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语教学中源语言文化失语现象根源探析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外语教学中源语言文化失语现象根源探析
中国外语教学中普遍存在着轻源语言文化、重目标语文化现象,这导致外语教学越来越脱离文化传承的本质功能,形成了源语言文化的“失语”现象。
中国外语教学中源语言文化失语现象由来已久。
根源在于在长期的外语教学实践中,教育体系中缺乏母语语言文化的传承输出意识,教学环节中缺少包含母语语言文化的传播媒介,教学实践中施教者忽略源语言在外语教学中的作用。
本文拟从以上三个方面探查中国外语教学中源语言文化失语现象根源。
标签:外语教学;源语言;失语
失语症原本是一个医学术语,指大脑的语言功能区到损害之后,人丧失言语功能或者言语功能出现障碍的症状。
在文学家和文论家的手里,失语被广泛地使用。
相对于男性的话语权,失语用来表示女性不能掌握充分运用语言的手段而被迫沉默的状态;相对于西方文论思想的发展普及,失语用来表示中国文艺理论全盘套用西方话语而没有发展出独立体系的状态。
语言与文化密不可分的关系使得英语国家文化的学习一直是英语教学中的重点。
外语教学中目标语文化的学习排挤了源语言文化的学习,源语言文化被日益边缘化,导致产生了一种源语言文化的“失语症”。
也就是说外语教学越来越脱离的文化传承的本质功能,形成了源语言文化的“失语”现象。
20世纪80年代,语言大师许国璋注意到了在外语人才的培养中忽视母语的现象。
他认为学外语的人一定要学好汉语,中国人治语言之学,终究要回到自己的语言文化中来。
2000年,南京大学从丛教授第一次公开指出外语教学中的中国文化失语现象。
继从丛之后,不少教师都发表了自己的看法,表达了对大学英语教学中中国文化失语现象的担忧。
一些学者就高校是否存在这种失语现象进行了调查研究。
张为民和朱红梅(2002)在清华大学以访谈和测试的方式考察了学生翻译中国典型食物、民俗能力和中国文化占英语课堂比例等问题;刘世文(2003)在集美大学考察了学生翻译成语故事的能力;邓文英和敖凡(2005)就四川省高校英语教师对中国文化学习的态度和课程设置做了研究。
宋伊雯和肖龙福(2009)在山东师范大学着重对学生和英语教师的中国文化知识掌握状况、用英语表达中国文化的能力和对中国文化失语的态度等问题进行了调查。
各位学者的研究内容和研究主体不尽相同,但是得出的结论都惊人地一致:学生在用英语转述中国特色事物方面能力欠缺;“我国的英语教学中存在着严重的中国文化缺失问题”。
中国的英语学习者花费在英语上的时间和精力有目共睹。
为什么广大英语学习者用英语表达源语言文化的时候如此力不从心呢?这种表达源语言文化的无能更多地源于自身对源语言文化的无知,这种无知从根本上来说绝非学生自身的问题。
无知来源于整个教育体系和教学各个环节上的文化失语。
中国外语教学中源语言文化失语现象由来已久。
究其根源,原因有三:
第一、教育体系中缺乏母语语言文化的传承输出意识
文化是一个民族的立命之本。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加剧,文化全球化也成了当今世界发展的一种重要现象。
文化全球化是民族文化与世界文化的一次整合,是二者双向互动的过程。
文化全球化扩大了文化的发展空间,促进了世界各民族的交融与发展,对世界文化发展产生了深刻的积极影响。
但同时我们也要认识到,文化全球化也给民族文化的发展带来了负面影响。
由于东西方经济发展的巨大差异,西方国家利用其资本在全球的影响,依托国际公司名牌产品和电影文艺的非领土扩张方式同化侵噬非西方文化这种强势的文化入侵,常使其他国家不能正视自己的本土文化和其他弱势文化。
与对外交流密切相关的高校英语教学也难免不受其影响,反映在教材上就表现为以英美国家的文化为中心,忽视其他国家的文化。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社会文化进入了一个变迁期,逐步从封闭的社会文化形态转向经济市场化、政治民主化和文化结构开放化的现代社会形态。
伴随着全球化在各个领域的不断扩展,我国本土文化的各个方面不可避免地受到外来文化的影响并呈多元化趋势发展。
尤其是随着互联网的快速发展,使想象力和娱乐性极强的西方文化迅速打开中国市场并快速占领各个领域,受到年轻一代的盲目推崇和膜拜,其文化价值观也在大量灌输中受到了洗脑,对西方文化不加选择地无理智地崇拜,而对自身的优秀文明却嗤之以鼻甚至陷入了一种自虐式的批判,对西方文化的大力推崇致使人们希望了解和学习西方文化,忽视本土文化在外语教学中的意义和作用而只注重西方国家文化的输入我们在学习、运用外语的同时,应该着意防止它对汉语和中华文化可能带来的不利影响。
第二、教学环节中缺少包含母语语言文化的传播媒介
大多数学者在谈到中国文化失语现象时,都不约而同地说到了中国学生普遍缺乏用英语表达中国文化的能力,没有这个意识。
但是大家都忽略了一个问题:中国的英语学习者在客观上没有学习用英语表达中国文化的机会。
中国的英语学习者主要是学生。
一个孩子从7岁起读完小学、初中、高中、大学至少需要16年的时间,也就是说从7岁儿童到23岁成年的16年的时间里,可以说,孩子们都在按部就班地学习学校提供的课程,且不赘述我们的学生花了多少时间在课本知识的学习上,从课程设置上来看,学生既没有一门专门学习本民族文化的课程,也没有一门课程能够教会学生使用英语去描述本民族文化。
谁不想用英语去介绍自己的母语文化,可是由于种种原因的存在,中国的学生被剥夺了这样的机会。
在英语专业学生的课程设置中,英美文学、英美国家概况、西方文化等课程随处可见,有关中国文化的课程却几乎为空白。
实际上,大学学习的自主性比中小学学习的自主性大很多,但是这种自主仅限于学生选课的自主,对于学习内容和专业方向的自主,从而客观上大学生仍然没有增加用外语表达母语文化的机会。
英国课程论专家wton从社会学角度对课程论进行了界定,他认为:课程在本质上是社会文化的一种选择。
从教材上编写来看,高校使用范围最广的几套教材在教学内容上都充分考虑了英语国家文化的重要性,忽略了源语言文化的存在。
笔者调查了国内高校中使用范围最广,影响力最大的教材《新视野大学英语》。
该教材由国务院批准,是教育部“面向21世纪振兴行动计划”的重点工程,也是“新世纪网络课程建设工程”项目之一。
该教材在编写的时候不但顺应了全球信息化的趋势,而且“充分考虑
了外语教学的主、客体需求”;在教材内容的选择上“注重信息性、趣味性、时代感和文化内涵”;教材使用的目标在于“开拓视野,培养人文素质和文化意识。
”《新视野大学英语》四册书,共计80篇课文。
其中能够与母语文化内容或多或少发生联系的课文仅为2篇,其中一篇为英语学习状况的介绍,另一篇为洋女婿见中国丈母娘的场景故事。
80篇文章中,没有一篇文章涉及到中国的文化内容。
《大学英语综合教程》和《新世纪大学英语》也是使用范围相对较广的大学英语教材,课文内容涉及到中国文化的也分别只有一篇。
如此看来,教材作为文化的载体,目前为止,仍然仅仅载入了西方的文化,对中国的英语学习者来说,只是一种学习,而不是双向的互动。
近几年第四代英语教材呼之欲出,但是教材的编写者也仅仅是越发地注重所选文章的原汁原味,对英语文化内容进行选择时太过厚此薄彼。
第三,教学实践中施教者忽略源语言在外语教学中的作用
ClaireKramsch在《语言教学的环境与文化》一书中指出:“理解目的语文化需要与自己的母语文化相比较……以跨文化为导向的文化教学不仅是信息传递,它还包括对目的语文化及母语文化的深思。
”此外,根据施拉姆传播模式,交际本身就是一个双向的过程,参与跨文化交际的不仅有外国文化,母语文化在跨文化交际中的作用决不可被忽视。
在课堂教学中,英语教师应有意识地补充母语文化知识,把握母语文化输出与目的语文化输入之间的平衡。
同时,语言是人类学习的对象,反过来语言又影响人的思维认知。
就语言学习而言,首先母语塑造人的概念结构和概念化模式,这种基于母语的概念结构和概念化模式会影响外语学习,而外语学习反过来又会使学习者的母语概念结构和概念化模式发生改变,出现概念重组等一系列变化。
在这一过程中,母语和外语相互作用。
教师应该充分发挥母语的正向迁移作用,不可过分夸大母语的负向迁移作用。
如果因为母语的负向迁移作用而放弃发挥母语的作用,那么外语学习不外乎舍本逐末。
既然是二语学习,完全脱离母语学习外语是不可能的。
“语言之间有些普遍现象,不参考母语,不与母语对比,会造成莫大损失。
”(刘正光何素秀,2000)
面对文化全球化形势,每种文化要成为整体的一部分,都不能仅仅是单方面学习外来文化,而是应该借助各种文化相互交流和碰撞的平台,有意识地宣传介绍自己的文化内涵。
我国的大学英语教学毫无疑问要担负起这样的责任:一方面导入了目的语国家的文化,另一方面输出我们的源语言文化。
只有如此,外语教学才能完成自己跨文化交际的使命。
如果英语教学中的中国文化失语现象不能得到有效的修正,那么在不远的将来,我们就一定能悲哀地看到在国际文化交流中中华民族文化的失声。
〔参考文献〕
〔1〕刘正光,何素秀. 外语文化教学中不能忽略母语文化教学. 〔J〕西安外国语学院学报,2000,(06):16-46.
〔2〕宋伊雯,肖龙福. 大学英语教学“中国文化失语”现状调查. 〔J〕中国外语,2009,(06):88-92.
〔3〕张为民,朱红梅. 大学英语教学中的中国文化. 〔J〕清华大学学报,
2002,(Z1):34-40.
〔4〕从丛.“中国文化失语”:我国英语教学的缺陷〔J〕. 光明日报,2000.
〔5〕邓文英,敖凡。
英语专业学生的中国文化失语症分析〔J〕. 兵团教育学院学报,2005,(04):58-61.
〔6〕刘世文.对中国文化英语表达能力的调查及其启示〔J〕. 基础教育外语教学研究,2003,(01):29-32.
〔7〕Lawton,D. Curriculum Studies. Hodder and Stoughton,198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