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汉语言文化中礼貌原则的差异性研究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英汉语言文化中礼貌原则的差异性研究
摘要: 礼貌原则体现了社会文化对语言使用的制约和影响。

礼貌原则是人们顺利进行言语交际的基础,在不同的文化中表现出各自的特点。

本文从英汉两种文化差异出发,将顾曰国先生分析的汉文化的礼貌特征与Leech以英国文化特征归纳的礼貌原则作一比较,可更深刻地理解这种差异,并在实际的交际中更有效地面对这种差异,以取得交际的成功。

关键词: 英汉语言文化差异礼貌原则差异性
1.引言
众所周知,通过语言表达礼貌是最常用的手段,它的确是成功交际的一条十分重要的原则。

礼貌作为人们交际活动的基本准则,是维系人际和谐的工具和手段,是实现人与人之间成功交际的基本条件,是人类文明进步的重要标志。

然而,礼貌虽然是人类言语交际中的普遍现象,但不同的文化对礼貌有不同的解释和侧重。

英汉两种语言在语用方面所受到的制约有诸多不同,其中,最重要的是文化因素的制约。

英国语言学家Leech根据英语文化的特征列举了六条礼貌原则,而顾曰国先生在《礼貌、语用与文化》一文中分析了汉文化的礼貌持征,归纳了五个礼貌准则。

将顾先生与Leech的礼貌准则作比较可发现英、汉语的礼貌准则在很多方面存在差异,科学地分析、对比这些差异是防止语用失误、促进交际顺利开展的有效途径。

2.英汉文化背景下的礼貌原则
不同语言文化的差异性决定了人们言语行为方式的不同,也决定了表达礼貌方式的差异。

因此,要讨论礼貌原则在英汉语言文化中的差异,首先有必要了解两种文化的主要价值取向。

2.1以英语文化为背景的礼貌准则
封建制度桎梏对英语语言文化的影响时间较短,基督教文化和西方哲学思想体系是英语国家文化的主体。

在英语言文化中具有“以个人为中心的社会价值”的特点,相信每个人都是一个独特的个体,以个人的工作和成绩来评定人(包括自己)。

英语语言文化没有传统的贵贱之分,平等意识较强,无论贫富,人人都会尊重自己,不允许别人侵犯自己的权利,同时,人人都能充分地尊敬他人。

根据英语国家的文化背景,前人做了大量研究。

早在20世纪50年代,美国学者戈夫曼(E. Goffman)就从社会学角度提出了“面子行为理论”,建立了礼貌模式。

1987年英国学者Brown 和Levinson根据Goffman的解释提出面子论。

他们把它分成积极面子和消极面子两种,这样礼貌也就随之分为积极礼貌和消极礼貌。

20世纪80年代,英国语言学家Leech在“合作原则”的基础上,从修辞学、语体学的角度出发,提出了著名的“礼貌原则”。

Leech的这一原则也是本论文的一条主线。

他的礼貌原则概
括地说就是:在其他条件相同的情况下,把不礼貌信念的表达减弱到最低限度,把礼貌信念的表达增大到最高限度。

Leech的礼貌原则包括六项准则,每项准则都有两条次准则。

(1)策略准则:a)尽量少让别人吃亏,b)尽量多让别人得益;比如:“I would like to borrow your bike,if you wouldn’t mind.”用完之后往往要说:“Thanks a lot.”(尽量夸大自己所得到的利益)。

若直接说:“Lend me your bike.”就显得不礼貌。

(2)慷慨准则:a)尽量少使自己得益,b)尽量多让自己吃亏。

如:“You can use my bike.”“H ave another sandwich.”比“Hand me the newspaper.”“Got a cigarette?”更礼貌一些。

(3)赞誉准则:a)尽量少贬低别人,b)尽量多赞誉别人。

如教师用语中批评学生“你是个榆木脑袋”“你是个笨蛋!”这样的对学生全盘否定,打击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做人的信心,引发对立情绪,无法为学生接受。

(4)谦虚准则:a)尽量少赞誉自己,b)尽量多贬低自己。

如:A:Your performance was outs tanding.B:Yes,wasn’t it!又如:Please accept this large gift as a token of our esteem.以上两句都认为是不礼貌的,因为都违反了礼貌原则中的谦虚原则。

(5)一致准则,也叫赞同原则:a)尽量减少双方的分歧,b)尽量多增加双方的一致。

例如:A:It was an interesting exhibition,wasn’t it?B:No,it was very uninteresting.以上B的回答被认为是不礼貌的。

(6)同情准则:a)尽量减少双方的反感,b)尽量增加双方的同情;如:A:English is a difficult language to learn.B:True,but the grammar is quite easy.以部分同意代替完全不同意,显示出礼貌。

可以看出,以上各项准则的两条次准则含义相当,只是说话的着重点不同。

Leech认为所有的语言均要遵守他所提出的这一礼貌原则,礼貌是世界上所有语言具有的共同特征。

这一论断有些偏颇。

因为世界上的语言毕竟千差万别,迄今为止,我们也无法穷尽对所有语言的研究。

学理论研究本族语的具体问题,就必须在其理论的指导下,深入了解本族语的具体语言事实。

本着这一原则,中国的许多学者也提出了适合汉民族语言的礼貌原则,其中以顾曰国先生的五个原则最为显著,以此与Leech的礼貌原则相呼应,也从另一角度证实了礼貌原则的普遍存在。

2.2以汉语文化为背景的礼貌原则
我国素有文明古国、礼仪之邦之称,长期以来提倡“礼”的精神思想。

“礼”是中国古代哲学思想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根据中国社会的文化背景,中国学者在吸取Leech提出的礼貌原则和Brown & Levinso n的“面子保全论”的合理部分的基础上,深入研究汉民族独特的礼貌现象,并提出了更符合汉文化的礼貌原则。

徐盛桓(1992)在他的礼貌原则中修正了Leech的礼貌原则,用“通常倾向于”等字眼替代“最大”和“最小”等词,对礼貌的得体性有所考虑。

另一位学者L.R.Mao比较了中英两种文化的差异后提出了“相对面子指向的构想”。

何兆熊(2000)认为,西方文化中的礼貌,是指向理想的个人自主性,而汉语文化中的礼貌是指向理想的社会同一性,这是中西方礼貌内
涵差异的本质特征。

顾曰国先生根据汉语言文化中的礼貌特征在Leech的理论框架的基础上研究汉语中的礼貌现象,总结了汉语言文化有关的礼貌准则,在此基础上他于1992年又提出汉语礼貌五准则。

(1)称呼准则:用适当的称呼问侯对方。

它体现了汉文化中人与人之间的社会关系,称呼语的改变往往意味着人与人之间关系的改变,称呼语必须体现尊重原则,是“上下有异,贵贱有分,长幼有序”等在现代文化中的积淀和反映。

例如:对比自己年长的人我们用尊敬的语言,比如我们不能直呼老师的名字,而对比自己年幼的人往往没有这种等级差别。

(2)贬己尊人准则:“贬己尊人”是最富有中国文化特色的礼貌现象,指谓自己或与自己相关的事物时要“贬”、要“谦”。

指谓听者或与听者有关联的事物时要“抬”要“尊”。

例如称自己为“小弟”“下官”,称自己的妻为“贱内”,而称对方妻子为“尊夫人”等。

(3)雅言准则:出言高雅,文质彬彬往往被人认为是懂礼貌。

这一原则反映了说话者的语言修养和自身的文化素养。

例如:我们为回避忌讳,对“死”字可以用“长眠”、“老了”、“安息”等委婉语表达,否则被认为是不礼貌的。

4)求同准则:这与“脸”、“面”有关。

所谓求同,就是注意人的身份和社会地位要保持相称,说话双方力求和谐一致。

即交际双方尽量减少不同之处,尽量和谐一致,满足对方的要求,赞同对方。

像下面这组对话就违反了这一原则:“A:周六图书馆开门吗?B:只有白痴才会这么问。


(5)德言行准则:指在行为动机上尽量减少他人付出的代价,尽量增大他人的利益。

这个原则反映了汉文化中“有德者必有言”以及“君子耻有其词而无其德,耻有其德而无其行”的传统思想。

3.两种文化中的礼貌原则对比与分析
3.1英汉文化礼貌原则的共同处
从Leech的礼貌原则的提出到目前将近二十年的时间里,曾有人对其存在的普遍性提出疑问,但从跨文化的角度上来讲,Leech的六准则仍带有一定的普遍意义。

将六原则与顾日国提出的有中国特色的礼貌五准则相比较,不难发现,两者都是对人类言语行为礼貌的概括,具有一定程度上的兼容性和普遍性。

根据惠和损关系,我们可以看出礼貌交际的核心是注意到人们喜欢听好话,不喜欢听坏话,因而这两者都是“投其所好”,实质就是设身处地为他人考虑,对别人胃口。

它们都是达到交际的“社会目的”的手段,而这样做恰好也是为达到交际的“真正目的”:扫除障碍。

3.2英汉文化礼貌原则的差异
尽管Leech的礼貌原则与顾曰国的有中国特色的礼貌原则具有一定程度上的共性,但具体到不同民族、文化,或者说在跨文化言语交际中,礼貌原则的个性便会显现出来。

(1)准则侧重方面。

英语文化把礼貌看成是处理人际关系的策略手段,很多情况下,它要求言语是真实的。

因此利奇强调,策略准则是最重要的准则,构成了英语语言文化礼貌原则的核心。

而中国文化则把礼貌看成是道德的修养问题,主要表现为“仁者爱人”也就是在处理人际关
系时重视伦理关系和人情。

“自卑而尊人”是汉语言文化中的核心成分,具有较长的历史渊源。

因此在顾曰国先生的准则中“贬己尊人”是核心。

(2)称呼方面的差异。

具有丰富的社会文化内涵。

在东方,血缘宗亲关系复杂,称呼讲辈分,长幼有序。

而英语国家的家庭称谓一般较笼统,而且只讲辈分不讲长幼。

如:aunt,既可指叔叔又可指舅舅。

对中国人来说,礼貌意味着对别人要体现出尊敬。

如果一个孩子直接喊其父亲的名字则被认为是完全不礼貌的,甚至是荒唐可笑的。

(3)礼貌行为的态度和使用上存在差异。

很多场合,同一情景,所采用的礼貌方略会因文化而异。

在中国,人们在打扰别人时常采用“指示性”言语行为来表示礼貌,而西方人则习惯用“抱歉”性言语行为以示礼貌。

最为明显的是对于“感谢”(Thank you)这一礼貌行为的态度。

“Tha nk you”在美国生活中已经成为一种公式化的习惯性的行为,然而在中国却有不同的概念,它总是和因“蒙恩”“受惠”而表示感谢相连,人们只在感到“受恩”有义务向对方表示感谢时才用此言语行为。

比如:
a.A:Your coat is very beautiful.
B:Thank you.
b.A:你的钢笔坏啦,用我的吧!
B:好的,谢谢。

(4)隐私问题方面的差异。

中国人在互相闲聊时,经常谈论并询问对方的姓名、工资、子女等问题,而西方人很忌讳谈论这类话题,认为这些是个人隐私。

这与中西文化、价值观念有关。

中国人与西方人交谈时要尽量避免涉及个人隐私的问题,否则会认为是不礼貌、不尊重别人的行为。

例如中国的英语学习者在英语入门时,必须掌握的简单句型包括:
A:What’s your name?(你叫什么名字?)
B:My name is Li.(我姓李。

)
A:How old are you?(你多大了?)
B:I am forty.(我四十了)
上述这段对话从形式上说是正确的,但在西方人看来,是典型干涉对方私事的问题。

“隐私”在不同的文化中定义不同。

汉语言文化对隐私这个词的含义理解较为狭窄,一般认为是“不愿告人的或不愿公开的事”;英语言文化中认为“privacy”“几乎包括一切涉及个人和家庭的私事”。

由此看来,汉语言文化中认为是符合礼貌原则的语言,在英语言文化中很有可能被视为侵犯了隐私。

(5)价值观念的不同。

在中国,个人主义被认为是自私的表现,带有贬义色彩。

中国注重子孙满堂。

而在西方,个人主义是褒义词,他们崇尚自由。

其价值观念是建立在个人行动的自由、权利和独立基础上的。

正如跨文化交流学者拉里·阿·萨穆瓦所说:“在西方文化中个人是至高无上的,个人主义是首要的和肯定的价值观。

”在西方社会,强行邀请别人被认为是侵犯了他们
的自由。

而在中国社会,这被认为是善意的表现。

例如,当邀请别人就餐时,劝对方多吃,有时劝他们吃所不喜欢的食物,这显然违反了礼貌原则。

(6)思维模式上的差异。

西方文化从古希腊开始就注重逻辑,注重分析,重理性。

亚里士多德把演说的篇章概括为:开头,提出问题,分析论证,结尾。

西方人的思维方式一般是直线形的,说话、写文章习惯开门见山,把话题放在最前面,先表达中心意思。

中国人受儒家、道家与佛教哲学思想和“天人合一”思想的影响,重视悟性和事物之间的联系,讲含蓄,语言有一定的模糊性。

中国人的思维方式以自觉、具体为特征,思维活动多是螺旋式地绕圈向前发展。

如中国人打电话,通常开始都不谈自己的意图、目的(除了急事重大的事情外),而总是谈些关心对方的话,最后才说出打电话的真正目的。

而西方人则习惯于开门见山,先说出打电话的目的和要谈的正事,然后再细说和谈些其它的事。

因有此差异,西方人往往觉得听中国人的话很费劲,难以理解,太啰嗦,把简单事情复杂化,认为不太礼貌;而中国人又觉得西方人说话太直接,一点也不礼貌。

4.结语
礼貌现象作为一种社会现象,普遍存在于人们的日常交际中。

因中西方文化中民族思维方式、价值取向不同,各自的礼貌原则可能兼容,也可能有相互抵触之处。

礼貌是不同文化背景的人都须遵守和维护的准则,不同文化背景的社会具有不同的礼貌规范。

只有对英汉语言中体现的礼貌原则作出比较,才能使我们更好地感知语言的社会文化差异,保证言语行为中话语的得体性和礼貌程度,从而促进人们交流的顺利进行。

参考文献:
[1]Brown,P.,Levinson,S.C.Politeness:Some Universals in Language Use[M].Londo n: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87.
[2]Leech,G.Principles of Pragmatics[M].London:Longman,1983.
[3]何自然.语用学与英语学习[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9.
[4]何兆熊.新编语用学概要[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2.
[5]顾曰国.礼貌、语用与文化[J].外语教学与研究,1992.
[6]徐盛桓.礼貌原则新拟[J].黑龙江大学学报,1992.。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