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山东移民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小云南”移民问题考实
一些山东人说他们来自遥远的西南边陲云南。

在他们当中世代流传着这样一个传说:很久很久以前,山东一带发生特大水灾。

这场洪水究竟有多大?两目山是个见证。

两目山在今平度北部,海拔二三百米。

这山原叫“两没山”,在那场洪水中,该山一天被淹没了两次,故名。

滔滔洪水过后,满目荒凉,官府从云南强徙大批百姓来开荒。

他们被反绑着双手,走啊,走啊,整整走了3年,才来到山东。

他们及其后裔走路喜欢背抄手,便是双手被反绑了3年,日久成习惯。

自称是云南人后裔的,大都分布在胶莱河以东。

从《山东省地名志•行政区划、居民地卷》等文献中,我们检索出101个村落,55姓来自云南,主要分布在青岛、烟台、威海一带。

其中,青岛为最;在青岛一带,则以即墨为最。

迄今为止,栖息在胶莱平原上的百姓寿终正寝,家人还要举行一种送魂回云南老家的仪式,名曰“送盘缠”。

其仪式是:死后第二天黄昏,子女拖着“哭丧棍”,亲朋抬着纸扎的一辆车、一匹马、一个童子,携带着大量纸钱,一路哭着来到村东的“土地庙”前,长子(或长孙)拿一根高粱秸,顶端夹一张纸钱,手握另一端绕“土地庙”拖着走,谓之“拖魂”。

待觉得高粱秸沉重时,便是拖着“魂”了,把高粱秸(即“魂”)背在身上,放在一把椅子上,椅子前面有一张供桌,上面摆着祭品——这是请“魂”用餐,好上路。

一会儿,估摸“魂’’用完餐了,就把它请上纸扎的车,驾好马,那童子便是车夫。

家人训诫童子:“吃饭别离车中间,宿店别等黑了天”云云。

然后,把车、马、童子烧掉,并焚烧大量的纸钱——这是送给“魂”的盘缠。

火光中,长子站在凳子上顿脚哭喊:“爹,爹(母死喊‘娘’),放光大路向西南,千慎万慎苦处花钱!”连喊三遍,谓之“指路”——指明回云南老家之路也。

问他们体貌上有什么特征,也云:“走起路来背抄手,小拇趾甲是两个。

”问他们何时迁来,亦称明初。

问他们来自什么地方,同样说是“大槐树村”。

于是,有人说此“云南”非那个因在云岭(一称大雪山)以南而得名的云南,而是“小云南”:云中或云州以南。

他们说,云中、云州之南,当地人必定也称“云南”。

云中,秦朝始置,郡治今内蒙古托克托东北。

云州,北魏始设,州治今山西祁县西;唐代云州,州治今山西大同,后来改称“云中”;元代的云州,州治今河北赤城北。

秦代的“云中之南”,地不在山西;元朝的“云州之南”,跑到了河北。

北魏、唐朝的“云州之南”、“云中之南”,从地理上说虽在山西,但并非移民的主要迁出地,主要的迁出地是泽州、潞州,为什么不称“泽南”、“潞南”?“小云南说”是难以成立的。

或云“云南”乃“豫南”、“汝南”之讹,这一批人来自河南南部。

或云“小云南”即今云南省祥云县。

汉武帝元封二年(公元前109年),在今云南祥云县设云南县。

1914年,因云南县与云南省名相重,改云南县为祥云县,民间俗称祥云县为“小云南”。

此外,某些地方有“小云南”之称,如山东省济南
市历城区柳埠镇跑马岭,这些地方被称为“小云南”,是因为当地的自然风光有如云南。

但是,云南移民并非来自这些“小云南”。

在地名普查中,我们发现部分云南移民有具体的迁出地。

如青岛即墨金口镇南阡村万姓、古阡村金姓,段村镇段村刘姓,白庙乡院上村孙姓,店集镇垒里村邢姓,旺疃村迟姓,皆来自乌沙卫;青岛即墨营上镇辛戈庄村张姓,潍坊坊子坊城街道办事处前宁家沟村刘姓、埠头镇张家柳沟村张姓,皆来自乌撒卫;青岛即墨河北镇(即墨无河北镇亦无x北镇)杨头村高姓来自无沙卫;东营牛庄镇解家来自乌河卫。

《明太祖实录》卷一四一记载,洪武十五年(1382年)春正月,在云南分设14卫,乌撒卫为其中之一。

洪武十六年,乌撒卫改隶贵州都指挥使司。

“乌沙卫”、“乌河卫”乃乌撒卫之误。

平度市万家镇大万家万姓来自镇康县南关万家沟。

镇康县位于云南西南部,明朝为镇康州。

烟台牟平王格庄镇王格庄王姓来自大理府鸡头村枣林底,明朝大理府府治太和县(今大理)。

另外,还有毕阳县、顶针县、凤仪县,于史无考。

卫为明朝军队最高建制单位,《明史•兵志二》上说:“大率五千六百人为卫,千一百二十人为千户所。

”来自乌撒卫的移民应为军队官兵及其家属。

如前所述,云南移民主要分布在青岛、烟台、威海一带。

其中,尤以青岛即墨为最。

洪武二十一年(1388年),设鳌山卫于即墨,洪武二十五年(1393年),设立雄崖守御千户所、浮山前守御前户所。

此外,明朝在胶东半岛设立的卫还有:灵山卫、大嵩卫、靖海卫、成山卫、威海卫,设立的二十一年(1388年),设鳌山卫于即墨,洪武二十五年(1393年),设立的守御千户所还有:夏河寨前所、海阳所、宁津所、寻山后所、百尺崖所、金山左所、奇山所。

这些卫所皆在今青岛、烟台、威海一带。

明朝各卫所之间军队经常调整、换防。

云南移民来自乌撒卫者,即为卫所之间官兵的调防。

即墨辛戈庄村《张氏族谱》,记载其祖先张徽自乌撒卫调任鳌山卫,其弟张清自乌撒卫调任浮山前所,遂定居于辛戈庄村;即墨营上镇蓝家庄村《蓝氏族谱志》,记载其祖先也为云南移民,也是以军职调任鳌山卫的。

在自称云南人后裔者中,一部分说他们是从云南交趾国大槐树里头村迁来的。

如青岛城阳河套镇孙哥庄孙量孝来自跤趾国嘎嘎县。

在青岛浮山山坡上,有一处叫做“荒草庵”的废墟,那残破的老屋和两棵高大的白果树向人们讲述着一个古老的故事:明朝初年,官府从云南交趾国大槐树里头村捆绑一批人来山东。

且说这队人中,有王斗、徐静和兰小三3户人家。

这3人从小一块长大,一路他们互相照应,一个锅里摸勺子,一个草铺上睡觉。

他们旱路走完走水路,忍饥挨饿受煎熬,一直走了一年8个月,才从云南来到浮山前。

下了船后,押送的官兵放了心,发了3个月的口粮,还有一些种子和农具,让他们自己找个地方安家落户。

王斗、徐静、兰小三带着家人踏上海滩,一直朝着云遮雾罩的浮山走去。

当他们来到牛山坡时,西边的日头(即太阳)已经落山,天渐渐黑了下来。

他们也走不动了,就在这荒草坡上砍倒几棵小树,搭了3个荒草棚子,住了下来。

过了些日子,他们觉得这儿依山傍海,山青水秀,气候不冷不热,土地也肥沃,就砍了些树枝,搭了一座草棚,取名“荒草庵”,住了下来。

从此以后,他们就在这浮山坡上开荒种地,繁衍生息……儿孙们长大之后,到
山下安家落户,而王斗、徐静、兰小三眷恋着山坡上的“荒草庵”,不肯下山,直到他们相继去世。

“荒草庵”没人住,日久失修。

儿孙们凑了些钱,在原址上盖了座大瓦房,奉为祖祠,香火不断。

渐渐地,云南交趾国来的人都把这座神堂当成了他们的“同乡庙”。

交趾,也作“交趾”,古时泛指五岭以南,从汉代起,越南北部和东部滨海一带也被纳入。

越南独立建国后,交趾成为“越南”、“安南”的别称。

明初,越南权臣黎季犛夺取了陈氏王朝的江山,应陈朝遗臣请求,明成祖朱棣命将军张铺、沐英统兵讨伐黎季犛。

擒获黎季犛后,朱棣下诏,改越南为交趾布政使。

此举遭到了越南人的反对。

20年后,即宣德二年(1427年),朱棣的长孙、宣宗朱瞻基宣布撤销交趾布政使,承认越南独立。

在这风云变幻的20余年间,大批越南人流亡中土。

从宣德七年(1432年)一名叫陈复宗的越南籍小吏给朱瞻基的奏折中可知,交趾布政使撤销后,一批越南籍的官员被安置在河南、山东。

翻检那些魂系云南老的家谱、族谱,发现他们的世系传承了20—22代,若按一代间距25年计,他们涉足山东的时间与宣家安置越籍官吏的时间大致吻合。

以掖县为中心的四川移民
在明朝山东移民中,人们关注的是洪洞大槐树移民、枣强移民和云南移民,还有一种移民被忽视,这就是四川移民。

从《山东省地名志•行政区划、居民地卷》中,我们检索出49姓、66个四川移民村落。

有些四川移民村落具体到四川某地,如莱州三元镇古台口张姓、土山镇东登村董姓、平度田庄镇西张戈庄张姓来自成都,莱州路旺镇匡郑徐家孙姓来自成都府铁锥臼徐家,招远蚕庄镇前孙家孙姓来自华阳县铁臼孙家,招远张星镇杜家杜氏来自华阳县,海阳发城镇发城牟氏来自雅安县,海阳泉水头乡泉水头初鹏飞来自陴县,荣城港西镇北港西张氏来自舒永厂永宁县八甲村。

在66个四川移民村落中,莱州独占49个。

可以说,莱州是四川移民的核心地区。

莱州,明为掖县,也是明朝莱州府所在地,鳌山卫、灵山卫,雄崖所、浮山前所、夏河寨前所,皆在莱州府境内;莱州府附近还有莱州卫、王徐寨前所。

以莱州为中心的四川移民可能主要是卫所官兵及其家属。

大迁徙的意义
明代人口的大迁徙所造成的山东村落重构,有着重要的意义。

第一,促进了人口的增加。

东昌府的洪洞移民数量,洪武二十八年后军都督佥事朱荣说东昌、大名、广平三府移民58124户。

其中东昌占多大比例,没有明文。

若按三府平均计算,东昌府为19375户。

而从今菏泽一带的洪洞移民村落分布情况看,菏泽一带的洪洞移民不比东昌府少。

且按东昌府19375户计算,东昌、兖州两地洪洞移民约38750户,按每户5人计算,计193750人。

菏泽的枣强移民数量,今已难考,从今枣强移民村落分布情况看,比东昌、兖州都少。

云南移民和四川移民数量,史无明文,但规模肯定比洪洞移民小。

此外,明代还有其他地区的移民进入山东,如河南、安徽、江苏,特别是江苏海州移民山东日照、胶南的较多。

若把枣强移民、云南移民、四川移民以及其
他省的移民按东昌府19375户计算,明朝山东外省移民总计约58125户,290625人。

第二,促进了经济的发展。

进入山东的移民主要是垦荒屯田,这对于促进山东农业的发展,起了重要作用。

对此,《明太祖实录》有明确的记载。

如洪武二十五年十二月,后军都督府都督金事李恪、礼报告:彰德、卫辉、广平、大名、东昌、开封、怀庆七府移民凡五百九十八户。

“计今年所收谷粟麦三百余万石,棉花千一百八十万三千余斤,见种麦苗二千一百八十余顷。

上甚喜曰:…如此十年,吾民之贫者少矣。

‟”(《明太祖实录》卷二二三)洪武二十八年十一月,“后军都督佥事朱荣言东昌等三府屯田迁民五万八千一百二十四户,租三百二十二万五千九百八十余五,绵(同棉)花二百四十八万斤。

”第三,促进了民俗的重组。

人是民俗事象的“综合载体”,一个人或是少数几个人进入一个新的民俗圈,往往被当地的民俗所同化,这便是所谓的“入乡随俗”。

但是,当大批的成群结队的男女不断拥入,当地民俗就很难把他们一口吃掉。

进入山东的外省移民一般都相对集中地分布在某一地区,如洪洞移民主要分布在东昌府、兖州府西部,枣强移民主要分布在济南府、青州府北部,云南移民主要分布在莱州府、登州府南部,四川移民主要分布在莱州府掖县。

在这些移民主要分布区,当地原住民的民俗不可能完全同化他们,移民民俗与当地原住民的民俗在融合过程中重组,形成新的民俗。

如今莱州民俗就明显与周边地区不同,原因就在于莱州是明朝四川移民的中心。

再如即墨是云南移民村落比较集中的地区,即墨一带的民俗带有云南移民的烙印。

流行于今山东聊城、菏泽的“梆子戏”,也叫“泽州调”,是洪洞移民带入山东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