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讲读[学而第一]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我们只听说“天道”“人道”,却不曾听人说“物道”。若注重在讲 道,则天与人对立。若论天道,天属不可知,因此天的地位高 了,而人的地位也随而高
我们也只听说“天理”“物理”,却很少有人说“人理”。若注重在 讲理,则成为天与物对立。人只包在物之内,不见有它自主自 行的地位。若论天理,天属可知,不仅天的地位低了,而人的 地位也随而低

治玉也。[戰國策:鄭人謂玉之未理者爲璞。是理爲剖析也。玉雖至
“理”,从玉,治玉也。“治玉”指将玉石雕琢成玉器,由于玉石的纹理最为细 密,故治玉需要下精细琢磨的工夫。雕琢者既要切实把握玉石的纹理,又须富有创 意地构思所塑造的形象,兼以精湛的技术和细心的品质等,只有这些因素的完美结 合,才能使玉石变成一件精美的艺术品。以“治玉”为例,喻指做事应把握和遵循 事情本身的规律、规则,这样“玉石虽坚,而治之得其纹理以成器不难”。做事先 明白事理、情理、道理,然后按道理、事理去做。——刘树伟《关于伦理概念的语 义学考察》
说“孝”(1)
放也。[������訓放者,謂隨之依之也。今人則專用仿矣。敎字、 學字皆以������會意。敎者,與人以可放也。學者,放而像之也。]从子爻 聲ngaau4 。 [古肴切gaau1 。] ������ 古孝,從爻從子,作������,謂子效父也。效、孝通矣。古������, 即通为學,以人子而交古今、孝天地也。——方以智《通雅》 善事父母者。[禮記:孝者,畜也。順於道,不逆於倫,是 之謂畜。]从老省,从子。子承老也。[呼教切。haau3 ] 子曰:“夫孝,德之本也,教之所由生也。……身體髮膚, 受之父母,不敢毀傷,孝之始也;立身行道,揚名於後丗, 以顯父母,孝之終也。夫孝,始於事親,中於事君,終於立 身。”——《孝經》 孝
说“孝” (2)
故不愛其親,而愛他人者,謂之悖德;不敬其親,而敬他人 者,謂之悖禮。 ——《孝經》 是故未有君而忠臣可知者,孝子之謂也。未有長而順下可知 者,弟弟之謂也。未有治而仕可知者,先修之謂也。故曰孝 子善事君,弟弟善事長。君子一孝一弟可謂知終矣。 —— 《大戴禮記·曾子立孝》 故君子不出家而成教於國:孝者,所以事君也;弟者,所以 事長也;慈者,所以使眾也。——《禮記·大學》
“斆”字探源——综述
由上面的分析可知,古代“教”与“学”就是一个字(马叙伦、杨 树达的研究支持此结论)。叶玉森说“覺字从學,學字从敎,敎字 从������,������字从爻。因声义转相生也。”徐中舒说“斅当从爻取义兼 声。《说文》:‘爻,交也。’教与学乃思想之交流,故教从������,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从爻,爻亦效也,放(仿)也。”由此我们可以得出如下结论: 一、“学”与“教”是统一的。没有学就没有教,没有教也没有 学;自学就是自教,教人也是自学。 二、“学”的最小构件为“爻”,“爻”就是交,就是效。 三、“学”是按规范将知识、能力放在“臼”中加工成智慧的过程。 四、“学”是给学“子”启蒙(“冂”)和教化的过程。 五、“学”的目标就是求得“觉悟”、变得“光明”、成为“富贵 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大丈夫。” 六、“学”与教相比,更加注重“效”的主动性。
○慍,含怒意。君子,成德之名。尹氏曰:「學在己, 知不知在人,何慍之有。」 … 《朱子語類》:此非得之深、養之厚者不能如此。
余论
孔子一生重在教,孔子之教重在學。孔子之教人以學,重在學為人之道。 本篇各章,多務本之義,乃學者之先務,故《論語》編者列之全書之首。 又以本章列本篇之首,實有深義。學者循此為學,時時反驗之於己心,可 以自考其學之虛實淺深,而其進不能自已矣。 學者讀《論語》,當知反求諸己之義。如讀此章,若不切實學而時習,寧 知不亦悅乎之真義?孔子之學,皆由真修實踐來。無此真修實踐,即無由 明其義蘊。本章學字,乃兼所學之事與為學之功言。孔門論學,範圍雖 廣,然必兼心地修養與人格完成之兩義。學者誠能如此章所言,自始即可 有逢源之妙,而終身率循,亦不能盡所蘊之深。此聖人之言所以為上下一 致,終始一轍也。 孔子距今已逾二千五百年,今之為學,自不能盡同於孔子之時。然即在今 日,仍有時習,仍有朋來,仍有人不能知之一境。學者內心,仍亦有悅、 有樂、有慍、不慍之辨。即再踰兩千五百年,亦當如是。故知孔子之所啟 示,乃屬一種通義,不受時限,通於古今,而義無不然,故為可貴。 ——钱穆《论语新解》
务本章
1.2 有子曰:“其为人也孝弟,而好犯 上者,鲜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 之有也。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孝弟也 者,其为仁之本与!”
《论语集注》
有子曰:「其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鮮 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亂者,未之有也。
○有子,孔子弟子,名若。善事父母為孝,善事兄長為弟。 犯上,謂干犯在上之人。鮮,少也。作亂,則為悖逆爭鬬之 事矣。此言人能孝弟,則其心和順,少好犯上,必不好作亂 也。
论语讲读[学而第一]
中欧校友明德学堂 秦裕农 二○一〇年七月十八日
时习章
1.1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 愠,不亦君子乎?”
《论语集注》
子曰:「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
○學之為言效也。人性皆善,而覺有先後,後覺者必效先 覺之所為,乃可以明善而復其初也。習,鳥數飛也。學之 不已,如鳥數飛也。說,喜意也。既學而又時時習之,則 所學者熟,而中心喜說,其進自不能已矣。… 《四书或问》:凡其所学而知且能者,必皆有以自得于心
天人对立而可以求达天人相通,天人合一的境界,那是古代中 国人求能明道之最高一境界。至于万物,则并不能主动,因此 不能有物之道,物之道则包括在天道之内了
理,它是先在那里规定一切,主宰一切的。人也得受理之规定 与主宰,因此人也包括在物之内而仅成为一物。因此只有天理 物理,“天”“物”对立,另外更没有人的地位了。而且天也只成 为一物,也在受理之规定与支配。如是则天地万物合成一体, 只有理高出于其上
《论语集注》
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
○朋,同類也。自遠方來,則近者可知。程子曰:「以 善及人,而信從者眾,故可樂。」又曰:「說在心,樂 主發散在外。」 《四书或问》:夫我之善有以及于彼,彼之心有以得乎 我,吾之所知者,彼亦从而知之也,吾之所能者,彼亦 从而能之也
《论语集注》
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
《论语集注》
君子務本,本立而道生。孝弟也者,其為仁 之本與!」
○務,專力也。本,猶根也。仁者,愛之理,心之德也。為 仁,猶曰行仁。與者,疑辭,謙退不敢質言也。言君子凡事 專用力於根本,根本既立,則其道自生。若上文所謂孝弟, 乃是為仁之本,學者務此,則仁道自此而生也。…
余论
“仁”是孔子思想的核心,儒家文化道德修养的核心境界。 “仁”即爱人,敬养父母即表现为“孝”,亲爱兄弟即表现 为“悌”,友爱朋友即表现为“信”,关爱子女即表现为 “慈”,效力祖国,恪尽职守,表现为“忠”,夫妇爱恋表 现为“义”。以仁德为核心,对待不同的人或事所表现的仁 爱则不同。…“仁”是治国的根本,而“孝”又是“仁”的 基础。“百善孝为先”,连自己父母都不孝,都不爱的人, 希望他忠君、爱国、恪尽职守,似乎不太可能。因此,治国 者自身当从孝做起,选拔人才,求忠臣于孝子之门,交朋友 观察他是否孝顺,若为不孝子孙,你千万远离于他。 ——安德义《论语解读》
论“道”讲“理” (4)
道 东汉以上中国思想偏重在讲道 道是常然的,又可说是当然的 道是教人该怎样 道是须待行为而始完成的 道则待人行之而始然,并不是本然 道可以创造,孔子说:“人能宏道,非道宏人。” 道创生,变动不居 道是完成一切的 求完成,不限于一方法一路线,道属多,可以变 通常也只说近于道,或远于道,或说违道不远 道则根本并不在那里,尚有待于某一主动者之由行动来 创出道,而道又可常常变,道属不可知 不属于人之道,就整个宇宙论,显见比人道的范围更伟 大,更重要。则混称凡此等道为“天道” 理 魏晋以下中国思想偏重在讲理 理,则是一个所以然。便连带有必然 理是告诉人必这样 理是事物之所以然,所以理应该先事物而存在 理也可说是本然的 人只能发现理,发明理,却不能创造理 理先在,一成不变 理是规定一切的 规定一切的理,则是惟一的,绝对的,不变的 通常俗话也只说合理与不合理 理则是可知的。格物穷理之学,即由此而建立 既然每一事物都有理,则最先必出于一大理。此一大 理,在宋儒则称之为“天理”。
论“道”讲“理” (1)

切。dou6 ]一達謂之道。 [《釋宫》文:行部偁四達謂之衢,九部偁九達謂之 馗。] 道之引伸爲道理,亦爲引道[导] 。]从辵首。[首者,行所達也。首亦聲。徒晧
所行道也。
[毛傳每云:“行,道也。”道者,人所行,故亦謂之行。
“道,所行道也”,从人的角度阐明了道为人所行者。道既是人所行的要求与结 果,同时道亦规范人之所行。引伸义自然就有道理、条理、引导,乃至规范、规 律等义。“一达谓之道”,则是在前者的基础上来表现其数量上的规定,而与 “四达谓之衢”、“九达谓之馗”相区别开来的。——丁四新《楚简<太一生水> 研究》 可见道应有一个向往的理想与目标,并加上人类的行为与活动,来到达完成此项 理想与目标者始谓之道。因此道,必由我们之理想而确定,必又由我们之行动而 完成。人之行动,必有其目的,由于实践了整个历程而到达此目的,若再回头来 看,此整个历程便是道。因此道,实乃是人生欲望所在,必然是前进的,是活动 的,又必然有其内在之目的与理想的。——钱穆《中国思想通俗讲话·道理》
论“道”讲“理” (2)
堅,而治之得其䚡理以成器不難,謂之理。凡天下一事一物,必推其情至於無憾而 後卽安,是之謂天理,是之謂善治,此引伸之義也。戴先生孟子字義疏證曰:理 者,察之而幾微必區以别之名也,是故謂之分理。在物之質曰肌理,曰腠理,曰文 理。得其分則有條而不紊,謂之條理。鄭注樂記曰:理者,分也。許叔重曰:知分 理之可相别異也。古人之言天理何謂也,曰理也者,情之不爽失也,未有情不得而 理得者也。天理云者,言乎自然之分理也,自然之分理,以我之情絜人之情,而無 不得其平是也。 ]从王里聲。 [良止切。一部。 ]
说“孝” (3)
近世研究社会学者,谓社会之进化,当由宗法而进于军国。 吾国数千年皆在宗法社会中,故进步迟滞。不知吾国进化, 实由古昔圣哲提倡孝道。孝之为义,初不限于经营家族。举 凡增进人格,改良世风,研求政治,保卫国土之义,无不赅 于孝道 。——柳诒徵《中国文化史·忠孝之兴》 居處不莊,非孝也;事君不忠,非孝也;涖官不敬,非孝 也;朋友不信,非孝也;戰陳無勇,非孝也;五者不遂,烖 及於親,敢不敬乎? ——《禮記·祭義》
论“道”讲“理” (3)
《论语》《孟子》多言道,六经亦常言道,少言理。庄老也重言道,所以后世称之 为道家。但《庄子》书中已屡言理,惟《庄子》书中的理字,多见于外杂篇。在 《内篇》七篇,只有《养生主》“依乎天理”一语。若说《庄子》外杂篇较后出, 则理的观念,虽由道家提出,而尚在晚期后出的道家。又如《韩非子·解老篇》: “道者,万物之所然也,万理之所稽也。”《管子·君臣篇》:“顺理而不失之谓 道。”上引两语,都可归入晚期道家。他们都提到理字,与道字并说,但理字的地 位显然在道字之下。 开始特别提出一“理”字,成为中国思想史上一突出观念,成为中国思想史上一重 要讨论的题目者,其事始于三国时王弼。王弼注《易经》,说:“物无妄然,必有 其理。”这是说宇宙间一切万物,决不是随便而成其为这样的,宇宙万物,必有其 一个所以然之理。 朱子说:“合天地万物而言,只是一个理。有此理,便有此天地,若无此理,便亦 无此天地。”朱子这一番话,好像是重述了王弼意见,只是把王弼的文言翻译成语 体。若论其内容涵义,朱子、王弼之间,可说没有大分别。 ——钱穆《中国思想通俗讲话·道理》
论“道”讲“理” (5)
《孟子》说:“莫之为而为者谓之天。”我们明见有此等道,但 不知此等道之背后主动者是谁,于是统归之于天。天之境界高 出于人,而人又永不能逃离天。因此人求明道、行道、善道、 宏道,必先知道之有不可知,此乃孔孟儒家所谓知天知命之学 因天道虽不可知,而天理则可知。道之背后应有一个主动者, 而理则是一切事物之所以然,在理之背后更不必求其一主动。 朱子说:“帝是理为主。”这是说,纵使是上帝,也得依照理, 故理便成为上帝的主宰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