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学而教

因学而教还生于学

——《九色鹿》第二课时教学课例

课前反思:本课我打算遵循“因学而教”的理念,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知识水平,学习需求安排教的策略,将“学权”还于学生。主要采用创设情境激发想象、进入角色朗读体验的教学法,让学生在语言环境中通过角色的体验加深对人物的印象,提高与文本的温度,充分感悟故事所表达的思想情感。在品读、想象、对话、演读、练笔的过程中,培养学生倾听、表达、思维、写作的能力与习惯。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能体会课文中关键词句在表情达意方面的作用,会用“竟然”造句。

3.能了解文章的主要内容,感受故事中生动的人物形象和人物语言,能表达自己的阅读感受。

4.明白真正的美在于拥有一颗善良、诚信、弃恶从善的心,懂得做人要学会恪守信用的道理。

教学重难点:品读语言,体会、想象人物的形象,对九色鹿的和调达的品格特点有鲜明的感受,从故事中形成对“美”的正确的价值观和对“诚信”积极追求的人生态度。

教学时间:三课时

教学过程:

一、猜字谜导入,解“义”字。

师:我们班的同学都很聪明,下面老师来考考大家,先猜个字谜:一撇一捺交叉加一点。

生:是“义”字

师:谁能给“义”组个四字成语?

生:见义勇为见利忘义背信弃义伸张正义……

师:上节课我们学习了一则围绕“义”发生的民间故事,今天汪老师将继续和同学们分享这则故事——《九色鹿》(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师:你们想把“见义勇为”送给文中的谁呢?(九色鹿)中间的两个词呢?(调达),那么“伸张正义”的又是谁?指名回答。

师:看大屏幕,谁来说说课文的主要内容,如果能用上刚才的一两个词语就更好了。

课件:一天,九色鹿,落水人发誓,但在金钱面前,落水

人,最后调达受到了应有的惩罚。

二、品词析句,悟“义”举。

师:他把一篇长课文读成了一段话,真是个会读书的孩子!接下来请同学们自由读一读文章第二自然段,你觉得哪些词语让你特别有感觉,特别有想象,划出来,写上感受和体会。

生自学师巡视。

指名谈体会:

课件出示:这天,九色鹿在河边散步。突然,耳边传来“救命啊,救命!”的呼喊,只见一个人在汹涌的波涛中奋力挣扎。九色鹿立即纵身跳进河中,将落水人救上岸来。

生:我从“立即”感受到九色鹿的勇敢。

师:能为“立即”换个词吗? “立即”说明了什么?

生: “立即”说明速度非常快,可以看出救人心切。

生: “纵身跳进”也能看出九色鹿的勇敢。

师:看到落水人就纵身跳进河中,一点犹豫都没有,用一个词形容——毫不犹豫。

师:九色鹿跳入的是一条什么样的河流?

生:波涛汹涌的河流。十分危险的河流。

师:在这样的河流中,九色鹿可能怎样:

生:被河流冲走。随时都有生命危险。

师:面对波涛汹涌、十分危险的河流,九色鹿跳河之前,是否查看过水的深浅?(没有)是否担心自己的生命危险?(没有)它的脑中就两个字——救人,(板书:救)这就叫——毫不犹豫、奋不顾身

谁能读出九色鹿的奋不顾身呢?(指名读、齐读。)

过渡:像九色鹿这样,看见正义的事就奋勇地去做,就叫见义勇为。九色鹿见义勇为需要回报吗?从哪里能看出来?

课件出示:九色鹿打断了调达的话,说:“我救你并不是要你做我的奴仆。快回家吧。只要你不向任何人泄露我的住处,就算是知恩图报了。”

指名读第四自然段说感受。

生1:我觉得九色鹿非常善良它不但没有索取回报,还关心调达,叫他早点回家。

:生2:九色鹿只要求调达不向任何人泄露它的住处,它的要求非常少。

师:这是一只怎样的鹿呢?

生:不图回报的鹿

齐读,把赞美之情送给九色鹿。

三、前后勾联,斥“弃义”

师:“滴水之恩,当以涌泉相报。”那么面对恩重如山的九色鹿,调达说了什么?找出来读一读。

课件出示:落水人名叫调达,得救后连连向九色鹿叩头,感激地说:“谢谢你的救命之恩。我愿意永远做你的奴仆,终身受你的驱使……”

调达这时非常感激九色鹿,连连叩头,不断感激,这就叫——

生:千恩万谢。

师:对,谁能读出九色鹿的千恩万谢?

生1读得一般

师:没听出感激,谁再来试试?

生2:老师,还可以加上动作?

师:当然,这样就更好了!

生2一边加上叩头的动作,一边入情的朗读

师生情不自禁给予掌声

师:我们也加上动作一起来读一读

生加上动作齐读

师:得救的时候他还做了什么?

课件:调达郑重起誓,决不说出九色鹿的住处,然后千恩万谢地走了。

师:我对“郑重起誓”这个词很感兴趣,谁来满足我的好奇心,想象一下调达会怎样起誓,他的誓言又是什么呢?要是能带上动作说说就更好了。指名回答。

出示(2-5自然段)

师:刚才我们学了这部分,我们认识了一只什么样的鹿?

生1:这是一只不求回报的鹿。

生2:这是一只舍己为人的鹿。

生3:这是一只见义勇为的鹿。

生4:这是一只善良勇敢的鹿。

师:是啊,这真是一只善良勇敢、不求回报的鹿。

师:我们来分角色读一读这部分。(调达和九色鹿指名、旁白齐读)

师:此时调达很感激九色鹿,也郑重起誓了,那为什么九色鹿还说他见利忘义呢?

(课件出示九色鹿的话)

生:调达发了誓言,可是看到了钱财就忘记了九色鹿的救命之恩。

师:是啊,调达看见了国王发布的——

生齐:皇榜

课件出示:调达看了皇榜,心想发财的机会来啦,就进宫告密。

师:你们猜皇榜上会写什么?

生1:知道九色鹿的住处的人,重赏黄金!

生2:知道者种种有赏。

师:瞧,这就是皇榜:(课件出示:传有奇物,名叫九色鹿。它双角洁白如雪,身上有九种鲜艳的毛色,漂亮极了。今诏告天下,知道其行踪而告于朕者,赏黄金万两,绸缎千匹,良田百亩!钦此!)

生不约而同的发出“啊!”

师:从你们的表情中我看出来,这可是一笔不小的奖赏啊!面对这丰厚的奖赏,调达此时心里会想什么呢?

课件出示:调达心里想:__________________

生1:假如我有这么钱的话,我就是百万富翁了!

生2:如果我有这么多钱,我就不用再过苦日子了!

生3:管他什么誓言,发财的机会来了,进宫告密去!

师:面对这丰厚的奖赏,调达把誓言抛之脑后!此时调达的眼里只有什么?

生齐:钱

师:要知道啊,国王捉拿九色鹿可是要把九色鹿的皮拔下来啊,那可是要九色鹿的命啊!可是调达面对钱?

生齐:想都不想

师:丝毫没有犹豫,多可怕啊!刚刚还郑重起誓,可是,看见发财的机会来了,它就把誓言、把恩人忘得烟消云散了,不信你看:

课件:调达看了皇榜,心想发财的机会来了,就进宫告密。

师:调达看到皇榜会怎么想?你认为调达是个怎样的人?——(见利忘义的人)

假如你是调达身边的朋友,进宫告密前,你会怎么劝说他呢?指名说。

四、联系实际,行“正义”

师; 大家对调达是这样的气愤,那么处于刀枪剑斧之中的九色鹿呢?

课件出示:九色鹿非常气愤,指着调达说:“陛下,您知道吗?正是这个人,在快要淹死时,我救了他。他发誓永不暴露我的住地,谁知他竟然见利忘义!您与这种灵魂肮脏的小人一起来残害无辜,难道不怕天下人笑话吗?”

师:请大家注意,这段话中有一个词:竟然(齐读),你能给他找个近义词吗?

生1:居然

生2:“竟然”和“居然”一样,说明九色鹿压根就没想到调达要出卖他。

师:能用“竟然”说句话吗?(指名)

师:这段话是九色鹿对谁说的?国王拥有生杀大权,俗话说“君要臣死,臣不得不死”,何况是一只普普通通的九色鹿呢?九色鹿此时的处境危险吗?但它害怕吗?九色鹿面对国王却能这样对他说话,你觉得这还是一只怎么样的九色鹿?

生:我觉得九色鹿是只临危不惧的鹿,是只沉着的鹿。

指导读好九色鹿说的话。

师:听了九色鹿的话,国王非常惭愧。齐读最后一段。想当国王吗?老师给你一次机会。

课件:国王低下头对九色鹿说:“真惭愧,( )。”

国王转身斥责调达道:“( )。”最后,他郑重地向全国人民宣布:“ ( )。”

指名填空。

师:国王斥责并惩罚调达后,(板书:罚)又担心只靠自己的命令不能有效地保护这只可爱的九色鹿,于是亲自起草了一道告示,如果你是国王,这次你会在告示上写些什么呢?(出示之前捕捉九色鹿的告示课件,学生练笔,师巡视后请生上台读并评价)

3、师:我们被九色鹿的行为深深感动,也对调达感到不齿和气愤。九色鹿和调达就是我们做人的两面镜子。学了课文,今后你会怎样做人?(指名说)师总结:同学们说得多好啊!愿大家都做一个诚信的人、有信义的人!

五、感受民间神话故事的美丽。

像这样美丽动人的故事还有很多,之所以能一直流传至今是因为它们都有一个共同的主题,那就是颂扬真善美鞭挞假丑恶,寄托着人们对美好品质的向往与追求,让我们亲近它们,感受文学宝库中的这颗璀璨的明珠!

最后,送给同学们也送给在场的所有老师几句有关诚信的名言警句,让我们永远铭记

课件:

人无信不立。

言必信,行必果。

君子一言,驷马难追。

火心要空,人心要实。

黄金失去可再得,名誉失去难挽回。

六、作业:

1、推荐阅读民间故事《牛郎织女》、《白蛇传》、《孟姜女哭长城》、《鲁班造木》。

2、把《九色鹿》的故事讲给家人或朋友听。

板书: 22、九色鹿

救卖信义护

达罚国王

教后反思:

1、以“义”为线,层层推进

从九色鹿的“见义勇为”到调达的“见利忘义、背信弃义”,再到国王的“伸张正义”,“义”就是文章的“魂”。教学中,我以“义”贯穿统领全课的教学。先以猜谜的方式自然渗透“义”蕴含的人文内涵,复习了课文内容;接着品词析句,领悟九色鹿见义勇为、不图回报的善举;然后通过前后文的联系,认识并谴责调达的背信弃义;最后引导孩子弘扬真善美,鞭挞假恶丑,做个像九色鹿一样见义勇为、信守诺言、知恩图报的人。

2、感悟人文关怀,夯实语言基础

教学中,让学生在逐层深入领悟人文内涵的同时,有机引导学生学习语言,夯实基础。本课语言有三:一是词语的理解;二是词语的积累;三是说话练习。词语的理解与语境相结合,“郑重起誓”的教学便是如此。词语的积累,与内容的理解、感悟相伴而行,“见义勇为、奋不顾身、背信弃义”等教学即是。这样,学生不仅记住了这些词语的表面意思,连同色彩、意蕴也积淀于大脑,易于转化为心智技能,内化为语文素养,更收到工具性与人文性和谐统一之效。

数学课堂中的“以学定教、顺学而导”

数学课堂中的“以学定教、顺学而导” “引导、启发、合作、探究”,这些都是在数学课堂教学中常会用到的教法、学法,无论什么样的方法,其目的就是要让学生学会知识,掌握方法,形成技能。纵观常态的或各类公开的数学课堂教学,大多是学生跟着教师的步子走,教师引领着学生做。课堂探索、研究活动此起彼伏,但课后练习、检测时总有易错处,给课后作业、辅导等工作带来麻烦。 本学期我校实验了“先学后教,当堂训练”课堂教学模式,我作为课题组实验教师之一,通过听课、集体备课、上课、评课等活动,亲自实验,体会了在这种教学模式下的数学课堂,教师备课时除了要备教学内容、教学目标以外,更要备好学生、学情、内容的前后联系,易错点及考点等。这正与开学初教师进修学校组织的“梳理教材”活动不谋而合。下面简单介绍一下我个人在实验过程中的体会: 一、运用“先学后教,当堂训练”课堂教学模式备课、上课,过程看似轻松却“暗藏玄机”。这其中教师的功夫在备课,智慧显课堂。例如我校刘主任示范的《循环小数的认识》一课,在学生“先学”后,反馈学习效果时,教师直接指名部分潜能生来汇报,这样便于暴露学生们学习过程中的弱点、疑点和易错点,教师则顺学而导,抓住有问题的内容组织讨论、交流,最后达成共识。我们强调教师要精讲,也就是学生会的不讲,学生疑的导学,学生不懂的重点讲解,我认为在这样的课堂教学中就正好实践了这一点。教师的指导讲解针对性很强,在“当堂训练”的检测题中,就有学生较易混淆的和易出错的内容,练习题由简到难,面向全体学生,当堂检测学生的学习效果,教师更容易把握学生学情。 二、“先学后教”要求教师必须备学生,备学情。我在教学《长方形的周长》一课时,发现“封闭图形”这个数学术语学生可能比较难理解,于是我利用课下一点时间找个别学生做了个调查,学生们都说不清楚这个词是什么意思。这是学生在理解“周长”的含义时必须弄明白的概念,让学生自己探究是有难度的了,也会浪费很多时间。所以我决定直接带着学生去“捅窗户纸”,在“先学”这个环节中,自学指导如下设计:1、出示2个图形(一个是封闭图形,一个不是),让学生自已辨析,然后用自己的话说说什么样的是封闭图形。2、用手摸一摸图形或物体表面一周,感受“一周的长度”。3、看教科书说

《数学思维方法》读后感1000字

《数学思维方法》读后感1000字 周末在家打开书香中国的网页,看到了《数学思维方法》这本书,顿时被里面生动的案例吸引,如饥似渴的读起来。 如美国数学家哈尔莫斯所说“问题是数学的心脏”,要开展思维,必须由数学问题开始,而一个好的数学问题,可以引出一串数学问题,即形成所谓的问题链。其次,对于数学问题,人们在思考分析的基础上,通过一系列合情合理的方法,会形成对于该问题结论的某种猜想。数学问题在数学思维中具有首要性,由此我们应该对数学问题有个详细的了解。合情推理虽然对于发现数学猜想具有重要作用,但由合情推理得到的数学猜想,毕竟是猜想。而猜想的正确性,则待于严密的数学证明。通过证明得到的数学结论,那就是数学定理。数学的结论性知识,基本上以定义、公里和定理的形式来表达。但这些定理、定义和公理都是数学中的一个个知识点,要把这些知识点串联起来,形成一个知识系统,在数学中有一种特殊的方法,那就是公理化方法。

这是数学特有的思维方法。数学建模是运用数学解决实际问题的有效方法,事实上,所谓数学建模就是建立起有关实际问题的相应数学模型,通过对数学模型的研究,达到解决实际问题的目的。因而,数学建模实际上是一个运用数学思维方法解决问题的过程。 分析法、综合法、抽象法和概括法是数学思维方法最基本的方法。数学语言的独特性表现为它是一种独一无二的语言,这是目前世界上唯一的一门描写自然、社会和人类社会中数量关系、空间形式和抽象结构,表达科学思想的世界通用语言。不同母语的数学家,虽然他们的自然语言不同,在许多方面一时难以沟通,但一旦讨论起数学问题,他们就有共同的语言,可以毫无障碍的进行沟通,共同来思维同一个对象。数学思维往往表现为是一种系统的综合性思维,很少有用单一的思维形式来解决问题的。数学又是一门高度严谨的学科,所有的理论都必须经过严格的逻辑论证得到,作为数学活动结果,即数学结论是十分严谨的。从数学本身来看,数学活动主要包括三个方面:数学的发现、论证和应用。于是,数学思维方法应包括数学发现的思维方

《为真学而教》学习体会:坚守学科阵地

《为真学而教》学习体会:坚守学科阵地 《为真学而教》学习体会:坚守学科阵地 自从毕业以,一直在语的教学之路上行走,从课标中知道语课程是一门学习语言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语课程致力于培养学生的语言字运用能力。虽说这句话牢记于心,但是在教学语的道路上对于学科的定位总会有所偏离,语言字的学习与运用是语学科的主要任务。坚守学科本位,让语姓语才是根本。 语老师在语课上做的其实是非本体的教学内容,并且占了大量时间,造成本体性的缺失。说白一点就是语老师在语课上,种了别人的园,荒了自家的田。我们的正业是学习语言字,价值观是渗透在语言字学习中,而不是教学的主要目标。 每一篇本都有其独特之处。但我们的教法却常常是一个模式。不信你去看教师的备课:导入学习生字词朗读课分段学习第一段等。这种千一法的做法,让本失去了独特的味道。问题出在哪儿?对教材的钻研! 于永正老师说过,这法那法,钻研教材是根本大法。 (1)尊重教材。要了解教材的编排意图,了解不同课型的核心教学目标,体现教材的特色。 (2)研究教材。把握教材写什么和怎么写,特别关注

怎么写,将着力点放在语言表达上,从而达成课标要求的语言字的学习与运用。 语教学不能只是满足于对本内容的理解和掌握。语教学的终极目的或最高目标,是对语言字的学习与运用。 人原在语中离开语谈人的现象,出现了语教学中非语,泛语的现象。但语教材的研读是具有不唯一性的。不同的人研读后,确定的教学内容可能完全不同。这是语学科与其他学科相比最大的挑战。将学习的时间还给学生,教师要做一个背后的操盘手,语课是容易的,也是困难的。有时候总是完不成任务。比如课堂中的书写,我总是会忽视,一节课下,孩子们动笔的时间很少,我会努力改正。 总之,语教学需要重新审视学科、教材、学生,回归到语的原点,学习的原点,儿童的原点,才能致力于培养学生的语言字运用能力,让我们努力前行!

英语中的学科+——《为未知而教,为未来而学》读后感

英语中的学科+——《为未知而教,为未来 而学》读后感 戴维.珀金斯在他的著作《为未知而教,为未来而学》中提到:我们值得学习的知识范畴不断扩展,所以我们就需要更新单元体系,更新传统学科的知识内容,建构新交叉学科。在学术研究的世界中,随着交叉学科不断涌现,一些学科已经发现了新的的观念源泉和兴奋点。正如我们学校现在所在研究的一个内容:学科+,英语教学也在进行着前所未有的改变。 英语是一门语言学科,是一门工具学科,所以英语其实是一个百纳海川的学科。所以在英语教学中渗透各学科的知识,不但能拓宽学生的视野,更能帮助学生更好的理解,学习英语。那么在英语学科中的学科+,我们可以加什么呢? 一、加思想教育 英语教材为我们提供了学习和生活之间的密切联系,教师在教学实践中要认真分析,挖掘教材内在的德育因素,让孩子在上好英语课的同时也能提高自己的道德品质。英语教材是德育的载体,其中不少对话、日常用语、阅读文章都具有丰富的德育修养知识,教师用这样的教材实施教学,在传授英语知识、培养英语运用能力的同时,自然也就渗透了人文性、思想性的教育。因此,教师困在组织学生听、

说、读、写的过程中,要善于发现教材内容的德育价值,完成对学生思想品德教育的重大任务。比如在学译林英语三年级上册Unit 7 Would you like a pie?时,我们就可以渗透一个互相分享的观念,让学生在生活中学会分享。 二、加科学 学习英语不仅是为了满足人际交往的需要,也是为了用英语获取信息,培养学生综合能力。学科教学相互整合已经成为现代教学的发展趋势。小学英语教学只有注重科学教育的渗透,才能帮助“抽象思维能力比较低,形象思维能力强,注意力容易分散”的小学生对一件事物产生较为持久的兴趣,从而获得比较完整的知识。现行上海小学牛津英语教材内容既贴近学生生活实际,又与各学科知识互相融合,每一年段的教学内容都含有科学知识。比如我们在译林英语三年级上中学习了colours,虽然这是个简单的颜色单词的学习,但是我们在进行教学设计的时候,我们可以让学生了解颜色,了解颜色的形成和颜色的调和,虽然课的难度似乎加大了,但是学生学习的热情却被调动起来了,学习的效果也会比原来更加好。 三、加音乐 在每一节英语课的课前,通过与所学内容相关的歌曲来调

为深度学习而教

为深度学习而教 摘要:在美国研究学会 2014 年实施的“深度学习”研究项目中,深 度学习被定义为核心学业内容知识的掌握、批判性思维和问题解决、有效沟通、协作能力、学会学习、学术心志这六种能力的发展。在深度学习研究的实验学 校中,聚焦于深度学习的教学具体表现为在日常教学中使用认知、人际、自我 三个领域的教学策略和相应的学校制度和文化。研究结果表明,聚焦于深度学 习的教学能够显著提升实验学校学生的学习效果。为实现深度学习而教,需创 设学习环境为学生提供支持,整合任务、情境、问题进行活动设计,构建广泛 参与的学习共同体,将学生元认知能力的培养作为教学常态。 关键词:深度学习;教学策略;学习环境;活动设计;学习共同体; 元认知 中图分类号: G42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1673-9094 (2016)06A-0003-05 在如今的互联网时代,学习不仅是知识、信息的获取, 更是充分利用工具主动地获取信息、达成理解、建构个人化 的知识体系并能有效地迁移应用以解决真实问题,即学习者 在真实社会环境和复杂技术条件下进行深度学习。深度学习

作为一种特定的学习概念,其研究由来已久。美国学者 Ference Marton 和 Roger Saljo 通过对学生阅读学术文章的学 习过程的研究,区分了“深度学习”( Deep Learning)和“浅 层学习”( Surface Learning)两种取向,并于1976 年联名出 版《学习的本质区别:结果和过程》一书。[1] 自此之后,深 度学习的专题研究逐渐开展。目前,在实际教学中如何促进 学生的深度学习已成为当今教育发展的重要课题之一。[2] 一、深度学习的内涵 威廉和弗洛拉 ?休利特基金会(The William and Flora Hewlett Foundation , WFHF)通过对相关领域专家的深度访 谈和详细的文献综述,将深度学习阐释为学生核心学业内容 知识的掌握、批判性思维与问题解决、有效沟通、协作能力、 学会学习、学术心志这六项能力的发展。[3] 美国国家研究理 事会( National Research Council,NRC)在全面分析不同学科 领域的理论和研究的基础上,将深度学习定义为“学习者将 某一情境下的所学的内容应用于新情境的过程”,并将学习 者在深度学习中发展的能力具体划分为三个领域:认知领域 (cognitive domain )、人际领域( interpersonal domain )和自 我领域( intrapersonal domain )。在美国研究学会(America Institutes for Research , AIR)发起的“深度学习”研究将 WFHF 所界定的六维深度学习能力与NRC划分的认知、人际 和自我三个领域加以匹配,由此而得到了一个关于深度学习

怎样让“少”变成“多”——暑期读《为真学而教——优化课堂的18条建议》有感

怎样让“少”变成“多”——暑期读《为真学而教——优化 课堂的18条建议》有感 暑期中研读了冯卫东院长的著作《为真学而教——优化课堂的18条建议》,原以为是一本需要用毅力战胜的枯燥的理论书籍,然而初读几章,便离不开眼了,其中的课例耐人寻味,许多教育现象页是我在过程中也曾为之感到疑惑的。所以这本原以为需要打持久战的书籍,花了一天功夫遍读完了。 冯院长全书给教师的教学提出了18条建议,每一条针都对课堂的实际现象而提,字字珠玑。对于冯院长在第六条建议下提出的问题“碎问而闪存的能不是惰性知识吗”,我身受触动。特地网上搜索了英国BBC播出的纪录片《中国式教学》,我们的“中国式教育现象”却是广泛地存在着,课堂容量非常“丰富”,教师讲授特别“具体”,学生们都很乖巧的成了课堂中的小绵羊,配合教师完成四十分钟的问与答,我们仍在这种课堂模式下不断的寻找着让课堂容量更饱满的方法。 由此,我不禁想到了我的所谓公开课。我曾经精心准备一堂市级 的展示课,内容是五上寓言故事的《揠苗助长》。“寓言”这个词第一次在课本中和孩子正式见面,所以我对这个文本体裁也是卯足了劲儿,查找了许多资料,试图来解释什么是“寓言”。在第一次试教时我花了15分钟时间来和孩子弄清楚什么是“寓言”,孩子的反应非 常顺畅,我和孩子的问答配合几乎可以用“对答如流”来形容,以至于我在心底暗自窃喜“设计对了!”课毕,当时指导我备课的主任毫不留情地告诉我“你花了三分之一堂课的宝贵时间,和孩子搞懂一个

他们已经熟知的问题。”我顿时傻了眼,课堂效果很好啊,孩子的反应很热烈啊,这样的课堂难道不活泼吗?现在再回想起来,为当时的愚钝感到惭愧,一堂热热闹闹的、孩子对答如流的课堂,究竟引发了孩子多少思考呢?孩子那一堂课有所得吗?我回到家,拿出录音笔听听我这次的试教的过程,作为一个第三者再聆听这节课的时候,真是引人发笑,43分钟的时间里,尽是我的声音,大段的讲述、琐碎的提问、迫不及待地抢达,让坐在下面的51个孩子“失了声”。拿出教案数一数,我提出的问题竟然多达19个,想删也无从下手,总感觉少了哪个问题,我这场戏就接不上了。“戏”,确实,这堂课就像我精心设计好了剧本,孩子只是充当了我的演员,我把剧情设计好了,把自己的台词设计好了,甚至把孩子的台词也设计好了。如此多的提问,削弱了课堂的内容确定性,背的滚瓜烂熟的台词让作为课堂主导者的我不知道自己要教和在教什么,“失之琐碎,浅表思维,碎问碎答,缺乏勾连,游离文本······”。冯院长文章中提到“碎问似乎成了满贯课堂现象趋于减少的‘改课’新背景下许多人共同的新宠”,我也不落俗套的成了这一些人之一。 * 通过“少”的问题,引发孩子“多”地思考呢?如何才能将提问进行整合,怎样提出提纲挈领的、牵一发而动全身的高质量的问题?思前想后,还必须从研读文本出发,打破一贯教学的老思路,重新针对教学目标,制定切实有效的,能引起真正思考的问题。最终,我确定了这样几个中心问题“你读过哪些寓言?寓言有什么样的特点?”“你能简单的概括这则寓言故事吗?”“你能再读读文字,揣摩揣摩农夫的心情,试着演一演吗?”

以学定教,顺学而导

以学定教,顺学而导 发表时间:2013-09-23T15:39:33.747Z 来源:《中学课程辅导·教学研究》2013年第19期供稿作者:徐建生[导读] 矩形的判定是在学生学习了平行四边形的性质以及判定、矩形的性质以后的教学内容,是对矩形的深入研究和拓展。 ——《矩形的判定》课例研究 徐建生 摘要:新课程倡导新的学习方式,以学生自主、合作、探究为主,教师不应再充当导演的角色,而应成为学习情境的创造者、组织者,成为学生学习活动的参与者、促进者。教育的根本目的是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学生的“学”不仅包括知识层面的习得,还应包括方法、能力、思想方法的感悟,教师的一切教学行为都应是为学生的‘学’服务的。论及数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笔者认为应从两个方面来看,第一,教学内容的确定,即教什么;第二,学生活动的组织,即怎么教。由此,笔者认为有效的数学课堂教学就要做到:有合理的教学内容,教的东西是学生需要的,即“以学定教”;有根据学情量身定做的适宜的课堂教学组织过程,有助于学生更好地学习,即“顺学而导”。本文试图通过《矩形的判定》的课例研究来诠释数学课堂教学中如何以学定教,顺学而导。关键词:数学教学;《矩形的判定》;课例研究 一、教学研究 1.课前的分析(1)教材分析 矩形的判定是在学生学习了平行四边形的性质以及判定、矩形的性质以后的教学内容,是对矩形的深入研究和拓展。另一方面,学习和研究本节课为以后研究菱形、正方形、圆等知识奠定了基础,是进一步研究平面图形的工具性内容,因此本节课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另外,在数学知识的学习中,本节课能使学生经历观察、猜想、实验、推理等过程,而且通过本节课的课堂研讨、合作交流能培养学生自主学习,主动获取知识的能力,同时在向学生渗透类比、转化等思想方面都有很大的作用。 2.教学目标的初定 (1)理解并掌握矩形的判定方法。能应用矩形的定义、判定等知识,解决简单的证明题和计算题,感受解证计划题的分析思路和方法。 (2)经历探索矩形判定方法的过程。 教学重点:矩形的判定定理。 教学难点:矩形判定定理的证明以及灵活应用。 3.学生情况分析 八年级学生具有一定的逻辑思维能力,加之他们的动手操作能力以及合情推理能力也趋于成熟,而且学生在此前已经学习了平行四边形的性质、判定、矩形的性质,在此基础上探究矩形的判定方法,在整个探究的过程中,学生可能通过各种途径去证明自己的观点。这个过程可以加深学生对矩形判定方法的理解,使学生应用矩形判定方法的解题能力得以加强,提高学生合情推理能力和合作交流能力以及逻辑思维能力。 三、教学实践 1.判定方法的探究 首先,笔者通过复习平行四边形的判定方法来引入新课,以此为基点展开矩形的判定方法的学习活动.主要通过以下问题链和核心知识来探究矩形的判定方法。 什么是平行四边形?判定四边形为平行四边形应满足什么条件? (2)判定一个四边形为平行四边形的主要方法(要素)有哪些? (3)你可以预测一下判定矩形的主要方法(要素)是什么? (4)在每一种方法(要素)中,要满足什么条件才能判定一个四边形为矩形?本节课的探究活动主要围绕问题(4)进行。于是可以得到:从“角”这个要素(方法)上判定(三个角是直角的四边形是矩形;有一个角是直角的平行四边形是矩形);再从“边”这个要素(方法)上判定(满足勾股定理逆定理即可);最后从“对角线”这个要素(方法)上判定(对角线相等的平行四边形是矩形;对角线相等且互相平分的四边形是矩形)。 2.判定方法的理解 在学生探究出判定矩形的方法之后,提出下列两个问题: 问题1:对于平行四边形,满足哪些条件就可以得到矩形? 问题2:对于任意四边形,满足哪些条件就可以得到矩形?并要求学生判定下列四个命题的真假。 (1)有一个角是直角的四边形是矩形。( ) (2)对角线相等的四边形是矩形。 ( ) (3)对角线相等且互相平分的四边形是矩形。 ( ) (4)四个角都相等的四边形是矩形。( ) 接着又继续呈现了下列两道习题来检测学生对矩形判定方法的掌握程度。习题1 在下列说法中: (1)四个角都相等的四边形是矩形; (2)两组对边分别相等并且有一个角是直角的四边形是矩形; (3)对角线相等并且有一个角是直角的四边形是矩形; (4)一组对边平行,另一组对边相等并且有一个角是直角的四边形是矩形。其中正确是个数是——( ) A、1 B、2 C、3 D、4 习题2 如图,四边形ABCD的对角线相交于点O,给出下列条件:

为思维而教读后感

《为思维而教》读书心得 长期以来,学习被当成天经地义的苦差事。学生苦学,教师苦教,如牛负重,可收效不大。在我们的身边或身上往往出现这样的现象:我们总是抱怨学生:(1)一个相同的问题,老师都讲了这么多遍了,你怎么还不会,还犯同样的错误? (2)学生有思考、归纳、总结问题的习惯吗? (3)小组合作学生认真思考了吗?为什么不能用清晰地语言和思维来表达? 以上现象我们司空见惯,可又一筹莫展。带着这些疑问,假期拜读了郅庭瑾老师的《为思维而教》这本书。在书中充分阐述了课堂教学培养学生思维的重要性,通过阅读,更深深地认识到思维训练是课堂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为一名老师如果能够更好地引领着学生去思考,让不同层次的学生在各自思维品质的基础上都能够得到更大的发展,如果学生在经历良好的思维教育后,能本质地看问题,努力探索,发现周围世界的规律,那这便是我们教学中最大的收获之一。 一、传统模式对思维能力发展的影响 作者首先在第一章中谈到了“传统模式对学生思维能力发展的影响:第一、由教师中心造成思维中的权威定式;第二、由书本中心造成思维中的唯书本定式;第三、强调统一性,忽视个性造成思维中的从众定式。”继而作者又追问了造成这些影响的背后原因,其中之一为“问题意识的缺失”。 看看我们的学生。虽然课改已经如火如荼地进行了这么多年,“知识本位”的思想早已得到了矫正。然而我们的学生问题意识强吗?他们会主动追问吗?他们有怀疑、批判精神吗?有多少学生会向老师提出质疑呢?又有多少学生会对书本提出质疑;我们的教学是不是还在很大程度上追求着统一性?当一个问题的某种答案得到大多数人的赞同时,有多少人会坚持自己的观点,坚守自己的阵地?我们是不是依然把听话、顺从、遵守纪律作为好孩子的标准,而对个性、张扬、独立、与群体不太融合的学生缺乏真正意义上的接受和认同呢?在平时的教学中已关注到这种现象,并努力尝试着改变。在教学中注意从问题的角度出发,以问题引

为未知而教_为未知而学

第一篇2018.3.20 《为未知而教,为未知而学》读后感 什么是值得学习的知识 ——肖肖拜读了《为未知而教,为未知而学》这本书,封面上有个问题:“什么才是有价值的学习?”,算是很明白地说明了这本书的主旨。不过,要说最好的概括,其实还是书名本身。 这本书的作者戴维·珀金斯。是哈佛大学教育学院的教授,站得高看得远,书中不乏诸多真知灼见。我翻得很快,对全书没有仔细阅读,只有一些浮皮潦草的感知,写在这里写一下自己的点滴心得。 先从“什么是值得学习的知识”开始。这个问题可以说是很难下定论的,因为每个人有各自的立场,无论你怎么说都会有人反对。所以实际上作者是把这个问题缩小了:哪些知识是大家都觉得应该学,实际上却没有用的?不过好在虽然各自有各自的解读,但二次方程的遭遇却是容易达成共识的:没人说二次方程不重要,或者不该学,但确实学了以后用的地方很少。在这样的共识上,问题就来了:像这样的知识到底该不该学?或者说该怎么学?除了用以谋生的专业知识之外,还有某些基础性的知识是一个人在这个社会上生存所必须的,就是对我们所生活的世界的基本认识。这些知识的定义是含糊不清的,或者是说混杂的,但是却是一个社会人与禽兽之间的本质区别,跟尼尔·波兹曼说的“宏大叙事”有点接近。 信息社会更是信息极度过剩,所以我们应该学习那些有生活价值的东西。这个生活价值要做广义的理解,不是说只有能赚钱的才是有用的。如果一个人沉迷于屠龙术的研究,他能够从中得到愉悦,对他来说就是有生活价值的。但从一般人的角度来说,确实可以大致画一个围,比如说概率和统计学,作者就主成为必修课,因为我们不得不使用抽样的办法来解决信息过剩的问题,如何保证抽样的准确性就很关键了。 书中第六章很有意思,说的是思维模式的问题。欧几里得的思维模式就是形式和逻辑重于一切,培根的思维模式则是归纳和总结,牛顿的思维模式则是项目管理式的,根据目标的需求来整合各种知识。修昔底德的历史学的思维方式则是在历史叙事中寻求解释,通过对真相的追问实现自圆其说的认知。这个世界美好

如何在语文教学中实施“以学定教、顺学而教”

如何在语文教学中实施“以学定教、顺学而教” “以学定教,顺学而导”中的“学”,主要包括两个层面,一是学生的学习内容,二是学生的学情。“以学定教,顺学而导”顾名思义就是课前观照这两层面,预先确定好教学目标、策略、方式方法等,教学时,一方面顺着预设目标引导生成,另一方面又要关注学情发展变化,调整策略方式方法,引导生成。下面我就语文学科,围绕如何实施“以学定教,顺学而导”这一教学方法,提出自己几点想法。 一、把握特点,精心预设 《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在不同学段,所提的学习要求是不同。课前,首先我们要熟识不同学段的学习要求,把握不同学段的特点。弄清它们之间的区别和内在的必然联系,才能在预设时剔枝除蔓,突出重点,求真务实,上下衔接,使教学目标落到实处。其次教师要认真研究教材,确定重难点,根据文本设计清晰的教学过程,注重体现教学各环节的有效性。 教学的有效性。(1)有效的教学环节。(2)有效的提问。围绕重点简略的提问,起到引领提纲的作用。最好做到“一课一问”。设置重点问题时思考:你从语言的文字到思想的内容,解决了什么?切合文本吗?(3)有效的读书。教师应思考:每一次让学

生读书的目的是什么?用什么样的方式读?不同的时候采用不同的方式读。(4)有效的预习。要变换预习的形式,不同的课文采取不同的预习方式,力求体现简单、有效。 二.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 课堂教学中要充分发挥教师组织者、引导者、促进者的作用。要充分调动学生的参与性、主动性和积极性。牢固树立学生是学习的主人的教学思想。发挥好学生的主动精神,使其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要把握好“教”与“学”。“放”与“收”的关系。努力做到收放自如、适当点拨。让学生自己去读中理解,读中感悟。创设“民主、平等”的教学氛围。 三、以学定教顺学而导 通过课前预习,学生对课文有了大概认识,教师要引导学生在正常教学中展示“”课前预习的成果。由于有了课前预习,学生的学习起点不可能是0,我们的教学内容就要有所深入、有所提高、有所扩展,教师要以学生学习的实际出发,关注他们学习过程中出现的共性、个性的问题,相机指导,满足不同学生的要求,使每个学生有所得。一般的做法是:鼓励学生质疑问难,教师及时梳理问题,采用不同的方法,策略(如通过自己读书、思考、同桌互助、小组讨论)加以解决,把少量的重点难点问题纳入教学设计中,通过师生对话、生生对话、文本对话,交流,逐一解决。引导学生抓典型的语言信息和文本内容的精彩之处,领悟文

教师的思维品质读后感

教师的思维品质读后感 教师的思维品质读后感 读完一本书以后,想必你有不少可以分享的东西,让我们好好写份读后感,把你的收获和感想记录下来吧。那么你真的懂得怎么写读后感吗?以下是精心整理的教师的思维品质读后感,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月份,我们”心窗”读书小组共同阅读了于漪参与著作的《教师的思维品质》一书。读书的过程也是我们重新温习《心理学》中关于思维的相关知识的过程,结合书中的生动案例分析和自己多年来的教育教学实践,边学习边领悟,突然有一种”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的感觉。此刻,大学时生涩而又抽象的心理学专业术语瞬间变得具体、准确而又生动形象了。方才感悟到”没有实践的理论是空洞的理论,没有理论的实践是盲目的实践”这句话的深刻和正确。学得一点点与读友们共同交流: 智育的核心实质是培养和提高学生的思维水平 恩格斯曾说过,人类的思维乃是”地球上最美丽的花朵”。在培养智能方面,最关注的基本点应该放在哪里?那就是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思维水平,让地球上这枝”最美丽的花朵”在每一个学生身上绽放。智育的核心实质就是培养和提高学生的思维水平。在智育的过

程中,注意书本知识的学习和积累是必要的,因为那是前人千百年来艰苦思维所创造的精神财富,但他不是智育的唯一目的或根本目的,更重要的是在于通过学习书本知识的.过程,让学生学会学习——获取知识的方法和途径。根据马克思主义原理,只有到了共产主义,才能实现每个社会成员的全面发展,消灭体力劳动与脑力劳动的差别。消灭这种差别的途径,自然是使体力劳动者的思维能力达到与脑力劳动者的平衡和平等。我们目前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距离这种理想境界还极其遥远。然而,如果我们在智育中,真正在培养学生的思维素质上下功夫,经过一代代的努力,就会逐渐消除社会成员思维发展的不平衡,进入我们所向往的理想境界。其意义将非常深远而伟大。所以,作为教师,智育重中之重的任务,就是努力培养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和思维水平。 教师的思维高度决定着学生思维发展的高度 教师的思维具有双重性,是自向性和他向性的对立统一。就是要求教师在教学中,不但要运用自己的思维来解决和处理自身的教学问题,还必须运用自己的思维,去引导、培养学生,使之学会如何运用他们自己的思维去认识和理解世界,去学习掌握知识与技能,去解决和处理他们学习和生活所遇到的问题。 表面上看起来,优秀的教师课堂上显示的似乎只是其高度的语言修养,其实同时体现的是其内在的逻辑思维、形象思维、发散思维与创造性思维水平,是其丰富的知识经验与思维机敏性的高度统一。 教师在思维活动过程中,不但自身要尽力避免因抽象化效应等因

为真学而教读书心得.doc

为真学而教读书心得 【读书心得】 “真学”是在学校教育情景中,在课堂生活领域里,在教师较为适切的引导,帮助以及必要或丰富的教学资源支持下,并受惠于其他个体良性互动和群体给予的有益影响而根本上则由学生主体自能完成并进而引发他们知识增加,能力增强,经验增长,情智和谐发展的行为。下面是为真学而教读书心得,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为真学而教读书心得1 《为真学而教》这本书是冯卫东教授的新著,我很庆幸自己能第一时间读到这本书,这本书中关于教学的理念对我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学习无处不在,像呼吸一样自然,学校或教室里所进行的学习是一种特例,本书主要围绕课堂上的真学展开,分为上、中、下三篇,上篇主要讲了确立三个重要真学理念。中篇主要讨论了六种典型的假学情形。下篇提出了九种有效的改课措施。真学,从儿童立场出发,在质量与效率的和谐共生中发生,依据一定的标准和学生获得来衡量。它们分别是真学的起点问题、真学的发生生态或过程问题、真学的效果及其评价问题,有着从起点到终点的鲜明脉络。告诉了我们学生学习到底是怎样发生的,从教的视角看它,看教师如何促成学习的真正发生,并用实际课例来研究真学方法,有利于一线教师结合自己教学进行思考与改变。 授人以渔,不如助人自渔,学科知识是有温度的,教师要让学生对知识本身产生情感,然后让学生自主探索知识的奥秘,

所以教方法比教知识更重要。 我很幸运听过特级教师吴正宪老师的一节课,她讲的是平均数,她从一开始上课就用聊天的方式,先拉近自己和学生之间的距离,再给出学生一个比较开放性的问题你心目中的平均数是什么样子呢?学生开始活跃起来,这个问题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让学生对生活中的数学产生兴趣,然后就有学生说到了全班的考试成绩,全班同学就围绕着考试成绩去探索平均数的意义和求平均数的方法,学生的每一个人的观点都能让吴老师发现一个问题,再引导学生去解决这个问题。整节课学生都在积极参与学习,学生完全沉浸在课堂中,都没有注意到下课时间,真学就这样发生了。 正好我教的是四年级数学,当我讲平均数这一节是,我就模仿吴正宪老师的课,由于个人原因,课堂效果没有吴正宪老师的课堂效果那么好,但是我能感觉到要比我以前的课堂效果好。曾经我只是在教知识,而现在我在教学生学习知识的方法,教学生会学习。我个人认为这就是冯卫东教授所说的教方法比教知识更重要。学会学习的方法才会有真学。学生如果不能筹划他自己解决问题的方法,自己寻找出路,他就学不到什么。事实是,学生能学到很多很好的东西,除了得益于来自教师的渔,也肯定得益于自悟自得的渔。知识的一半就是知道在哪里和怎样获取它。方法作为一种知识也是如此,教师常常不必告诉学生哪里和怎样,而要鼓励他们去发现与建构。 三流教师教知识,二流教师教方法,一流教师教思想。我们作为教师应该学会用孩子的方法教孩子,用孩子的方法教方法,那就不仅仅是在教方法而是教思想了。这就需要教师要尊重儿童,用儿童的眼光看世界,以儿童的心灵做教学!从儿童立

教师《数学思维与小学数学》读后感

教师《数学思维与小学数学》读后感 看了《数学思维与小学数学》一书后,对其中教师的教学案例感慨很深:都是为建立高效的课堂教学、为建立学生的创新思维而奋斗。创新的课堂教学是教师的梦想,有了创新的教学,给予学生思维发展得空间。创新地数学学习活动应是在有效地数学学习活动基础上的更高层次追求,下面是我读后的一些感言。 一、首要抓住学生的兴趣学教学。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也是提高效率的法宝。数学教学要提高效率和质量,首先必须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点燃他们求知的火花,才能引发他们求知的欲望,调动起学习的积极性,使他们喜欢数学。在教学过程中,时时调动学生的积极思维,处处开启学生的心智,课课给学生以知识、方法及新颖感,营造一种浓厚的学习氛围,使学生在轻松、

愉悦、和谐的气氛中自觉的获取知识和养成能力,变“要我学”为“我要学”。 二、创新需细读教材,再因人而教。 教师理清教学层次,找准教学难点,确定教学重点是关键所在。 1.亲近文本,找准难点。叶圣陶先生有诗云:“作者有思路,遵路识斯真。作者胸有景,入境始与亲。”教师只有准确的把握课文的内在层次,辨清作者思路的轨迹,真切深入的理解课文,才有可能设计好讲析层次。在教学实施过程中,教师应精心设计问题,引领学生去关注能够震撼心灵的文本内容,激发学生深层次的解读欲望,让学生在深层次阅读中感悟到文本的意义,真正领悟文本的魅力。 2.确定课堂教学的重点。确定课堂教学的重点应该依据具体课文而定,这是毫无疑义的。但如果墨守成规,一味死扣课本,甚至唯教参是从,那便有缘木求鱼之嫌了。课堂教学重点的确定必须考虑教学的主题,考虑学生的认知程度,

读《为‘“真学” 而教》有感

读《为‘“真学” 而教》有感 当前,提高课堂教学质量的关键是从假教、假学走向真教、真学。让学习真正发生。冯卫东老师三十余年来沉浸在全国著名教育之乡——江苏省南通市的中小学课堂中,积淀了丰富的实践经验、理性智慧和科研成果。本书是其多年心血结晶,从正反两方面给出十八条“改课”建议,好用易学,教师可以借此上出好课,实现教学转向、课程转型,并创造良好的课堂教学生态。说假学背离为学而教的争议,其实是说假教背离了它。学生不会主动假学,它是教师与教学诱导的结果。即便在假教盛行的地方。真学也存在,没有一个人、一种力量,可以彻底阻止、叫停学生对真学的内在渴求。为学而教,说的是其实是为真学而教,为真学而真教。 然而,许多教师却为教而教,因教蔽学,甚至以教害学。为教而教,秀一把自己;有时教师站位太前,占位过大,使学生每每被学习。导致因教蔽学。至于以要害学,亦可视为由前两者导致的结果,还是众多类似情形的本质所在。由此看来。一方面为学而教是应然的。另一方面也是“难然”的。而倘能做到、做好,静悄悄的革命便在我们的课堂中、教室里真正和切实的发生了。 为学有教,为真学而教,为真学而真教。我们一要努力学习做减法,有时候,做减法比做加法还重要。而有时候,做减法,实际上就是在做加法。二要真诚的向学生借一双慧眼。学生才是教学行为最好尺度,据此量身定制的课才是合适的。三要心甘情愿把身位往后退一退。高德盛曾经说过,真正

的母爱是准备随时撤退的。师爱也是如此。教师适度和适当的后退,学生才能赢得必要和更多的时间空间,进行有深度的学习。有时,为学而教无妨表达为为学而退。四要不惜让学生出彩。学生好才是真的好。教师应不和学生抢镜头。应让追光灯跟着学生走,因为学习的高峰才是课堂的高峰。 为学而教,这是教学行为的原点,是教学哲学的真义。回到这里,假教就将现形,假学也将匿迹,质朴的教风和学风,就会弥散开了,传导开去。

以学定教顺学而导

以学定教顺学而导 新课程改革已经进行十余年了,但作为一个一线的基础教育工作者,我觉得改革的效果并不理想,也许是因为教师对新课程理念的理解不够到位,也许是因为评价方式没有得到根本改变,也许是……结果导致课堂教学改革也出现了形式化、高耗低效的现象,穿新鞋走老路的现象还普遍存在。当前,制约课堂教学改革的最大瓶颈就是低效和无效问题。我认为深化课程改革的关键和根本要求是如何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那么怎样才能切实提高初中语文的课堂教学的实效性呢? 首先是以学定教,即要确定教什么,也就是通过课堂教学要教给学生什么,目标一定要明确,为此,教师可以大胆对教材进行处理。在掌握学生的实际情况(学情)的基础上认真备课,并结合已有的教学实践经验做好课堂预设及处理方案。下面是我在教学中了解学情的两条重要渠道: 第一要通过目标检测的手段,掌握学生的“盲点”以便在教学中做到有的放矢,从容自如。“学”是“教”的目的,“教”要为“学”服务。教学就是要让学生暴露自己的问题,在老师的引导和自己的努力下解决问题。为了能及时掌控学生的学习效果,课堂上要留出时间,通过“练习板演”和“习题检测”的方式对学生就本课知识点和重点内容作巩固和反馈测试。通过检测让学生及时知道学习结果,让教师及时了解自己的教学效果,有利于切实提高“教”与“学”双边的实效性。如课内外古诗词的背诵默写,每年中考都要考5至10分,写错字、别字、漏字均不得分。平时我就给学生渗透这种思想,严格要求他们不仅要会背,更重要的是会写。我在听写(两个同学上黑板板演,其余学生写在一张纸上)以下古诗时发现学生的别字现象严重(括号中是学生写的错别字)。 《泊秦淮》 烟笼寒水月笼沙(纱),夜泊秦淮近(进)酒家。 商女不知亡(忘)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 我就结合诗的创作背景,再次给学生讲解诗的意思,让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去记忆。这样下来,学生的印象深刻,得分率大大提高,也为以后的再教学积累了经验,真是一举两得。 第二要及时、认真的做好每一堂课的教学反思,总结得失,收集课堂动态生成的问题,并列入今后的教学目标中。关注生成,是实施以学定教的着力点,“以学定教”,就是真正的关注学生在课堂上是怎样学的。通过学生在课堂上如何讨论、交流、合作、思考、获得结论等学生的行为表现,及时了解学习情况。 如教学《三峡》时,我让学生讨论:在写三峡的水时,为什么先写夏水?

读《数学思维养成课》读后感2000字_读后感_模板

读《数学思维养成课》读后感2000字_读后感_模板 读《数学思维养成课》读后感2000字 叶宗树 今年自己任教二年级,怎样在自己的日常数学教学中培养孩子的数学思维,我一直在思考这个问题,对我而言是个极大的挑战,平时或受培训,或听讲座,或观摩学习,或教学研讨,多多少少对数学思维有了一些认识。 今年自己任教二年级,怎样在自己的日常数学教学中培养孩子的数学思维,我一直在思考这个问题,对我而言是个极大的挑战,平时或受培训,或听讲座,或观摩学习,或教学研讨,多多少少对数学思维有了一些认识。但平日还是无暇细细研读领悟。最近计划利用闲暇时间系统学习学习。可翻遍学校图书室,没有哪本是专业阐述数学思维的。翻遍电脑目录,再把所有教育类书籍一一翻阅,费了九牛二虎之力找到此书,林碧珍老师编著的《数学思维养成课——小学数学这样教》。 我一直在想,数学讲究的是思维的培养。但对于思维的培养,是那样的大、那样的空,对于数学老师来说,很多时候的思维培养是率性而为,时有时无。我一直在想,任何时候、任何事情需要我们做一个长期的规划,思维培养也是这样的。林碧珍老师写的《数学思维养成课——小学数学这样教》就回答了我们这些一线教育工作者在数学课堂思维培养方面存在的疑惑。在本书的序言中引用了数学教育家米山国藏的话:“学生所学的数学知识,在进入社会后几乎没有什么机会应用,因而这种作为知识的数学,通常在走出校门后不到一两年就忘掉了。然而不管他们从事什么工作,唯有深深铭刻于头脑中的数学思想和方法等随时随地发生作用,使他们受益终身。”《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指出:通过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学习,学生能:获得适应社会生活和进一步发展所必需的数学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基本思想、基本活动经验。新标准特别提出了“基本思想”。 而本书就专门谈了数学思想,把数学思想按“抽象思想”“推理思想”“模型数学”三大板块分为三章。每章中又以这些数学思想派生出的其他数学思想作为节。第一章“抽象思想”包括“数形结合”、“符号化思想”、“分类思想”、“集合思想”、“对应思想”共五节;第二章“推理思想”包括“归纳思想”、“类比思想”、“转化与划归思想”、“极限思想”共四节;第三章“模型思想”包括“模型思想”、“函数思想”、“方程思想”共三节。每节讲述的都是适合在小学阶段渗透的数学思想。本书的12节数学思想均按“策略把握”、“案例展示与案例解读”、“教材中可用的素材”三个环节详尽阐述。“策略把握”环节讲述的是该数学思想在教学中渗透策略的把握;“案例展示与案例解读”环节用课堂教学实践的经典案例,再配以通俗的案例解读,阐述数学思想如何在教学中落实和渗透。该书所收集的案例详实而生动,向我们展示了何谓“追求有思想的数学教学”,提供给一线教师契合当前先进数学教育理念的鲜活经验。 这么多思想中,让我最有感触的是“数形结合”思想。看了这本书,感到自己在平时的教学中虽然常用数形结合,但深度不够。如书中第15页举的例:长方形面积计算练习课,公交停车场是一块长80米、宽60米的长方形地。后来由于公交线路的增加,对停车场进行扩建,长和宽都增加了20米,那么扩建后,面积增加了多少?我们一般的教学是直接出示图,然后让学生看图解答,学生是知道了这题是通过画图来解决的,一般到此处我便会告诉学生运用画图来解决问题是如何的方便。再看书中是怎么操作的呢?1、让学生尝试解答。2、要求证明做法对不对,怎么证明。(看来,大家的意见不统一,那么该怎么证明哪种方法是正确的呢?其实画图是一个好办法,它能让我们找到解决问题的正确方向。)有了这句话,画图已经有了一定的高度,比直接出来要好的得多。3、引导学生谈感触(生:画图是个好方法它能帮助我们发现错误,还能帮助我们找到解决问题的多种方法。)对画图法又加深了认

读《为未知而教,为未来而学》有感

读《为未知而教,为未来而学》 有感 读《为未知而教,为未来而学》有感 ------让孩子进行具有生活价值的学习 《为未知而教,为未来而学》真是一本好书。 因为朱永新老师的推荐,我才像看小说一样地拜读了此书。 可能是水平和视角的问题,我觉得读懂作者的意图不是那么的容 易,有些地方要多次反复看,才明白。朱老师特别表明作者戴维 珀金斯在美国相当有名,是美国着名教育心理学家,哈佛大学资 深教授。本书主要是倡导让孩子学习对未来有生活价值的知识, 这才是真正值得学习的知识,才是有价值的学习,太过注重灌输 知识其实是不可取的,也是无效的学习。 本书围绕什么才是有价值的学习展开四个方面的探索:辨别 具有生活价值的学习;选择具有生活价值的学习;为具有生活价 值的学习而教;建构具有生活价值的课程。 什么才是具有生活价值的学习呢?或者换成学生的问法,就 是我为什么要学这些东西?最简单的回答是因为考试要考,这个 回答太无聊也太不负责任了。也许有人会回答是因为对你以后有 好处,但这个回答也很难有说服力。作者多次提到二次方程的问 题,每个人在学生时代都学过二次方程,可是,成人之后,除了

专业的教师,很少有人用过二次方程。类似的例子多着呢,还有 人调侃过高数,说你买菜需要高数吗?试问有几个人在生活中用 到了中小学时花了很多功夫学习的知识呢?是不是也有人抱怨, 有些人没读过什么书,如今混得比我们好得多。是没读过书的人 能力不如我们吗?不是。哎!我的想法是内心的丰盈不是用成功 和实用性可以表现而已。戴维珀金斯认为,知识必须能够在某些 场合实际运用,才值得学习。也就是说,既不是关于阅读、算术 这样的基本生存技能,也不讨论一个人在工作以后因为职业需要 必须学习的专业技能。因为这两块知识,不存在异议,每个人都 值得或者说必须学习。而从小学到高中这12年里,到底什么知识 值得学习就不是那么确定了,有必要反思。 在全书的第一章里,珀金斯教授首先剖析了他认为现在传统 的学校教育教的内容存在的三大问题。一个是过分重视学业成就,通俗点说,就是各学科的考试分数,而不管这个分数的高低意味 着什么。第二个是过于关注了解性知识。这个概念可以用北京十 一校的特级教师魏勇的话来解释,就是凡能百度到的,一定不是 教学的真正价值所在。第三个问题是过于强求专业知识,而忽略 了与生活有关的软知识。也就是说一个学生可能是个解二次方程 的高手,却经常在微信朋友圈里转发一些80%的人一用就灵,是中国人就转的文章。作者在这里提出了一个观点:教育应该塑造的 是业余的专家,他们能够自信地、正确地、灵活地理解和运用基 础知识。业余专家可能在解二次方程上不具有专业技术能力,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