调整教学策略初探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调整教学策略初探
上一篇 | 下一篇作者:南开实验学校韩燕日志分类:教学反思发布时间:2013-06-09评论/阅读:2/14
通常情况下,教师的课堂教学活动是在提前设计好的程序下进行的。但随着新课改的逐步深入,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学生的学习方式都在悄然发生着变化,学生课堂主动参与的意识愈发增强。所以教师应该通过学生的课堂表现洞察他们的学习心态,并采取相应措施,及时对自己的教学策略做出相应调整,以获得最佳的课堂教学效果。以下结合我自己的教学实际,浅谈一下课堂教学中教师的自我调节艺术。
一、灵活机动,因势利导。
初中阶段的学生,正是世界观、人生观的形成时期,他们已经有了对人生的初步思考。为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思想意识,语文教学中就应该注重人文性,即在传授语文知识的同时,从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方面给学生以指导,而这种指导并不同于政治说教,它是在学生语文学习的过程中自主体现出来的,是学生认知达到一定程度后反映出来的。教师的教学活动也就应该随着学生的需要及时进行调整。
例如,在学习《五柳先生传》一课时,课堂设计的一个重要环节是:讨论对五柳先生不慕荣利的看法。其实施步骤为“归结五柳先生形象——回忆陶渊明生活经历——学生讨论归纳主题”。
在授课时,刚刚归结完形象,学生就提出疑问:他不慕荣利究竟对不对?我就势发挥,根据你们的理解来谈,学生们有的肯定、有的否定,并且肯定的占绝大多数。我随即改变策略,学生分为两派,开一场辩论会,9比29,相当悬殊的比例。
辩论问题由“不慕荣利”引入,逐渐扩展为对奋斗目标的追求,扩展到领导人应有的雄心壮志,扩展到学生应有的学习追求,甚至有学生说到这是逃避现实的做法,并不可取,于是,我立刻将讨论的问题变为“既然陶渊明的做法不可取,为什么还要学习他的文章?”从而告诉学生在古文的学习中更重要的是体验作者的思想境界,用他们高尚的情操指导自己的生活实践,让自己多读书、读好书,成为思想底蕴深厚的人。
课后反思时,我感到非常欣慰,因为他们不仅在课堂教学方式转变之后积极参与了课堂教学,还提高了辩论能力,提高了思想认识,我觉得这是我此次课上最闪光的地方,学生在这种方式下的语文学习也应该是最为有效的。
二、顺势引导,把握写法。
学习过程中,学生往往会产生新奇的或是超前的想法,这是学生积极参与课堂的重要表现。此时,教师不必拘泥于教学设计,顺着学生的思考往下走,这样,他们不仅可以很快地接受教师传授的知识,还可以较好地把握文章的写作手法。
在讲授《马说》一课时,由于是自读课,我的教学设计为:学生读——译——讲。令我没有想到的是,在译完文章时,学生竟提出了一个问题:为什么作者在后面两段只写“食马者”,却没有写“伯乐”?
问得太好了,也太及时了,于是,我改变了设计好的过程,引导学生猜测一下,作者为什么这样写,学生很自然地想到,他肯定是自己不如意,被埋没;再猜,作者会有怎样的生活经历,联系收集的有关作者的资料,噢,怀才不遇,重点出来了,中心明确了,写法也出来了——托物寓意,课文内容还能不明白吗?
这种授课的方式,比起细致地讲解“托物寓意”,效果要好得多,因为这是在学生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自然得出的结论,可谓是水到渠成。
三、群情激荡时,锦上添花。
学生的学习是受多种因素影响的,在心境良好,情绪高涨的状态下学习,学生就会思路开阔,思维敏捷,接受知识的速度就会很快。教师如果抓住这一时机,锦上添花,就能更好的引导学生向更高、更深的层次发展。
初中阶段,古诗文背诵对学生来说是一个重点,也是一个难点。在学习要求背诵的诗歌、课文时,我的设计一般都是:读——讲——背——写。其中背诵环节为小组或男女生口头背诵比赛。
办法刚一开始实施,学生兴致极高,生怕自己给集体丢分,效果非常好。但由于课堂时间有限,总有少数人没有参加比赛的机会,时间长了,学生积极性有所下降,开始变得不在乎起来。
在学习《赠从弟》《送杜少府之任蜀州》时,学生们还是习惯性地读——讲——背,气氛调动不起来。赶快变,男生女生比比看,五分钟准备,全员参加,背写第一首,看哪个组满分多,气氛一下子热烈起来,声音一浪高过一
浪,同学之间还互相提醒:“写写易错字,别出错!”时间到,开始比赛,同学们奋笔疾书,效果非常好。
结果出来后,第一首得到满分的同学非常兴奋,没得到满分的学生,第二首背写时更加卖力了,一堂课下来,两首诗背写满分率达93%。
由此可见,课堂教学效果的好坏,关键在于学生参与的程度,这需要教师具有高超的监控技能,灵活的应变能力。实践证明,调整自己的教学策略,不失为一种高效的方法。要提高课堂效率,做到思维共振与感情共鸣,教师策略的变化不可小觑,“以不变应万变”似乎应改为“以变制变”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