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奇王阳明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传奇王阳明(13)良知之教百家讲坛

关键字:传奇王阳明平叛战争良知之教良知学说

王阳明在赣州和南昌的平叛战争结束以后,他并没有真正受到朝廷的嘉奖,反而因此受到了各种各样的猜忌、诬陷和诽谤。面对着一系列不公平的遭遇,王阳明既没有捶胸顿足,悔不当初;也没有为自己辩白伸张,而是在冷静的思考中完善了自己的哲学思想--阳明学,提出了支撑阳明学最重要的学术观点--“良知学说”。那么,处于逆境中的王阳明,究竟是如何提出“良知学说”的呢?

归来吧,良知!

良知,是人的一种天赋的道德观念,就是孟子所说的“不虑而知”,王阳明所说的“不假外求”,是生而知之,而且是“被圣灵充满”的优良之知。王阳明所谓“良知”,“只是个是非之心”,也就是“天理”、“天则”、“道”。他说:“鄙夫自知的是非便是他本来天则”,“良知即是道”,“良知即是天理”。

《孟子·尽心上》:“人之所不学而能者,其良能也;所不虑而知者,其良知也。” 明王守仁《传习录》卷中:“若鄙人所谓致知格物者,致吾心之良知於事事物物也。吾心之良知,即所谓天理也。致吾心良知之天理於事事物物,则事事物物皆得其理矣。”章炳麟《驳康

有为论革命书》:“民族主义,自大古原人之世,其根性固已潜在。远至今日,乃始发达,此生民之良知本能也。”

愚以为,人性良知主要包括以下三个方面。

知耻

一曰“知耻”。知耻,是人和动物的根本区别。知耻,在中国传统美德中有着很重要的地位。早在春秋时期,管子就说过:“礼义廉耻,国之四维,四维不张,国乃灭亡。”把耻列为维系社会、国家存亡的支柱之一。以后的长时期中,耻也都列为孝悌忠义廉耻八德之一。知耻,是道德的自觉。有羞耻心,人就知道什么该做,什么不该做;在做了有违道德的事时就于心不安,自觉不做会招人瞧不起的事。知耻,才能有所不为,有所不为才能行之皆宜。相反,人若无耻,就会肆无忌惮,为所欲为,不可救药。这就是俗话说的“人无廉耻,无法可治”。

知愧

二曰“知愧”。知愧,就是知道惭愧,知道内疚。人非圣贤,孰能无过。知过能改,善莫大焉。知愧的前提是知道自己的弱点、缺点和错误。西方古代格言说:“做坏事的人最受做坏事的苦。”所谓愧则有悔,愧则有疚,悔疚则伤及神明,内心的安宁从此遭到破坏,整日处于恐惧之中,这惩罚并不算轻。知愧而忏悔,知愧而努力,良心的安妥比任何物质利益都值得珍视。人生的最高境界,不是高官厚禄、锦衣玉食,也并非遥不可及、高不可攀,而是四个大字:问心无愧?

知恩

三曰“知恩”。知恩,就是常怀感恩之心。这是人生的一种姿态,是人性的一种证明,是一种社会行为的反省和成熟。日月生辉,雨雪滋润,大自然哺育了万物生灵;父母养护,师长教诲,亲朋们扶助着我们成长。人生在世,谁能够离开社会而生存,谁没有受过别人的恩惠?“滴水之恩,涌泉相报”,“人敬我一尺,我还人一丈”。一个人,乃至一个民族,

倘若连起码的感恩之心都没有,若非自大狂,便是愚陋不堪了。

一个人,干了坏事知道羞耻,做了错事知道愧疚,受人恩惠知道报答,这就叫有良知。当然,关键是要知道什么是错,什么是对,什么叫恩,什么叫仇,这种分辩是非的能力的形成还是要靠后天的培养。所以良知是天赋的道德,道德靠后天的修养;道德的沦丧,是教育的失败,而良知的沦丧,就是人性的泯灭了。

良知也许与生俱来,但保持良知要靠自觉磨练。归来吧,良知!

为什么日本企业家崇敬王阳明

文/姜汝祥

我这一年来在研究日本企业的时候,发现一个奇怪的现象,那就是日本企业在承接中国传统文化的时候,主要关注两个人,一个是写《论语》的孔子,另一个就是推出“良知”体系的明代思想家王阳明。《论语》大家都知道,但王阳明的“良知”体系是什么?为什么日本人如此崇敬王阳明?

王阳明最伟大的贡献,就在于把孔子所开创的儒家学说的窗户纸捅破了。这一层窗户纸就叫良知。

王阳明的“良知”体系有一个非常独特的起点,那就是“事物之理”本来就在我们心中,在每个人内心深处。这个“理”就是我们的良知,比如孝敬父母,比如恻隐之心,比如诚信待人。这些“理”就是我们的良知,如果我们感觉不到,那是因为我们的心被“现时社会”混淆了是非。

按这种逻辑,我们做事只需要凭着“良知”(心)去做即可,因为所有的管理道理,比如公平交易,比如客户价值,比如效率竞争,如此等等都存在于我们心中,都是我们良知的一部分。精英或者领导者并不比我们任何一个普通人多一点,在良知面前人人平等,人人皆可为圣贤!

据说,王阳明的良知学说传播开来之后,有人不服,就想看王阳明的笑话,正好有一天有人在半夜里捉到一个小偷,便把王阳明找来,问他,你看小偷有良知吗?

王阳明很坦然地让小偷脱去外衣,随后又请他掉内衣,小偷都照办了。当接下去让小偷脱掉裤子时,小偷犹豫说:“这恐怕不妥吧。”王阳明便对大家说:“羞耻之心,人皆有之,这便是小偷的良知。”

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碰到坏人,即使我们不站出来见义勇为,但在内心里,我们能够感受到坏人的错,也感受到自己的胆怯,这一切便是人的良知。

由此看来,我们企业中的任何一个员工,任何一个管理者,哪一个人不是“良知未泯者”?既然如此,管理就是一件很简单的事,那就是让每一个人“凭良知(心)做事”。而如何做到这一点?关键在于“知行合一”——在“意念发动”之时,“对错误的意念正心”!

应当说,王阳明捅破的这一层窗户纸,对今天企业的管理太重要了。比如在执行中我们强调结果,员工有结果良知吗?有责任良知吗?有沟通良知吗?有竞争良知吗?如果说结果、责任、沟通检查、竞争、激励是“理”的话,那么,这些“理”在每个人内心都存在,那就是“良知”。

既然如此,如果员工不做结果,不承担责任,领导者不检查,不沟通,不激励,那么,问题并不是出在不“知”上,良知大家都有,而是出在这样的良知并没有“革”掉错误的“私心杂念”。所以,出路在于把自己交给“天理”,信仰按规律办事的“天理”,王阳明把这一切称之为“扬善抑恶”,或者叫“致良知”!

有日本专家告诉日本最崇拜王阳明的人,是被称为“日本经营之圣”的稻盛和夫。在稻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