区域经济学导论思考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1章区域经济学导论
1.什么是区域?均质区、结节区和规划区之间的区别与联系?
区域:根据一定目的和原则而划定的地球表面一定范围的空间,是自然、经济和社会等方面的内聚力而历史奠定,具有相对完整的结构,能够独立发挥功能的有机体。
区别:
均质区指自然要素具有相似性或相对一致的区域。
自然要素的相似性:高原区、平原区、丘陵区(地形) 人文要素的相似性:方言区(语言)、水田农业区、旱作农业区(农作物。
具有单一的面貌,是根据内部的一致性和外部的差异性来划界的,其特征在区内各部分都同样表现出来,这种区域称之为均质区。
如干旱区。
结节区或功能区,枢纽区。
它是由区域内核心以及与其功能上紧密相连,具有共同利益的外围地区所组成。
规划区:政策在决策时,按照政策目标而界定的区域。
联系:都属于区域,拥有区域的特征。
2.为什么说资源禀赋差异、集聚经济和转移成本是区域经济分异和存在的客观基础?
区域自然条件不同产生区域差异,各地生产要素分布不均衡,并且要素具有不完全流动性,造成区域经济差异;相关企业按照产业和经济联系,在空间上相互聚集中从而带来成本节约和效率提高等经济利益,研究区域产业集聚;不同区域之间的生产要素李东和转移要有转移成本,区域经济学研究该项成本。
3.为什么说区域性、综合性和应用性是区域经济学的主要特点?
区域性是指研究对象的是区域,拥有各自的特点及发展状况,具有区域性;综合性是指某一区域经济状况及发展不仅仅取决于一种因素,是多种因素的综合作用;应用性是指区域经济学研究的内容是要应用于显示生活中的,研究内容也来自于现实生活。
第2章区域发展的资源环境基础(自然资源、人力资源、制度环境)
1.自然资源开发利用对区域经济的作用?
区域发展与资源开发利用有着密切的关系。
资源是决定区域产业结构的基本因素,资源的类型、数量、质量及时空组合特征是决定区域发展方向,选择区域发展的模式的依据之一。
区域的发展需要综合利用各种资源,各种资源对区域的发展均有重要意义。
但由于各区域区位条件和自然条件的差异,以及经济发展水平和社会发展程度的不一致等原因,区域内不同资源的数量、质量及获取的难易程度是各不相同的。
因此,各区域在其发展过程中,根据自己的资源特征,选择了不同的发展模式,这些模式可分为自然资源型、社会资源型、综合型及资源缺乏型等四大类。
2.人力资源对区域经济发展的作用?
人力资源与经济增长理论:人力资源是经济增长的重要因素。
经济发展的需要劳动力支持,人力资源是区域经济发展一个重要因素,在经济发展迅速的现代社会,高素质的人力资源越来越决定一个公司或一个区域的经济发展,如华为公司等。
(一)以人为本是区域经济的主要特征之一
(二)人力资源开发是区域经济发展的根本推动力
(三)人力资本运营是区域经济的基本经营模式
3.区域经济的制度环境有哪些要素构成?
在主流经济学的分析当中,制度已经成为经济分析必不可少的要素,也正因为如此,制度经济学才能在经济学的殿堂中占有重要位置。
但是,制度经济学包含了从微观到客观的复杂的制度要素,区域经济学分析中引入制度要素,不可能全部引入。
区域经济学属于客观经济的范畴,因此它借助的必然是制度经济学的客观经济部分,主要有两部分内容:制度环境和制度安排。
(一)制度环境中的产权它们包括土地、水面和养殖场的共同所有权;土地和劳动的用益权;各种工作权;银行、保险业中的互助组织;政府对公共事物的控制权;政府对公有设施的所有权等等。
(二)制度环境中的组织市场组织理论和治理结构理论构成制度安排的主要内容,其中心的内容是交易成本问题。
4.产权对于资源配置的作用于意义?
所有会产生外部性的问题,关键在于权利没有得到明确的界定。
只要交易费用为零,产权对资源配置的效率就没有影响。
若市场交易费用为零,无论初始产权如何界定,双方都会通过交易重新调整最初的权利,从而使资源配置达到帕累托最优。
政府只应该界定权利,而由市场自行解决问题。
帕累托最优:任何形式的资源重新配置,都不可能使至少有一人受益而又不使其他任何人的利益受到损害。
第3章区域经济增长
1. 区域经济增长的影响因素有哪些?
(1)生产要素投入:自然、社会、经济;(2)区位条件:指区域、产业、企业等经济体在地理空间中的位置;(3)区域内部环境:经济体制、政府运作、经济结构、社会环境;(4)区域外部环境:区际经济关系、国际大环境。
2.区位对于区域经济发展的作用?
自然因子、运输因子、劳动力因子、集聚因子、政策行为因子、市场因子
3.影响区域产业集聚和扩散的要素?
(1)向心力:市场容量效应(前向和后向关联)、劳动力市场影响、纯粹外部经济;
(2)离心力:不可移动要素、土地租金、纯粹外部不经济、企业间的激烈竞争。
4.中国区域经济开发的基本经验和教训?
(一)经济发展速度加快,经济发展水平提高
(二)资源配置趋向合理,地区优势难以发挥
(三)基础设施建设成效显著,区域经济发展和环境条件得到较大改善
(四)对外开放深入发展,西部大开发将成为新的热点,区域经济发展将获得新的活力
(五)全国统一大市场的建立,为区域经济发展提供了更好的条件,区域贸易将会更快发展,区域关系将更趋紧密
第4章区域经济发展
1.区域经济增长与经济发展的异同?
同:都有经济总量增长的特征:产品增加、劳务数量增加、实物资本存量增加、人力资本存量增加。
异:经济增长是经济发展的基础和核心,区域经济发展包括经济总量增长和质量提高:区域经济增长;区域结构优化:经济结构优化、空间结构优化、政治体制改革、技术水平进步。
2.区域三次产业演进的规律及驱动力?
1.配第一克拉克定律:克拉克主要研究劳动力在三次产业之间的转换规律。
他通过对主要发达国家劳动力转移的实证研究,得出结论:随着经济的发展,随着人均国民收入水平的提高,劳动力首先由第一产业向第二产业转移,进而再向第三产业转移;从劳动力在三次产业之间的分布状况看,第一产业的劳动力比重逐渐下降,第二产业特别是第三产业劳动力的比重则呈现出增加的趋势。
这就是配第一克拉克定律。
库茨涅兹在他的著作《各国的经济增长》一书中,从国民收入和劳动力这两个方面,对伴随经济发展而出现的产业结构演变规律作了分析研究,并得出结论:
第一,随着国民经济的发展,区域内第一产业实现的国民收入在整个国民收入中的比重,与第一产业劳动力在全部劳动力中的比重一样,处于不断下降之中。
第二,在工业化阶段,第二产业创造国民收入的比重及占用劳动力比重都会提高,其中前者上升的速度会快于后者。
在工业化后期特别是后工业化时期,第二产业的国民收入比重和劳动力比重会不同程度地下降。
第三,第三产业创造国民收入的比重及占用劳动力比重会持续地处于上升状态,其中在工业化中、前期阶段,其劳动力比重的上升速度会快于国民收入的比重。
三次产业机构演变的动因:
(1)各产业产品需求收入弹性的差异是产业结构演变的基本动因
(2)各产业技术进步及技术结构特征是决定产业结构变动的第二因素。
3.SWOT分析在区域战略定位中的应用?
运用各种调查研究方法,分析出区域所处的各种环境因素,即外部环境因素和内部能力因素。
将调查得出的各种因素根据轻重缓急或影响程度等排序方式,构造SWOT矩阵(课件上例子)。
在完成环境因素分析和SWOT矩阵的构造后,便可以制定出相应的行动计划。
4.如何选择地区主导产业?(课件也有)
—个专业化部门要成为地区经济发展的主导产业,必须同时具备如下4个条件:
(1)有较高的区位商或专业化水平,一般区位商在2以上或专业化系数在0.5以上,该产业的生产主要为区外服务。
(2)在地区生产中占有较大比重,能在一定程度上主宰地区经济发展。
(3)与区内其他主要产业关联度高,二者之间的联系越广泛、越深刻,越能通过乘数效应带动整个地区经济的发展。
(4)能够代表区域产业发展方向,富有生命力的产业。
主导产业是在较长时间内支撑、带动区域经济发展的产业,因而必须是有发展前途的、代表区域发展方向的产业。
第5章区位决策与企业转移
1. 企业空间扩张的过程和阶段?
(1)区内经营:企业仅仅是在国内进行生产经营,所提供的产品和劳务主要是为了满足国内市场的需要。
然而,随着外商投资的增加,企业在国内市场对外国公司的供应也增加。
(2)跨区域经营:企业在国内不同地区建立了一系列的生产和销售分支机构,成为跨区域
性的企业。
向时,企3业通过中间机构或建立销售于公司,向国外出口产品和劳务,开展许可证贸易。
(3)海外装配:企业开始在海外直接投资,进行最终产品的组装和装配,而设计、开发和相关零部件的生产则仍然保留在国内。
(4)国际一体化:企业开始实行一体化的国际生产,包括关键零部件的生产。
设计、研发、财务以及公司核心功能也开始逐步向子公司扩散。
(5)高度全球化:企业采取全球战略,对各种经济活动包括生产、销售、管理、研究与开发以及财务控制等,进行一体化的国际经营。
外国生产的产品不仅在当地销售,而且也出口到母国和其他国家市场。
2.多厂企业区位调整有哪些方式?
企业区位调整战略区位调整(Locational Adjustment):指多厂企业对各种生产和服务设施进行空间结构调整和重组的过程。
在区位调整的过程中,一般要涉及两个或两个以上工厂,而且所经营的工厂数目没有增加(Watts,1987)。
如果企业通过新建或兼并等途径,使工厂的数目有所增加,则“—般称之为增长或扩张。
多厂企业往往同时采取扩张和调整两种策略进行重组和改造。
(1)专业化:专业化调整,就是把各种产业活动集中在那些最具有优势的地点。
产业活动的集中,将可以获取规模经济效益,从而有利于降低成本。
跨国公司采取的全球一体化和“一厂一品”(Plant—Per-Product)战略,就是这方面的典型例子。
(2)原址集中:当两个工厂的产业活动相同时,企业可以采用合并的方法,把这些活动集中在一地生产。
这种区位调整策略,不仅可以获取规模经济效益,而且可以节省行政管理和厂际联系的费用。
放弃的厂址可以供出售或出租之用,由此增加企业收入。
(3)新址集中:在一个新的地点建立新工厂,并把现有工厂的各种活动全部集中起来,以获取规模经济效益。
放弃的原有厂址可以改作他用。
当原有工厂的生产设备陈旧,或者位于市中心区,一般可采取这种策略。
(4)综合战略:把某些活动集中到一个新建的工厂,另一方面又把其他的活动转移到条件较好的现有工厂在实际运行中,各个企业由于自身条件的不同,也可以采取其他综合的区位调整战略。
3.中国企业迁移的特点及影响因素?
特点:(1)企业迁移方向主要是下行流迁移(2)企业迁移以扩张性外迁为主(3)企业迁移呈现出距离衰减特征(4)企业迁移的行业分布呈现出多元化特征。
影响因素:
4.中国企业总部迁移的特点及影响因素?
特点:(1)中国上市公司总部迁移以上行流迁移居多
(2)中国上市公司总部以西部向东部迁移居多
(3)中国上市公司总部地理集中度增大。
影响因素:在迁出地遇到发展瓶颈,需要更大的城市提供更好的资源、信息;在迁入地拥有更好的人力资源及发展机遇;在企业发展过程中越来越需要信息与创新性人才,大城市可以提供这些资源。
第6章产业区位理论
1. 杜能农业区位论的主要内容,理论贡献及缺陷?
内容:杜能农业区位论的假设1.肥沃的平原中央只有一个城市;2.不存在可用于航运的河流(运河),马车是唯一的交通工具;3.土质条件一样,任何地点都可以耕作;4.距城市50英里之外是荒野,与其它地区隔绝;5.人工产品供应仅来源于中央城市,而城市的食物供给则仅来源于周围平原;6.矿山和食盐坑都在城市附近。
7.运费是运量和距离的函数,且由生产者承担。
地租的形成及影响因素:R=PQ-CQ-KtQ=(P-C-Kt)Q
式中:R—地租收入;P—农产品的市场价格;C—农产品的生产费;Q——农产品的生产量(等同于销售量);K—距城市(市场)的距离;t——农产品的运费率
农业作物的地租曲线
第一层:生产或种植易腐、难运输的产品,如蔬菜、鲜奶等。
第二层:供给城市的薪材、建筑用材、木炭等。
第三层:一区马铃薯,二区大麦,三区苜蓿,四区黑麦,五区为豌豆,六区黑麦,耕地的50%种植谷物。
第四层:谷物、牧草、休耕轮作。
第五层:黑麦、大麦、休耕地轮作。
第六层:畜产品如黄油、奶酪等。
理论贡献:(1)理论思考方法的创新,即提出了抽象的孤立法。
(2)首次将空间摩擦对人类经济活动的影响加以理论化和体系化,这一理论体系和研究方法被推广到了其他的研究领域,对城市土地利用的研究也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缺陷:(1)理论建立对自然条件的假设过于苛刻;未考虑现实中农业生产中的自给性生产,而自给性农业生产可能以产量为目标;(2)技术与交通的发展使得杜能理论中的距离因素决定性作用制约变小;(3)没有考虑到城市郊的城乡土地利用矛盾
2.韦伯工业区位论的主要内容,理论贡献及缺陷?
内容:假设:1、已知原料地的空间分布;2、已知产品的消费地与规模;3、已知各区位劳动成本,且劳动力不可以流动;以此为基础,韦伯逐步讨论了运费、劳动成本和集聚对工业企业区位的影响。
(1)在其它条件均已确定的情况下,运费最小区位就是成本最低区位;(2)运费主要取决于重量与运距,其它如运输方式、可运性都可换算成重量与运距;(3)运输的物品主要是原材料和产品,重量与其性质有关,而运距与其区位有关;(4)在此韦伯进一步分析了原材料的性质与重量;原料指数;
等费用线——运输费用相同的点的连线。
综合等费用线——全部运费相等点的连线。
贡献:(1)首次将抽象和演绎的方法运用于工业区位研究中,建立了完善的工业区位理论体系。
(2)提出最小费用区位原则,即费用最小点就是最佳区位点。
(3)指向理论已发展成为了经济区位布局的一般理论。
缺陷:(1)考虑单一企业的区位选择,没有考虑多企业的空间分布;(2)静态均衡理论,只考虑了现实条件中的总成本最低;而实际区位决策要考虑多因素未来的变化,是动态均衡;(3)交通运输技术进步使运费成本大幅度下降,生产技术进步使原材料越来越少,使运费的重要性下降;
3.克里斯泰勒理论对城镇体系规划的启示
从以上条件出发,克里斯塔勒推导了在理想地表上的聚落分布模式.由于克里斯塔勒关心的是,在农村市场服务中心演化基础上发展起来的聚落体系的特征,他又提出了构成市场原则的两个限制因素:一是各级供应点必须达到最低数量以使商人的利润最大化;二是一个地区的所有人口都应得到每一种货物的提供或服务.为满足第一个条件,模式的概括中就必须采用货物的最大销售距离,因为这可以使供应点的数量达到最少化.于是,作为第一步,克里斯塔勒假设在理想地表上均匀分布着一系列的B级中心地,它们的最高级别货物的最大销售距离定为r.这样,B级中心地之间的距离为2r.如将所有的B级中心地联接,则可得到一张有规则的等边三角形的网.
但是,这样的一个系统将不能满足第二个限制因素.因为B级市场区都是圆形的,居住在三个圆形相切所形成的空角里的消费者将得不到供应.因此,对上图必须作一些修改,这就是将所有的圆形市场区重叠起来.重叠后,B级中心地仍按有规则的等边三角形网排列,只是间隔更紧凑,其距离为d.此外,由于重叠区被分割,圆形的市场区被六边形的市场区所替代,其理由是消费者应按“最近中心地购物”的假设,选择距离自己最近的中心地去得到货物或服务.
至此,人们讨论了一种货物供应时的情况.实际上,一个中心地能提供多种货物.由于克里斯塔勒采用的是B级中心地最高等级货物最大销售距离的概念,这就意味着B级中心地还提供一系列较低级别的货物或服务.这些货物和服务组成一个连续的、递降的等级序列,自高级向低级,它们的最大销售距离分别为r-1,r-2,r-3…,但是,由于它们的最大销售距离均小于r,因此不能服务于B级中心地市场区的所有地方.随着货物级别的降低,较低级货物市场区的范围与B 级中心地市场区的范围的差距将越来越大.在此情况下,一个较低级别的中心地,克里斯塔勒称之为K级中心地的出现就顺理成章了,它可以为B级中心地中的较低级货物服务不到的地方的居民服务.K级中心地的位置处于三个B级中心地所构成的等边三角形的中央,即引力中心的位置,因而可与B级中心地展开最有效的竞争.K级中心地市场区的边界由它所提供的最高级货物的最大销售距离e所决定.
与K级中心地产生的过程类似,在某项更低级的货物的最大销售距离上可产生相应级别的A 级和M级中心地.作为一个反过程,则可能出现高于B级中心地的G级中心地,较低一级的中心地的位置总是在高一级的三个中心地所形成的等边三角形的中央,由此形成克里斯塔勒命名为K=3的中心地网络.
第7章城市与区域发展
1.什么城市与城市化?
城市:聚集非农集约先进综合;城市是指国家按行政建制设立的直辖市、市和镇。
(行政区概念)
城市化:城市化是社会经济发展的必然结果,它是指人口向城市聚集、城市规模扩大以及由此引起一系列社会经济变化的过程。
城市化的概念是不断发展的。
2.新型城市化的内涵及特点?
新型城市化:①新的城市生态观,强调城市的可持续发展,建设环境友好型的绿色城市;
②突出城市特色,走特色城市化的道路;
③重视城市效率,建立资源节约型社会;
④坚持城乡统筹的理念,促进城乡经济社会协调发展;
⑤重视城市空间结构的改善,强调生产、生活和生态协调发展,建设良好的人居环境。
特点:1.集约高效。
把新型城市化与新型工业化结合起来集约高效的城市化道路。
集约高效就是充分发挥空间聚集,突出循环经济,提高知识、技术、信息贡献,强化规模效应,节能降耗,转变发展方式,建设宜业城市。
2.功能完善。
把新型城市化与城市现代化集群化结合起来,走城市功能完善的城市化道路。
功能完善就是不断增强城市综合承载能力,不断完善种类城市功能,不断培育城市个性,形成城市特色,建设特色城市。
3.社会和谐。
把新型城市化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结合起来,走社会和谐的城市化道路。
社会和谐就是公平公正,结构稳定,利益协调,充满活力,安全有序,建设和谐城市。
4.环境友好。
把新型城市化与城市生态化结合起来,走环境友好的城市化道路。
环境友好就是着力减少污染排放,加大污染治理力度,突出城市生态建设,推动城市与自然、人与城市环境和谐相处,建设生态城市。
5、城乡一体。
把新型城市化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结合起来,走城乡统筹的城市化道路。
城乡统筹就是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逐步改变城乡二元结构,把城市基础设施向农村延伸,把城市公共服务向农村覆盖,推进农村工业化、农业企业化,提高农村城市化水平,促进大城市、中小城市、镇、村协调发展,建设新农村。
3.什么是城镇体系?
城镇体系(英语:Urban System),也称为城市体系或城市系统,是指在一个相对完整的区域或国家以中心城市为核心,由一系列不同等级规模、不同职能分工、相互密切联系的城镇组成的系统。
所谓城市体系,就是一定区域内具有紧密联系的不同规模、种类、职能城市所构成的城市群系统。
4.城镇体系规划的基本内容?
全国城镇体系规划纲要:导言;第一章指导思想与目标:指导思想、规划目标、城镇发展的阶段目标、技术路线;第二章城镇发展的背景与条件:城镇发展的国家战略背景、城镇发展的资源环境条件、城镇化与城镇发展特征;第三章城镇化与城镇规划预测:城镇化的现状与趋势、城镇化总体策略、城镇化政策分区与发展指引、城镇化水平预测、城镇规模结构;第四章城镇空间规划:城镇空间发展策略、城镇空间布局、城镇空间发展指引、省域城镇发展指引要点;第五章城镇发展的支撑体系:综合交通设施、市政基础设施、社会基础设施、公共安全体系;第六章生态建设与环境保护:生态保护、环境治理;第七章规划实施。
5.区域空间结构的组成要素?
经济中心:点:节点/极点/极核,指各级中心地,即中心城(镇)
经济网络:线:轴线,以各类基础设施线(如交通干线、能源输送线、水源及通信干线等)为支撑,在一定方向上联结若干极点而形成的相对密集的人口和产业带;网:网络,由连接极点的轴线交织形成
经济腹地:面:域面指特定范围的区域,是点、线、网及其作用在地表上的扩展;狭义上指点、线、网以外的广大地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