拓展性课程的几个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拓展性课程的几个Newly compiled on November 23, 2020

拓展性课程的几个“为什么”和“怎么

办”

柯孔标言宏

我省《深化义务教育课程改革的指导意见》(简称《指导意见》)把义务教育课程分为基础性课程和拓展性课程两大类,这是义教课程体系建设的一大创新。但是,基层校长和教师在拓展性课程概念的理解,以及拓展性课程的开发和实施上,依然有很多困惑和疑问。为此,近日本报记者(下简称“言”)专门采访了省教育厅教研室副主任柯孔标(下简称“柯”)。

培育个性和激发兴趣

言:为什么要把义教课程分为基础性课程和拓展性课程

柯:基于三点理由。一是满足社会对多样化人才培养的需要,二是义务教育高水平均衡发展的需要,三是适应我省高中课程改革的需要。

在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同步发展的时代背景下,我国提出了加快建设创新型国家的战略决策。当今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对人才的需求趋向多样化,要求学校教育不仅要培养数以亿计的具有较高技能水平、较高创造能力的知识型劳动者,还要培养数以千万计的各行各业专门人才以及一大批拔尖创新人才。义务教育课程必须增加灵活性和选择性,才能满足学生个性化学习和多样化成才的需求。

我省在上个世纪末已全面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很好地解决了“有书读”的问题。随着人民生活水平提高,人们对教育品质的要求越来越高,希望孩子在“有书读”的基础上,更能“读好书”,希望孩子的个性和兴趣也能得到有效培养,差异化教育、个性化教育成为基础教育改革的大趋势。而现行的义务教育课程在“尊重个人选择,鼓励个性发展,不拘一格培养人才”上,离老百姓的期望还有不少差距。

“让学生学会选择”是课改的重要目标。这就要求义务教育除了开齐开好基础性课程,还要让学生有机会参加自己感兴趣的科目和领域的拓展学习和各种活动,及早了解自身的特长和潜能,为将来选择合适的高中和进入高中后的选课学习打下基础。

言:基础性课程和拓展性课程与原有三级课程体系是什么关系

柯:这是两种不同维度的课程分类。三级课程是从课程的管理权所作的分类:顾名思义,国家课程、地方课程、校本课程分别指国家、地方、学校开发和管理的课程。基础性课程和拓展性课程是从课程的教育功能所作的分类:基础性课程主要培养学生适应终生发展和未来社会发展所需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拓展性课程主要满足学生的个性化学习需求,开发和培育学生的潜能和特长。通俗地说,国家课程中大部分是基础性课程,少量是拓展性课程;地方课程中一部分是基础性课程,还有一部分可转化为拓展性课程;校本课程中少量为基础性课程,大量应该开设成拓展性课程。

言:拓展性课程与现有的社团活动、兴趣小组活动有什么区别

柯:两者在选择性、兴趣性上是一致的,区别体现在全体性、层次性上。目前多数学校的社团活动、兴趣小组活动主要为特长生开设,学生自愿参加,不是对全体学生的要求。拓展性课程是每个学生必须修习的课程,强调全体参与。原则上凡是学生感兴趣的,学校均应开设相应的课程供学生选择,以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发展需要——有特长的学生可发展和提高特长,没有特长的学生可发现和培育特长。另外,有些学校通常把社团活动、兴趣小组活动安排在课外进行,而拓展性课程必须列入课表,在规定的周总课时内安排教学。

在“小趣活”上做文章

言:拓展性课程有哪些类型如何让拓展性课程惠及所有学生

柯:拓展性课程的内容涉及所有学习领域和学科,《指导意见》从课程内容上把拓展性课程分成知识拓展、体艺特长、实践活动三类,一至六年级主要开设体艺特长类和实践活动类课程,七至九年级全面开设三类拓展性课程。我们也可以从另外角度对拓展性课程进行分类。根据要求的层次性,可分成普及型和提高型:普及型课程就是“零起点”的课程,不需要任何学习基础,学生只要有兴趣就可以自由选择;提高型课程指需要一定学习基础的课程,譬如文学社课程、民乐队课程等,老师和学生可双向选择,甚至可以举办入选资格考试。根据综合程度,可分成学科型、主题型、项目型、活动型等课程。义务教育的学校设计和开发拓展性课程时,不要一味追求“高大上”“系统化”“加深加难”,应着重在“小趣活”上做文章,更多地关注学生兴趣和潜能的发展,更多地关注学生品行修养、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的培养。

言:拓展性课程的课时如何安排

柯:《指导意见》规定,每学年拓展性课程课时占总课时的比例:一至六年级15%左右,七至九年级20%左右。转换成平均每周课时数,一、二年级3~4课时,三至六年级4~5课时,七至九年

级6~7课时。《指导意见》同时规定,每学年学生参加社会实践活动的时间,三、四年级不少于5天,五至九年级不少于10天。这些课时在一学年周期内或一周内,是集中安排,还是分散安排,还是集中与分散相结合,由学校根据实际自主决定。但是,不管采用何种课时安排方式,拓展性课程

和社会实践活动的课时不得减少,有条件的学校可适当增加。

多种评价方法适应多样课程

言:拓展性课程要考试吗如何进行学习评价

柯:《指导意见》提出,建立和实施九年一贯的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制度,全面、真实、客观地

评价学生的学业成绩和综合素养发展水平。拓展性课程的学习情况是评价学生综合素质的重要依

据。拓展性课程的学习评价应视学段和课程的不同,采用过程评价、结果评价等多种方法,以适应

拓展性课程的多样性特点。教师可通过学生学习表现、学习感受交流、学习情况记录、作业分析,

以及其他学习过程的证明、记录等,对学生的课程学习进行综合评价。知识拓展类可在期末或课程

学习结束时安排集中书面考查。体艺特长类和实践活动类考核可采用口头表达、才艺展示、模拟表演、实验操作、实验探究报告、调查报告、作品展示、小论文、表演、特长认定等多种方法。拓展

性课程要特别重视引导学生根据学习活动记录档案,以及完成作业(作品)过程的记录或结果进行

自我评价。评价结果可用等第、分数、评语等形式表示,也可以根据课程、学段特点采用其他方法

表示。例如,体艺特长类可以与社会艺术考级相结合,小学段可以与少先队争章活动相结合等。

言:学校如何保障拓展性课程的教学质量

柯:课改先进学校的实践经验表明,要保障拓展性课程的开发开设质量,学校必须做好以下事情:(1)制订学校拓展性课程开发和实施规划,合理而有序地安排课程,增强课时安排的灵活性和课程对学生的适应性。(2)指导教师根据学校课程规划和学生学习需求,编制拓展性课程模块或主题的实施纲要(或教学大纲),明确教学目标、内容安排、教学方法和评价方法。(3)建立学生选课指导和管理制度,帮助学生根据兴趣爱好、学习基础、社会需要等,选择适合自身特点的拓展性

课程,合理配置拓展性课程的学习资源。(4)最大限度地调动教师在课程开发和实施上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5)积极开发利用各种课程资源,如学校的图书馆、实验室、专用教室,网络学习资源,社区和社会教育资源等,发挥博物馆、展览馆、青少年活动中心等校外教育基地的作用,

引导社会各界参与学校拓展性课程开发和建设。

(浙江教育报 2015年7月8日)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