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河中石兽教案-河中石兽简洁板书
部编人教版语文七年级下册第24课《河中石兽》教学设计
部编人教版语文七年级下册第24课《河中石兽》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河中石兽》是人教版语文七年级下册的一篇文言文,讲述了明朝时期,一位名叫张僧繇的画家,在一次庙会上,应一位老人之邀,画了一幅河中石兽的画像,结果引起了一场辨别真伪的风波。
这篇课文旨在让学生了解文言文的特点,培养阅读文言文的能力,同时领悟文章所表达的道理。
二. 学情分析七年级的学生已有一定的文言文阅读基础,但对于这篇课文中所涉及的古代文化知识,如庙会、画家、画像等,可能较为陌生。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帮助学生建立起古代文化知识的桥梁,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能够正确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的大意,掌握文言文中的一些常用词语和句式。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提高学生阅读文言文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领悟课文所表达的道理,培养学生的品德素质。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正确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大意。
2.难点:掌握文言文中的一些常用词语和句式,理解课文所表达的道理。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图片、视频等媒体手段,为学生营造一个古代文化的氛围,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
2.问题驱动法:教师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3.合作探讨法:学生分组讨论,共同解决问题,提高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
六. 教学准备1.课件:制作与课文内容相关的课件,包括图片、视频等。
2.参考资料:为学生准备一些关于古代文化的参考资料,以便学生在课堂上更好地理解课文。
3.课文翻译:为学生准备课文的现代文翻译,方便学生查阅。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展示一幅河中石兽的图片,引导学生思考:“你们认为这幅画中的石兽是真的吗?为什么?”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呈现(10分钟)教师播放课文朗读音频,让学生跟读,感受文言文的韵律。
然后,教师为学生提供课文现代文翻译,让学生对照翻译,理解课文大意。
3.操练(15分钟)教师提出几个关于课文的问题,如:“张僧繇是如何画出河中石兽的?”,“为什么会引起一场辨别真伪的风波?”等问题,引导学生思考。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下册第六单元第24课《河中石兽》教案
(五)总结回顾(用时5分钟)
今天的学习,我们了解了《河中石兽》的基本内容、文章主题和修辞手法的运用。同时,我们也通过实践活动和小组讨论加深了对文章的理解。我希望大家能够掌握这些知识点,并在日常写作中灵活运用修辞手法。最后,如果有任何疑问或不明白的地方,请随时向我提问。
五、教学反思
今天在教授《河中石兽》这一课时,我尝试了多种教学方法和活动,希望学生们能够更好地理解和感受文章的深层含义。课后,我对整个教学过程进行了反思,有以下几点感悟:
课堂上,我发现学生们对生字词的学习较为吃力,尤其是将它们运用到具体的语境中。在今后的教学中,我需要更加注重学生对字词的实际运用能力,通过设计更多有针对性的练习,帮助他们熟练掌握。
(二)新课讲授(用时10分钟)
1.理论介绍:首先,我们要了解《河中石兽》的基本内容。这是一篇描写河中石兽的文章,通过石兽的变迁反映了历史的沧桑。这篇文章不仅是文学作品,也是历史的见证,体现了作者对传统文化的尊重和热爱。
-介绍生字词:沉、淀、刷、喧、颠、逝,解释它们在文中的意义。
2.案例分析:接下来,我们来看文章中对石兽的具体描述。这个案例展示了作者如何通过细腻的描绘,让石兽仿佛有了生命,以及这样的描写如何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历史与文化。
四、教学流程
(一)导入新课(用时5分钟)
同学们,今天我们将要学习的是《河中石兽》这一章节。在开始之前,我想先问大家一个问题:“你们在日常生活中是否遇到过一些古老的物品,它们背后有着怎样的故事?”这个问题与我们将要学习的内容密切相关。通过这个问题,我希望能够引起大家的兴趣和好奇心,让我们一同探索石兽背后的历史与文化的奥秘。
【部编版】七年级下册语文:第24课《河中石兽》教案
【部编版】七年级下册语文:第24课《河中石兽》教案一. 教材分析《河中石兽》是部编版七年级下册语文教材中的一篇古文,讲述了古代学者在研究河中石兽的过程中,不断探索、实践,最终得出正确结论的故事。
本文通过石兽的变迁,揭示了事物发展的规律,教育人们要认识和把握事物的本质,不断探求真理。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学习本文之前,已经接触过一些古文,对古文的基本阅读方法有所了解。
但七年级学生的古文阅读能力仍有限,对于文中的词语、句式、语法等方面需要加以引导和解释。
此外,学生对于事物发展规律的认识和把握还有待提高。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能够正确朗读、翻译和理解课文;掌握文中的重点词语和句式;了解石兽变迁的历史背景。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提高古文阅读能力;学会从事物变化中认识和把握规律。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热爱科学、勇于探究的精神;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石兽变迁规律的把握。
2.难点:文中的重点词语和句式的理解。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图片、音频等资料,为学生营造生动的学习情境,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
2.自主学习法:鼓励学生自主阅读、思考,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3.合作探讨法: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共同解决问题,提高学生的合作能力。
六. 教学准备1.课件:制作与课文内容相关的PPT,辅助教学。
2.参考资料:为学生提供关于石兽变迁的背景资料,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图片和音频资料,介绍石兽的变迁过程,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提问:“你们听说过石兽吗?石兽有什么特点?”2.呈现(10分钟)学生自主阅读课文,教师巡视指导,解答学生的疑问。
要求学生理解课文内容,掌握石兽的变迁过程。
3.操练(10分钟)学生分角色朗读课文,注意语气、节奏的把握。
教师点评,指导学生改进朗读技巧。
4.巩固(10分钟)教师提出问题,引导学生回顾课文内容,巩固所学知识。
人教新课标语文七年级下册第24课《河中石兽》教案
二、核心素养目标
本节课旨在培养学生的以下核心素养:
1.提升学生对文言文阅读的兴趣,增强语文学科素养,提高文化自信。
2.培养学生准确理解课文内容,把握文章主旨,提高思维品质。
3.深化学生对修辞手法及其作用的认识,提高审美鉴赏能力。
4.增强学生对传统文化符号的理解,培养家国情怀和社会责任感。
3.成果展示:每个小组将向全班展示他们的讨论成果和修辞练习的作品。
(四)学生小组讨论(用时10分钟)
1.讨论主题:学生将围绕“石兽在古代文化中的应用”这一主题展开讨论。他们将被鼓励提出自己的观点和想法,并与其他小组成员进行交流。
2.引导与启发:在讨论过程中,我将作为引导者,帮助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并解决问题。我会提出一些开放性的问题来启发他们的思考。
-修辞手法运用:学生可能难以把握修辞手法在具体语境中的运用,需要通过实例分析,引导学生体会修辞的妙处。
-文化背景理解:学生对石兽等传统文化符号的理解可能不够深入,需要教师提供丰富的背景资料,帮助学生构建知识框架。
-阅读理解迁移:如何将课内学到的文言文阅读策略迁移到课外,提高学生的自主阅读能力。
举例:
-在讲解句式结构时,以“石兽,河中物也”为例,解释“也”字在句中的用法,表示判断或强调。
-针对修辞手法的难点,通过分析“石兽怒目而视”中的拟人手法,让学生理解其如何赋予石兽以人的情感,增强表达效果。
-在文化背景的理解上,教师可提供有关石兽在古代建筑、雕刻中的运用实例,让学生感受到石兽在传统文化中的地位和意义。
四、教学流程
(一)导入新课(用时5分钟)
同学们,今天我们将要学习的是《河中石兽》这一章节。在开始之前,我想先问大家一个问题:“你们在日常生活中有没有注意到一些古老的建筑或雕塑中的石兽形象?”这个问题与我们将要学习的内容密切相关。通过这个问题,我希望能够引起大家的兴趣和好奇心,让我们一同探索石兽在古代文化中的奥秘。
2024年《河中石兽》教案设计
2024年《河中石兽》教案设计第一章:教案概述1.1 教学目标理解《河中石兽》的背景和作者。
掌握文本的基本内容和结构。
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和批判性思维能力。
1.2 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文本内容的理解和分析。
难点:对作者观点的解读和批判性思维的培养。
1.3 教学方法讲授法:介绍背景知识和作者。
阅读分析法:引导学生分析文本内容。
讨论法:激发学生对作者观点的思考和讨论。
1.4 教学准备课文文本《河中石兽》。
相关背景资料和作者介绍。
教学设施:黑板、投影仪等。
第二章:作者和背景介绍2.1 简介作者介绍作者的生平、思想和文学成就。
强调作者在文学史上的重要地位。
2.2 介绍文本背景讲述《河中石兽》创作的历史背景。
分析文本与当时社会环境的关联。
2.3 课文朗读全文朗读《河中石兽》。
引导学生关注课文的语言特色和表达方式。
第三章:文本内容分析3.1 分析课文结构讲解课文的整体结构和段落划分。
引导学生理解各个段落的主题和逻辑关系。
3.2 解读重要词汇和句子解释文中出现的生僻词汇和难懂句子。
分析词汇和句子对文本意义的影响。
3.3 深入分析主题和观点引导学生思考文本的主题和作者的观点。
分析文本中的象征意义和隐喻表达。
第四章:作者观点的解读与批判性思维培养4.1 解读作者观点引导学生分析和解读作者的观点。
鼓励学生提出自己的看法和理解。
4.2 培养批判性思维鼓励学生对作者观点提出质疑和批判。
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思考和分析问题。
4.3 小组讨论将学生分成小组,进行讨论和交流。
鼓励学生分享自己的观点和思考。
回顾本节课的教学内容和重点。
强调学生的学习成果和进步。
5.2 布置作业布置相关的阅读和写作作业,巩固所学内容。
提供相关的学习资源,供学生自主学习。
5.3 拓展学习鼓励学生进行相关的课外阅读和研究。
推荐学生参加相关的学术讨论和文学活动。
第六章:课文解析与文本解读6.1 细读课文引导学生对课文进行逐段细读,深入理解文本细节。
分析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和表达技巧。
2024年《河中石兽》教学教案
2024年《河中石兽》教学教案第一章:教学目标与内容1.1 教学目标了解《河中石兽》的文化背景和作者简介。
掌握生词和重点词语的意思及用法。
能够正确朗读和背诵课文。
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和寓意。
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思考能力。
1.2 教学内容课文《河中石兽》的阅读与理解。
分析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和语言特点。
探讨课文所传达的道德观念和文化价值。
第二章:教学重点与难点2.1 教学重点课文的理解和分析。
生词和重点词语的掌握。
文学鉴赏能力的培养。
思考和讨论能力的提升。
2.2 教学难点理解课文中的隐喻和象征意义。
分析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和语言特点。
探讨课文所传达的道德观念和文化价值。
第三章:教学方法与手段3.1 教学方法讲授法:讲解课文背景、作者简介和生词。
阅读法:引导学生阅读课文,理解内容和寓意。
讨论法:分组讨论,鼓励学生提出问题和观点。
实践法:让学生朗读和背诵课文,增强语感。
3.2 教学手段投影仪:展示课文和相关图片,增加直观性。
音频设备:播放课文朗读,帮助学生理解课文。
网络资源:提供相关文学网站和资料,拓展学生的知识面。
第四章:教学步骤与时间安排4.1 教学步骤第一步:导入和背景介绍(5分钟)第二步:课文阅读与理解(15分钟)第三步:分析与讨论(15分钟)第四步:总结与作业布置(5分钟)4.2 时间安排课时:共45分钟第五章:教学评价与反馈5.1 教学评价学生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讨论和回答问题时的积极性。
学生作业完成情况:评估学生的作业质量和完成时间。
学生考试表现:通过考试检验学生的掌握程度。
5.2 反馈与调整根据学生的表现和反馈,及时调整教学方法和节奏。
针对学生的弱点,进行有针对性的辅导和指导。
第六章:教学活动设计与实践6.1 教学活动设计活动一:课前准备,让学生收集有关石兽的图片或故事,进行分享。
活动二:角色扮演,学生分组扮演文中的角色,进行情景再现。
活动三:石兽绘画,学生根据课文描述,绘制石兽的形象。
活动四:课后作业,让学生写一篇关于石兽的寓言故事。
部编版七年级下册第24课《河中石兽》教案
(一)导入新课(用时5分钟)
同学们,今天我们将要学习的是《河中石兽》这一章节。在开始之前,我想先问大家一个问题:“你们在日常生活中是否注意过一些古老的物品或建筑?”(举例说明)这些问题与我们将要学习的内容密切相关。通过这个问题,我希望能够引起大家的兴趣和好奇心,让我们一同探索河中石兽所蕴含的历史文化奥秘。
举例解释:
-在阅读理解方面,重点讲解文章中“石兽在河中沉浮,仿佛诉说着千年的故事”一句,引导学生理解作者如何通过石兽表达对历史的感慨和对生命的思考。
-在语言表达方面,强调词语“沧桑”、“斑驳”的用法,让学生通过造句等方式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行实际运用。
-在写作技巧方面,以文章中的景物描写为例,讲解如何通过具体的描绘来表现情感,指导学生在写作时运用。
二、核心素养目标
1.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通过学习《河中石兽》,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提高文学鉴赏水平,丰富文化底蕴。
2.增强思辨能力:引导学生分析课文内容,学会从不同角度看待问题,培养批判性思维和创新意识。
3.培养审美情趣: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感受文章的韵律美和意境美,提升审美素养,激发对美好事物的追求。
3.重点难点解析:在讲授过程中,我会特别强调文章的写作技巧和历史文化背景这两个重点。对于难点部分,如句子解析和文化内涵,我会通过举例和比较来帮助大家理解。
(三)实践活动(用时10分钟)
1.分组讨论:学生们将分成若干小组,每组讨论一个与河中石兽相关的历史文化问题。
2.实验操作:为了加深理解,我们将进行一个简单的写作练习。这个练习将让学生尝试运用课文中的写作技巧。
4.强化人文关怀:通过了解河中石兽的历史文化背景,激发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尊重和传承意识,增强民族自豪感。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下册语文24《河中石兽》精制教案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下册语文24《河中石兽》精制教案一. 教材分析《河中石兽》是人教部编版七年级下册语文教材中的一篇文言文,通过讲述一只石兽在河流中的经历,揭示了事物发展的规律和人生的哲理。
本文语言简练,寓意深刻,适合中学生阅读。
在学习本文时,学生需要掌握文言文的基本阅读技巧,理解石兽的象征意义,以及文章所表达的人生哲理。
二. 学情分析七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文言文阅读能力,但对于本文中的象征手法和人生哲理的理解可能还存在一定的困难。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引导学生深入文本,理解石兽的象征意义,并通过讨论、思考等方式,帮助学生领悟文章所传达的人生哲理。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能够流畅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大意,掌握文言文的基本阅读技巧;能够分析石兽的象征意义,理解文章所表达的人生哲理。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提高文言文阅读能力,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审美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引导学生领悟文章所传达的人生哲理,培养学生的道德修养和人文素养。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能够流畅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大意,掌握文言文的基本阅读技巧;能够分析石兽的象征意义,理解文章所表达的人生哲理。
2.难点:理解石兽的象征意义,以及文章所传达的人生哲理。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设置相关的情境,让学生更好地投入到课文学习中,提高学习效果。
2.自主学习法:引导学生自主阅读课文,培养学生的独立学习能力。
3.合作探讨法: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共同分析课文内容,提高学生的合作能力。
4.启发式教学法:教师通过提问、引导等方式,激发学生的思考,帮助学生理解课文。
六. 教学准备1.教师准备:熟悉课文内容,了解学生学情,设计相关教学活动。
2.学生准备:预习课文,了解课文大意,查找相关资料。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设置相关的情境,如讲述一个关于石兽的传说,引导学生对石兽产生兴趣,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
人教版(2016部编)语文七年级下册第24课《河中石兽》教案
此外,学生在小组讨论中的成果分享让我看到了他们的思考过程,但我也发现有些学生的表达能力和逻辑思维还有待提高。在接下来的课程中,我会更多地给予他们表达的机会,并针对这些方面进行专门的训练。
(二)新课讲授(用时10分钟)
1.理论介绍:首先,我们要了解《河中石兽》的基本内容。这是一篇描写河中石兽故事的文章,它反映了传统文化在历史长河中的变迁。这篇文章的重要性在于它让我们看到了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
2.案例分析:接下来,我们来看课文中的具体描写。通过分析石兽的形象和修辞手法的运用,我们可以理解作者如何通过石兽表达对传统文化的关注。
3.重点难点解析:在讲授过程中,我会特别强调对比和排比这两个修辞手法。对于难点部分,我会通过课文的例句和生活中的比喻来帮助大家理解。
(三)实践活动(用时10分钟)
1.分组讨论:学生们将分成若干小组,每组讨论一个与石兽相关的文化现象或问题。
2.实验操作:为了加深理解,我们将进行一次小型的“文化寻宝”活动,让学生们收集和分享自己了解的传统文化元素。
c.创作能力的培养:教师应提供写作指导,让学生尝试运用所学的修辞手法进行创作,如写一段描述家乡传统节日的文字,同时给予及时的反馈和指导。
四、教学流程
(一)导入新课(用时5分钟)
同学们,今天我们将要学习的是《河中石兽》这一章节。在开始之前,我想先问大家一个问题:“你们在日常生活中是否注意过一些被遗忘的文化符号?”比如,家乡的一座老建筑,或是一段传统的民间故事。这个问题与我们将要学习的内容密切相关。通过这个问题,我希望能够引起大家的兴趣和好奇心,让我们一同探索《河中石兽》中所蕴含的传统文化奥秘。
2024年《河中石兽》教学教案
2024年《河中石兽》教学教案第一章:教学目标与内容1.1 教学目标1.1.1 理解《河中石兽》的故事情节和人物形象。
1.1.2 掌握文中重要实词和虚词的含义。
1.1.3 领会文中的寓意,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能力。
1.1.4 提高学生的古文阅读能力,增强文化素养。
1.2 教学内容1.2.1 课文朗读与翻译:让学生熟读课文,理解课文的大意。
1.2.2 分析人物形象:讨论石兽的形象特征及其象征意义。
1.2.3 关键词语解释:讲解重要实词和虚词的含义。
1.2.4 寓意探讨:引导学生思考文中的寓意,培养批判性思维。
第二章:教学方法与手段2.1 教学方法2.1.1 讲授法:讲解课文内容,分析人物形象。
2.1.2 讨论法:引导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对石兽寓意的理解。
2.1.3 实践法:让学生通过朗读和翻译实践,提高古文阅读能力。
2.2 教学手段2.2.1 PPT课件:展示课文内容,图文并茂,增强学生对课文的理解。
2.2.2 视频资料:播放相关视频,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背景。
2.2.3 作业与测试:布置相关作业和测试,巩固所学知识。
第三章:教学步骤与时间安排3.1 教学步骤3.1.1 导入新课:简介《河中石兽》的作者和背景,激发学生兴趣。
3.1.2 课文朗读与翻译:让学生朗读课文,讲解重点词语。
3.1.3 分析人物形象:讨论石兽的形象特征及其象征意义。
3.1.4 寓意探讨:引导学生思考文中的寓意,培养批判性思维。
3.1.5 总结与拓展:总结课文内容,提出相关问题,激发学生思考。
3.2 时间安排3.2.1 课文朗读与翻译:2课时3.2.2 分析人物形象:1课时3.2.3 寓意探讨:1课时3.2.4 总结与拓展:0.5课时第四章:教学评价4.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讨论和思考中的表现,评价其课堂参与度。
4.2 作业与测试:评估学生的作业和测试成绩,检验其对知识的掌握程度。
4.3 小组讨论:评价学生在小组讨论中的表现,包括观点阐述和交流能力。
2024年《河中石兽》教案
2024年《河中石兽》最新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能够理解《河中石兽》的主要内容,把握文章的结构和论证方法。
能够分析石兽的象征意义,以及作者通过石兽表达的思想感情。
2. 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提高学生对文本的理解和分析能力。
学会欣赏古典文学作品,培养阅读兴趣。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理解团结协作、勇于探索的精神内涵。
学会关爱环境,保护自然资源。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河中石兽》的主要内容及其艺术特色。
石兽的象征意义和作者的思想感情。
2. 教学难点:文本的深层含义和象征意义的解读。
古典文学作品的鉴赏方法。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利用图片或实物展示石兽的形象,激发学生的兴趣。
简要介绍作者及相关背景,引导学生进入学习状态。
2. 自读课文: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理解故事情节。
教师辅导学生解决生字词和难句,确保学生能够顺畅地理解文本。
3. 合作探讨:分组讨论,分析石兽的象征意义。
分享讨论成果,进行全班交流。
4. 课文讲解:分析文章结构和论证方法,讲解石兽在文中的重要作用。
引导学生深入理解作者通过石兽表达的思想感情。
5. 课堂练习:设计相关练习题,巩固所学内容。
学生完成练习,教师批改并进行反馈。
6. 课堂小结: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重点知识点。
提醒学生关注石兽的象征意义和环境保护的重要性。
四、课后作业1. 完成课后练习题,巩固所学内容。
2. 选择一篇类似的古典文学作品进行阅读,提高阅读鉴赏能力。
五、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提问回答等情况,了解学生的学习状态。
2. 课后作业:检查课后作业的完成情况,评估学生对课堂所学内容的掌握程度。
3. 长期效果:通过期中和期末考试,评估学生在阅读理解、分析能力等方面的进步。
结合学生的学习兴趣和阅读习惯,综合评价教学效果。
六、教学策略1. 案例分析:选取与《河中石兽》相关的案例,让学生通过对比分析,更深入地理解石兽的象征意义。
部编版七年级下册语文第24课《河中石兽》教案
部编版七年级下册语文第24课《河中石兽》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能力目标:(1) 了解民间传说故事《河中石兽》的内容和故事情节。
(2) 理解课文中的生字、短语和句子。
(3) 掌握课文中的一些重点词语的拼音和意义。
(4) 学会通过阅读文本理解故事的主题和作者的感情。
2. 过程与方法目标:(1) 培养学生的联想、想象和创造力。
(2) 引导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进行推理。
(3) 培养学生的鉴赏文学作品的能力。
(4) 引导学生发现故事中蕴含的道德教育内容。
3.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1) 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怀。
(2) 培养学生的传统文化意识。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1. 教学重点:(1) 课文内容的理解和鉴赏。
(2) 通过民间传说了解我国古代文化和历史。
2. 教学难点:(1) 理解和把握课文中的生字、短语和句子。
(2) 在理解的基础上提取关键信息。
三、教学过程安排:Step 1:导入新课1. 引导学生通过图片对比、问题提出等方式猜测本课要学习的内容。
2. 为学生创设课堂氛围,营造神秘的氛围,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Step 2:课文阅读1. 让学生自己阅读课文,理解大意。
2. 学生阅读后,分组讨论,集体讨论,了解每个人的理解和体会。
3. 教师讲解课文内容,解析生字词,帮助学生理解。
Step 3:课文鉴赏1. 教师讲解课文中蕴含的道德教育内容,引导学生思考,表达个人意见和感受。
2. 学生展示自己的作品,相互交流和讨论。
Step 4:拓展延伸1. 邀请学生自主拓展相关的内容,如搜索与此课文相关的新闻、故事或其他民间传说。
2. 引导学生通过阅读和写作相结合的方式,加深对课文的理解和感受。
Step 5:课堂小结1. 教师对本课的教学进行总结,复习本课的重点和难点。
2. 反馈学生的学习情况,并给予适当的夸奖和鼓励。
四、教学辅助措施或教学资源准备:1. PPT或黑板和白板。
2. 课文及相关教材资料。
3. 学生课堂笔记本和学习用品。
人教版(2016版)语文七年级下册第6单元第24课《河中石兽》教案
在本次《河中石兽》的教学过程中,我注意到了几个值得反思的地方。首先,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程度比我预想的要深,他们能够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的方式,发现课文中的一些细节和深刻的含义。这让我意识到,在今后的教学中,我应该更加信任学生的能力,给予他们更多的自主学习空间。
其次,关于写作手法的讲解,我发现学生在理解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时,还是有一定难度的。在今后的教学中,我需要更加耐心地引导他们,通过丰富的实例和练习,帮助他们更好地掌握这些写作技巧。
2.培养审美鉴赏能力:引导学生从课文中发现美、感受美,学会欣赏自然景观的神奇与和谐,提高审美品位。
3.发展思维品质:培养学生独立思考、批判性思维和创造性思维,通过对课文内容的分析,提升逻辑思维和推理能力。
4.增强语言表达能力:通过课堂讨论、分享感悟,锻炼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提高语言组织和运用能力。
5.培养自主学习与合作探究能力:鼓励学生主动探索、合作交流,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提升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
1.教学重点
(1)课文朗读与理解: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主要内容,把握石兽的形象特点。
举例:学生需掌握课文中的关键词语、句子,如“栩栩如生”、“形态各异”等,并能用这些词语描述石兽的特点。
(2)写作手法学习:学习作者观察和描绘石兽的方法,运用到自己的写作中。
举例:分析课文中的句子,如“石兽在河中翻滚、嬉戏,仿佛具有生命一般”,学会运用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进行写作。
另外,情感体验环节,虽然大多数学生能够体会到作者对自然景观的赞美之情,但仍有一些学生对此感悟不深。在今后的教学中,我会尝试通过更多样的教学手段,如视频、图片等,让学生更直观地感受自然之美,激发他们的情感共鸣。
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下册(部编版)第24课《河中石兽》教案.docx
第 24 课河中石兽【教学目标】1.积累“圮”“棹”“物理”等文言词语,疏通文意。
2.训练阅读浅易文言文的能力,理解文章主要内容。
理解文章中三类人物寻找石兽的方法。
3.领会认识事物不能“但知其一,不知其二”的道理。
【教学重点】1、积累文言词汇,掌握古汉语的意义和用法。
2、训练阅读浅近文言文的能力。
【教学难点】理解实践出真知道的道理。
【情境导入】俗话说:“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
”有一则故事记载,某土地庙前石兽因河岸崩塌掉入河中。
十多年后重修山门,寻找石兽,它却不在原落水处,也不在下游。
一位老兵说,应该在上游寻找,依他的话,果然捞出了石兽。
石兽为什么会向上游“跑”呢?今天我们来学习《河中石兽》一文,从中找出答案。
【新课解读】一、初读课文——疏通文意1.教师范读课文。
要求: (1) 注意停顿和语气节奏; (2) 标出疑难字词。
2.疏通文意。
(1)学生自由朗读,齐读,男女生轮读。
(2)结合课文注释,利用工具书,掌握重点字词的读音和释义,并标出重点词句,提出疑难字词句。
(3)小组内解决疑难,同桌互相提问文中的重点词语解释及句子翻译,疏通文意。
3.应掌握的重点句子。
(1)阅十余岁,僧募金重修,求二石兽于水中,竟不可得。
译文:过了十多年,和尚们募集金钱重修寺庙,在河中寻找那两个石兽,最后没找到。
(2)尔辈不能究物理。
是非木杮,岂能为暴涨携之去?译文:你们这些人不能探求事物的道理。
这不是木片,怎么能被洪水带走呢?(3)必于石下迎水处啮沙为坎穴。
译文:一定在石头下面迎水的地方冲走沙子形成坑洞。
(4)求之下流,固颠;求之地中,不更颠乎?译文:到河的下游寻找石兽,本来就疯狂了;在原地深处寻找它们,不是更疯狂吗?(5)然则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据理臆断欤?译文:既然这样,那么天下的事,只知道表面现象,不知道其中根本道理的人和事有很多啊,难道可以根据自己所知道的某个道理就主观判断吗?二、精读课文——理解内容1.朗读课文。
人教版七年级下册语文第24课《河中石兽》教案
人教版七年级下册语文第24课《河中石兽》教案教学目标:1.了解传统文化中关于石兽的知识;2.通过阅读理解,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3.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分析问题的能力;4.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团队合作能力。
教学重点:1.理解并掌握课文中的重点词汇、短语、句型;2.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
教学难点:1.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和分析问题的能力;2.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团队合作能力。
教学准备:教学课件、多媒体设备、课文课后习题。
教学过程:Step 1:导入1.通过展示一张石兽的图片介绍本课的主题,并问学生是否了解石兽的由来和传说。
2.组织学生议论、思考石兽的起源和作用,引导学生思考问题并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Step 2:阅读理解1.分组合作学习,每个小组阅读课文《河中石兽》。
2.学生根据课文内容回答一些课后习题,如填空、选择等。
3.各小组派一名代表上台讲解答案,并展示课堂讨论结果。
Step 3:课文分析1.学生自己阅读课文,从课文中找出蕴含的哲理,并进行讨论。
2.老师根据学生的讨论结果,引导学生深入思考,分析石兽的象征意义,并引导学生回答相关问题。
Step 4:学习语言点1.分析课文中的重点词汇、短语、句型,并进行操练。
2.通过学习课文中的语言点,提高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
Step 5:巩固与拓展1.设计小组活动,让学生结合课文内容创作一篇短文,表达对石兽的理解和审美情感。
2.学生完成小组活动后,由小组代表进行展示,并进行集体评价。
Step 6:作业布置1.布置课后习题,巩固课堂学习内容。
2.要求学生预习下一课内容,以便下课时更好地进行教学。
Step 7:课堂总结1.对本课的课文内容和学习内容进行总结,强调课文的重要性和学习的方法。
2.激励学生保持学习的热情和积极性,鼓励学生自主学习和思考。
24.河中石兽 优秀教案
24 《河中石兽》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借助注释和工具书阅读课文,理解文章内容。
能够用自己的话讲述寻找石兽的故事。
2.积累文言词汇,理解课文中心内容,把握课文所阐述的事理。
3.理解实践出真知的道理。
【教学重点】1.借助注释和工具书阅读课文,理解文章内容。
能够用自己的话讲述寻找石兽的故事。
2.理解实践出真知的道理。
【教学难点】积累文言词汇,理解课文中心内容,把握课文所阐述的事理。
【课文导入】老师先请问大家一个问题,假如将相同量的一杯冷水和一杯热水同时放入冰箱中冷冻,你觉得哪杯水会先结冰?有人说是冷水,有人说是热水,也有人说是一起结冰,其实有实验证明是热水先结冰。
发现这个现象的是非洲坦桑尼亚的一所中学的初三学生姆潘巴,所以世界上将这一奇特的现象称为姆潘巴效应。
其实,生活当中还有很多让我们意想不到的事情发生。
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学习清代大才子纪昀带给我们的故事《河中石兽》,看看发生了什么意想不到的事情。
【课堂环节导航】一、出示目标1.借助注释和工具书阅读课文,理解文章内容。
能够用自己的话讲述寻找石兽的故事。
2.积累文言词汇,理解课文中心内容,把握课文所阐述的事理。
3.理解实践出真知的道理。
二、资料链接1.作者简介:纪昀(1724~1805),字晓岚,直隶献县(今河北献县)人,清代学者、文学家,著有《阅微草堂笔记》等。
《阅微草堂笔记》是纪昀晚年所作的一部文言笔记小说集,取法六朝笔记小说而又有所发展变化。
他主持编纂的《四库全书》被称为文化史上的“万里长城”,对保存中国文化有很大贡献。
2.背景透视:纪晓岚作为盛清时期的饱学之士、一代文学宗师、《四库全书》的总编辑,却没有为后人留下一篇有哲学思想内涵的著作。
作为为满清皇朝服务的汉人,他没有成为顾炎武、王夫之、黄宗羲等哲学家的条件,特别在动辄用“文字狱”“伺候”汉人知识分子的乾隆朝,纪晓岚的处境就像伺候猫的老鼠,不能有丝毫差错,特别是言论。
作为饱学之儒,他又不想把他的深刻思想永远带入坟墓。
河中石兽教案(含板书及反思)
《河中石兽》【教学目标】1、积累文言词汇,掌握古汉语的意义和用法。
2、理解文章中三类人物寻找石兽方法的相关语句的意思。
3、训练文言文阅读的能力。
4、理解实践出真知道的道理。
【教学重点、难点】1、积累文言词汇,掌握古汉语的意义和用法。
2、训练阅读文言文的能力。
3、理解实践出真知道的道理。
【课时安排】二课时【教学过程】第1课时一.导入:这篇课文讲了这样一个故事:有一个庙靠近河,庙门倒塌之后,门旁的两只石狮也掉到了河里。
后来要修庙,决定要把石狮打捞上来。
有人说,到下游去找,因为石狮被水冲走了,结果在下游没找到。
一个读书人说,石狮肯定沉到沙泥里去了,因为石头重,沙泥轻,结果在庙前的沙泥里也没找到。
一个老水手最后说,这两个石狮在上游,结果果然在上游打捞到了。
怎么会到上游去呢?阅读完课文后我们便知道了。
二.作者及作品纪昀,字晓岚,清代著名学者,生性诙谐风趣,任《四库全书》总纂官,著有《阅微草堂笔记》等。
《阅微草堂笔记》是纪昀晚年所作的一部文言笔记小说,题材以妖怪鬼狐为主,但于人事异闻、名物典故等也有记述,内容相当广泛。
分古今图书为经、史、子、集四档,总名为“四库全书”。
三.预习检测:(见课件)1、给下字注音2、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字词四.初读课文、疏通文意1.教师范读课文。
要求:(1)注意停顿和语气节奏;(2)标出疑难字词。
2.疏通文意沧州南边有一座寺庙就在河岸上,寺院的大门倒塌在河中,(门前)两只石兽一起陷入水中。
过了十多年,僧人募集资金重新修缮寺庙,在水中寻找石兽,竟然无法找到,就认为石兽顺着河水流到下游去了。
划着几只小船,拖着铁耙,往下游找了十几里地,不见石兽的踪迹。
一位教书先生在寺中开设学馆教学,听了这件事笑着说:“你们这些人不能推究客观事物的道理。
这两尊石兽不是木片,怎么能够被洪水携带走呢? 只不过石头的性质坚硬沉重,沙子的性质疏松漂浮,石兽埋没在沙中,逐渐沉到深处罢了。
顺着河水寻找它们,不是弄颠倒了吗?”大家信服,认为是确定不移的道理。
24《河中石兽》教案(附板书设计)
《河中石兽》教案【教学目标】1.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2.积累文言词语,理解文章内容。
3.反复诵读,懂得“实践出真知”的道理。
【教学重点】能准确地翻译课文、理解文章内容。
【教学难点】帮助学生理解为什么老河兵的方法是对的。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老师先请问大家一个问题,假如将相同量的一杯冷水和一杯热水同时放入冰箱中冷冻,你觉得哪杯水会先结冰?(生答)有人说是冷水,有人说是热水,也有人说是一起结冰,那么实验证明是热水先结冰。
发现这个现象的是非洲坦桑尼亚的一所中学的初三学生姆潘巴,所以世界上将这一奇特的现象称为姆潘巴效应。
其实,生活当中还有很多让我们意想不到的事情发生。
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学习清代大才子纪昀带给我们的故事《河中石兽》,看看发生了什么意想不到的事情。
二、疑读正其音古人说:“书读百遍,其义自见。
”1.读一读。
要求:读准字音,读顺句子。
(板演生僻字)圮木杮学生自由朗读,用批注法在文中标出生字难句,并记下疑惑。
2. 指名朗读,读出提高。
请学生评价(评价可从正音、停顿两个角度进行)正音:看黑板划一划:师:字正腔圆,还要读出节奏感。
僧/募金重修是/非木杮盖/石性/坚重棹(zhào)/数小舟教师:请你发现,该如何停顿呢?让学生在观察中思考,在思考中体悟。
目的是教给学生划分句子节奏的一般方法:注重文言语感按意义划分,在主谓之间、动宾之间、句首发语词、关联词、时间副词后需停顿等等,让学生在文中划出朗读节奏。
激发学生的朗读热情,完成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的教学目标。
3.齐读要求学生在读准字音以及停顿的基础上注意揣摩人物的语气语调。
4.感知文意。
本文讲了一个怎样的故事?得出了怎样的道理?(原文)。
故事:一个庙门口的石兽倒塌在河里,十几年后,人们找石兽的故事。
道理: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不可据理臆断。
三、译读明其意(一)小组合作,理解文意。
要求:1.组内轮流翻译2.难点做好标记(二)你问我答。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4河中石兽教案|河中石兽简洁板书24 河中石兽 1.积累文言词汇,训练阅读浅显文言文的能力。
2.把握文本内容,体会作者对寺僧、讲学家的批评态度,发展和提升学生从实际出发进行独立思考的能力。
3.培养独立思考的习惯,训练质疑思辨能力。
第1课时一、导入新课多媒体出示古诗:冬夜读书示子聿古人学问无遗力,少壮工夫老始成。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
学生齐读,理解这首诗的意思:在这首诗里,诗人一方面强调了做学问要坚持不懈,早下功夫,免得“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
另一方面,特别强调了做学问的功夫要下在“哪里”,这也是做学问的诀窍,那就是不能满足于字面上的明白,而要躬行实践,在实践中加深理解。
只有这样才能把书本上的知识变成自己的实际本领。
诗人在书本与实践的关系上,强调了实践的重要。
今天,我们来学一篇文言文,它同样强调了实践的重要。
二、教学新课目标导学一:朗读课文,初步感知 1.文学常识及背景介绍。
纪昀(1724—1805),字晓岚。
乾隆十九年(1754年)进士。
学识渊博,曾任翰林院编修、侍读学士。
任《四库全书》总纂官,编定《四库全书总目提要》,在目录学上贡献很大。
著有《阅微草堂笔记》等。
本文选自《阅微草堂笔记》,是纪昀晚年所做的一部文言笔记小说集,题材以妖怪鬼狐为主,但于人事异闻、名物典故等也有记述,内容相当广泛。
2.朗读,教师示范朗读,学生跟读,学生自由朗读,注意字音。
3.读准下列加点字的读音并抄写词语。
圮(pǐ) 募(mù) 棹(zhào) 杮(fèi) 湮(yān) 啮沙(ni è) 溯流(sù) 欤(yú) 曳(yè) 铁钯(pá) 臆断(yì) 目标导学二:再读课文,合作研讨 1.朗读课文。
个别学生读或者集体读。
2.看课文注释,试译课文。
疏通重点句子的含义。
①古今异义阅十余岁(古义:经过,经历;今义:阅读) 盖石性坚重(古义:因为,原因是;今义:有遮蔽作用的东西) 但知其一(古义:只;今义:表转折,但是,却) 是非木杮(古义:代词,这;今义:判断动词,是) 求之下流,固颠(古义:副词,固然;今义:坚固) 尔辈不能究物理(古义:事物的道理、规律;今义:物理学) ②一词多义为岂能为暴涨携之去(介词,被) 必于石下迎水处啮沙为坎穴(动词,成为) 众服为确论(动词,认为) 之一老河兵闻之(代词,指“求之地中”这种观点) 其反激之力(结构助词,的) ③词类活用棹数小舟(名词用作动词,划船) 岂能为暴涨携之去(动词用作名词,洪水) ④句式被动句:岂能为暴涨携之去(……为……,表被动,可译为“被”) 倒装句:当求之于上流(状语后置,状语“于上流”放在动词“求”的后面) 省略句:如其言,果得于数里外(“得”的后面省略了宾语“之”) 三、板书设计河中石兽重点词古今异义:阅、盖、但、是、固、物理一词多义:为、之词类活用:棹、暴涨第2课时一、导入新课上节课我们重点积累了文言字词,并梳理了文章内容。
下面请同学们一起朗读课文,注意字音和句读。
教师提问文言知识,复习上节课内容。
二、教学新课目标导学一:探究故事的道理请同学们以小组为单位合作交流下面问题,深入探究这个故事告诉我们的道理。
1.这个故事讲了一件什么事?明确:讲的是一个庙门口的石兽倒塌到河里,十几年后,人们找石兽的经过及其令人惊讶的结局。
从中,悟出了天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不可“据理臆断”的道理。
2.根据文章内容,分析这篇文章是按照怎样的顺序叙述的?理清文章的写作思路,给文章划分层次。
明确:文章是按照事情发生、发展的顺序写的。
可分为四层:第一层:交代石兽沉落河中的地点和寺僧到原地水中和下游找没有找着。
第二层:讲学家认为石头埋在沙里只能越埋越深。
第三层:老河兵讲解应当去上游找的理由,按照他的话果然找到石兽。
第四层:由事到理,说明遇事不能主观推断的道理。
3.对于落入水中的石兽,人们提出了几种方法,理由和结果分别是怎样的?请大家根据内容填写下面表格。
寻找方法人物寻找的地点理由结果第一种寺僧原地水中不可得第二种寺僧顺流而下以为顺流下矣无迹第三种讲学家原地沙下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湮于沙上,渐沉渐深耳失败第四种老河兵求之于上流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水不能冲石,其反激之力,必于石下迎水处啮沙为坎穴。
渐激渐深,至石之半,石必倒掷坎穴中。
如是再啮,石又再转。
转转不已,遂反溯流逆上矣果得于数里外 4.为什么老河兵的方法是对的?明确:寺僧:只考虑了流水,没有考虑石兽和泥沙的关系。
讲学家:考虑了石兽和泥沙的关系,忽略了流水。
老河兵:既有理论又有实践,准确把握了三者的性质及相互关系。
5.如何看待寺僧、讲学家、老河兵这三个人物形象?明确:在打捞石兽这件事上,寺僧显得考虑不周,忽而原地打捞,忽而沿河而下,代表的是不深思熟虑而盲目行动的态度。
讲学家空谈事理,不切合实际,代表的正是“据理臆断”的态度。
唯有老河兵能综合考虑各种因素,提出符合实际的结论,代表的是实事求是的作风。
6.关于如何寻找石兽,从事情的结局来看,寺僧、讲学家都不及老河兵有见识,你从中悟出了怎样的道理?明确:寺僧和讲学家都犯了脱离实际、主观判断的错误。
老河兵有丰富的实践经验,综合考虑了各方面的因素,因此能提出正确的看法。
由此可知,实践出真知,实践是检验真理的标准。
同时也诠释了在生活和学习中,要注意理论联系实际,不可做空头理论家的哲理。
目标导学二:归纳总结,拓展延伸 1.对于课文,我们如果用现代科学知识来看,也会产生疑问。
阅读下面这则资料,谈谈你的看法。
山西永济蒲津渡是黄河上的重要渡口,蒲津渡浮桥在历史上很有名气。
唐代开元年间在渡口两岸各铸造了四尊铁牛(平均每尊重约36.5吨)、四个铁人、两座铁山等,组成了拴系浮桥所必需的锚碇系统。
后因黄河改道,铁牛等没入水中,埋在地下。
1989年,东岸铁牛由河滩下挖出,铁牛和铁人排列整齐,还在原址。
明确:对于书上的知识和古代的知识,我们不能不加思索就接受,要独立思考,善于质疑思辨,提出切合实际的看法。
2.你还知道哪些“只知其一,不知其二”却主观判断,以致犯下错误或闹出笑话的事例?与同学交流这类小故事。
示例:刻舟求剑、守株待兔、掩耳盗铃等。
课堂小结:这篇课文围绕寻找河中石兽这一线索,展开戏剧性的情节,通过寺僧、讲学家、老河兵对寻找石兽的不同见解的叙述,寓理于事。
作者在文末以议论的方式点明自己的观点:“然则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据理臆断欤?”课文告诉我们不能片面地理解,而要全面深入地调查探究事物的特性;更不能主观判断,而应当遵循客观事物的规律。
同时也诠释了在生活和学习中要注意理论联系实际,不可做空头理论家的哲理。
三、板书设计河中石兽寺僧水中不可得下游无迹讲学家地中失败老河兵上游成功实践经验可取之处 1.重视阅读,通过个体读、集体读、示范读等形式,引导学生深入文本,理解文义。
2.大胆培养学生的文言思维,扣住文义,引导学生进行文言知识归纳和总结。
3.在组织教学的过程中,设问能扣住文本特点,循序渐进,层层深入。
不足之处 1.文言教学时,有时课堂过于包办,没敢给学生留太多时间总结,怕上不完,这样会影响课堂质量。
2.在教学过程中,拓展得还不够,有待加强。
9 阿长与《山海经》 1.感受文本的情感变化,理清全文情感脉络,提升快速阅读以及整体把握文章结构层次的能力。
2.把握课文主要内容,学习本文围绕中心选取材料,选材详略得当的写作方法。
3.把握细节,多角度、多侧面地把握人物形象,感受文本中刻画人物的幽默笔调。
4.理解回忆性散文中,作者将写作时的回忆与童年感受彼此交错转换的特点。
5.分析关键词语,体会“大词小用”的词语运用之妙。
6.体会作者对长妈妈的思念和感激以及歉疚之情,从而学会关注并尊重生活中的普通人,使自己成为一个善良、重情义的人。
第1课时一、导入新课还记得上学期学过的《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吗?这篇课文中有这样一段描述:“这故事很使我觉得做人之险,夏夜乘凉,往往有些担心,不敢去看墙上,而且极想得到一盒老和尚那样的飞蜈蚣。
”这段话中的故事是什么故事?说这个故事的人是谁?对,是“美女蛇”的故事,说这个故事的人是长妈妈。
长妈妈是谁?为何她能说出如此丰富有趣并让小鲁迅担忧一阵子的故事来?她到底是个怎样的人?答案就藏在我们今天要学习的课文中,让我们一起来学习《阿长与〈山海经〉》。
二、教学新课目标导学一:梳理叙事事件,把握文本内容 1.快速阅读课文,说说本文围绕长妈妈写了哪几件事,对于每一件事情,作者对于阿长的情感态度如何。
请简要概述。
明确:①“常喜欢切切察察”,爱告状,睡觉时挤得“我”无法翻身(实在不大佩服);②懂得许多规矩和麻烦的礼节(“我”所不耐烦的);③讲长毛攻城的故事(有了空前的敬意);④谋害“我”的隐鼠(敬意消失);⑤“我”十分渴慕《山海经》,求而不得时阿长竟为“我”买来了(新的敬意)。
2.通过上述分析,你的眼里也一定出现了一个“阿长”的形象,阿长是怎样一个人呢?根据你对课文的理解,可用“阿长是一个______的人”表述。
(可以从外貌、身份、细节、性格等方面说,可用课文中的词句,也可以自己概括,发挥学生的积极性,鼓励各抒己见) 明确:阿长是一个黄胖而矮的人;阿长是一个别人不注意姓名的人;阿长是一个喜欢切切察察的人;阿长是一个睡相不好的人;阿长是一个限制“我”行动的人;阿长是一个懂得许多规矩的人;阿长是一个烦琐之至的人;阿长是一个迷信的人;阿长是一个善良的人;阿长是一个朴实的人;阿长是一个热情为“我”着想的人;阿长是一个具有伟大神力的人……小结:长妈妈有无知可笑、愚昧落后的缺点,但更有着纯朴、善良、仁慈的美德。
目标导学二:分析叙事特点,领会作者情感 1.文章虽然围绕长妈妈写了诸多琐事,但并不是详细记述所有事件,而是有详有略,请同学们说说,课文略写了哪些内容,详写了哪些内容,为什么这样安排。
明确:略写了“切切察察”的毛病、限制“我”的行动、给“我”灌输各种礼仪禁忌等,详写了她名字的由来、睡相粗俗和为“我”买《山海经》等事。
叙事写人散文,若叙多件事,必然有详略之分,否则一概详记,不仅可能犯啰唆毛病,也可能导致逻辑上主次颠倒。
本文略写部分使人对长妈妈有个全面的多角度了解,真实地反映长妈妈的一些毛病。
且部分略写内容,看似写长妈妈的毛病,实际也有诸多趣味,如给“我”灌输各种礼仪禁忌等,读来令人不禁莞尔一笑。
这些略写事件,它们起着反衬作用,并不能削弱“我”对长妈妈的敬意。
详写阿长的名字来源,则另有讲究,结合历史背景,这是为了更加突出长妈妈社会底层小人物的身份,有这一层介绍,略写部分长妈妈的诸多毛病不仅情有可原,且更让人对时代的缩影表示同情。
而详写买《山海经》一事,立即将略写的诸多毛病一律洗去,令人对长妈妈刮目相看,对长妈妈的敬佩和感激之情也在详略得当之中得以适当表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