又认为李杲论述饮食劳倦、内伤脾胃的疾病,是胃脘阳气不能升发,连及心肺之气,都陷入中焦,而用补中益气的方剂治疗,这也是前代医家没有阐述的。
然而西北地区天不足,,东南地区地不满,天就是指阳气,地就是指阴气。
所以西北地区的人们,阳气容易不足;东南地区的人们,阴火容易亢盛。
如果不了解这点,而只是拘泥李杲的补中益气法,那么脾胃阳气不足的病人当然能够治愈,但对于那些阴火亢盛的病人也沿用这种治法,我怕反而增加病人的疾病。
于是把三位医家的学说,去其短而取其长,
又根据太极之理检验,还根据《易经》、《礼记》、《通书》、《正蒙》等书中的有关内容,更把《内经》的理论贯穿始终,来探寻其学说的主旨。
他认为《内经》中论述的火,大概跟太极动而产生阳气、五行中火性恒动理论相符合;他又认为《内经》中论的人体精血阴气最容易虚损述的,又跟《礼记》中谈到的养育阴气的意思正好相同。
丹溪翁于是提出了相火易动和阳常有余阴常不足两条理论易动,来阐发他的观点
百家讲坛(大国医之李东垣)
李东垣,就是中医史上,著名的金元四大家之一,是金元四大家之一。
李东垣,名李杲,字明之,到晚年的时候,他给自己起了个号,叫东垣老人。
所以后来留下的中医医案,都以李东垣称之。
他独创补养脾胃学说,所创立的补中益气汤,不仅在当时救活了许多人,而且一直流传至今,成为千古名方。
李东垣出身于富贵之家,少年时,却以洁身自好、品行端庄而闻名于乡里。
有些人不相信,一个富家子弟会不动情于声色,于是设计,对李东垣进行考验,但无论是同学们的恶作剧,还是乡绅官员们对少年李东垣的品行考察,李东垣都以自己独特的方式,让人们瞠目结舌。
俗话说:自古纨绔无才子,贫寒之家秀才多。
因为富家子弟没有生存的压力,大多吃喝玩乐游手好闲。
而李东垣虽然出身在当地首富之家,却以严肃端庄,不苟言笑著称。
少年李东桓在母亲突患重病去世后,决定拜师学医,求学于名医张元素,但学成归来的李东垣,并没有成为一名医生,而是当了一名税务官,这是为什么呢?李东垣当税务官不久,当地突然流行一种怪病,患者均咽喉肿痛,头大如斗,很快就在痛苦中死去。
此病迅速传播开来,吓得老百姓家家闭户,人人自危。
而众医生翻遍医书,却找不到有效的办法。
李东垣在听说了张元素的故事之后,认定张元素就是自己要找的老师,于是马上打点行装,赶往易水拜师学医。
为了表示自己学医的决心,李东垣还带了一大包金子当作学费。
李东垣生活的年代,是金末元初的动荡时代。
公元1232年,蒙古大军南下灭金,汴梁城被围半年之久,城中断粮多日。
当汴梁终于解围之后,城中突然一日死人上万,连续数月,死
亡人数达到上百万之多。
人们都说,这是瘟疫大流行,但是医生们按照外感病治疗,却丝毫不见效果。
李东垣眼看每天大量的百姓死去,心急如焚,他日思夜想,终于判断出这决不是瘟疫之类的外感病,而是一种内伤病,并独创药方,结果是活人无数。
那么造成上百万人死亡的,到底是一种什么病?按照一般的规律,战乱之后必有瘟疫流行,而瘟疫在中医的诊断中,也被称为外感病,但是为什么众多医生按照外感病治疗,却一点效果没有呢?这到底是一种什么病,能在这么短的时间之内,夺走百万人的生命呢?李东垣所创造的普济消毒饮,成为一个流传千古的药方。
这个方子一直到现在,仍然是一剂治疗外感病的良药。
李东垣神奇的药方,救治了汴梁城中无数的百姓,但是李东垣对于自己的前途却感到茫然。
因为他本是金国的官员,现在金国灭亡了,李东垣该何去何从呢?李东垣生活在一个动荡的时代,这是他的不幸,也是他的幸运。
如果是在太平时期,李东垣的一生,可能也就在衣食无忧的平庸中度过了。
正是因为瘟疫,饥荒和战乱,使李东垣最终成为中医史上一位著名的医生。
就在此时,李东垣遇上了元好问。
元好问是金末元初著名的史学家、诗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