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议课堂提问的艺术性问题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再议课堂提问的艺术性问题

我们经常说某某提问题提得深刻,提到点子上去了,就是说这个人会问问题。那么怎么才能会问问题呢?要做到会问问题就要讲究提问的艺术性。

怎样才能做到提问有艺术性呢?首先我觉得你提到问题一定要像个问题,如果不称其为问题的话,那么艺术性从何而来呢?但是,对于学生而言只要是他不会不懂不清楚的就都是问题,而不存在像不像。其次问问题要从对方的立场出发,什么意思呢?就说你要衡量一下对方能不能回答。对于老师课堂提问来说,问题一定要让学生经过思考后有可能答上来,也就是要把握学生的学情和学生现有的知识积累和思维水平。太难的学生无法回答的和太简单的学生一听就会的最好别提,不然的话不是显得老师在故意难为学生就是显得老师太没水平。第三自己要精心设计,尽可能把出现的答案考虑到,可以适当限制学生的答域但决不能当课堂语霸,允许有不同的声音,只要言之有理都要积极鼓励。第四可以有连环设问,但不是所有问题都要连环问,应该留言学生思维发展的空间,有些问题点到即止,言尽而意无穷也是很妙的。第五“曲问”可以多一些,所谓的“曲问”就是不直截了当地问,在钱梦龙老师的《愚公移山》的课堂实录中我们可以看到两例:一是“愚公年且九十”的“且”字,钱先生没有直问其意,而是问:“愚公多大年纪了?”学生稍感疑惑之余,顿悟“且”为“将近”意,愚公还没到九十岁,只是将近九十。二是“邻人京城氏之孀妻有遗男”的“孀”字与“遗”字,钱先生也没有直解其意,而是问:“邻居家那7岁的小孩子去帮助愚公挖山,他爸爸同意吗?”学生开始被问住了,细细一想,才恍然大悟:“这小孩没有爸爸!”这样就使“孀”“遗”二字的意义迎刃而解。这种提问的方式比起直接问效果好了许多!第六作为课堂提问一定要问和导相结合,这不仅仅是为了教师限制问题答域,引导学生向正确的方向思考,同时也是师生互动,平等对话的表现。这种导也不是单纯的引导,而要和鼓励结合。可以说这种引导是以鼓励为主的引导。有人把这种做法形象地说成是“放风筝”很是贴切。这也是为了完成我们的教学目标考虑。

叶圣陶老先生在《苏州园林》中曾提到过“技术”,“艺术”这两个概念别看只有一字之差意义迥然不同。技术可以重复具有可复制性,而艺术不可重复不具有复制性。不可复制就意味着创造性。据此,课堂提问也必须追求创造性,不固守现成之规,不断创新,在课堂问题的设置上力求找到文本学生和教师自身的最佳结合点。同样一篇文章不同的老师讲授会存在不同的讲授方式,同样的对待同一篇文章不同的学生也存在不同的理解。即便是面对同一个老师讲的同一篇文章每个同学的收获也是不同的。所以在这几个变量中找到一个结合点还真不是一件易事!这有点像唐人做格律诗的情况,要写出一首文质兼美的好诗实非易事,因此那些大浪淘沙流传下来的都是难得的精品佳作,这就是所谓的难中见巧!做到课堂提问的艺术化应该是课任老师追求的目标之一。

下面再试举几例与大家商榷,鲁迅的《藤野先生》中有大量的反语的运用,我们的教学目的不仅仅是找出运用了反语的句子弄懂句子的意义,更为重要的是搞清楚什么是“反语”为什么要运用反语,运用反语要什么作用。那么我们在问题的设置上就要从这几个方面着手,在目标明确的基础上再考虑运用什么样的语言形式表达。比如在找出并弄懂反语句子的同时我们就可以问学生究竟什么叫做“反语”或者用自己的话给“反语”下个定义。最后可以总结同学们的发言给出

一个同学们普遍接受的有关“反语”的定义。再次就是关于“”的使用问题,这个问题可以分解成这样几个问题:使用的对象,使用的频率,词语及语气的选择等。在这些目标既定的前提下,同样要斟酌语言的运用这个时候也就是课堂提问艺术产生的时候。所以在教学中的所谓艺术就是在最基础的内容上适当的加工,以一种最佳的方式呈现出来,毕竟语文课不是表演艺术课。胡适的《我的母亲》中可以根据文章中因自己说错话而遭母亲的严责及我得了眼翳病母亲为我用舌头舔眼治疗这两件事来设置问题。体会其中“严慈并济”教育方式。同学们在家里或多或少都有过犯错的经历,想想自己的父母是如何处理的。自己也可能有过得病的经历父母又是怎样处理的。自己当时内心感受如何?这样我们就把文本与学生拉近了距离,使得学生读起来倍感情切!诗人牛汉的《我的第一本书》中自己把一本完整的书一分为二,分给了自己的好伙伴乔元贞父亲不但没有责怪我反而夸奖乔元贞,以此激励自己。我们可以在此处设置问题,体会着反常的表现背后深藏的意义!在语言的运用上我们可以用“一般情况下孩子犯了错,做大人都会严加斥责,我们看看文章中小作者犯了错后,他的父亲是怎么做的?他为什会那样做,试想现在的作者在回忆起这件事的时候可能会有怎样的感受?”这是一种演绎的方法,也就是从一般到个别,最后我们再用纵向比较的方法比较出作者现在的心情,以此引起同学们的共鸣,理解那个特殊的年代读书的不易对比之下我们要更加努力学习。当然这只是我们的一种设想,而实际上学生可能有其他方面的收获,这正是我们所希望看到的结果!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