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英礼貌语使用原则比较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英礼貌语使用原则比较
由于东西方历史文化的差异,中英文明用语的使用原则存在不同之处。

一差异的表现
1.称呼语不同
在自称方面,中国人尊人贬己的传统使其被西方人称为“自贬系统”的谦辞。

谦辞用来贬抑自己或与自我有关系的人,以表示谦虚。

如“请教”、“鄙人”、“拙作”。

敬辞用以表示褒扬对方或是与对方有关的人,如“光临”、“惠临”、“光顾”、“惠顾”等。

对于他人的称呼,如医生、老师、经理等表示职业名称和头衔的词作称呼语,而在英语中多是mr./ms/miss,或直接直呼其名。

而且在汉语表示跟亲戚相关的称谓语比英语更加具体,汉语中的“叔叔”、“伯伯”、“舅舅”、“姑父”、“姨夫”在英语中都是用“uncle”一个词来表示,英语中的表示亲戚关系的称谓语比较模糊。

2.问候语不同
中国人见面通常说“你好”。

对于比较熟的朋友通常以“吃了没有?”或是“去哪儿”、“干什么去”之类的话打招呼。

在打招呼的过程中,其实这几句话的字面含义几乎已经丧失。

但是很容易引起西方人的不解。

因为在西方国家,打招呼多以“hello”,或是“nice to meet you”等。

3.对赞赏和恭维的反映
中国人受到别人赞扬时,往往会说一些自我贬低的谦虚话,如“哪
里哪里”、“我还有很多需要提高的地方”、“这是我应该做的”对他人的赞扬客套一番,英美人会把中国人的“否认”看做是对自我的贬低,甚至会把中国人这种谦虚或自我贬低看做是自卑或言不由衷的虚伪。

所以西方人对待别人的赞扬一般都会说“thank you”以表示接受。

4.隐私语言的差异性
中国人的人际关系突出社会性,强调社会群体对个人的约束,强调集体的作用,人们不觉得有什么隐私,而西方人更加强调个人主义,个人的力量至高无上,竭力摆脱对社会的束缚,不希望私事暴露在大庭广众之下。

在中国文化中,两个中国人见面会互相询问“你多大年纪了?”“你结婚了没有”等问题,而在英语国家中,人们常常谈论天气、工作、业余爱好等话题,人们也可以较为自由、公开地谈论女人怀孕等话题。

而有关婚姻状况、子女、收入、宗教信仰等问题则属于隐私内容,是不能随便涉及的。

5.感谢和道歉的客套语言的不同
西方人多说“thank you”和“sorry”,而在汉语中“对不起”、“谢谢”之类的话的使用频率明显较低。

对于回答中国人也多是以自谦的方式,回答说“不用谢,这是我应该做的。

”或是“区区小事,不足挂齿”。

而西方人多说“you’re welcom”或是“never mind”。

二差异产生的原因
1.价值观念的差异
东方传统的价值观念里是集体主义价值至上,天人合一,在思想
意识及语言方式上倾向于求整体、求统一,重感性和经验。

考虑别人的观点,崇尚谦虚达理,克己守道,知足常乐,避免张扬。

“树大招风”、“枪打出头鸟”、“人怕出名猪怕壮”等词明确地表达了这一观念。

而与此相反,西方的文化特点是个人主义价值至上。

天人相分。

“i”字无论如何要大写,而“he”、”she”、“we”等则不用大写。

此小细节也反映出来“我”要比“他”、“她”、“我们”的地位都要重要。

而英语也是唯一把“我”大写的语言。

足矣见其文化中对于个人主义的强调。

2.伦理道德观念的差异
中华文化实践的是以“仁”为核心的儒家文化,必然注重人与人之间的感情以宗法制度为核心的历史背景下,人们对家人的关心和爱护也是延伸到了毫无血缘关系或非亲属关系的旁人,所以对其以亲属身份称呼。

如中国人问路时经常以“大哥”、“大姐”开始对话,这是中国式的“人情味”。

而在西方社会中,个人主义价值观至上,等级和身份观念淡薄。

人与人交往也很少有“中国式”的拘礼。

熟人之间打招呼很少考虑到辈分问题,通常都是“hello”。

晚辈对长辈不必使用敬辞,甚至可以直呼其名。

3.风俗习惯和思维方式的差异
西方人的思维方式一般是直线型的,重分析,重逻辑,求准确,崇拜个人主义,追求自由和差异、求变、突破常规是他们精神动力。

他们说话、写文章习惯开门见山,把话题放在最前面,首先表达中心意思。

中国人受儒家、道家与佛教哲学思想和“天人合一”思想
的影响,重视悟性和事务之间的联系,所以重顿悟、讲含蓄,语言有一定的模糊性。

中国人的思维方式以自觉和具体为特征,思维活动多是螺旋式地绕圈向前发展。

“欲抑先扬”和“欲扬先抑”这两个成语很典型地体现了中国人的思维。

总之,礼貌和文化息息相关,不懂得历史文化差异,就会导致礼貌用语原则的差异。

参考文献
[1]史煜.从跨文化交际角度谈中英礼貌用语的差异[j].黄冈师范学院学报,2008
[2]杨国枢、黄光国.中国人的心理与行为[m].南京:江苏博亚桂冠图书文化有限公司,1991
[3]赵娜.中英礼貌用语的对比分析[j].语文学刊·外语教育教学,2011
〔责任编辑:肖薇〕。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