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西比较中建构中国音乐文化的理论体系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在中西比较中建构中国音乐文化的理论体系

——管建华《中西音乐文化比较的心路历程》读后

张巨斌

摘要:管建华的《中西音乐文化比较的心路历程》是近年来出版的一部学术含量较高的有关中西音乐比较的理论著作。该书用比较音乐学的理论观点,对中西音乐的形态特征、文化背景、文化价值等方面进行了多视角的比较研究。其最大特点有二:一是在比较研究的实践中努力重建比较音乐学;二是在比较研究的实践中努力建构中国音乐文化理论体系。

关键词:管建华;中西音乐比较;比较音乐学;中国音乐理论体系

20世纪以来,随着整个西方文化的世界性传播,西方音乐的文化模式广泛影响着中国的音乐文化生活,并具有主导性的作用。为此,中西音乐关系成为一个热门的争论性话题,中西音乐比较研究吸引了众多学者的关注。在众多当代学者中,管建华先生用比较音乐学的理论观点,对中西音乐的形态特征、文化背景、文化价值等方面进行了多视角的比较研究,这一切都集中体现在其《中西音乐文化比较的心路历程》(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一书中。通过中西比较,作者旨在用一种更为开阔、更为深远的视野关注人类的音乐,将人类文化的多样性和统一性体现在音乐理论研究的实践之中。

《中西音乐文化比较的心路历程》实际是一本文集,主要收录了作者从20世纪80年代以来公开发表的有关中西音乐比较的文章29篇,并按相关主题构成七章:比较思路的发端;音乐人类学视角的比较;中西音乐特征的比较;比较音乐学的探究;中国传统音乐价值及地位的探讨;欧洲音乐中心论的批评;寻求更开阔的音乐文化和学科视野。虽说这29篇文章只是作者个人有限的比较研究,但这种个人的心路历程却是伴随着中国音乐文化的发展变化而产生的,正如作者在《自序》中所言,这种心路历程的变化“是一种从中西音乐关系的思考转向全球音乐文化研究的视野,一种从单一的、二元的音乐文化思想转向多元文化音乐的思考,是一个从单一学科到多学科思考的心路历程。究其根本,这种个人的心路历程只不过是映照了时代潮流变化的一点一滴。”因此,通读或研读此书不仅

可以窥视中国音乐发展的时代特征,更能感悟到作者通过中西比较,运用当代音乐学研究的前沿理论及方法,从文化哲学的宏观层面到音乐本体的形态特征的论述中,努力建构中国音乐理论体系的心路历程。

本人研读此书,有许多收获体会,但感受到管建华中西音乐比较的最大特点有二:一是在比较研究的实践中努力重建比较音乐学;二是在中西比较中努力建构中国音乐文化的理论体系。

一、在比较研究的实践中努力重建比较音乐学

1、关于比较的可比性

“比较”一词的基本含义是把两种或两种以上同类的事物放在一起辨别其异同。其核心有两点:一是比较的对象是同类;二是比较的对象间有异有同。由于比较的视野和对比较对象同类属性认定的差异,运用比较方法时,首先碰到的是有无可比性的问题。对此,管建华认为,“作为比较研究的对象,必须先有一个共同点,并有一定的不同点(差异),才可能比较研究。完全相同或完全不同都不可比。”(P:5)按此推理,中西方音乐,无论从历时性到共时性比较,还是从音乐本体的形态特征到音乐生成背景的社会文化的比较,都有其可比性。首先,它们属于同类,都是音乐,有许多同类属性的相同之处。其次,由于地域、民族、文化、社会等音乐生成背景的差异,中西方音乐在音乐本体的形态特征、创作方式、表演形式等方面存在着差异。通过比较,才能进一步辨析中西方音乐的异同及形成异同的原因。

2、关于比较的目的

比较只是一种方法和途径,并不是目的,其目的主要是通过客观的比较从深层上来更好的认识和把握比较对象的特征及异同的方面和造成异同的原因,而不是用二元对立的思维对中西方文化作出简单的好与坏、科学与不科学、文明与野蛮等主观性评论。当然,通过比较可以得出一些正向和负向的结论性评语,但却不是比较的全部目的。中西方音乐的比较也应如此。对此,作者指出,“比较并非是为了显示所谓优劣,而是比较各自音乐的结构、功能,显示出繁简不同的音乐整合上究竟形成何种特殊的音乐形态。”(P:187)

作为中国人,进行中西音乐的比较研究,还有一个重要的目的,即通过比较,既要认识西方音乐的特征与价值,更要认识中国音乐的特征与价值,立足于中国

音乐的发展。中国音乐要成为世界多元音乐体系中的一元并对世界音乐做出贡献,就必须立足现实、面向未来,在中西比较中重新认识自己音乐文化的价值、建构中国音乐文化的理论体系,这既是中国人进行中西音乐比较的目的之一,也是管建华中西音乐比较的重点所在。要实现这一目的,必须有一种学科的理论和视野来指导或引导研究实践。对此,作者呼吁并努力重建比较音乐学。

3、关于比较音乐学

20世纪国际学术动态中最引人注目的特征之一就是各个比较学科研究的兴盛。将比较的方法上升到学科范畴,可视为“比较学”,但比较学的含义大大超出了一般比较方法的含义。作者认为,“一般比较方法只针对个别事物、现象和概念,它不一定要与某种整体结构和概念发生联系,而‘比较学’则是将‘比较’纳入一种知识整体结构和概念,在研究中必须解释说明个别事物、现象和概念与整体结构的关系。”(P:197)比较学科与一般比较方法的区别在于:“其一,比较方法可用于任何分析,但它不能构成比较学科具有特定的目的、领域、对象,形成定向研究;其二,各比较学科将各门类理论问题提高上升到世界文化的范围来认识,使理论获得开放性意义;其三,比较方法不能包含比较学科研究中所具有的文化整体感(都离不开文化背景的研究),并具有跨文化(Cross Cultural Research)、跨学科研究的性质;其四,比较方法不包含当今比较学科所具有的时代思想基础。甚至可以说,比较学科在不同历史阶段也有不同含义,如比较文学理论、方法、思想在一战和二战后就有很大不同,并形成不同的研究流派。同样,比较音乐学可以吸收当今比较学科的思想、方法作为它新的起点,重新探讨它的理论和意义。再则,比较学科并非仅采用比较方法。”(P:181-182)以此类比,作者对比较音乐学给予了最基本的定义:“比较音乐学是一国音乐与另一国或多国音乐的比较,是音乐与人类其他表现领域的比较(包括艺术、哲学、历史、社会科学、自然科学、宗教等等)。”(P:182)

尽管比较音乐研究在国内外都有许多成果,但真正学科意义上的比较音乐学在国内外却没能持续性的发展起来,其主要原因是受“欧洲音乐中心论”的影响。

在西方,比较音乐学兴起于19世纪,特别是1885年,在奥地利著名音乐学者阿德勒(Guido Adler,1855-1941)的《音乐学的范围、方法和目的》一文中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