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里东海西印支燕山运动简介doc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加里东运动

产生年代

早古生代指整个古生代的前半期,包括寒武纪、奥陶纪和志留纪三个纪,始于距今约5.7亿年,结束于距今约4亿年。这段时间形成的地层叫“下古生界”,相应地包括寒武系、奥陶系、志留系三个系。寒武系、志留系早在1835年就建立了,当时认定它们构成了下古生界,1878年美国地质学家拉普沃思把志留系和寒武系之间的一段重复部分分出,另命名为奥陶系,同时提出下古生界三分的观点。

早古生代时,地球发生过强烈的构造运动,地质学家们统称“加里东运动”(即加里东构造旋回),而狭义的“加里东运动”则是指发生在志留纪末期,或志留纪与泥盆纪之交的褶皱运动、造山运动。其典型地区是英国北方苏格兰延至斯堪地纳维亚半岛西部的挪威。那里分布有褶皱山系和变质程度很高的岩石,对全球地质和生物演化影响很大。早古生代末古大西洋关闭,从而使北美板块与俄罗斯板块碰撞对接,形成“劳亚大陆”。中国西部柴达木板块与中朝板块拼合,古祁连海褶皱关闭。其他许多古海洋(如古鸟拉尔海洋、古北亚海洋、古太平洋、原特提斯洋等)都遭到加里东运动不同程度的影响,导致各大陆板块边缘的陆壳增生。陆地面积进一步扩大,古老地台更趋向于稳定。

褶皱运动

加里东运动其所形成的褶皱带称加里东褶皱带。1888年由休斯(E.Suess)创用,主要指欧洲西北部晚志留纪至泥盆纪形成北东向山地的褶皱运动。这一时期的地壳运动,使延伸于北爱尔兰、苏格兰和斯堪的纳维亚半岛的北东向格兰扁地槽、西伯利亚的萨彦岭地槽、中国东南部加里东地槽、澳大利亚的塔斯马尼亚地槽及北阿帕拉契亚地槽(古大西洋)形成褶皱山地。加里东运动的完成标志着早古生代的结束。

形成影响

加里东运动在寒武纪时最主要的地壳变动为升降运动。自早寒武世开始海侵,中寒武世海侵达到最高峰,海水侵入阿拉伯陆台和印度陆台的北部;到晚寒武世时,由于有些地方陆地开始上升,故海水面积相对缩小,特别在西伯利亚陆台。寒武纪时,亚洲各大地槽带都沉积有砂岩和石灰岩等地层。志留纪时,在陆台区和中央哈萨克斯坦等大地槽区,有大规模的海侵。整个寒武纪和志留纪末期以前,亚洲陆台基本上是沉降时代和海水侵入时

代,这是加里东运动的前半期。

志留纪末泥盆纪初,亚洲在很多地区发生了褶皱运动。在原来的许多大地槽中,发生了大规模的海水后退,形成众多高山。这一阶段是加里东运动的后半期,亦即造山时期。贝加尔湖沿岸诸山、东萨彦岭、西萨彦岭、叶尼塞山脉、库兹涅茨阿拉套山、阿尔泰山、唐努乌拉山、杭爱山以及我国华南的加里东褶皱带,都是这一阶段形成的。至此,亚洲原有的地槽缩小了,而陆台却扩大了。

海西运动

由德国海西山得名。其所形成的褶皱带,称海西或华力西褶皱带。海西运动起初在德国用于不同时期褶皱、断裂作用造成的任何山地,后限指晚古生代造山运动。海西运动使西欧的海西地槽、北美东部的阿帕拉契亚地槽、欧亚交界的乌拉尔地槽、中亚哈萨克地槽及中国的天山、祁连山、南秦岭、大兴安岭等地槽褶皱回返,形成巨大山系。此时北半球各古地台之间的地槽带变为剥蚀山地。海西运动的完成,标志着古生代的结束。

介绍

海西运动又称华力西(Varisian)运动。

晚古生代地壳运动的总称。由德国海西山得名。其所形成的褶皱带,称海西或华力西褶皱带。海西运动起初在德国用于不同时期褶皱、断裂作用造成的任何山地,后限指晚古生代造山运动。海西运动使西欧的海西地槽、北美东部的阿帕拉契亚地槽、欧亚交界的乌拉尔地槽、中亚哈萨克地槽及中国的天山、祁连山、南秦岭、大兴安岭等地槽褶皱回返,形成巨大山系。此时北半球各古地台之间的地槽带变为剥蚀山地。海西运动的完成,标志着古生代的结束。

地质运动

海西构造期,包括泥盆纪、石炭纪和二叠纪。当加里东运动因褶皱造山而终结后,即转入整个地壳比较稳静的泥盆纪,这时没有褶皱运动,只有升降运动。因此在加里东造山带上,形成了许多陷落盆地群,如库兹涅茨盆地、米努辛斯克盆地。在这些盆地里,后来都沉积有泥盆纪、石炭纪和二叠纪地层。泥盆纪末期,海侵现象又为陆地上升所代替,但到下石炭纪时,在大地槽和地台上,又有大规模的海侵,一直延到中石炭纪,这一时期为海西运动的前半期。

对大陆的影响

中石炭纪

中石炭纪开始海退,接着在中石炭纪和上石炭纪之间,就开始了海西褶皱运动。这个造山运动在二迭纪结束,从石炭纪末到二迭纪,为海西运动的后半期。海西运动形成的山脉主要有乌拉尔山脉和哈萨克斯坦、蒙古、长白—兴安褶皱带、秦岭—昆仑褶皱带、祁连山、天山等。海西褶皱运动,将俄罗斯地块和西伯利亚地块连接起来,这样就形成了亚欧大陆的雏形。至此,亚洲大陆的面积又一次扩展,而地槽却又一次缩小了。

海西构造期形成的山脉和加里东构造期形成的山脉都可称之为旧褶皱山,由于山脉硬化较早,久经侵蚀,地势已大为降低;而今日的地形,主要是阿尔卑斯期以后所隆起的山块.

阿尔卑斯运动

阿尔卑斯运动对亚洲大陆的形成有什么样的影响?新构造运动对亚洲的地貌影响如何?

阿尔卑斯构造期包括整个中生代和新生代,其中包含两个褶皱运动,即太平洋运动和喜马拉雅运动。

太平洋运动(印支运动)是中生代的地壳运动,也叫旧阿尔卑斯运动。在我国发生在二迭纪的叫印支运动,发生在侏罗、白垩纪的叫燕山运动。太平洋运动形成的山脉主要有维尔霍扬斯克山脉、科累马山脉、外贝加尔东部山脉、锡霍特山脉、中南半岛东部山脉以及喀喇昆仑山脉、闽浙太平洋褶皱带等。经过这次运动,除喜马拉雅地槽等个别地区外,海水都退出了大陆,分散的陆块联结起来,一些古生代褶皱带,在印支运动中重新活动,普遍发生基底褶皱。从此,亚洲山地地形占了优势。

喜马拉雅运动也叫新阿尔卑斯运动,主要为新生代第三纪的褶皱运动,其褶皱期自白垩纪到晚第三纪,形成了世界上最年轻、最雄伟的山脉。它分成两带,一为喜马拉雅—阿尔卑斯褶皱带,西起小亚细亚半岛,经高加索、伊朗、西藏、中南半岛西部、安达曼群岛和尼科巴群岛,并通过苏门答腊、爪哇岛与另一带—东亚岛弧带相接。东亚岛弧带,北起科里亚克山脉,向南经勘察加半岛、千岛群岛、萨哈林岛(库页岛)、日本列岛、硫球群岛、台湾岛,直至菲律宾群岛。

第三纪

第三纪造山运动的结果,亚洲大陆已接近现在的形态。西藏和横断山区发生强烈的块状上升,形成世界上最大的高原。随着青藏高原的上升,柴达木断裂下陷,形成为大型山间盆地。许多旧褶皱带,如阿尔泰山、天山、秦岭等也有强烈的线状隆起和断裂。

第四纪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