腰椎峡部不连及腰椎滑脱症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腰椎峡部不连及腰椎滑脱症

发表时间:2010-08-09T12:33:53.043Z 来源:《中外健康文摘》10年第21期供稿作者:关树成 (黑龙江省八五七农场职工医院 158322) [导读] 腰椎椎弓根(或峡部)崩裂系由先天性不连、外伤性骨折及退变性断裂三种原因所致。

腰椎峡部不连及腰椎滑脱症

关树成 (黑龙江省八五七农场职工医院 158322)

【中图分类号】R681.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5085 (2010)21-0063-02

【摘要】目的探讨腰椎峡部不连及腰椎滑脱症的手术治疗。方法通过对患者的临床症状、以及临床诊断,制定相应的手术方法。结论前路椎体间植骨术、后路植骨融合术等治疗方法对于腰椎峡部不连及腰椎滑脱症德治愈有良好的作用。

【关键词】腰椎峡部不连腰椎滑脱症手术治疗

腰椎椎弓根(或峡部)崩裂系由先天性不连、外伤性骨折及退变性断裂三种原因所致。从大量的临床病例看来,退变性因素占据首位,其次为外伤性,而先天性者较为少见。因此,在探讨这一课题时,一般应以退变性者为代表更为合理。

一、临床症状

因退变所致的脊椎崩裂,其症状与体征较之先天性及外伤性者为复杂。

(1)体型:单纯崩裂不伴滑脱者,体型无异常所见,而一旦向前滑脱,则可出现腰向前凸、臀向后凸、腹部下垂及腰部变短的特殊外观。

(2)腰痛:与一般退变性疾患相似,但压痛点多较明确,并与峡部崩裂的部位及侧别相一致。长时间站立、负重及过劳后加剧,休息后可缓解。

(3)根性症状:大多数病例均有,主要由于局部椎节松动所致的根性刺激症状,或通过窦一椎神经反射出现的假性根性症状。其特点是平卧后即可消失或明显减轻。真正由于脊神经受挤压而引起严重的根性受压征临床上并不十分多见,马尾神经受压者更为少见。

先天性者一般多无明显主诉,大多在体检时发现,但如遇强烈外伤,较之正常人易引起病变。外伤性者均有明显的致伤外力,伤后立即发病,并可感到骨质的断裂伤;由于症状明显、剧痛,一般易引起注意而及早为病人及医生所发现。

二、诊断

本病的诊断及程度判定主要依据X线平片检查。凡疑诊本病者均应常规拍摄正位、侧位及左右斜位片。对显示不良者,可重复拍摄,尤其是斜位片常卤拍摄角度掌握不当而难以如实将病变反映出来。

三、治疗原则

对症状轻、年迈及无法承受手术者,可用非手术疗法治疗,尤其是本病早期、单纯性椎弓崩裂者。但对病程长、劳动及活动强度受限较大者,应采取手术疗法。其手术种类及病例选择如下:

(1)前路椎体间植骨融合:疗效较为可靠,尤其是伴有滑脱者可使滑脱早日停止发展。对有椎间盘突出者,可同时行前路髓核摘除术。

(2)后路植骨融合术

1)后路椎体间植骨融合术:操作较为困难且易误伤,施术时应注意。适用于病情较严重或伴有髓核突(脱)出、根性症状严重者。

2)后路横突间加小关节植骨融合术:本术式较为理想,但由于横突深在,且某些个体横突骨质十分菲薄,因此,在暴露时应注意减少损伤。

3)H型植骨:较有效,操作亦简便,但所需骨块较大,异体骨不易被利用,自体骨损伤较大,应酌情选择。

4)RF技术:需在C臂透视机下施术,适用于伴有滑脱的病例,术中同时并用植骨术。

5)其他:各种后路植骨术及椎弓根钢板固定(复位)技术等均有人选用,主要根据具体病例灵活掌握。

四、手术方法

(一)前路椎体间植骨术

1.适应证

(1)青壮年椎弓根崩裂不伴有椎管狭窄及其他病变需后路探查及减压者。

(2)伴有椎体滑脱,且已难以再行复位者。

(3)对根性症状明显、卧床后仍持续不消者不宜行前路融合。

2.麻醉

以持续硬膜外为多用。

3.体位

仰卧位,多从左侧抵达椎体前方,因之左侧腰骶部略微垫高。

4.操作步骤

(1)切口:可取左下腹部斜切口、正中切口、或腹直肌侧方切口等。

(2)暴露施术椎节(多为腰5~骶1处):按前述切口选择其中之一,经腹膜外抵达腰骶部,并处理局部血管。

(3)椎体间植骨融合术式:可选择下述术式中的一种:

1)局部施转插入式植骨术:

2)髂骨块植入融合术:

3)椎节切除复位加内固定术:对伴有明显滑脱的病例,可将椎间盘连同软骨板下方骨质一并切除,而后取髂骨块植入,并选择相适应的内固定物固定之。在切除软骨面下方骨质时切勿过多,仅1~2mm薄薄一层即可,否则易影响椎节的稳定性。术中应注意保持前纵韧带及后纵韧带的完整性,切勿伤及后方的硬膜囊及脊神经根,防止误伤前方的血管。内固定物以钢板螺钉为多用,例如Kaneda,RF技术等。

(二)后路植骨融合术

临床上较为常用的有以下四种,现分述之。

1.后路椎体间植骨融合术

予为①伴有根性受压或刺激症状者;②滑脱较轻,为I°~Ⅱ°之间者;③伴有腰椎间盘突出症者可同时施以髓核切除术。

(2)麻醉、体位及操作步骤等。

2.后路横突间加小关节植骨融合术

同时将横突及小关节融合固定较之单纯选择其中之一施术为有效。主要用于无明显移位的椎弓根崩裂者,尤以外伤性者疗效为佳。其操作方法见本章第五节有关内容。

3.H形植骨融合术

亦适用于椎节位移不明显的病例。一般是将H形骨块嵌于患节与上一椎节二个棘突之间。为促进局部骨质融合,可将上一棘突的下方及下一棘突上方骨质表面切除,之后再将H形骨块嵌入,周边再置入碎骨条。

4.RF技术

临床试用表明,此种兼具复位与固定的系统对伴有Ⅱ°以上腰椎滑脱的病例十分有效。此套装置与用于胸腰椎骨折的RF系统的不同点主要是有两根可以使滑脱椎节复位的垂直牵引螺丝钉,该钉通过患椎双侧椎弓根抵达椎体前方,并通过上方螺丝的旋转(向后方牵引)而达到使滑脱椎体复位的目的。

参考文献

[1]侯树勋.正确掌握腰椎滑脱的治疗原则[J].中国脊柱脊髓杂志,1999,9(4):183-184.

[2]侯树勋,史亚明,吴闻文等.腰椎滑脱手术治疗适应症和术式选择[J].中华骨科杂志,1998,18:707-710.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