区域经济发展指标体系构建研究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4区域经济和谐发展指标体系的构建
建立区域经济和谐发展指标体系有二种思路可采用:一是以环境经济学理论为基础,通过环境资源价值的核算构建一个单项综合性指标如绿色国民生产总值等来评价和谐发展的程度;二是以社会经济统计学原理为平台构建一个指标体系来全面反映经济和谐发展的水平,其指标按性质可分为反映系统实际状况或条件的描述性指标和反映系统间相互联系与和谐程度的评价性指标。本文采用社会经济统计学方法,根据区域经济和谐发展系统的组成要素和指标体系设置的基本原则来确定和谐发展指标体系,在具体设计时,要特别注意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一是和谐发展指标体系形成的基本方法,我们采用分析式展开与结构式展开相结合的方法,即一方面围绕核心指标,从总指标向明细指标逐步展开而形成体系,另一方面研究分析被认识对象所具有各种因素、成因及各种具体情况取得指标而形成体系;二是设计指标的名称和涵义时,以实质性科学的理论范畴为依据,考虑到理论范畴是对客观现象进行定性研究基础上的抽象化,往往不易操作,而统计指标则是应用科学中具有可操作性的概念,因此所设计的指标在内涵和外延上会与理论有一些差别,这就决定了设计指标的计算范围是极为重要的;三是在和谐发展指标体系中,各个指标之间要和谐一致,不能自相矛盾,各指标在口径、时间、空间及计算方法等方面应保持一致性和统一性。区域经济和谐发展指标体系的具体内容包括:
5区域经济和谐发展预警系统的构建
区域经济和谐发展指标体系中每一单项指标是从不同侧面来反映可持续发展的状况,为了在总体上进行经济和谐发展水平的动态对比和地区间比较,需要对指标体系的各项数据进行综合评价,并以综合评价值为依据对区域经济和谐发展的水平与程度进行预警预报。
4.4科技进步子系统
该子系统反映区域教育投入与规模、科技人力与经费资源、科技产出与贡献等基本内容。具体设计教育经费支出占GDP比例、科学家工程师人数占科技人员比例、R&D经费占GDP比例、地方科技事业费、科技三费占财政支出比重、科技人员人均经费、单位科研经费的论文产出、万人专利授权量、技术市场成交额占GDP比例、大中型企业新产品产值占其总产值比例、科技进步贡献率和万元产值能耗下降率等12项指标。
3.1目的性原则
指标体系建立的目的必须明确。区域经济可和谐发展体系要符合特定区域管理任务的需要,因为为宏观管理和为微观管理提供依据的指标体系是不同的。为了切实明确设置统计指标体系的目的,必须科学地界定所涉及的基本概念,如建立为国民经济宏观管理服务的区域经济和谐发展指标体系,首先要明确什么是区域经济,什么是和谐发展。只有把有关概念弄清楚,才能设计出针对性强、切合需要的指标体系。
4.1社会子系统
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是社会发展的根本目的,也是区域经济和谐发展的重要目标。该子系统较为全面地反映可持续发展战略中稳定人口、改善卫生健康和基础教育、提高科技水平、满足生活基本需要、适度城市化、促进社会参与和社会公平等基本内容。由于社会指标涉及范围很广,又没有类似经济发展指标中人均GDP这样的综合性指标,所以为了涵盖社会发展目标的基本内容,所选指标数量偏多。具体设计人口自然增长率、人口密度、婴儿死亡率、出生时平均预期寿命、适龄儿童入学率、人口城镇化率、就业公平度、赡养比、社会保障覆盖率、社会劳动者文盲占人口比例、人均收入、人均住房面积、人均消费支出、人均文化消费支出、万人拥有医生数、城镇登记失业率、商业网点密度、城乡收入差距变动、享受安全饮用水人口、千人拥有电话数、百人拥有个人电脑数、人均储蓄、人均道路面积、日均卡路里供给、基尼系统和恩格尔系数等26项指标。
区域经济和谐发展指标体系构建研究
【摘要】区域经济是一个包含经济、社会、人口、资源与环境等要素在内的复杂系统,而建立一个科学的适合特定区域社会、经济、环境发展的评价指标体系,以监测与评价各要素的和谐程度就显得极为重要。本文基于和谐发展的目标,在阐述区域经济和谐发展指标体系构建理论动因和设计基本要求的基础上,对区域经济发展和谐程度实际评价的指标体系构建进行了探讨。
3区域经济和谐发展指标体系设计的基本要求
区域经济发展和谐程度的实际评价是一个多层面复杂的系统工程,这决定了区域经济和谐发展指标体系也必然是一个由多方面指标组成的复杂体系,其中每一类、每一个指标都具有不同的内涵,任何一个反映区域经济和谐发展某一具体特征的统计指标都是认识现象发展过程中某一时点上或时期内的抽象,各个指标又都不是独立存在的,它们在一定的范围和条件下是相互联系的,从而使得整个指标体系具有多方面的分析和评价效应。区域经济的和谐发展要求社会、经济、资源和环境的协同,为了达到这个目标,区域经济和谐发展指标体系的设计必须遵循以下原则:
4.2经济子系统
该子系统的基础指标是传统的GDP,虽然人们已认识到利用它作为衡量发展水平的唯一指Βιβλιοθήκη Baidu是片面的,但它们是迄今为止反映人类经济活动最重要的综合性指标,该子系统重点反映区域经济发展的结构、质量、效益、潜力及对外经济联系等方面。具体设置GDP增长率、人均GDP、技术密集型工业增加值占GDP比重、第三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对外贸易额占GDP比重、工业全员劳动生产率、资本金份额、产值利税率、工业产值增长率、农业产值增长率、固定资产投资增长率、社会商品零售额增长率、财政收入增长率、经济波动系数、百万元GDP耗电量、百万元GDP货运量和人均利用外资额等17项指标。
3.3特殊性原则
由于各区域的文化背景、自然条件、发展历史、地理区位等方面的差异,区域间社会经济发展的水平存在较大的差异。各区域在实施和谐发展的过程中遇到的问题不一样,从而区域和谐发展评价的重点也有所侧重,这会在指标的选取及权重的确定上有所体现。因此在和谐发展评价时应遵循特殊性原则以便客观、准确的对区域经济和谐发展的状况作出客观评价。
3.4时效性原则
这点是从监控与预警控的需要出发的。要求所筛选出的指标能抓住经济运行的脉搏,与其同“跳动”,当区域经济呈现波动时,这些指标应有明显的变动且反映要及时,马上能发出信号,否则,会错过机会,成为“马后炮”,达不到监控与预警之目的。须注意的是,为了便于研究和比较,指标体系的内容不宜变动过频,在一定时间内,应保持相对的稳定性,当描述对象、发展重点和目标发生变化时,指标体系可在整体基本稳定的基础上进行适当的调整。
2区域经济和谐发展指标体系构建的理论动因
国外对区域经济问题的研究,最早可追溯到1826年德国农业经济和农业地理学家杜能的著作《孤立国同农业和国民经济的关系》,在书中杜能提出了著名的“孤立国”模式和假设,用“利润=市场价格-(生产成本+运输费用)”来研究农作物合理的种植界限及所形成的农业的区域配置。随着资本主义社会经济的发展和市场规模不断扩大,新的区域经济理论不断涌现和发展。
由佛朗束瓦·佩鲁首先提出的增长极理论认为区域经济增长不可能在所有地域或所有产业同时全面出现,而首先出现于区位条件优越的地域或推进型主导产业部门,并不断发展成为经济增长极,然后才会通过增长极的极化和扩散作用影响和带动区域经济发展,主张政府运用干预手段,选择若干条件较好的区域和重点产业进行集中投资、重点建设,进而作为引擎推动整个经济的发展;1957年缪尔达尔在《经济理论与不发达地区》中提出作为经济增长极的区域因较其它区域超前发展而不断积累有利因素,进而使区域间经济差异显著化;弗罗德曼的“中心——外围”二元空间结构论指出经济中心区较外围区条件更为优越,致使生产要素从外围向中心区转移;赫希曼的产业关联效应也明确阐述了“发展确实是按主导部门带动其它部门增长,由一个行业引发另一个行业增长的方式进行的”。佛侬的梯度推进理论认为无论发达区域还是不发达区域均存在经济发展水平与条件的差异性,发达区域是高技术梯度地区,不发达地区属低梯度地区,某一时期某区域处于一定的经济发展梯度上,由于每一种新兴产业、技术、产品会随时间推移经历新兴、成长、成熟、衰退阶段而由高梯度区向低梯度区转移,因此从效率优先的角度出发,新兴产业和高技术产业应发展于较发达的高梯度区域,而传统产业应在较落后的低梯度区域发展。纳克斯的平衡发展理论主张区域间或区域内部、部门或产业间应保持同步发展,通过生产力的均衡布局,达到区域经济平衡发展之目的,该理论认为随着生产要素的区际流动,区域间发展水平上的差异将趋于消失。萨伦巴和马利士提出的点轴开发理论主张在全国范围内确定若干等级的具有有利发展条件和投资环境的线状重要基础设施轴线,对轴线地带的连接地区进行重点发展,随着开发活动的增加和生产力水平的提高,高等级点轴的人流和物流增加,生产和运输成本降低,产业和生产要素聚集,区域发展的重点由高等级点轴向低等级点轴延伸,进而使区域经济在另一个发展阶段上继续保持较快增长。协同发展理论认为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是普遍存在的现象,要实现区域经济的协同发展,必须从整体经济的实际出发,结合区域经济发展的阶段特征,在一定时期内突出相应的发展重点,通过适度倾斜和和谐发展相结合的途径,来实现区域经济协同发展的长远目标,该理论主张区域经济发展要有利于优化全区域自然资源、经济资源和劳动力资源的配置;工业接近原料、燃料产地、消费市场和交通枢纽并使各产业形成最佳的区域组合;通过促进欠发达区域的快速发展,使区域经济和谐发展。
3.2全面性原则
一方面指标体系不仅应包括自然资源、劳动力资源、国民财产、科技资源等反映区域经济活动基本条件的指标,还应包括有关区域经济运行过程、区域经济效益等方面的指标,另一方面,指标体系中所设计的指标都应围绕一个中心,且各指标彼此相互和谐贯通,因为和谐发展实质上要求在任何一个时期,经济的发展水平或自然资源的消耗水平、环境质量和环境承载状况以及人类的社会组织形式之间处于和谐状态,不管是表征哪一方面水平和状态的指标,都应和谐地存在于体系内且相互间有着密切的关联,也就是说,对和谐发展的任何指标来说都必须体现与其他指标之间的内在联系。因此,指标的设计与选取要讲究科学性、真实性、规范性,要选取那些相对稳定、关联性强、能够较好反映区域和谐发展的指标。此外,指标体系的设计要层次清楚、联系紧密,既要有反映经济、社会、人口、环境、资源、科技各子系统发展的指标,又要立足整体有全面反映上述各子系统相互作用与联系的指标,从而保证和谐发展指标体系能够反映区域经济发展的全貌。
3.5可操作性原则
一是指标体系要切合实际,符合我国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需要;二是每个指标都要有可行的资料来源;三是指标的计算方法要符合科学原则;四是在选择方法和一定的数学模型进行量化分析时,一定要切实可行;五是建立指标体系要考虑利用电子计算机操作的要求,使之具有可操作性。
3.6动静结合性原则
动态指标主要揭示系统的结构、功能及效益诸方面的演变规律,考察系统的发展趋势、分析系统结构的稳定性及缓冲能力,以掌握和谐发展系统的运行规律进而有效的监控系统;静态指标主要反映当前系统的运行状况,衡量系统所达到的功能和效益水平,以反映系统的现实生产能力和水平。只有将静态指标和动态指标相结合,才能从纵横两个方面综合反映区域经济和谐发展的情况。
【关键词】区域经济;和谐发展;指标体系;构建;理论动因;基本要求
1引言
区域经济不仅是发展农业、振兴农村、致富农民的基点,也是国民经济和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内容,一系列贯穿于改革开放和科技进步之中的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等问题均有赖于区域经济提供实力、动力和活力。区域经济的和谐发展是多重目标的发展,除经济方面外还包括安全、健康、教育、收入和财富分配、就业水平、环境质量等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其它方面,这是一种有利于基本生态过程和保护生命维护系统、保证人类对环境资源永续利用的发展模式,既包括社会内部各方面的和谐发展,也包括社会与自然环境之间的和谐发展。
4.3资源环境子系统
自然资源条件和人类生存的环境是促进本区域经济和谐发展的重要物质基础。该子系统反映人类对自然资源的使用状态、对周围环境影响、环境污染对人类的潜在威胁以及人类在污染治理和资源保护方面的努力。具体设置人均耕地、水资源密度、人均NPP、平均降水量、森林覆盖率、人均金属矿产、绿地面积增长率、水土流失率、受灾率、人均废气排放、人均废水排放、人均固体废弃物排放、人均SO2排放、人均尘烟排放、污染治理投资占GDP比例、三废综合利用率等16项指标。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