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安庆市方言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析安庆市方言

安庆市是一座历史悠久、文化繁荣的城市,同这座城市一样,安庆市方言也具有悠久深厚的历史积淀。著名的民间曲艺黄梅戏便是在安庆方言的基础上形成的,由此足可见出安庆方言的博大精深和韵味无穷。

安庆市方言属于北方方言区中的江淮方言。由于安庆市面积广大,地形复杂,人口众多,因此各个县区都有自己的语言,虽有相通之处,但相异之处也颇多。而安庆市区的方言,在与外经济文化交往过程中,逐渐向普通话靠拢,放弃了一些较地道的说法。本文便将从语音和词汇方面浅析安庆市方言。

首先在语音方面,分为声母和韵母两方面来分析。

在声母方面,安庆市方言最明显的特点,也是江淮方言的一个显著特点,即【n】和【l】分不清楚。【n】和【l】两个音素在安庆方言中属于同一个音位,它们是互补的关系,可以相互代替并且不区分意义。通常情况下多是用【l】代替【n】。这属于音位变体现象。如“牛奶”,在安庆方言中两个字声母都为【l】。这种例子还有很多,此处不一一列举。

在声母方面,安庆方言第二个特点是:韵母中带i的字,其声母舌面音j【tɕ】q【tɕh】x【ɕ】都发为舌根音g【k】k【kh】h【x】。即尖音发为团音。这是安庆方言的一个重要特点,它构成了安庆方言的一个主要特色。

如:家【tɕiA】在方言中读成【kan】,讲【tɕiɑŋ】在方言中读

成【kɑŋ】,间【tɕiɛn】在方言中读成【kan】,街【tɕiɛ】在方言中读成【kai】。在音变中,除了声母的变化,韵母也会做一些变化。

再如:敲【tɕhiɑu】在方言中读成【khɑu】,掐【tɕhiᴀ】在方言中读成【khᴀ】,去【tɕhy】在方言中读成【khi】等等。

由【ɕ】到【x】的变化如:下【ɕiᴀ】在方言中读成【xᴀ】,鞋【ɕiɛ】在方言中读成【xai】,巷【ɕiɑŋ】在方言中读成【xɑŋ】,咸在方言中【ɕiɛn】读成【xan】等等。

声母方面特点之三是普通话中零声母的字,在安庆方言中往往在前面加上了鼻音声母【n】或【nŋ】。这是安庆方言的一个尤为独特之处,它是安庆方言与周边不同的一个重要方面。如“我”【uo】是零声母字,但在方言中则在声母处加上了类似【n】或【nŋ】的舌根浊鼻辅音。同为此类的还有:昂、鸭、牙、袄、碍、咬、硬、恩、矮、藕等字,包括“安庆”的“安”字也是一样的读法。

接下来分析安庆方言韵母方面的特点。

韵母方面第一显著特点是前后鼻音尾韵母区分不清。这也是江淮方言的一个普遍特点。通常表现为后鼻音发成前鼻音,如刚【kɑŋ】在方言中读成【kan】,耕【kəŋ】在方言中读成【kən】,平【phiŋ】在方言中读成【phin】等等。这一现象十分普遍,在安庆方言中基本没有后鼻音韵母的出现。

韵母方面特点之二是合口呼韵母的变化上,韵母为【uɑn】的多读成【on】,如“端”“算”“穿”“关”等;韵母为【un】的则通常省去【u】,直接读成【n】,如“吞”“蹲”“村”“尊”等;韵母为【uei】

的也省去【u】,直接读【ei】,如“腿”“最”“推”“催”等。

韵母方面的第三个特点为带有轻微的儿化音。虽然安庆与北京相隔千里,且江淮方言并没有明显的儿化音特色,但仔细罗列,会发现安庆方言中带儿话音的词不在少数。但它不同于北京话,安庆方言的卷舌程度不够大,甚至有些词没有将“儿”字连读,只是作为一个词缀添在词末。如安庆人称年轻姑娘为“小妹儿”,称角为“角儿”【kuor】,还有“小菜儿”“瓶盖儿”,以及安庆著名的地名“四牌楼儿”,也有不连续的儿化音,如习惯说法:花生米儿、肉丝儿、菜秧儿等。

接下来从词汇方面分析安庆方言的特色。

每个地方都有其特色的词汇,安庆方言的词汇多还是以普通话为基础,只是在读音和语调方面有变化。这里首先列举一些特殊词汇、习惯说法,也就是地方俗语。如:小孩子——小伢【ŋᴀ】子,行——照,膝盖——开提坡,鹅卵石——五六九,时兴——作兴,走运——走时等。下面将特色词汇进行简单的分类介绍。

一类是方言词汇的意思在普通话原有意义基义上放大了,典型例子如“老板”一词,普通话仅指:1.私营工商业的财产所有者2.掌柜。而安庆妇女则经常称呼自己的丈夫为“老板”。再如“嘻”字,在普通话中是嬉笑的意思,但在安庆方言中则具有“叫喊”的意思,比如形容人大嗓门叫喊则叫“扯着嗓子嘻”。

也有一些词汇意义缩小,如北方话中“面”指面条和面粉,而安庆方言中则仅指面条。如辣椒粉也叫辣椒面,但在安庆方言中则没

有这种说法。

另一类表达同样的意义,但在安庆方言中有些独特的说法。如“下雨”安庆方言中称为“落雨”,“头发”在方言中称为“头毛”,若是卷头发则称为“狂头毛”。造成这种说法不同的词汇有很多原因,它们或者受历史文化影响,或者受社会心理的影响。有些词汇用通俗易懂的说法,夸张地描摹物或人的某一突出特征,以此命名,这种词汇的表达往往形象生动,让人体会到方言的趣味。如:指吃、穿挑剔——讲斤;指荒诞、不可能的事——掉着筋的事;形容人极瘦——干猴精;显示、卖弄——烧包;狡辩——抢嘴;不行了——歇菜……

第三类为安庆方言词汇中的一个独特现象,常在词尾加上“子”作为后缀,这种表达也往往增加了语言的形象性。如手帕——手捏子;手腕——手颈子;傻子——孬子;腿脚不方便的人——拐子;煨汤的砂锅——吊子;烧水壶——催子;冻疮——冻孢子;热水袋——水捂子等。

第四类为一些科学术语的通俗说法,这是因为百姓缺乏科学知识,所以常从外貌上描述这些现象。如月食——天狗吃月亮;火烧云——火烧天;腮腺炎——蛤蟆气;气管炎——公鸭痨……还有描述动物的,如癞蛤蟆——癞头鼓;蝉——炸了子;蟋蟀——蛐蛐儿等。

第五类是对于一些不吉利事情,安庆方言中也有一些委婉的说法。如:老年人去世称为“老了”,小孩去世称为“丢掉了”或“糟掉了”,生病称为“不好过”等等。还有带有感情色彩的一些词,如称呼胡搅蛮缠、搬弄是非的人为“搅屎棍”;称妇女再嫁,拖家带口

为“拖油瓶”。这些词汇虽粗俗了些,但都是地方文化的组成部分,别有一番地方风味。

最后值得一提的是,安庆方言中还掺杂了一些半文言文的词汇。如方言中常在句子开头加“莫”以表示不要、不用的意思。如“莫做理”,即不要客气的意思;“莫要……”即不要干什么。“莫”字在安庆人口语交流中甚至比“不”字使用得更加频繁。再例如“几多”一词,在李煜的《虞美人》中则有名句:“问君能有几多愁”,而这一词在安庆方言中也经常使用,多作疑问代词,如询问数量:“西瓜几多重?”。询问价格:“菜几多钱一斤?”等等。

方言是一个地区文化的重要方面,它能反映这个地区的历史与现在。它没有文献典籍般的正式、高雅,没有规定,没有记载,只有人们的口耳相传,它就像涓涓细流,缓慢却长久地流淌着,流进每个安庆人的心里,滋润着这片生我养我的土地,经久不息,一脉相传。它看似简单,实则有无穷的韵味,待我们发现、总结,完善这块神奇的瑰宝。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