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小粒咖啡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味道:

云南小粒咖啡入口时候,先品尝到一丝清甘苦味,鼻端全是一种类似花香的咖啡香气,在舌的两侧有一丝淡淡的酸味,继续品尝,酸味会扩散到两腮,但是很淡很幽,如果喜欢喝浓一点的咖啡,这时会出现太阳穴和心脏的有力悸动,让人兴奋。

喝云南小粒咖啡,最好不加糖,本来就不苦,另外糖会掩盖咖啡本来的香气和酸味。而这正是云南小粒的特色。但可以加上一点奶精,又滑又香。

地理:

云南小粒咖啡,是国产的仅有两种咖啡之一,另外一种产在海南,产量也不大。云南的咖啡,生长在海拔1000到1400米的无霜期较长的高原山地,若海拔太高则味酸,太低则味苦。小粒咖啡多数植于海拔1100米左有的干热河谷地区。生长期长,土质略为贫瘠,空气纯净,阳光充足。这样的咖啡,果实饱满,风味独特,绝对绿色产品。最为独特的是云南小粒咖啡的咖啡豆,比一般的阿布比拉种咖啡豆略为小一点,所以称作云南小粒咖啡。但目前有的庄园已经改良了品种,也有部份正常大小的咖啡豆生产,这种咖啡豆香气和口感更好一些,但还是沿用了云南小粒咖啡的称呼。据我所知,雀巢速溶卡咖啡的组成中,70%都是云南小粒咖啡的豆,一是取起便宜,二是因为云南小粒咖啡香气足、苦味淡、略呈酸味的原因。

历史:

1892年,法国传教士田神父在云南一个叫朱苦拉的地方试种咖啡成功。至今朱苦拉乡仍生长着有90多年树龄的咖啡树24株。

朱苦拉村的咖啡林

朱苦拉是一个神秘、传奇、美丽的自然村寨,隶属于大理州宾川县平川镇朱苦拉村委会,位于金沙江支流渔泡江畔,这是一个大理州、楚雄州、丽江市3地交界的地方。

100多年前,朱苦拉叫“若客来”(彝语),彝语的意思是弯曲的山路。1892年,由于法国传教士田神父的到来,将彝语的精华与法国人的浪漫结合,于是有了朱苦拉这个名字,后人把朱苦拉译为“人间天堂”之意。

据介绍,1892年,法国传教士田神父为了自己喝咖啡的需要,用咖啡果在教堂门外繁殖了第一株咖啡树,之后又培育了更多的咖啡树,栽种在教堂周围。从那时开始,朱苦拉村开始了咖啡种植,村子周围从此一直都被咖啡树包围着。村里年纪最大的两位长者杞光辉和李福生今年都已经八十多岁了,他们共同见证了中国最古老的咖啡林的形成。

朱苦拉虽然贫穷落后,但它是一个与咖啡有着不解之缘的地方。除了全民种植咖啡,村民们都有喝咖啡的传统:自种、自磨、自煮,现在村子里不论男女老少都有喝咖啡的习惯。这里的村民们对咖啡树都有一种特殊的感情,即使咖啡豆没有给他们带来任何经济效益,村民们也不舍得砍掉一棵咖啡树。

朱苦拉村接待宾客是用当地的咖啡和核桃,虽然用土罐罐煮出来的咖啡味道不是最好,但这种原始喝法却体现了朱苦拉村民们对咖啡的热爱,也是对来宾的最高礼仪接待。独特而浓郁的原生态咖啡文化,让每个认识朱苦拉的人都不得不心叹,这里不愧为中国咖啡第一村。

古教堂

朱苦拉咖啡林属于阿拉比卡豆(Arabica)云南小粒波邦(bourbon)和铁毕卡(Typica)品种。

现在,云南种植的阿拉比卡咖啡园已超过2.1万公顷。

品种

国际咖啡组织品尝专家在考察了云南咖啡种植及初加工基地后,将云南咖啡评价为哥伦比亚湿法加工的小粒种咖啡一类,为世界上最高品质的咖啡。

铁毕卡(Typica)和波邦(Bourbon)这两个经典的优质咖啡品种为云南咖啡主要栽培品种,1991年又从肯尼亚引入了卡蒂莫Catimor系列品种(抗病毒能力更强,产量更高)。属阿拉伯种(又称小粒种)的变种。由于这两个品种形态和习性相似,因而两者多混合栽培。

铁毕卡咖啡原产于埃塞俄比亚及苏丹的东南部,是西半球栽培最广的咖啡变种。植株较健壮,但不耐光照,在夏威夷产量较高。铁毕卡顶叶为红铜色,称红顶咖啡。

波邦咖啡是小粒咖啡中仅次于铁毕卡的变种。主枝最初和主干呈45度向上生长,随果实负荷下下垂,侧枝节部较密,结果多,产量较高。但浆果较小,成熟较慢。波邦顶芽嫩叶为绿色,称绿顶咖啡;

卡第摩Catimor 是铁毕卡种的改良品种,有25% Robusta 的基因。

从咖啡的植物学角度来讲,云南小粒咖啡和公认最优秀的牙买加蓝山(Jamaica Blue Mountain)、夏威夷可那(Kona)有基因上的相近性。

经济:

每次去海南总要带点咖啡回来,这次也不例外,买了5大袋放在行李箱拖了7天才回深圳。喜欢喝咖啡的人都知道中国有两个地方出产上等的咖啡豆,一个是云南,一个是海南。据说“雀巢”咖啡已经推出了“云南小粒咖啡豆”产品,我看过相关的新闻,大意是介绍雀巢如何注重在中国的长远发展,花了10年时间在云南偏僻山区建立咖啡种植场,教会当地农民种植咖啡脱离贫困等等,那口气简直是新一代的瑞士白求恩。商业当然会改变当地人的生活状况,我还是很欣赏鸟粪公司在供应链和产品本土化方面的长远规划。

但是从品牌角度看,我不太记得云南有什么本地咖啡品牌,但知道海南起码有不下10个咖啡品牌,比如“春光”、“五指山”、“椰奶”等等(当然它们下面还有椰子粉、椰奶糖等系列产品),在海南各个大小超市都可以看到这些品牌,而且竞争比较激烈,不断在做陈列,赠送活动,做户外广告,免费品尝等,声势绝对不输过“雀巢”和“麦氏”,而且产品品质也好过这些国际品牌很多(当然我并非咖啡专家,大多数时间都在喝instant咖啡),更香浓醇厚,价格要略便宜一点。尤其是在咖啡著名产地之一的兴隆镇,各个路口和店招都是这些咖啡的品牌,店铺中最好的陈列位置一般都有咖啡品牌,可以说,咖啡已经是海南一个非常重要的招牌食品/饮品。

然而一离开海南岛,你就基本见不到上述任何品牌出现,哪怕是一点的铺货。非常奇怪,为什么这么好的咖啡走不出海南?

我曾和几位海南朋友探讨过这个问题,得出如下这些答案:多数海南咖啡企业是国有农场转型,或者是县镇小企业,缺少市场意识;另外咖啡市场竞争比较激烈,高度集中在“雀巢”和“麦氏”等国际品牌,而一个海南的小企业如果想要跨出小岛进入大陆市场,力量太弱小;当然另外和缺少营销能力、资金不足、产能跟不上也有关系。最后总结一句话:大多数海南的咖啡企业还是处于农产品加工销售的初级阶段,只能做好区域市场,无法进行扩张。

这或许是现实,但并非是一个好现象,我们可以列举很多全国扩张的农产品或者是土特产品牌(假设我们把海南咖啡也看成是一种土特产吧),从榨菜、板鸭到苹果等。虽然“雀巢”和“麦氏”力量强大,但是我个人认为咖啡市场还有很多机会,从最近5年不断进入咖啡市场的新品牌可以看出来,从过去新加坡的“金味”,还有个什么“袋鼠”,到现在的“雅哈”,以及一些台湾、马来西亚公司推出的更高档次的咖啡品牌,比如“摩卡”、“白咖啡”等等。

最优秀的营销,就是把握了这个社会和人的趋势。而人与人交流越来越频繁,意味着茶、咖啡等饮品市场容量的扩大,从这点说,我非常欣赏“立顿”和“Starbucks”这两个品牌在中国的作为,前者创造了袋泡茶市场,而后者大大激发了咖啡市场的消费(虽然我最早接受咖啡教育,是在永远充满了台湾卤肉饭味道的“名典”或“咖啡物语”、“真锅”之类的台湾咖啡馆)。中国这个市场咖啡品牌不是多了,而是远远不够,因此海南的咖啡企业应该后起直追,除非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