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落花生》两种英译文对比赏析之一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父亲跟着又问:“谁能把花生的好处说出来?”姊姊、哥哥和“我”三个人都作了回答,但译文二却只译出了两个人的回答,他将姊姊的话变成是哥哥说出来的,又把哥哥的话省略去了。笔者认为此处省略的做法是不妥的,原文中发表自己意见的人原本就只有三个,而且又都十分准确地说出了花生的好处,译文当然也应该忠实地将其表达出来为好。
母亲“把花生做成好几样食品”,两位译者有不同的理解,译文一为“made quite a few varieties of goodies out of the peanuts”,译文二为“cooked the peanuts in different styles”,笔者更倾向于译文一的译法,张培基先生用make something out of something的搭配,准确地译出了原文“把”的含义。
总的说来,两篇译文风格朴实无华,照顾到了英语的语言习惯,同时也充分地再现了原文信息,达到了与原文极其相似的功能,体现了散文的风格特点,都有值得学习和借鉴的地方。
《落花生》两种英译文对比赏析之二
作者:06级研修生 颜玛茜
Score: 89
《落花生》是许地山先生的回忆性小说,本章是他儿时生活的一段节选。文字朴实,通俗易懂,内涵深刻,这是一篇富有教育意义的叙述文体,即通过身边的一些小事而感悟到一些深刻的大道理。要翻译好这类文本,应要遵循目的论,其核心概念是:决定翻译过程的最主要因素是整体翻译行为的目的,在费米尔的目的论框架中,决定翻译目的的最重要因素之一是受众??译文所意指的接受者。他们有自己的文化背景知识,对译文的期待以及交际需求。每一种翻译都指向一定的受众,因此翻译是在“目标语情景中为某种目的及目标受众而生产的语篇”(见Nord 1997:12)翻译也是一种跨文化行为,亚格认为不同文化间的界限是通过“文化要点”(rich points)勾勒出来。所谓“文化要点”指的是导致两个不同的群体在接触中产生文化冲突和交际障碍的种种行为差异。来自不同社会的团体会产生语言文化差异从而导致交际障碍,这就意味着在处理与此相关的翻译任务时,译者要在通懂原文的基础上留心处理译文的逻辑关系和选词搭配。
听完父亲的话,“我们”都说:“是的。”此句译文一“‘That’s true,’ we said in unison. ”译得很到位,尤其是“in unison”一词显出了我们对父亲的话一致的肯定和赞同。
爹爹接下去说:“所以你们要像花生,因为它是有用的,不是伟大的,好看的东西。”这句中“像”译文一处理为“take a模仿,译得既地道又贴切,当然,它也比译文二“try to be like”要好得多。
原文中母亲说:“让它荒芜着怪可惜,既然你们那么爱吃花生,就辟来做花生园罢。”对“你们那么爱吃花生”译文一译为:“like to eat peanuts”,笔者认为译文二中“enjoy eating peanuts”更加可取,因为后者更体现出了“我们” 一直以来就喜爱吃花生这个事实,enjoy 一词较之like ,也更有深度。“就辟来做花生园罢”译文一将其处理为“why not have them planted here”是很地道的英语表达方式;而译文二“let us open it up and make it a peanut garden”则更忠实于原文。
原文第二句中“买种的买种,动土的动土,灌园的灌园”,译文一处理为“we started buying seeds, ploughing the land and watering the plants…”显然要比译文二“some went to buy seeds, some began to dig the ground and others watered it….”要生动形象的多,因为它表达出了我们几姊弟和几个小丫头听到母亲的话后兴奋急迫的心情以及忙碌的景象。“start doing sth ”更有立刻就动手干起来的味道。对
笔者通过分析两篇英译文,现从以下具体方面对两篇译文进行比较:
首先原文第一句“我们屋后有半亩隙地”中“我们屋后”,译文一为:“behind our house”,这个译法比较准确,紧贴原文意思,而译文二为:“at the back of our house”,表达出的意思是在我们屋子里的后面,这显然是不符合事实的。其次,对“半亩隙地”的翻译,两个译文都译得不好,直接用了“half a mu of …land”。我们知道“亩”是中国特有的计量单位,而译文面向的大多是外国读者,他们很可能对“half a mu”感到不解,不知道这具体是一个多大多宽的概念,因此笔者认为此处在翻译的时候应该在“half a mu”后面再用一个括号补充换算成国际计量单位后的大小,即译为: half a mu(about 333 m2)。
nd”就明显比译文二“frail stems above ground”好,因为“curled up”准确生动地描写出花生不起眼的蜷缩在地上的形象,而“frail”形容的是一种体质上的脆弱、虚弱,用在此处不合适。另外,对后半部分“你们偶然看见一棵花生瑟缩在地上,不能立刻辨出它有没有果实,非要等到你接触它才能知道。”译文二“They do not show themselves until you dig them out when they are ripe and, unless you dig them out, you can’t tell whether it bears seeds or not by its frail stems above ground.”显得有点乱,主语开始是复数 them,后半却变成了单数it,而且它的翻译腔很浓,读起来不顺畅。相比之下,译文一“When you come upon a peanut plant lying curled up on the ground, you can never immediately tell whether or not it bears any nuts until you touch them.”就显得简洁和通顺多了。但笔者认为这句的后半部分可以简化为“you can never tell whether it bears nuts or not until you touch them”这样会更加简洁顺畅。原译文“immediately”一词有点多余,过于拘泥于原文“立刻”一词,其实在此不翻也是说得通的。此外,译文一中用“touch”来对应翻译原文的“接触”,笔者对此存在怀疑,因为我们在辨别花生有无果实的时候是用手将其外壳掰开才能看出有无果实,笔者认为原文作者在此的“接触”是指人们拿到花生掰开后去分辨,用这种方法去“接触”,我们也不可能只是“touch”一下花生就能象红外线探测一样知道花生里面究竟有没有果实,所以笔者认识译文一的此处翻译值得商榷。
这是一篇叙事散文,在表达上颇具匠心:其一,语言浅显平实,简明精当,却旨趣深远,寓理于物;其二,布局详略得当,主次分明。文章的主要意思是从花生的品格领悟出做人应该不求虚名、默默奉献。张培基先生(译文一)以及刘士聪先生(译文二)的英译文都保持了原作的朴素风格,谴词造句通俗简洁,朴实无华,最大限度地再现了原文的语言风格与信息,是广大读者欣赏学习的优秀范文。
面的人,那当然是最好不过的。
最后一句,“父亲的话现在还印在我的心版上。”笔者觉得两个译文都处理得很好,译文一“Father’s words remained engraved in my mind ” 中“engraved”一词很传神这很好的表达了父亲的话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影响,如铭刻于脑子里一样永不消去。译文二“Father’s words remained vivid in my memory till this day.”“vivid”一词也很生动形象,但其整句的语气相比译文一还是较弱,表达的感情也没有译文一强烈。
原文中“那晚上底天色不太好,可是爹爹也到来,实在很难得的!”译文一将“天色不太好”处理为“it looked like rain”,笔者认为此译不妥,天色不好并不等于就是要下雨,可能是因为浓云多而厚遮住了月光,中国人的习惯往往是如果看不到月光,天上云多的夜晚就会说天色不好,但并不代表会下雨。所以相比之下译文二“the weather was not very good”就更准确一些。
《落花生》两种英译文对比赏析之一
作者:05级翻译实务4+1班 辛素娜
Score: 89
《落花生》是著名小说家、散文家许地山的一篇现代优秀散文,这篇散文着重讲了一家人过花生收获节的经过,通过对花生好处的谈论,揭示了花生不图虚名、默默奉献的品格,说明人要做有用的人,不要做只讲体面而对别人没有好处的人,表达了作者不为名利,只求有益于社会的人生理想。
听完我们的回答,爹爹说:“花生底用处固然很多;但有一样是很可贵的。这小小的豆子不像那好看的苹果、桃子、石榴,把它们底果实悬在枝上,鲜红嫩绿的颜色,令人一望而发生羡慕的心。它只把果子埋在地底,等到成熟,才容人把它挖出来。你们偶然看见一棵花生瑟缩地长在地上,不能立刻辨出它有没有果实,非得等到你接触它才能知道。”这是原文的重点部分,翻译起来也有相当的难度。仔细比较两个译文对这段的译法,笔者觉得译文一更加通顺,特别是后半部分。另外,译文一有几个地方译得特别精彩。其一,他将“这小小的豆”译为“tiny little peanuts”,很简洁,但很有味道。“tiny”有小之意,而“little”表达出一种怜惜的感情,就像我们平时说“little girl” “little boy”一样,很亲切。其二,“令人一望而发生羡慕的心”,译文一译为“win people’s instant admiration”既是很地道的英语,同时也很贴切的表达出原文的意思。其三,“瑟缩地长在地上”此处的“瑟缩”形容的是花生的外表形态,因此译文一“curled up on the grou
“我”说:“那么,人要做有用的人,不要做伟大、体面的人了。”当中“要做…….不要做……”译文一将其 处理为“should be……rather than……”的句式,译出来的内容很符合原文,同时也用了很地道的英语表达方式。而译文二将其处理为“to be……but not seek to be……”,笔者认为此处过于异化,译得意思有点过,原文中父亲的话暗含有比较的成分,当我们选择成为有用的或者是伟大的体面的人时,我们应该选择成为前者,即做有用的人,但父亲并没有说我们因此就不能成为伟大体面的人,笔者个人的理解是如果“我们”能成为既有用又伟大体
对这篇具有哲理性文章的翻译,译者无须逐字翻译,理解过头和主观猜测。只需用简练的文字正确的传达原文的信息。比如原文中“我们几姐弟和几个小丫头都很喜欢??买种的买种,动土的动土,灌园的灌园;”意思是他们几姐弟和小丫头们分工,有些买种,有些动土,有些灌园。但译文一译为“That exhilarated us children and our servant girls as well, and soon we started buying seeds, ploughing the land and watering the plants.” 译者显然理解成了是他们一起去买种,一起去动土,在一起灌园。译文二则译成“And then some went to buy seeds, some began to dig the ground and others watered it”正确的反映了原文中所要表达的:劳动需要分工合作精神。
当父亲问我们,“你们爱吃花生么?”后,我们都争着答应:“爱!”,此句译文一“‘Yes, we do!’ We vied in giving the answer.”中“vie in doing sth”很好的表达出了我们争先恐后回答父亲问题的心情,而译文二“‘Yes!’We all answered eagerly.”则显得平淡了许多,韵味不足。另外,“Yes, we do!”也比单纯的“Yes!”更能表述出我们肯定的语气。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