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课堂还给学生 让课堂活起来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把课堂还给学生让课堂活起来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教师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这就告诉我们,课堂的主角是学生,教师应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充分调动每一个学生的学习主动性,使学生积极参与教学的每一个环节,努力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大胆发表自己的观点。让学生切身经历知识获取的全过程,感受到学习数学的快乐。如何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让数学课堂充满活力?以下,是我进行课程改革的一些做法与体会:

一、善于冲出教材内容的束缚,让学生在真实的生活情景中学习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应该建立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上,我们教学必须基于学生的生活经验来进行。小学生的热情和积极性,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他们对呈现材料的兴趣,因此,选取他们身边熟悉的例子现身说法,不仅能极大地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更能持久地保持。例如,在教学“比多少”时,教材呈现了三个小朋友比红花的场景,刚好我们班就有红花榜,于是我就地取材,拿学生自己作例子来比较。经过前天的摸底,我了解到红花最多的是15朵,最少的是2朵,正好符合例题教学的需要。因此,在教学中,我将班里的李苑和古宁两位学生的名字搬上黑板比红花作为例题来教学。学完新课后请同座的两人比红花数,又让他们跟各自的好朋友比红花数。这一节课,孩子们学习热情异常高涨,每个学生都兴致勃勃,津津乐道,甚至下课后都还在和同学比红花。这样由于突出了学生的主体地位,满足了学生自尊、交流和成功等方面的心理需求,使

学生既经历了数学知识的形成与发展过程,又掌握了必要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体现了新课程的理念。

二、勇于打破课堂教学结构模式,让学生在实践操作中获取新知识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课堂教学就要为学生创造和提供自主学习、自主活动、自主发展的条件和空间,让学生在实践中获取新知识,而不是把知识强行灌输给学生。如果教师能经常为他们创设一个实践操作的环境,让他们动手摆一摆,弄一弄,这不仅符合儿童的认识规律,迎合儿童“好奇、好玩、好动”的心理需要,也能让学生通过实践操作有所发展,找出规律,逐步形成实践求知的意识。例如:在教学“三角形的内角和”时,我让学生测量一个任意三角形的三个内角之和,再要求把这个三角形剪成两个较小的三角形,测量计算其中一个小三角形的内角之和,通过对比,学生就会发现“大三角形的内角和小三角形的内角和相等并且都是180°”这时,我提出疑问:“是不是任意一个三角形的内角和都是180°呢?”让学生带着问题一边思考,一边动手,分别用课前剪好的一个锐角三角形、一个直角三角形、一个钝角三角形纸片做实验,把每个三角形的三个角撕下来拼在一起,结果都可以拼成一个平角。学生在轻松愉快的动手过程中,得出结论:“任意一个三角形的内角和都是180°”。这样,学生在动手中思考,在思考中动手,他们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都得到发展和提高。

三、勤于激发学生思维差异的火花,让不同学生表现出不同思维

的过程

教师必须承认,每个学生由于各自的生活经历,知识水平,个性特点等各方面存在差异,对任何一个问题的解决,都会有各自不同的见解,带有鲜明的个性倾向。如教学连除应用题时,练习题中我出了这样一道题:学校买了一批新图书,共480本,要把它们放在6个书架上,每个书架有4层,平均每层放多少本?学生的列式有以下3种:①480÷6÷4;②480÷(6×4);③480÷4÷6。同一道题,不同的解法表现出了学生不同的思维方法与智力水平。在教学中,我们要尊重学生的个性,从学生的实际出发,以发展的观点看待学生,学会欣赏学生,充分挖掘学生潜能,允许不同的学生学习不同的数学。几乎在每一节课,我都会设计不同程度的思考题、练习题,让每个学生都有所收获,让每个学生都有成功的体验。如教学“速度、时间和路程”这一课时,我设计了以下三道练习题:①一辆汽车从甲地开往乙地,每小时行驶60千米,6小时到达,甲乙两地相距多少千米?②一辆汽车上午8时从甲地出发,下午2时到达,平均每小时行驶60千米,甲乙两地相距多少千米?③一辆汽车从甲地开往乙地,去时每小时行驶60千米,6小时到达,原路返回时由于遇上下雨,多用了3小时,返回时的速度是多少?我让学生自由选择1至2题来做,因为这些练习题体现了层次性,所以几乎所有的学生都有收获,都有成功的体验。

总之,教师要时刻记住:课堂的主角是学生!教师应千方百计将学生的自发性、主动性和创造性调动到最充分的状态;教师要养成

在课堂上不断编织信息的能力;教师要以朋友、组织者、引导者的身份与学生一起学习、探讨、争论,让学生多一些自由,少一些限制,使学生在课堂上敢想、敢问、敢做,营造师生、生生互动的学习氛围,让课堂充满对话与交流,充满生命的活力。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