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中石兽 教案(人教版七年级下册)

合集下载

部编人教版语文七年级下册第24课《河中石兽》教学设计

部编人教版语文七年级下册第24课《河中石兽》教学设计

部编人教版语文七年级下册第24课《河中石兽》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河中石兽》是人教版语文七年级下册的一篇文言文,讲述了明朝时期,一位名叫张僧繇的画家,在一次庙会上,应一位老人之邀,画了一幅河中石兽的画像,结果引起了一场辨别真伪的风波。

这篇课文旨在让学生了解文言文的特点,培养阅读文言文的能力,同时领悟文章所表达的道理。

二. 学情分析七年级的学生已有一定的文言文阅读基础,但对于这篇课文中所涉及的古代文化知识,如庙会、画家、画像等,可能较为陌生。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帮助学生建立起古代文化知识的桥梁,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能够正确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的大意,掌握文言文中的一些常用词语和句式。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提高学生阅读文言文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领悟课文所表达的道理,培养学生的品德素质。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正确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大意。

2.难点:掌握文言文中的一些常用词语和句式,理解课文所表达的道理。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图片、视频等媒体手段,为学生营造一个古代文化的氛围,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

2.问题驱动法:教师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3.合作探讨法:学生分组讨论,共同解决问题,提高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

六. 教学准备1.课件:制作与课文内容相关的课件,包括图片、视频等。

2.参考资料:为学生准备一些关于古代文化的参考资料,以便学生在课堂上更好地理解课文。

3.课文翻译:为学生准备课文的现代文翻译,方便学生查阅。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展示一幅河中石兽的图片,引导学生思考:“你们认为这幅画中的石兽是真的吗?为什么?”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呈现(10分钟)教师播放课文朗读音频,让学生跟读,感受文言文的韵律。

然后,教师为学生提供课文现代文翻译,让学生对照翻译,理解课文大意。

3.操练(15分钟)教师提出几个关于课文的问题,如:“张僧繇是如何画出河中石兽的?”,“为什么会引起一场辨别真伪的风波?”等问题,引导学生思考。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下册第六单元第24课《河中石兽》教案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下册第六单元第24课《河中石兽》教案
3.成果分享:每个小组将选择一名代表来分享他们的讨论成果和写作经验。这些成果将被记录在黑板上或投影仪上,以便全班都能看到。
(五)总结回顾(用时5分钟)
今天的学习,我们了解了《河中石兽》的基本内容、文章主题和修辞手法的运用。同时,我们也通过实践活动和小组讨论加深了对文章的理解。我希望大家能够掌握这些知识点,并在日常写作中灵活运用修辞手法。最后,如果有任何疑问或不明白的地方,请随时向我提问。
五、教学反思
今天在教授《河中石兽》这一课时,我尝试了多种教学方法和活动,希望学生们能够更好地理解和感受文章的深层含义。课后,我对整个教学过程进行了反思,有以下几点感悟:
课堂上,我发现学生们对生字词的学习较为吃力,尤其是将它们运用到具体的语境中。在今后的教学中,我需要更加注重学生对字词的实际运用能力,通过设计更多有针对性的练习,帮助他们熟练掌握。
(二)新课讲授(用时10分钟)
1.理论介绍:首先,我们要了解《河中石兽》的基本内容。这是一篇描写河中石兽的文章,通过石兽的变迁反映了历史的沧桑。这篇文章不仅是文学作品,也是历史的见证,体现了作者对传统文化的尊重和热爱。
-介绍生字词:沉、淀、刷、喧、颠、逝,解释它们在文中的意义。
2.案例分析:接下来,我们来看文章中对石兽的具体描述。这个案例展示了作者如何通过细腻的描绘,让石兽仿佛有了生命,以及这样的描写如何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历史与文化。
四、教学流程
(一)导入新课(用时5分钟)
同学们,今天我们将要学习的是《河中石兽》这一章节。在开始之前,我想先问大家一个问题:“你们在日常生活中是否遇到过一些古老的物品,它们背后有着怎样的故事?”这个问题与我们将要学习的内容密切相关。通过这个问题,我希望能够引起大家的兴趣和好奇心,让我们一同探索石兽背后的历史与文化的奥秘。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下册第24课《河中石兽》教学设计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下册第24课《河中石兽》教学设计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下册第24课《河中石兽》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河中石兽》是人教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下册的一篇课文,通过讲述一只石兽在河流中的经历,揭示了事物发展的规律和人生的哲理。

课文语言优美,富有诗意,寓意深刻,对学生具有很高的教育意义。

本课的教学内容主要包括理解课文内容,分析石兽的形象特点,领悟课文所传达的哲理,以及提高学生的朗读和表达能力。

二. 学情分析七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阅读理解和表达能力,但对课文深层含义的领悟和情感态度的把握仍有待提高。

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可能对石兽的形象特点和课文所传达的哲理存在理解上的困难,因此需要教师在教学中进行引导和启发。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能够正确读写课文中的词语,理解课文的基本内容,分析石兽的形象特点。

2.过程与方法:通过阅读、讨论、写作等方法,提高学生的朗读和表达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领悟课文所传达的哲理,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人生观。

四.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理解课文内容,分析石兽的形象特点,领悟课文所传达的哲理。

2.教学难点:对课文深层含义的领悟和情感态度的把握。

五. 教学方法1.启发式教学:通过问题引导,激发学生的思考,促进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和领悟。

2.讨论法: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

3.朗读法:通过朗读,提高学生的语音表达能力,感受课文的韵律美。

六. 教学准备1.课文朗读录音:为学生提供标准的课文朗读,帮助学生正确把握语音和语调。

2.相关图片:准备与课文内容相关的图片,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

3.教学课件:制作课件,展示课文内容,方便学生学习和复习。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提问方式引导学生回顾上节课的学习内容,激发学生对本节课的兴趣。

2.呈现(10分钟)教师播放课文朗读录音,让学生跟随录音朗读课文。

学生朗读过程中,教师注意纠正发音和语调问题。

3.操练(10分钟)教师学生进行小组讨论,讨论石兽的形象特点和课文所传达的哲理。

人教部编本七年级语文下册第六单元《河中石兽》教案

人教部编本七年级语文下册第六单元《河中石兽》教案
-在修辞手法教学过程中,设计相关练习题,让学生实际操作,如仿写比喻、拟人句子,以提高学生的实际运用能力。
-生字词教学时,可以通过例句、造句等形式,帮助学生巩固记忆,确保正确运用。
四、教学流程
(一)导入新课(用时5分钟)
同学们,今天我们将要学习的是《河中石兽》这一章节。在开始之前,我想先问大家一个问题:“你们在日常生活中是否观察过自然界的石头或动物,并思考过它们背后的故事?”这个问题与我们将要学习的内容密切相关。通过这个问题,我希望能够引起大家的兴趣和好奇心,让我们一同探索《河中石兽》的奥秘。
此外,课后我也在思考如何更好地帮助学生将所学知识运用到实际生活中。比如,在讲解石兽的寓意时,可以结合学生们的实际经历,让他们谈谈在生活学习中遇到的类似情况,这样或许能让学生更加深刻地理解课文内容。
-重点难点解析:在讲授过程中,我会特别强调比喻、拟人这两个修辞手法,以及生字词的正确运用。对于难点部分,我会通过举例和对比来帮助大家理解。
(三)实践活动(用时10分钟)
1.分组讨论:学生们将分成若干小组,每组讨论一个与石兽寓意相关的问题。
2.实验操作:为了加深理解,我们将进行一个简单的创意写作活动。这个活动将让学生运用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创作一段描绘自然景象的文字。
-分析修辞手法时,可以列举课文中的具体句子,如“石兽砥砺而行,似有若无”,引导学生体会比喻、拟人修辞的妙处。
2.教学难点
-理解古文句式:对于七年级学生来说,古文句式的理解是一大难点。如“石兽砥砺而行”,需要解释“砥砺”一词的古今异义,帮助学生理解古文句式。
-课文深层含义的挖掘:学生往往难以理解石兽在课文中所象征的哲理,需要教师引导、点拨。
5.通过课文学习,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关注生态保护的情感。

新部编人教版七年级下册语文《24河中石兽》教学设计

新部编人教版七年级下册语文《24河中石兽》教学设计

新部编人教版七年级下册语文《24河中石兽》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24河中石兽》是人教版七年级下册的一篇文言文,讲述了清朝学者纪昀在河中寻找传说中的石兽的过程。

文章通过讲述这个故事,让学生了解古代学者探究问题、追求真理的精神。

教材内容丰富,既有对石兽的描述,又有对人物性格的刻画,还有对找石兽方法的论述。

教学这篇课文,旨在培养学生阅读文言文的能力,并从中体会到探究问题的乐趣。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进入七年级下册时,已经具备了一定的文言文阅读基础,但对于这篇课文中的某些词汇和句式可能会感到困难。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关注学生的学习需求,引导他们通过自主学习、合作学习等方式,克服学习困难,提高阅读文言文的能力。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能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掌握重点词汇和句式;了解古代学者探究问题、追求真理的精神。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学习等方式,提高阅读文言文的能力;学会通过分析人物描写,把握人物性格特点。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会古代学者探究问题的乐趣;培养热爱祖国传统文化,勇于追求真理的品质。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掌握重点词汇和句式。

2.难点:分析人物描写,把握人物性格特点;体会古代学者探究问题的乐趣。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设置情境,让学生身临其境,更好地理解课文内容。

2.自主学习法:引导学生自主探究,提高阅读文言文的能力。

3.合作学习法:鼓励学生互相讨论、交流,共同解决问题。

4.分析法:通过对人物描写的分析,让学生把握人物性格特点。

六. 教学准备1.教师准备:熟悉课文内容,了解学生学情,设计教学环节。

2.学生准备:预习课文,查阅相关资料,了解课文背景。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简要介绍课文背景,引导学生关注课文主题。

2.呈现(10分钟)教师朗读课文,学生跟读,感受课文的语言特点。

3.操练(15分钟)学生自主学习课文,遇到问题时互相讨论,教师巡回指导。

人教版(2016部编)语文七年级下册第24课《河中石兽》教案

人教版(2016部编)语文七年级下册第24课《河中石兽》教案
不过,我也注意到在实践活动环节,部分学生在小组讨论时还不够积极,可能是因为他们对某些文化现象的了解不够深入,导致参与度不高。在今后的教学中,我需要更多地引导学生去关注和了解我们的传统文化,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此外,学生在小组讨论中的成果分享让我看到了他们的思考过程,但我也发现有些学生的表达能力和逻辑思维还有待提高。在接下来的课程中,我会更多地给予他们表达的机会,并针对这些方面进行专门的训练。
(二)新课讲授(用时10分钟)
1.理论介绍:首先,我们要了解《河中石兽》的基本内容。这是一篇描写河中石兽故事的文章,它反映了传统文化在历史长河中的变迁。这篇文章的重要性在于它让我们看到了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
2.案例分析:接下来,我们来看课文中的具体描写。通过分析石兽的形象和修辞手法的运用,我们可以理解作者如何通过石兽表达对传统文化的关注。
3.重点难点解析:在讲授过程中,我会特别强调对比和排比这两个修辞手法。对于难点部分,我会通过课文的例句和生活中的比喻来帮助大家理解。
(三)实践活动(用时10分钟)
1.分组讨论:学生们将分成若干小组,每组讨论一个与石兽相关的文化现象或问题。
2.实验操作:为了加深理解,我们将进行一次小型的“文化寻宝”活动,让学生们收集和分享自己了解的传统文化元素。
c.创作能力的培养:教师应提供写作指导,让学生尝试运用所学的修辞手法进行创作,如写一段描述家乡传统节日的文字,同时给予及时的反馈和指导。
四、教学流程
(一)导入新课(用时5分钟)
同学们,今天我们将要学习的是《河中石兽》这一章节。在开始之前,我想先问大家一个问题:“你们在日常生活中是否注意过一些被遗忘的文化符号?”比如,家乡的一座老建筑,或是一段传统的民间故事。这个问题与我们将要学习的内容密切相关。通过这个问题,我希望能够引起大家的兴趣和好奇心,让我们一同探索《河中石兽》中所蕴含的传统文化奥秘。

人教版初中七年级下课堂同步教学设计《24河中石兽》

人教版初中七年级下课堂同步教学设计《24河中石兽》

人教版初中七年级下课堂同步教学设计《24 河中石兽》一. 教材分析《24 河中石兽》是人教版初中七年级下的课文,选自《阅微草堂笔记》。

本文记叙了纪昀在献县看到的关于河中石兽的一则故事,并通过对石兽的描述,揭示了事物发展的规律。

文章寓意深刻,对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理解能力有重要作用。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学习本课之前,已经掌握了基本的语文知识,具备一定的阅读理解能力和思考能力。

但对于文言文的理解,特别是文言文中的一些特殊用法,如通假字、一词多义等,可能还较为陌生。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注重对文言文的解读,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能够正确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大意,掌握文言文中的一些特殊用法。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的方式,提高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热爱科学,追求真理的精神品质。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文言文的解读。

2.难点:课文中的通假字、一词多义等特殊用法的理解。

五. 教学方法1.自主学习法:鼓励学生独立思考,自主学习,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2.合作探究法:引导学生分组讨论,共同探究课文内容,培养团队协作精神。

3.案例分析法:通过分析课文中的实例,使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内容。

六. 教学准备1.课文音频:为学生提供正确的课文朗读音频,帮助学生把握课文节奏。

2.课文翻译:准备课文的白话文翻译,方便学生对照理解。

3.教学课件:制作精美的教学课件,辅助教学。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课件展示河中石兽的图片,引导学生关注石兽的特点,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2.呈现(10分钟)播放课文朗读音频,让学生跟随音频朗读课文。

随后展示课文白话文翻译,帮助学生对照理解。

3.操练(15分钟)学生分组讨论,共同探究课文内容。

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疑问。

4.巩固(10分钟)教师提问,检查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学生回答问题,巩固所学知识。

人教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下册《河中石兽》教案

人教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下册《河中石兽》教案
人教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下册《河中石兽》教案
一、教学内容
人教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下册《河中石兽》教案,本节课主要围绕第四单元“古迹探幽”主题展开,选取《河中石兽》一文进行深入学习。教学内容包括:
1.文章朗读与生字词学习:正确朗读课文,掌握生字词,如“沧桑”、“侵蚀”、“摩挲”等。
2.篇章分析:理解文章的结构,分析文章的起承转合,体会作者以小见大的写作手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3.提升学生的审美情趣:品味文章语言美,培养学生对文学作品的鉴赏能力,激发创造力和想象力。
4.增强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鼓励学生主动探索、合作交流,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5.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通过课堂讨论和写作实践,提高学生的口头和书面表达能力,增强人际沟通技巧。
6.塑造学生的人文关怀:引导学生关注社会、关注生活,培养学生热爱生活、关爱他人的品质。
难点解析:学生可能对修辞手法理解不深,需要教师通过具体实例分析,让学生在实际语境中感受修辞手法的作用。
(4)将所学知识运用到实际写作中,提高写作能力。
难点解析:学生可能难以将所学文章写作手法转化为自己的写作技能,教师应提供针对性的写作指导和练习,帮助学生逐步提高。
四、教学流程
(一)导入新课(用时5分钟)
3.内容理解:把握文章主要内容,了解河中石兽的历史背景,感受作者对古迹的探寻与思考。
4.语言品味:学习作者精炼、生动的语言表达,品味文章中的佳句,如“石兽静卧,仿佛在诉说着千年的故事”等。
5.思想感悟:通过学习课文,引导学生思考古迹背后的历史文化,激发学生对中华传统文化的兴趣。
6.课堂讨论:围绕课文内容,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培养学生合作学习、主动探究的能力。
其次,在引导学生讨论中华传统文化这一主题时,我发现学生们对此兴趣浓厚,但他们的知识储备有限,导致讨论不够深入。因此,我计划在今后的教学中,提前为学生提供一些相关的背景资料,以便他们在讨论时能够有更多的依据和灵感。

25河中石兽教案-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下册

25河中石兽教案-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下册
在实践活动方面,学生们对于分组讨论和实验操作表现出了很大的兴趣。但我也注意到,部分小组在展示成果时,表达不够清晰,逻辑性不强。为了提高学生的表达能力,我打算在下一节课增加一个“成果展示培训”环节,教授学生们如何清晰、有条理地表达自己的观点。
在课程总结环节,虽然学生们对今天所学的知识点有了基本的掌握,但我感觉他们对文章深层含义的理解还不够深入。为了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河中石兽》的象征意义,我计划在下一节课结合历史文化背景,进行更深入的讲解和探讨。
5.培养学生的审美鉴赏能力,通过学习课文,使学生能够感受自然美、艺术美,形成自己的审美观念。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
1.教学重点
-掌握文言文的阅读方法,理解课文大意,把握文章结构。
-学习并运用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等,提升写作能力。
-分析河中石兽的形象、特点及其象征意义,理解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举例:通过分析“石兽瞪目而视,状若欲搏”等句子,掌握拟人修辞的运用及其表达效果。
(二)新课讲授(用时10分钟)
1.理论介绍:首先,我们要了解文言文的基本阅读方法。文言文是我国古代的书面语言,它有着独特的表达方式和韵味。掌握文言文的阅读方法,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古代文化和历史。
-举例:《河中石兽》中的句子结构和用词特点。
2.案例分析:接下来,我们来看课文中具体的案例分析。这个案例展示了修辞手法在文言文中的应用,以及如何通过分析石兽的形象来理解文章的深层含义。4.学习Leabharlann 运用文章中的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等。
5.深入分析河中石兽的形象、特点及其象征意义。
6.探讨作者通过河中石兽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7.课后习题及拓展阅读。
二、核心素养目标
《25河中石兽》核心素养目标: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下册第6单元第24课《河中石兽》教案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下册第6单元第24课《河中石兽》教案
3.重点难点解析:在讲授过程中,我会特别强调生字词的理解和运用,以及课文中的重点句子和修辞手法。对于难点部分,我会通过举例和比较来帮助大家理解。
(三)实践活动(用时10分钟)
1.分组讨论:学生们将分成若干小组,每组讨论一个与石兽相关的实际问题,如石兽的侵蚀过程、保护石兽的措施等。
2.实验操作:为了加深理解,我们将进行一个简单的实验操作,模拟石兽受河水侵蚀的过程,观察其变化。
3.成果展示:每个小组将向全班展示他们的讨论成果和实验操作的结果。
(四)学生小组讨论(用时10分钟)
1.讨论主题:学生将围绕“石兽在历史变迁中的作用和意义”这一主题展开讨论。他们将被鼓励提出自己的观点和想法,并与其他小组成员进行交流。
2.引导与启发:在讨论过程中,我将作为一个引导者,帮助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并解决问题。我会提出一些开放性的问题来启发他们的思考。
五、教学反思
在本次《河中石兽》的教学过程中,我注意到了几个值得思考的问题。首先,学生对文言文的理解和把握程度不尽相同。在讲授过程中,我发现部分学生对古文句式和词汇的掌握相对吃力,这让我意识到在今后的教学中,需要更加注重文言文基础知识的巩固。
其次,关于石兽象征意义的抽象思维,对学生来说是一个挑战。在小组讨论中,虽然学生们积极参与,但部分学生在联系石兽与历史文化方面还存在一定的困难。这提醒我,在类似的教学活动中,应适当增加一些直观的教学手段,如图片、视频等,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联想。
3.成果分享:每个小组将选择一名代表来分享他们的讨论成果。这些成果将被记录在黑板上或投影仪上,以便全班都能看到。
(五)总结回顾(用时5分钟)
今天的学习,我们了解了《河中石兽》的基本情节、生字词、重点句子和修辞手法。通过实践活动和小组讨论,我们加深了对石兽象征意义和历史文化传承的理解。希望大家能够掌握这些知识点,并在日常生活中关注和尊重自然与历史。最后,如果有任何疑问或不明白的地方,请随时向我提问。

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下册第24课《河中石兽》精制教学设计

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下册第24课《河中石兽》精制教学设计

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下册第24课《河中石兽》精制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河中石兽》是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下册的一篇文言文,讲述了作者小时候在家乡的河边玩耍时,发现了一只奇特的石兽,经过观察和思考,作者得出了石兽是由河水冲刷而成的结论。

本文通过讲述这个故事,培养了学生的观察力和想象力,同时也让学生了解到了自然界的奥秘。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学习本文之前,已经掌握了一些文言文的基础知识,如常用的文言虚词、句式等。

但学生对于文言文的理解能力还存在一定的困难,需要通过教师的引导和讲解,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内容。

同时,学生对于自然界的奥秘充满好奇,可以通过本文的学习,激发学生对自然科学的兴趣。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能够正确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的大意,掌握一些常用的文言虚词和句式。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学习等方式,提高学生对文言文的理解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热爱自然科学的情感,激发学生对自然界的奥秘的好奇心。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能够正确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的大意,掌握一些常用的文言虚词和句式。

2.难点:理解课文中的一些比喻和象征意义,以及作者通过故事所传达的道理。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图片、视频等引导学生进入学习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问题驱动法:教师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和讨论,提高学生的理解能力。

3.小组合作学习:学生分组讨论,共同完成学习任务,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

六. 教学准备1.课文朗读录音带2.与课文相关的图片和视频资料3.学生分组名单4.教学PPT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展示与课文相关的图片和视频资料,引导学生进入学习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同时,教师提出问题:“你们在生活中有没有遇到过奇怪的事情,或者是发现过一些特殊的物体?”让学生思考和讨论,为学习课文做铺垫。

2.呈现(10分钟)教师让学生自由朗读课文,并注意生字的读音和词义。

人教版七年级下册(2016部编版)第24课《河中石兽》教案

人教版七年级下册(2016部编版)第24课《河中石兽》教案
5.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通过小组讨论、分享,学会倾听、尊重他人观点,共同探讨问题。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
1.教学重点
-文言文阅读:课文《河中石兽》的文言文阅读,理解故事情节,掌握重点词汇和句式。
-词汇学习:课文中的重点词汇,如“捞”、“寻”、“溯流”、“顺流”等,以及它们的用法和词义。
-句式运用:特殊句式的掌握,如“何以……为”、“不知其……也”,并能在口语和书面表达中正确运用。
二、核心素养目标
1.提升学生文言文阅读能力,培养文学素养,使其能够理解并欣赏古代文学作品。
2.增强学生对传统文化的认识,培养文化自信,激发对民族优秀文化的传承意识。
3.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通过分析课文内容,学会推理、论证,形成批判性思维。
4.提。
首先,对于文言文断句这一难点,虽然我在课堂上进行了详细的讲解和示范,但部分学生在实际操作中仍然感到困难。在今后的教学中,我需要更多地引导学生通过朗读和分组练习来掌握断句技巧,让他们在朗读中感受文言文的节奏和语感。
其次,在讲解古代文化背景和石兽象征意义时,我发现学生们对这些知识的理解还不够深入。这可能是因为他们对古代文化了解有限,导致难以理解石兽在古代文化中的重要地位。为了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这部分内容,我计划在下一节课中增加一些实物图片和案例分析,让学生更直观地感受石兽的文化内涵。
(二)新课讲授(用时10分钟)
1.理论介绍:首先,我们要了解《河中石兽》中讲述的故事及其背后的文化意义。这篇课文通过寻找河中石兽的故事,反映了古代人们的智慧和方法论。
2.案例分析:接下来,我们来看课文中的具体案例。这个案例展示了如何通过推理和实践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
3.重点难点解析:在讲授过程中,我会特别强调课文中的重点词汇和句式,如“捞”、“溯流”等。对于难点部分,我会通过对比现代用语和古代文言文,以及举例说明来帮助大家理解。

部编人教版七年级下册教案:24河中石兽

部编人教版七年级下册教案:24河中石兽
-文学鉴赏能力的培养:学生可能难以把握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及其在文中的作用。
-例:通过对比分析,帮助学生理解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的美感和效果。
-批判性思维的激发:引导学生从河中石兽的经历中提炼出更深层次的人生启示,对学生的思考深度有较高要求。
-例:组织课堂讨论,鼓励学生提出不同的观点,学会从多角度分析问题。
-能够正确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大意,把握文章结构。
-掌握课文中的生词、短语和特殊句式,提高文言文词汇量和阅读水平。
2.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通过分析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学会品味和评价文学作品。
-能够识别并分析课文中的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
-能够运用所学修辞手法进行创作,提高写作能力。
3.增强学生的思辨能力和批判性思维,通过课堂讨论,激发学生对人生哲理的思考。
-修辞手法的学习与应用:重点讲解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在文中的应用,引导学生学会在写作中运用。
-例:举例说明课文中“石兽如铁铸般屹立不动”的比喻如何增强了语言的表现力。
2.教学难点
-文言文阅读技巧:对于七年级学生来说,文言文的阅读理解是一项挑战,需要克服词汇和句式上的障碍。
-例:指导学生如何通过上下文推断词义,理解复杂的句子结构。
3.重点难点解析:在讲授过程中,我会特别强调文言文词汇、句式理解和修辞手法运用这三个重点。对于难点部分,我会通过举例和比较来帮助大家理解。
(三)实践活动(用时10分钟)
1.分组讨论:学生们将分成若干小组,每组讨论一个与课文相关的实际问题,如石兽的经历给我们的启示。
2.实验操作:为了加深理解,我们将进行一个简单的修辞手法运用实验操作。这个操作将演示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在写作中的效果。
关于学生小组讨论环节,我发现学生们在讨论《河中石兽》中的哲理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时,能够提出一些有趣的观点。但在引导和启发学生思考问题时,我发现部分问题可能设置得过于宽泛,导致学生思考方向不明确。今后,我需要在这方面进行调整,提出更具针对性的问题。

人教版七年级下册(2016部编版)《河中石兽》教案

人教版七年级下册(2016部编版)《河中石兽》教案
-探讨石兽从兴起到残败的过程,理解其中蕴含的关于兴衰、荣辱的哲理。
(4)学习并运用文章的写作方法,如借物抒情、对比映衬等。
-分析文章如何通过石兽的兴衰来映衬人事的变迁,以及这种写作手法的运用。
2.教学难点
(1)对文言文句式的理解和运用。
-文言文的特殊句式如宾语前置、定语后置等,需要通过具体的例句来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
人教版七年级下册(2016部编版)《河中石兽》教案
一、教学内容
人教版七年级下册(2016部编版)语文《河中石兽》教案:
1.知识与技能:引导学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掌握生字词,理解课文内容,分析文章的写作方法。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让学生了解古代石兽的制作及其在河道中的作用,培养学生对古典文学的兴趣。
让我感到欣慰的是,学生在小组讨论中能够围绕石兽在现代社会中的价值展开热烈的讨论。他们提出了许多有见地的观点,这表明他们已经能够将所学知识与社会实际相结合。但在讨论过程中,我也发现部分学生在表达自己的观点时不够清晰、有条理。为此,我打算在接下来的课程中,加入一些专门的口语表达和逻辑思维训练。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
1.教学重点
(1)正确理解并掌握课文中生字词的含义和用法。
-例如:“拱”、“庙”、“侵蚀”等词语在文中的具体含义,以及它们在句子中的作用。
(2)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文言文的韵律美。
-引导学生通过朗读感受文言文的节奏和韵律,理解作者的情感表达。
(3)分析课文内容,理解作者通过石兽命运的描写所传达的哲理。
3.成果展示:每个小组将向全班展示他们的讨论成果和制作的作品。
(四)学生小组讨论(用时10分钟)
1.讨论主题:学生将围绕“石兽在现代社会中的价值与应用”这一主题展开讨论。他们将被鼓励提出自己的观点和想法,并与其他小组成员进行交流。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下册语文24《河中石兽》(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下册语文24《河中石兽》(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下册语文24《河中石兽》(第二课时)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河中石兽》是人教部编版七年级下册语文教材中的一篇文章,主要讲述了作者在童年时期听到的一个关于河中石兽的故事,并通过这个故事表达了对童年生活的怀念和对自然的敬畏之情。

文章语言朴实,情节生动,富有童趣,适合初中生阅读。

本文的教学目标是让学生理解文章内容,体会作者情感,提高朗读和表达能力。

二. 学情分析七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阅读理解能力和表达能力,但部分学生可能对文中的一些词语和句式理解不够深入。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针对不同学生的学习需求进行引导和帮助。

三. 教学目标1.能够正确地朗读课文,理解文章大意。

2.能够分析文章结构,把握作者的写作思路。

3.能够体会文章中的情感,理解作者对童年生活和自然的敬畏之情。

4.能够运用课文中的词语和句式进行表达,提高写作能力。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情感。

2.难点:分析文章结构,把握作者的写作思路。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设置情境,让学生身临其境,更好地理解课文内容。

2.情感教学法:引导学生感受作者的情感,培养学生的共情能力。

3.讨论法: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讨论,培养学生的表达和思考能力。

六. 教学准备1.课文朗读录音:用于课堂导入和巩固环节。

2.相关图片:用于展示课文中所描述的场景,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

3.课文解析:用于教师讲解和引导学生思考。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播放课文朗读录音,让学生跟随录音朗读课文。

结束后,教师简要介绍课文内容,引导学生进入学习状态。

2.呈现(10分钟)展示课文中所描述的场景图片,让学生直观地感受课文内容。

教师引导学生描述图片中的场景,并简单谈论自己对这些场景的感受。

3.操练(15分钟)教师带领学生分析课文结构,引导学生掌握作者的写作思路。

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可以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和讨论。

例如:“课文分为几个部分?每个部分主要讲述了什么内容?”4.巩固(10分钟)学生分角色朗读课文,注意语气、表情和动作的把握。

人教版(2016版)语文七年级下册第6单元第24课《河中石兽》教案

人教版(2016版)语文七年级下册第6单元第24课《河中石兽》教案
五、教学反思
在本次《河中石兽》的教学过程中,我注意到了几个值得反思的地方。首先,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程度比我预想的要深,他们能够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的方式,发现课文中的一些细节和深刻的含义。这让我意识到,在今后的教学中,我应该更加信任学生的能力,给予他们更多的自主学习空间。
其次,关于写作手法的讲解,我发现学生在理解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时,还是有一定难度的。在今后的教学中,我需要更加耐心地引导他们,通过丰富的实例和练习,帮助他们更好地掌握这些写作技巧。
2.培养审美鉴赏能力:引导学生从课文中发现美、感受美,学会欣赏自然景观的神奇与和谐,提高审美品位。
3.发展思维品质:培养学生独立思考、批判性思维和创造性思维,通过对课文内容的分析,提升逻辑思维和推理能力。
4.增强语言表达能力:通过课堂讨论、分享感悟,锻炼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提高语言组织和运用能力。
5.培养自主学习与合作探究能力:鼓励学生主动探索、合作交流,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提升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
1.教学重点
(1)课文朗读与理解: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主要内容,把握石兽的形象特点。
举例:学生需掌握课文中的关键词语、句子,如“栩栩如生”、“形态各异”等,并能用这些词语描述石兽的特点。
(2)写作手法学习:学习作者观察和描绘石兽的方法,运用到自己的写作中。
举例:分析课文中的句子,如“石兽在河中翻滚、嬉戏,仿佛具有生命一般”,学会运用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进行写作。
另外,情感体验环节,虽然大多数学生能够体会到作者对自然景观的赞美之情,但仍有一些学生对此感悟不深。在今后的教学中,我会尝试通过更多样的教学手段,如视频、图片等,让学生更直观地感受自然之美,激发他们的情感共鸣。

七年级语文下册《河中石兽》教案、教学设计

七年级语文下册《河中石兽》教案、教学设计
4.设计丰富的课堂活动,如朗读、表演等,让学生在实践中感受文言文的韵味,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学习《河中石兽》,培养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尊重和热爱,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
2.引导学生从故事中体会勇敢、智慧、团结等品质,培养学生的道德情操。
3.培养学生面对困难时,勇于探索、积极进取的精神风貌。
2.针对课文中的重点词语、句式进行讲解,如“依稀”、“仿佛”、“无端”等,结合语境让学生理解其意义。
3.分析课文的结构,讲解文章的起承转合,帮助学生理解文章的脉络。
4.讲解课文中的文化背景,如石兽的象征意义、古代的信仰等,拓展学生的文化知识。
(三)学生小组讨论
1.教师提出讨论话题:“《河中石兽》中石兽与河流的关系象征着什么?”
1.教师以一则关于河流与石头的寓言故事引起学生的兴趣,让学生思考故事中的寓意。
2.通过展示河中石兽的图片,引发学生对石兽与河流关系的思考,进而引入课文《河中石兽》的学习。
3.提问:“你们认为河流与石兽之间有什么联系?”让学生展开想象,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讲授新知
1.教师带领学生朗读课文,让学生感受文言文的韵律美,同时注意纠正学生的发音。
c.拍摄一段关于石兽与河流主题的微电影,展示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和感悟。
4.作业评价: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教师应给予针对性的评价和指导,关注学生的进步,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a.对基础作业,重点关注学生的正确性和熟练程度。
b.对提高作业,着重评价学生的思考深度和拓展能力。
c.对创新作业,鼓励学生的创新精神,关注创作过程中的合作与交流。
a.利用多媒体展示课文内容,结合图片、音频等辅助手段,帮助学生形象地理解词语和句式。

人教版部编版七年级下册语文-《河中石兽》教案

人教版部编版七年级下册语文-《河中石兽》教案

人教版部编版七年级下册语文-《河中石兽》教案一. 教材分析《河中石兽》是人教版部编版七年级下册语文的一篇课文,主要讲述了一块巨石在河水冲刷下逐渐变成一只石兽的过程,从而揭示了事物发展的规律和自然界的神奇力量。

课文语言简洁、生动,富有诗意,易于学生理解。

通过对这篇课文的学习,学生可以了解到自然界的奥秘,增强对自然界的敬畏之心,并培养自己的想象力。

二. 学情分析七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阅读理解和表达能力,对自然现象有一定的认识。

但部分学生可能对课文中所描述的石兽形成过程的理解存在困难,需要教师在教学中进行引导和讲解。

此外,学生对自然界中的神奇现象可能感兴趣,教师可以抓住这一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能够正确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大意,把握石兽形成的过程;能够分析课文中的关键词语和句子,体会作者的表达技巧。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讨论的方式,提高阅读理解和表达能力;学会从不同角度去观察和思考问题,培养想象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自然界的敬畏之心,激发对自然现象的好奇心和探索精神。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课文的理解和石兽形成过程的分析。

2.难点:对课文中所涉及的自然科学知识的掌握。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图片、音频等多媒体手段,为学生营造一个生动的学习氛围,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问题驱动法:教师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和讨论,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和表达能力。

3.合作学习法:学生分组讨论,培养团队协作能力和沟通能力。

六. 教学准备1.课文朗读音频2.与课文相关的石兽图片3.教学PPT4.学习任务单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石兽的图片引导学生谈论自己对石兽的认识,从而引出课文《河中石兽》。

2.呈现(10分钟)教师朗读课文,学生跟读,确保学生对课文内容有一个初步的了解。

随后,教师通过PPT展示课文中的关键词语和句子,引导学生关注。

3.操练(10分钟)学生自主学习课文,理解石兽形成的过程。

人教版七年级下册语文第24课《河中石兽》教案

人教版七年级下册语文第24课《河中石兽》教案

人教版七年级下册语文第24课《河中石兽》教案教学目标:1.了解传统文化中关于石兽的知识;2.通过阅读理解,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3.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分析问题的能力;4.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团队合作能力。

教学重点:1.理解并掌握课文中的重点词汇、短语、句型;2.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

教学难点:1.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和分析问题的能力;2.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团队合作能力。

教学准备:教学课件、多媒体设备、课文课后习题。

教学过程:Step 1:导入1.通过展示一张石兽的图片介绍本课的主题,并问学生是否了解石兽的由来和传说。

2.组织学生议论、思考石兽的起源和作用,引导学生思考问题并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Step 2:阅读理解1.分组合作学习,每个小组阅读课文《河中石兽》。

2.学生根据课文内容回答一些课后习题,如填空、选择等。

3.各小组派一名代表上台讲解答案,并展示课堂讨论结果。

Step 3:课文分析1.学生自己阅读课文,从课文中找出蕴含的哲理,并进行讨论。

2.老师根据学生的讨论结果,引导学生深入思考,分析石兽的象征意义,并引导学生回答相关问题。

Step 4:学习语言点1.分析课文中的重点词汇、短语、句型,并进行操练。

2.通过学习课文中的语言点,提高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

Step 5:巩固与拓展1.设计小组活动,让学生结合课文内容创作一篇短文,表达对石兽的理解和审美情感。

2.学生完成小组活动后,由小组代表进行展示,并进行集体评价。

Step 6:作业布置1.布置课后习题,巩固课堂学习内容。

2.要求学生预习下一课内容,以便下课时更好地进行教学。

Step 7:课堂总结1.对本课的课文内容和学习内容进行总结,强调课文的重要性和学习的方法。

2.激励学生保持学习的热情和积极性,鼓励学生自主学习和思考。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河中石兽教案(人教版七年级下册)
【导学目标】
1.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

2.积累文言词汇,并能背诵课文。

3.理解“实践出真知”的生活道理。

【课时计划】2课时
教法指导:
1.自主学习让学生围绕“自学互研”中的知识点进行自主学习。

(1)学生带着导学目标,认真阅读课文及相关参考资料,捕捉课文中的关键段落、句子、词语,尽量独立完成步骤二中的思考题,准备展示交流。

(2)记录疑难问题,将自主学习没有解决的问题记录下来,用于合作探究时解决。

2.合作学习
(1)每个小组派1~2名代表展示步骤二中的答案,同小组内其他成员在小组长的统一安排下合作完成步骤三中的思考题。

(2)同桌之间互相讨论,有分歧不能达成一致的,小组讨论;小组内不能达成一致的,组长记录下来,以备全班讨论时交流。

(3)全班讨论时,教师不能一下子给出答案,在学生思维的火花充分碰撞后,再点拨引导,达到启发思维的目的。

情景导入生成问题
“事不目见耳闻,而臆断其有无,可乎?”这是苏轼游石钟山后的感慨。

他在前人李渤经过实地考察却得出错误结论时,给我们敲响了警钟:事情不亲眼看亲耳听,却凭主观想象去判断它的有无,可以吗?今天将要学习的《河中石兽》一文,同样给我们带来深深的思考。

自学互研生成新知
步骤一知识梳理夯实基础
1.生难字词
(1)字音
圮(pǐ)募(mù)棹(zhào)杮
(fèi )
湮(yān) 啮(niè) 溯(sù) 欤(yú)
(2)词义
一寺临河干(靠近) 山门圮于河(倒塌) 阅十余岁(经过,过了)
尔辈不能究物理(事物的规律、道理) 众服为确论(精当确切的言论)
可据理臆断欤(主观地判断) 求石兽于水中(寻找) 如是再啮(这样)
竟不可得(终于,到底) 但知其一(只)
盖石性坚重(表议论的发语词,无实义) 尔辈不能究物理(你们)
以为顺流下矣(认为) 然则天下之事(既然这样,那么)
(3)通假字
曳铁钯(“钯”同“耙”,平整土地用的家具)
不亦颠乎(“颠”同“癫”,疯狂)
(4)古今异义
一寺临河干(古义:水边,河岸;今义:一为与“湿”相对,二为做)
尔辈不能究物理(古义:指客观事物的道理,规律;今义:一门学科)
盖石性坚重(古义:发语词;今义:遮住或有遮蔽作用的器物)
(5)一词多义
之闻之笑曰(代词,代指到下游寻石兽十余里这件事)
岂能为暴涨携之去(代词,代石兽)
一老河兵闻之(代词,代讲学家的议论)
其反激之力(助词,相当于“的”)
为岂能为暴涨携之去(介词,被)
众服为确论(动词,认为)
必于石下迎水处啮沙为坎穴(动词,成为)
如如是再啮(副词,像)
如其言(介词,按照)
学法指导:
词语的作用分析法
词语的作用一般有:
1.精确性作用。

指词语在词类选取、概念表达上的准确、恰当(主要指动词、形容词),在表意上的精确、严密(主要指修饰、限制、补充性词语)。

2.形象性作用。

指词语在写人、叙事、绘景中具有鲜明、具体、生动传神等作用,一般都会采用修辞或者一些动词来体现。

3.情感性作用。

指词语表达喜好、热爱、赞美、颂扬或厌恶、贬损、批判、扬弃等思想倾向、感情色彩的作用。

注意把握词语的比喻义、引申义和双关义。

4.结构性作用。

指词语在全篇(或某段)中的地位以及照应、过渡、伏笔、设置悬念、激发读者兴趣、推动情节发展、总领下文等方面的作用。

(6)重点句子翻译
①棹数小舟,曳铁钯,寻十余里,无迹。

【交流点拨】摇着几只小船,拉着铁耙,寻找了十多里没找到(它的)踪迹。

②是非木杮,岂能为暴涨携之去?
【交流点拨】这不是木片,怎么能被洪水冲走呢?
③如其言,果得于数里外。

【交流点拨】像老河兵所说的那样,果然在几里外的上游处找到了石兽。

④然则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据理臆断欤?
【交流点拨】那么天下的事,只知一方面,不知另一方面的例子很多,可以根据(一个方面的)道理就主观臆断吗?
2.作者名片
纪昀(1724~1805),字晓岚,晚年自号白云,清代学者、文学家,乾隆年间进士,直隶献县(今河北省献县)人。

学识渊博,曾任翰林院编修、侍读学士。

著有《阅微草堂笔记》等。

他主编的《四库全书》被称为文化史上的“万里长城”,对保存中国文化有很大贡献。

本文选自《阅微草堂笔》,是纪昀晚年所作的一部文言笔记小说,以妖怪鬼狐为主,但于人事异闻、名物典故等也有记述,内容相当广泛。

步骤二整体感知走进文本
1.朗读课文
(1)自由朗读课文,注意读音和朗读节奏。

(2)听范读录音,并提示朗读节奏。

2.疏通文意
(1)译文
沧州南面有一座寺庙靠近河岸,庙门倒塌在了河中,两只石兽一起沉没于此。

经过十多年,僧人们募集金钱重修(寺庙),在河中寻找石兽,最后没找到。

(僧人们)认为石兽顺着水流流到下游了,于是划着几只小船,拖着铁钯,(向下游)寻找了十多里,没有找到(石兽)踪迹。

一位讲学家在寺庙里教书,听说了这件事笑着说:“你们这些人不能推究事物的道理,这(石兽)不是木片,怎么能被暴涨的洪水带走呢?石头的性质坚硬沉重,泥沙的性质松软浮动,石兽埋没在沙上,越沉越深罢了。

顺着河流寻找石兽,不
是疯狂(的做法)吗?”大家信服地认为(这话)是精当确切的言论。

一位老河兵听了讲学家的观点,又笑着说:“凡是落入河中的石头,都应当在河的上游寻找它。

正因为石头的性质坚硬沉重,沙的性质松软轻浮,水流不能冲走石头,水流反冲的力量,一定在石头下面迎水的地方侵蚀沙子形成坑洞。

越激越深,(当坑洞延伸)到石头的一半时,石头必定倾倒在坑洞中。

如果像这样再冲刷,石头又会再次转动。

像这样不停地转动,于是反而逆流朝相反方向到上游去了。

到河的下游寻找石兽,固然疯狂;在石兽沉没的地方寻找它们,不是更疯狂吗?”依照他的话(去寻找),果然在(上游)几里外寻找到了石兽。

既然这样那么天下的事,只知道表面现象,不知道根本道理的情况有很多,难道可以根据某个道理就主观判断吗?
(2)文章讲了一个什么故事?
【交流点拨】讲的是一个庙门口的石兽,倒塌到河里,十几年后,人们找石兽的事。

(3)故事是如何发展变化的,课文可以分几个层次?请概括各层大意。

【交流点拨】可分三层:
第一层(1段):交代石兽沉落河中的地点和寺僧到下游寻找未果。

第二层(2段):讲学家认为石头埋在沙里只能越埋越深。

第三层(3段):老河兵讲解应当去上游找的理由,按照他的话果然找到石兽。

步骤三精读课文深层探究
1.故事中几位人物各自提出的寻找河中石兽的道理和方法是什么?为什么只有老河兵的方法是对的?
可以借助多媒体手段,形象直观的演示石兽落入河中的三种情景,借助动态模拟场景帮助学生理解文章中三类人物寻找石兽的方法的相关语句的意思。

【交流点拨】(1)寺僧以为石兽被水冲到下游去了,划小船,拖着铁钯,寻找了十多里,没有找着。

他只考虑了流水,没有考虑石兽、泥沙的关系。

(2)讲学家认为石头坚硬沉重,沙子松散,石头埋没在沙里一定会渐渐地沉下去,越来越深,只能就地挖下去找。

他考虑了石兽和泥沙的关系,忽略了流水。

(3)老河兵认为石头坚硬沉重,沙子松散,水不能冲走石头,水的反冲力一定会在石头下面迎水的地方,侵蚀沙成为洞穴,渐渐地越冲越深,深到石头一半的时候,石头就会倒在这个洞穴中。

像这样再冲,石头再转,一直转不停止,石头就反而逆流而上。

所以应该到上游去找。

既有理论又有实践,把握了三者的性质及相互关系。

所以他的方法是对的。

2.通过寻石兽的故事,比较三类人物各自的性格特征。

【交流点拨】寺僧:毅力坚定而经验不足。

讲学家:一知半解而好为人师,自视清高而骄傲自满,轻视他人。

老河兵:有实际经验,并能够通过理论与实践结合对事物做出准确判断。

3.这个故事说明了一个什么道理?
【交流点拨】许多自然现象的发生往往有着复杂的原因,我们不能仅仅根据自己的一知半解作出推想,而要根据实践情况作出判断。

步骤四总结课文拓展延伸
1.课外阅读纪昀《阅微草堂笔记》,进一步了解纪昀其人其文。

2.阅读以下小故事,领略纪晓岚的过人智慧。

纪晓岚年仅30多岁的时候,只是个编修。

主人家请他为高寿老母亲写贺词,已是特别看得起他。

当纪晓岚写完第一句时,四座皆惊。

至四句书毕,众人皆呼“高人”!诗云:这个婆娘不是人,九天仙女下凡尘。

生个儿子去做贼,偷得蟠桃寿母亲。

3.搜集有关勇于实践的名人名言。

【交流点拨】百闻不如一见。

——班固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

——陆游
一切真知都是从直接经验发源的。

——毛泽东
力行而后知之真。

——王夫之
有知识的人不实践,等于一只蜜蜂不酿蜜。

——萨迪经验是永久的老师。

——歌德
实践是思想的真理。

——车尔尼雪夫斯基
板书设计
寺僧——求之下流——无迹
讲学家——求之地中——失败
老河兵——求之上游——成功侯晓旭。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