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析生态文明理念下环境艺术设计专业动态教学方法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探析生态文明理念下环境艺术设计专业动态教学方法
生态文明是人类历史的进步召唤,是人与自然和谐的符号。艺术教育工作者越来越重视生态理念在教育对象中的引导。并将这种引导逐渐发展为提升学生生态文明观念的利器,将之应用于现代环境艺术设计中,以启迪人与自然和谐发展,促进人类社会的生态文明发展,夯实创新创业基础。本文将结合生态文明的观念意识含义,就高等院校环境艺术设计专业教学中应融入生态文明理念,运用不同的教学方法将生态文明理念与课程教学结合,在“动态教学”模式中去培养学生基于生态文明的角度去构思、设计、实施环境艺术设计,培养学生成为一个对生态、人与社会有责任感的高技能人才。
标签:生态文明;环境艺术;设计;教育教学
一、生态文明与环境艺术设计的审美内在一致性
生态文明是人类社会活动与发展中的一种观念和思想意识,来源于人类的社会活动与生产发展实际。国内,生态文明的观念与意识,最早源于可持续发展观念意识领域中,并在我国的十七大中以方针形式得以确认和实施,且要求在社会经济发展中坚持生态文明建设“五位一体”方针。
环境艺术设计从功能和审美两大方面对空间进行整体规划与设计,生态文明观念尊重并有效利用自然,减少对自然环境的破坏,在最大程度上实现与自然环境的和谐相处,其与现代环境艺术设计的融合在一定程度上兼顾了功能的实用性与绿色环保的审美观念。同时,基于生态文明的现代环境艺术设计,应重视与地域文化之间、物质与精神层面的多重意义,强调地域性文化的应用与传承,探索符合地域特征和具有传统文化意蕴的设计思路。生态文明对于环境艺术设计来说,是一种新的提法,但跟我国文化传统中的“道法自然” “天人合一”“师法自然”本质是一样的,即尊重自然及保护自然,追求人居环境与自然环境的和谐。
二、生态文明理念在环境艺术设计专业教学中的矛盾性
(一)重技能、轻理念成了时下环境设计教学的突出矛盾
人类社会的进步,推动人与自然更加融合与紧密。作为高等职业院校,开设环境艺术专业,旨在培养更加贴切社会发展的环境艺术设计高技能人才。为此,教学的培养目标不仅在于培养学生对于环境艺术设计的创作技能,而且要培养学生的设计理念。理念指导行为,设计理念决定了设计者对作品的造型、材料、色彩等的选择。因而,生态环境观与审美观是环境艺术设计专业学生必备的创作理念。当前,许多高校环境艺术设计课程教学都十分重视学生的设计动手能力,这无可厚非,但也不可忽视对学生设计理念的培养。理念的培养不是一朝一夕之事,要从学生对本专业入门之时开始,将这一理念贯穿于本专业的理论课、设计创作课、实践课之中。环境艺术设计专业的学生不但要有设计技能,更要有对生态环境、人和社会的责任心,因此,在环境艺术课程教学中融入生态美学设计理念十
分重要。
(二)“重理念”、轻技能成了空头无本的教学浮夸风
环境艺术设计专业的导向价值就是以人为本,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发展。通过强化学生生态理念,重视学生学习过程中的技术提升是教育教学的初衷。但目前,纵观大部分高校,皆能看到一片打着“和谐发展、生态为重、绿色先行”的旗号,在理念上口号喊得响,而实际在教学的过程中缺乏对理念的深入运用,造成了一大批嚷着环境艺术设计专业,却面临着一毕业就失业的毕业生。归根结底,这是因为没有体会到技艺要在理念中得到升华的规律,导致的环境艺术设计教育面临公司求才难,学生求职难的双重尴尬局面。
三、如何推进生态文明理念下环境艺术设计专业动态教学
(一)注重理念养成,强化“教学+案例”的项目导入教学模式
第一学年阶段,主要开设三大构成、素描色彩、户外写生、设计概论、设计史论等课程,目的在于培养学生对专业基础知识与技能的掌握,为第二、三学年的专业设计课程打下坚实基础。故在一年级的基础课程教学中,为了让学生对空间布局、结构造型、色彩与材料的运用达到生态和美的融合,应定期或不定期为学生开设有关生态环境的讲座,让学生从理论上对生态与环境艺术设计的关系有所了解。同时,在课堂教学中应多向学生传授生态观、审美观的设计理念,比如在三大构成的教学中,学生在对基础知识的理解上,可多以环保生态的设计主题进行课堂训练或座谈交流。同时,教师应结合实际案例讲授设计的原则、方法与流程,在案例的选择上应多选择体现生态性和审美性的成功案例。除此之外,教师在讲授课本知识的同时,应扩展学生学习生态学、美学、环境学以及当前全球生态环境问题等交叉学科的知识,与设计类基础知识互相融合讲解,使学生对未来职业方向有所感悟。在户外写生教学中,要引导学生去欣赏与分析场地的美与生态关系,组织学生评论、发表设计观点,以助于学生将个人设计与生态保护和修复相结合。
(二)突出创作构建,强化“课程+实训”的项目实践教学模式
引导学生对生态环境的关注。在第二、三学年专业设计课教学中,应该将设计专业课程教学与实训相结合,在设计创作课堂中,指导学生在空间划分、功能分区等设计时,在美的原则上以生态保护、生态修复的理念去合理地进行空间布局与划分;在模型制作实训中,作品所用材料应要求学生选择自然材料、无污染材料、再利用的材料。同时在实训项目内容上,可从两方面设置。第一,指定未进行任何设计与规划的室内外设计空间,要求学生根据场地环境及相关要求,从生态与审美的角度对其进行设计与规划;第二,可对指定已完工的室内外空间,要求学生对其存在的生态与美学问题进行探讨与修复性设计。项目可分组进行,小组成员承担不同的角色。在景观空间布局上,山水与树木的配置应遵循自然法则,植物的选取多使用乡土植物,使所选植物不但对当地生态环境起到优化作用,同时不会对其他植物或人产生伤害,在整体生态布局上体现生态美。在室内装饰
纹样的选取上,应多以几何、自然、动物图案为主,从大自然中去选取基本图案,以美的法则进行再创作。
(三)深化理念引领,创设“课程教学+企业实习”的融合模式
融合校外企业(设计公司、施工单位等)进行教学,让学生进入工地现场设计与分析,分析场地及周边的生态环境、材料运用的生态环保性,对场地的水质、地形、光照、植物进行调查分析,以建立生态保护性廊道和斑块景观空间布局,使用对人及动植物无害的材料进行造型与装饰进行室内设计,利用对人的身体与心理健康有利的颜色进行色彩设计,同时最大限度地利用自然采光进行布光设计,将使用功能与审美功能、生态功能相结合,达到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和谐共生。
四、结语
总之,高校在推动环境艺术设计专业教育教学创新过程中,重在以人为本,贵在引导。确立生态文明观对环境艺术设计具有指导作用和意义。努力夯实生态文明观下的现代环境艺术设计的基础性作用,不仅符合生态、环保以及可持续性发展的要求,而且对于社会经济的长远发展与进步具有积极作用和影响。
参考文献
[1] 陈贝贝,王东焱.环境艺术设计中的生态理论综述[J].绿色科技,2013(03).
[2] 张旻,史启新.新现代主义思潮下传统环境艺术的传承与发展[J].赤峰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2(22).
[3] 王磊.生态美学关照下的艺术设计生态观[J].艺术探索,2008(02).
[4] 万嘉旭.未来的环境艺术设计师[J].艺海,2012(08).
[5] 李媛.传统与现代的链接——论传统文化在现代人文环境艺术中的启发[J].前沿,2011(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