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年级上册语文补充素材16古诗两首观书有感_西师大版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五年级上册语文补充素材16古诗两首观书有感

_西师大版

作者朱熹〔1130.9.15-1200.4.23〕,字元晦,又字仲晦,号晦庵,晚称晦翁,谥文,世称朱文公。祖籍江南东路徽州府婺源县〔今江西省婺源〕,出生于南剑州尤溪〔今属福建省尤溪县〕。宋朝著名的理学家、思想家、哲学家、教育家、诗人,闽学派的代表人物,儒学集大成者,世尊称为朱子。朱熹是唯一非孔子亲传弟子而享祀孔庙,位列大成殿十二哲者中。朱熹是程颢、程颐的三传弟子李侗的学生,任江西南康、福建漳州知府、浙东巡抚,做官清正有为,振举书院建设。官拜焕章阁侍制兼侍讲,为宋宁宗皇帝讲学。

朱熹著述甚多,有«四书集注»«太极图说解»«通书解说»«周易读本»«楚词集注»,后人辑有«朱子大全»«朱子集语象»等。其中«

四书集注»成为钦定的教科书和科举考试的标准。

主要成就编辑理学思想

武夷书院理学又称道学,是以研究儒家经典的义理为宗旨的学说,即所谓义理之学。

在宋朝,学术上造诣最深、影响最大的是朱熹。他总结了以往的思想,尤其是宋代理学思想,建立了庞大的理学体系,成为宋代理学之大成,其功绩为后世所称道,其思想被尊奉为官学,而其本身那么与孔子圣人并提,称为〝朱子〝。朱熹撰«周易本义»列河洛、先天图于卷首,又与弟子蔡氏父子〔蔡元定、蔡沉〕编撰«易学启蒙»笃信和诠释河洛、先天之学,后世皆以此立言,阐发朱子的河洛先天思想。

在元朝、明朝、清朝三代,一直是封建统治阶级的官方哲学,标志着封建社会更趋完备的意识形态。元朝皇庆二年〔1313〕复科举,诏定以朱熹«四书章句集注»为标准取士,朱学定为科场程式。朱元璋洪武二年〔1 369〕,科举以朱熹等〝传注为宗〞。朱学遂成为巩固封建社会统治秩序的精神支柱。它强化了〝三纲五常〞,对后期封建社会的变革,起了一定的

阻碍作用。朱熹的学说,也对后来明朝王阳明的心学有深刻的影响。王阳明的知行合一思想正是在朱熹哲学基础上的突破。

理气论

朱熹的哲学体系以程颢兄弟的理本论为基础,并吸取周敦颐太极说、张载的气本论以及佛教、道教的思想而形成。这一体系的核心范畴是〝理〞,或称〝道〞、〝太极〞。朱熹所谓的理,有几方面互相联系的含义。

①理是先于自然现象和社会现象的形而上者。他认为理比气更根本,逻辑上理先于气;同时,气有变化的能动性,理不能离开气。他认为万物各有其理,而万物之理终归一,这就是〝太极〞。

②理是事物的规律。

③理是伦理道德的基本准那么。朱熹又称理为太极,是天地万物之理的总体,即总万理的那个理一。〝太极只是一个理字〞。太极既包括万物之理,万物便可分别表达整个太极。这便是人人有一太极,物物有一太极。每一个人和物都以抽象的理作为它存在的根据,每一个人和物都具有完整的理,即理一分殊。

动静观

朱熹主张理依气而生物,并从气展开了一分为【二】动静不息的生物运动,这便是一气分做二气,动的是阳,静的是阴,又分做五行〔金、木、水、火、土〕,散为万物。一分为二是从气分化为物过程中的重要运动形态。朱熹认为由对立统一,而使事物变化无穷。他探讨了事物的成因,把运动和静止看成是一个无限连续的过程。时空的无限性又说明了动静的无限性,动静又是不可分的。这表现了朱熹思想的辩证法观点。朱熹还认为动静不但相对待、相排斥,并且相互统一。朱熹还论述了运动的相对稳定和显著变动这两种形态,他称之为〝变〞与〝化〞。他认为渐化中渗透着顿变,顿变中渗透着渐化。渐化积累,达到顿变。

格物致知论

从认识的目的来看,朱熹讲〝格物致知〞是为了当圣人[9] 。认为假设做不到〝格物致知〞,无论如何都是凡人,只有达到〝物格知至〞,方可进入圣贤之域。

〝格物致知〞的具体内容是〝穷天理,明人伦,讲圣言,通事故。〞〔«文集»〕这里的〝天理〞主要是指仁、义、礼、智等封建道德,〝人伦〞、〝圣言〞、〝事故〞那么是天理的阐发应用。朱熹认为,如果放弃对天理的追求,只把精力花在草木、器用的研究上,那就如象散兵游勇那样,回不到老家。他说:〝兀然存心乎草木、器用之间,此何学问!如此而望有所得,是炊沙而欲成饭也。〞〔«文集»〕

人性二元论

在人性问题上,朱熹直接继承了张载和二程的思想。张载把人性分为〝天地之性〞和〝气质之性〞两种,认为人性的善恶是禀气不同所造成的。朱熹对此说十分赞赏,认为这个思想〝有功于圣门,有补于后学〞,〝发明千古圣人之意,甚为有功。〞〔«语类»〕二程继张载后,对〝天理之性〞和〝气质之性〞作了区别。在张、程思想的基础上,朱熹又全面论证了〝天命之性〞和〝气质之性〞的人性二元论。〝理〞与〝气〞,人生不可缺少[11] 。〝理〞在人未形成之前浑然于天空,于人一旦形成,便附于人体,成为先验禀赋于人心的仁、义、礼、智等封建道德,是先天的善性所在,人人皆有,故名〝天命之性〞。人体形成之时,必禀此气,由于气精粗、厚薄、清浊、久暂的不同,就产生了善恶、贤愚、贫富、寿夭的不同和性格上的差异。它有善有恶,名曰〝气质之性〞。上述二性并存于人身,这就是朱熹的人性二元论观点。

教育思想

朱熹的长期从事讲学活动,精心编撰了«四书集注»等多种教材,培养了众多人才。他的教育思想博大精深,其中最值得关注的,一是论述〝小学〞和〝大学〞教育,二是关于〝朱子读书法〞。

论述教育

朱熹在总结前人教育经验和自己教育实践的基础上,基于对人的生理和心理特征的初步认识,把一个人的教育分成〝小学〞和〝大学〞两个既

有区别又有联系的阶段,并提出了两者不同的教育任务、内容和方法。朱熹认为8~15岁为小学教育阶段,其任务是培养〝圣贤坯璞〞。鉴于小学儿童〝智识未开〞,思维能力薄弱,因此他提出小学教育的内容是〝学其事〞,主张儿童在日常生活中,通过具体行事,懂得基本的伦理道德规范,养成一定的行为习惯,学习初步的文化知识技能。在教育方法上,朱熹强调先入为主,及早施教;要力求形象、生动,能激发兴趣;以«须知»、«学规»的形式培养儿童道德行为习惯。朱熹认为15岁以后大学教育,其任务是在〝坯璞〞的基础上再〝加光饰〞,把他们培养成为国家所需要的人才。朱熹认为,与重在〝教事〞的小学教育不同,大学教育内容的重点是〝教理〞,即重在探究〝事物之所以然〞。对于大学教育方法,朱熹一是重视自学,二是提倡不同学术观点之间的相互交流。朱熹关于小学和大学教育的见解,为中国古代教育思想增添了新鲜的内容。

他的«四书集注»被明清两代作为科举考试的内容。

朱子读书法

朱熹题赠门人彦忠彦孝诗册册页〝朱子读书法〞六条,即循序渐进、熟读精思、虚心涵泳、切己体察、着紧用力、居敬持志。这是由朱熹的弟子对朱熹读书法所作的集中概括。其中循序渐进,包括三层意思:一是读书应该按照一定次序,前后不要颠倒;二是〝量力所至而谨守之〞;三是不可囫囵吞枣,急于求成。熟读精思即是读书既要熟读成诵,又要精于思考。虚心涵泳中的〝虚心〞,是指读书时要反复咀嚼,细心玩味。切己体察强调读书必须要见之于自己的实际行动,要身体力行。着紧用力包含两方面的意义:一是读书必须抓紧时间,发愤忘食,反对悠悠然;二是必须精神抖擞,勇猛奋发,反对松松垮垮。居敬持志中的〝居敬〞,强调读书必须精神专注,注意力高度集中。所谓〝持志〞,就是要树立远大志向,并以顽强的毅力长期坚守。

科学思想

朱熹阐述〝格物致知〞时说:〝上而无极、太极,下而至于一草一木一昆虫之微,亦各有理。一书不读,那么阙了一书道理;一事不穷,那么阙了一事道理;一物不格,那么阙了一物道理。须着逐一件与他理会过。〞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