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语文课堂书声琅琅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让语文课堂书声琅琅
【摘要】在课程改革不断推向深入的时候,朗读教学作为一种既传统又有时代需要的一种教学方式应该赋予更深更丰富的内涵,应该得到应有的重视,并且不断的发扬。
但传统的语文教学对此有些误解或理解的偏差,使其在语文教学中的作用没有得到充分的挖掘。
本文就自己的教学体验讨论了朗读的重要性以及如何在教学中去努力实践,以便赋予更丰富的时代意义。
【关键词】语文课堂朗读教学培养
还记得刚刚站上讲台不久,给学生教鲁迅的《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其中一段讲到孩子们读书的情景:“于是大家都放开喉咙读一阵书,真是人声鼎沸。
”还有那位先生读到得意之处的时候,“总是微笑着,而且将头仰起,摇着,向后拗过去”。
教到此处,我有一些说不出的冲动。
我的脑海中隐约浮现出一副画面:一张张稚气的脸摇头晃脑的读书,教室一片琅琅的读书声。
然而,这种画面在我们现在的教学中越来越少见了。
于是,我开始思考,传统的朗读是不是过时了?是不是该抛弃了?在新课改的理论学习中,结合自己教学的实践,我渐渐认识到:朗读教学没有过时,也不能抛弃。
在新的教学理念中,朗读不是可有可无的点缀,它不仅是教学方法,也是教学目标,还是和整体感知、理解、品味、领会、体验等同的一种可以不断生成教育意义和教学功能的“教学状态。
虽说如此,但我周围的语文教学现状却并不容乐观,许多老师虽然在他们的教学中运用了朗读的方法,但也只把他作为一种实现自己教学目标的一种手段而已,甚至一些老师只是为了读而读,对朗读的认识也只停留在表层。
认为朗读只要读准字音,把握好节奏和停顿、重音等,读得流利有感情就很不错了。
我认为这种认识是不够的,没有很全面的把握朗读的内涵和外延。
再加之现在的学生在“读图时代”多元化朗读的影响下,图画和视频强烈的冲击着他们的眼球,他们亲近文字的机会越来越少,朗读的习惯和能力也越来越差。
许多学生让他们去读名著,根本读不进去,他们对名著的了解多来自影视文学。
当然,从某种意义上说,读图也有他的优点,它比较直观,形象,易于人们接受。
但是,也养成了人们的一种思维惰性,长此以往,人的思维习惯和思维能力都会衰减。
我认为这对于学生是没有好处的,学生还是要培养他们通过亲近文字,再把文字转化成形象,进而形成自己的思维和判断。
因此,我认为无论从老师的教还是学生的学的角度考虑,都很有必要让朗读这种很传统的方法再次回到我们的课堂,甚至是回到我们的生活。
其实对于朗读,新颁布的《语文课程标准》上有很多相关的要求,例如:在新课标的阶段目标中对朗读的要求是:“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在通读课文的基础上,理清思路,理解主要内容,体味和推敲词句在语言环境中的意义和作用。
”在教学建议中说“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老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
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
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
”这些表述都在要求我们在教学中要重视朗读教学,对其加以创造性的运用,进而实现教学效益的最大化。
教学实践告诉我们,在语文教学中,朗读教学虽是比较古老的方法,但却有着现代的信息化技术所无法取代的作用。
汉字有四声之别,因此就有声调之抑扬,非朗读不足以体会到文章的铿锵之声,音乐之美。
汉语重声韵之连绵,因此词语便有双声、叠韵、全重叠、交错重叠等组合形式,非朗读不足以表达其音韵之美。
汉语讲究节奏与对称及声韵调的组配,由此而产生特有的节律之美,非朗读不足以感受到其朗朗上口、悦耳动人的魅力。
朗读有助于对文章的理解。
在朗读中,学生能够体会到文章的内容、神韵、风格。
朗读是考查学生理解程度最简洁的手段。
学生对课文文句、情节、结构、情感的理解,都可以通过朗读来判断。
朗读是培养学生精读能力的有效方法,特别是含义较深的语句、段落,可以在反复的朗读之中让学生体会和品味。
朗读是培养说话的基础。
朗读得正确、流利,说话也一般比较流利;能读出感情,读出韵味,说话也一般比较有感染力。
朗读有助于语言积累。
在反复的朗读吟诵之中,词、语、句、段、篇能够顺利地进入学生的语言仓库。
朗读技巧讲究节奏、停顿,吐字、发音,语流、语态,对于养成学生高雅的气质能起到一定的作用。
朗读有助于交谈、发言、复述、演讲、论辩、主持、协商等多方面语文能力的形成和优化。
朗读不仅仅只是活跃课堂和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也不仅仅只是课堂教学中的穿插,更重要的是它让学生充分地占有学习时间,让学生得到
充分的语言和技能训练。
朗读课作为一种课型,在得到充分的运用之后,以分析为主的课型将得到改造与遏制,课文的整体阅读教学将得到环节上的简化与内容上的深化。
所以,课堂上的朗读,小而言之,是培养语感、积累语言的极为重要的正确的途径;大而言之,是教学改革和教师水平的一个重要的标志,是培养文明的高素质人才不可或缺的教学手段。
要实现真正的朗读教学,并不是件容易的事。
但我认为,我们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去努力。
第一,要给学生足够的时间去接触课文,去亲近文字。
不要怕浪费上课的时间。
其实,学生自己通过朗读所收获的也许远远大于我们给他讲的,而且印象也比较深,在潜移默化中培养了学生的语文素养和语文能力。
在这方面,我认为老师应该做的就是尽可能的调动学生阅读的兴趣,让学生产生阅读冲动。
当然,每个学生的个性气质不同,生活环境不同,经历不同,这些都会影响他的阅读兴趣倾向。
如果说一篇美文就是一桌大餐的话,那么总有和自己胃口的菜肴,让他们尽可以去挑自己喜欢的吃。
也可以让他们试着去尝一下自己以前不喜欢的,没准一吃还感觉不错。
问题是要让他们去品尝,要给他们机会。
第二,不要给学生设置过多的阅读负担,但又不能盲目的没有目的的读。
如果提前给出一些问题,只是让学生从朗读中去找答案,那可能会让学生丧失自己的阅读感受,不利于唤起他们的情感体验。
同样没目标盲目的读,可能会使有的学生读的时候心不在焉,也不会有太大的收获。
那就是说读的时候要有任务,这个任务要有弹性,可以
因人而异。
让每个学生都能从中找到自己感兴趣的方面,进而有所收获。
就如同一棵大树,不同的人看见就会有不同的感受。
如果让每个人都从同一角度去看,肯定有人没兴趣。
越是贴近他们生活的东西他们越是感兴趣,也更容易激起情感的共鸣,那就尽力从贴近他们生活的角度去引导。
在每个个体解读文本后可以互相交流,用别人的体验唤起自己的体验,用反应快的去带动反应慢的,因为同龄人之间更容易沟通一些。
在这个过程中,教师不是没事可干,应该是和学生平等的参与者,又是高于学生的引导者。
在朗读过程中,要让阅读个体感到精神上是自由的,放松的,但整个过程又在掌控中,这样才不至于让课堂失控。
第三,教师应该多给学生范读,用自己声情并茂的朗读去感染学生,打动学生,让学生产生想朗读,想模仿的冲动。
很多老师在课堂上只要求学生读,但自己从不范读,学生就没有模仿的对象,不知道怎样就读出感情了,也就让朗读只停留在读准字音,读出节奏,读得流利这个水准,但这远远不是朗读的全部。
要读出感情,就要理解文字所传达的感情,不读又怎么理解呢?因此,读和理解不是割裂的,而是相辅相成的。
我们在听名主持人的朗诵时,有时会听得热泪盈眶,有时会义愤填膺,这不仅是语言文字本身感人,也在于主持人声情并茂的朗诵。
由此可见,教师恰当的朗读是很有必要的。
总之,朗读是不容忽视的一种教学方式,又是一种教学目的。
朗读不仅有能力层面的功效,也有技巧层面的功能。
朗读教学不仅是训
练学生的朗读技巧,而且有助于学生感悟文章、生成深层次的主体体验并形成个性化的言语呈现方式。
因此朗读教学应该是一种不断生成教育意义和教学功能的教学状态。
让学生在朗诵中完成对文章的感悟、体验、理解,进而完成语言的积累、运用、审美等教学目标,应该是我们语文教学努力的一个方向。
我认为:只听老师滔滔不绝,不闻学生书声琅琅的语文课,不是好的语文课。
让我们共同探索,努力让朗读成为一种常用常新的教学方式,让朗读成为学生学语文的一种习惯,让朗朗书声成为语文课堂乃至学校一道亮丽的风景。
参考文献
[1] 《中学语文课程标准》
[2] 《中学语文课程标准解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