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问中国从国家利益到核心利益的演变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云南社会主义学院学报 2012年第5期 NO.5,2012
云南社会主义学院学报J O U R N A L O F Y U N N A N I N S T I T U T E O F S O C I A L I
S M 241试问中国从国家利益到核心利益的演变
程鹏翔 刘 薇
(贵州师范大学,贵州 贵阳 550001)
摘 要:国家利益是主权国家生存和发展的根本要求,也是一国制定对外战略的核心,亦是对外交往的基本目标。

新中国成立后,国家利益在对外交往与对外战略中呈现出一个从隐蔽到明确,再到以文本形式出现的一个过程。

对国家利益的重视程度也经历了一个由浅及深的转变,从最初的毛泽东时代所提出的民族利益到邓小平明确提出国家利益,到最后的2011年国务院发布《中国外交》白皮书,提出中国六大核心利益。

这一转变的过程见证了中国的发展与强大,也同时展现出中国在国际交往中举足轻重的地位,今天的中国在世界舞台上不再依附于任何国家,有着自己独立的声音。

所以,研究新中国从国家利益到核心利益的演变有其特殊的意义。

关键词:民族利益;国家利益;核心利益
中图分类号:D09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1-2811(2012)05-0241-3
一、特殊时代背景下的“民族利益” 近代中国一直承受着西方资本主义列强的抢夺和践踏,长期处在弱国无外交的艰难境地,更谈不上在国际舞台上的地位和份量。

新中国成立后,在中国共产党的带领下,建立了世界上第二个社会主义国家,成为真正独立的拥有绝对主权的国家。

第一代领导人深知旧中国被动挨打的苦痛,所以在新中国建立后,破除一切旧时与西方国家的条约和协定,把资本主义国家的势力彻底清扫出中国领土。

资本主义国家不甘心社会主义国家的再次建立,所以,对新生政权采取了政治孤立、经济封锁、军事包围,企图扼杀这一新生幼苗。

但是,新中国在以毛泽东为核心的第一代领导集体的奋斗和努力下,不仅顶住了压力,还最终得到了国际社会的肯定和承认,并且和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建立了外交关系。

毛泽东从未在任何公开场合或其著作中提出国家利益这一概念。

中国共产党是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以实现和维护最广大劳动人民以及全人类的共同利益为自己终极目标的党。

而国家利益这一概念最早出现在西方政治学中,并且是资产阶级维护其自身统治的托词,明则是维护自己国家和人民的利益,实则是维护资产阶级自身的统治地位。

而新中国在饱受帝国主义侵略和掠夺之后获得新生,要坚决摒弃一切和资本主义有关的东西,尤其在意识形态形态领域要扫除一切资本主义残余。

所以,毛泽东在这一特殊的背景下,对外战略的选择上提出了“一边倒”,全面倒向了以苏联为核心的社会主义国家。

而苏联作为当时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再加上其超级大国的身份,对新中国进行了诸多的援助和支持,派遣各行业、领域的专家来华,给中国提供资金和技术上的支持等等。

所以,当时中国与苏联的关系十分友好。

而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却敌视新中国,敌视新生的社会主义政权,采取各种方法企图颠覆新生政权。

正是在这样的情况下,建国初期的外交形式是以意识形态为准绳,以社会主义国家为结交对象的外交政策。

二十世纪七十年代,美苏争霸呈现出苏攻美守的态势,苏联的大国沙文主义和霸权主义也在逐渐抬头,对中国国内事务的插手已经触碰到了主权的底线,而中国与苏联在诸多国际事务中也出现了政治分歧,因此,中国适时调整了外交政策,从“一边倒”转变为灵活多变的外交方式,扩大了对外交往的范围,和全世界一切反对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的国家联合起来进行反霸斗争。

这时美国也向中国伸出了友谊之手,1971年中国恢复联合国的合法席位,1972年尼克松首次访华,中美关系开始解冻,这一时期的中国外交出现了建国以来最好的态势。

1974年,毛泽东在会见赞比亚总统卡翁达时说:“我看美国,苏联是第
一世界,中间派,日本,欧洲,澳大利亚,加拿大是第二世界,咱们是第三世界。

”毛泽东对三个世界的划分符合当时的时代背景,在世界上引起很大反响,同时也反映出当时中国的一种外交走向,中国把自己归为第三世界,在帮助亚非拉一些兄弟国家进行民族解放运动的同时,也联合这些国家一起抗争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

彼时的中国深刻了解民族独立的重要性,因此,在毛泽东时代外交当中主要是突出争取和维护“民族利益”。

二、十一届三中全会后邓小平明确提出“国家利益至上”
邓小平在20世纪80年代本着实事求是的精神对世界形势作出判断,他认为大规模的世界战争暂时打不起来,世界格局进入到“和平与发展”的年代。

在这样和平的大背景下,制定了我国新时期社会的发展战略,即:集中力量从事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

更为重要的是提出了具有划时代意义的改革开放政策,把国家工作的重心转移到了经
作者简介:程鹏翔(1982- ),男,汉族,内蒙古集宁人,贵州师范大学历史与政治学院2011级硕士研究生,中国近
现代史基本问题研究专业,研究方向:中国近现代民族运动与社会变迁研究;
刘薇(1984- ),女,汉族,内蒙古呼和浩特人,吉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2011级博士研究生,马克思主
义中国化专业,研究方向:当代中国民主政治发展。

网络出版时间:2013-02-20 17:18
网络出版地址:/kcms/detail/53.1133.D.20130220.1718.134.html
云南社会主义学院学报 2012年第5期 NO.5,2012
云南社会主义学院学报
J
O U
R N
A L O
F Y
U N N
A N
I N S
T I T
U T E O
F
S O C
I A L I S M 242
济发展上,为外交重心的转移创造了良好的国内环境。

邓小平在1982年指出:“任何外国不要指望中国做
他们的附庸,不要指望中国会吞下损害自己利益的苦果…
(中国人民)以损害社会主义祖国利益、尊严和荣誉为最大耻辱。

”,邓小平的这一思想成为中国共产党十二大报告中外交思想的核心,标志着国家利益原则正式成为中国外交政策的基本原则。

1989年10月,邓小平在会见美国前总统尼克松时明确指出:“考虑国与国之间的关系主要应该从国家的自身战略利益出发。

着眼于自身长远的战略利益,同时也尊重对方的利益,而不去计较历史的恩怨,不去计较社会制度和意识形态的差别,并且国家不分大小强弱都相互尊重、平等相待”。

“我们都是以自己的国家利益为最高准则来谈问题和处理问题的。

在这样的大问题上,我们都是现实的,尊重对方的,胸襟开阔的。

”在尼克松这次访华中,邓小平首次提出“国家利益”这一外交词汇,并且把其上升到“最高准则”的高度,而且也明确提出“不计较历史恩怨、不计较社会制度和意识形态的差别”,标志着我国的外交进入到了一个崭新的时代。

至此,中国的对外战略中开始以国家利益为标准,以最大的维护和实现本国的利益为目标。

邓小平关于国家利益的思想有其独特的特点:首先是公开明确提出在国与国的交往中应以“自己的国家利益为最高准则”,突出强调了国家利益至上的原则,为我国的对外战略明确了方向,打开了中国外交崭新的一页。

其次是在强调国家利益的同时也没有忽略世界人民共同利益,力求做到国家利益与世界利益的统一。

我国是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思想的社会主义国家,我们最终的奋斗目标是实现全人类的共同利益,我们在对外交往中秉承独立自主,贯彻在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基础上与各国进行友好合作,这就意味着中国在维护和实现本国利益的同时,不但不会损害别国利益,而且还会在维护世界和平的基础上,促进各国利益的共同发展。

再次,邓小平在处理国家间争端的问题上,创造性的提出了“搁置争议、共同开发”。

由于历史原因,我国与邻国存在一些有争议的地区,诸如:南沙群岛、钓鱼岛等问题。

这些极具争议的区域问题蕴含着历史因素、政治因素、经济因素等等错综复杂的各类因素。

面对这样的现实,邓小平高瞻远瞩,大胆提出从各国实际出发,先搞建设,开发资源,共享资源,搁浅争议,在当时的环境下,为我国的社会主义建设争取了一个良好、安全的周边环境。

三、中国的和平发展要实现和维护“核心利益” 从邓小平首次明确了对外交往中要维护国家利益,在他之后的领导人在做外交决策时都是以国家利益为标准,并且结合不断发展的国际形势,制定相应的对外战略,不仅丰富了邓小平的国家利益思想,而且对其进行了补充和发展。

(一)江泽民更加重视国家利益的整体性。

首先,随着世界格局逐步向多极化发展,世界各种文明和社会制度应长期共存,在竞争中取长补短,在求同存异中共同发展。

各国应借这一有利的国际形势大力发展本国经济,加强各国的沟通与交往;在经济全球化迅猛发展的影响下,国家间的竞争已经从过去单一领域向多层次、多领域发展,综合国力的较量与对比已经成为国家间竞争的主流。

而综合国力是一国综合实力的浓缩和体现,也决定着维护和实现国家利益的能力,国家利益范围和内容的变化与国家实力的变动息息相关。

在这样的背景下,国家利益的内容就相互交织、相互融合,没有突出哪一方面,而是在变动中,各领域的重要性此消彼长,唯有注重其整体性,全方位发展,才能在对外交往中更好的维护国家利益。

其次,江泽民在国家安全利益的维护上,标新立异的倡导建立“互信、互利、平等、协作”的新安全观。

虽然时代主题已转变为和平与发展,大规模的军事战争或军事威胁不会发生,但是,诸如:跨国贩毒、非法移民、恐怖袭击等等一些非传统的安全威胁却逐渐抬头,使得国家安全呈现出国际化的趋势。

江泽民倡导通过互信,构建区域性的安全合作与对话机制,在维护本国利益的同时,尊重别国的安全利益,在维护共同利益的基础上构建全球安全机制。

最后,江泽民非常重视文化利益的维护和拓展。

通过展示传统中国文化的价值观,让世界更加了解中国,以提升国家的“软实力”,对展示中国民主、进步、和谐的形象具有重要的作用,而且也为维护国家利益的整体性起到不可替代的作用。

(二)胡锦涛倡导构建和谐世界的国家安全利益观。

随着时代的进步,对于国家利益的维护和实现越来越细分化。

要和平、促发展、谋合作成为时代的主旋律,科学技术的发展日新月异,世界生产力得到显著提高。

但是,和平与发展这两大主题还没有得到彻底解决,世界上还存在着错综复杂的地区热点问题,局部战争也时有发生。

许多国家人民的基本生存甚至生命安全还得不到基本保障,国际恐怖势力、民族分裂势力、极端宗教势力在一些地区还相当活跃,人类实现和平、发展的理想还任重道远。

要想更好的维护和实现国家利益,就要共同维护世界和平,营造一个有利于各国发展的安定的国际环境。

因此,胡锦涛提出要坚持互利合作,来实现共同繁荣。

构建和谐世界的思想是我国新时期对外战略的新举措,在经济全球化日益加深的今天,各国利益相互交织,到了牵一发而动全身的地步,要想维护和实现本国的利益,就必须构建一个和平、民主、包容、发展的和谐环境,让各国都能得到更好的发展,从而在相互交往和沟通中,实现自己本国的利益。

(三)核心利益的诞生。

2011年9月6日,国务院新闻办公室发表《中国的和平发展》白皮书,详细阐述了中国选择发展道路的方向以及中国的发展对世界的意义。

在这次发表的白皮书中,首次明确界定了国家的核心利益:“中国坚决维护国家核心利益。

中国的核心利益包括:国家主
权,国家安全,领土完整,国家统一,中国宪法确立的国家政治制度和社会大局稳定,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基本保障。

”我国对核心利益的明确界定,是一个历史性的突
破,是一个时代的进步,表明了中国政府的一个基本态度,向全世界宣告:在国家利益上,底线是什么,什么是不可触碰的,无论是谁触碰到了底线,后果都是极其严重的。

白皮书是中国首次以官方文本的形式对国家利益进行了划分,明确了国家的六大核心利益。

从建国初期避而不
云南社会主义学院学报 2012年第5期 NO.5,2012
云南社会主义学院学报J O U R N A L O F Y U N N A N I N S T I T U T E O F S O C I A L I S M 243
语言生态环境问题的溯源及国内研究现状
秦 琳
(广西师范大学 政治与行政学院,广西 桂林 541004)
摘 要:胡锦涛同志在十八大报告中指出要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

语言生态环境是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

语言生态环境溯源的基础上,就国内学术界在语言生态环境问题上所研究的热点问题进行综述,主要涉及濒危语言、语言多样性、语言和谐三个方面的内容。

关键词:语言生态环境;濒危语言;语言多样性;语言和谐
中图分类号:H0-0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1-2811(2012)05-0243-3
一 “生态”一词(ecology)源自德语okologie,由希腊词根“oikos”与-logos 结合而成。

词根的原义为“家”或“住所”,词缀的原义为“研究”。

“生态”一词从词源上可理解为“对人类居住环境的研究”。

生物学家Haeckel 于1866年根据达尔文的进化论首次提出“生态”这个概念。

他把整个地球想象成一个大房子,在这所大房子里人类同其他有机物具有同等重要的地位,任何一种生命体的存在都不能离开其他生命体而独存。

整个地球上的有机体互为依存,构成一个和谐共生的共同体,这个共同体就是生态系统。

研究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的科学就叫“生态学”。

从上世纪70年代起,“生态学”领域的研究迅速展开,“生态学”的原理也被许多传统的科学领域借鉴和吸收,诞生了许多新的交叉学科,诸如:教育生态学、文艺生态学、环境生态学、城市生态学等。

“生态语言学”就是在这种背景下形成和发展起来的。

“生态语言学”(ecolinguistics)又叫“语言生态学”(ecology of language),是把生态学原理与语言学的研究相结合而诞生的一门新的研究科学。

第一个明确提出“语言生态”概念的是美国斯坦福大学的豪根(E.Haugen1917),他在《语言生态学》一文中将生物生态环境与语言环境作隐喻类比,并把“语言生态”定义为“研究任何特定语言与环境之间相互作用的关系”。

从此,“语言生态”作为一种隐喻逐渐地为社会学、人类学、语言学等的研究者所接受。

在豪根之后,生态语言学家穆尔豪斯特、菲尔和范莱尔等对生态语言学做了进一步的阐述和概念界定。

1993年麦凯(A.Makkai)在他的专著《生态语言学:迈向语言科学的新范式》一书中正式提出“生态语言学”(ecolinguistics)这个术语,从此,“生态语言学”作为一门新兴的交叉学科走进了人们的视野。

关于“生态语言学“的定义在不同的论著中表述也不尽相同。

俄罗斯的语言学界给出的定义是:研究影响语言发展和言语活动的消极因素,研究丰富语言的方法和途
径,完善言语交际的道德伦理及其实用的公理体系的学科[1]。

谈国家利益到邓小平明确了国家利益至上的原则,再到今天文本形式的核心利益,显示出了中国的日益强大,也彰显了中国在世界舞台上举足轻重的地位。

同时也表现出中国人兼容并包、求同存异的优良传统。

从国家利益到核心利益的演变,见证了历史的演变,中国国内社会的发展与进步,同时也见证了中国在对外战略上的固守与坚持。

白皮书的诞生表明中国在今后的对外交往中更加注重本国利益的维护和拓展,核心利益的第一条“国家主权”就表明,中国无论到什么时候都坚定不移的在捍卫主权和领土的完整,也同时给予那些妄图以各种形式制造分裂的野心家们一个警示。

核心利益的明确,是向世界表明,中国是坚定不移的走和平发展道路,中国的未来的发展是绝不会牺牲别国的利益。

这就有力的回击了一度甚嚣尘上的对中国发展强大的诋毁和攻击。

白皮书的发表不仅表明了中国坚持走和平发展道路的决心,也同时向世界展示了中国坚定的维护国家利益的意志。

向国际社会表明了中国的和平崛绝不会以本国的核心利益为代价,绝不允许别国以任何理由、任何形式、任何借口损害中国的核心利益。

中国的发展势必颠覆“国强必霸”的传统西方模式,而是立足于几千年来中国传统的包容、开放的民族精神。

因此,核心利益的产生,只是中国对外战略又一个与时俱进的新举措,是在新的时代背景下,向国家社会表达的一种意志和态度,更是展现了中国维护本国核心利益的坚定信心。

总之,通过历史的回顾,中国在维护和实现国家利益
的道路上虽然曲曲折折,但是依然取得了辉煌的成绩。

只要国家存在一天,维护国家利益的任务就要继续下去,维护核心利益的意志就要传承下去。

参考文献:
[1] 毛泽东外交文选[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1994:
288,600-601.
[2] 邓小平文选[M].第三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
3,330.
[3] 张俊国.毛泽东国家利益观研究[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7. [4] 谢益显.当代中国外交思想史[M].开封:河南大学出版社,2000. [5] 章迪禹.国家核心利益至上[M].决策与信息,2012(1). 责任编辑:杨 锐
作者简介:秦琳,广西师范大学政治与行政学院。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