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子美学思想研究的现状及意义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孟子美学思想研究的现状及意义

孟子美学思想是儒家美学思想的组成部分,它直接继承孔子的思想而来,但又具有不同于孔子的新特点。这种不同,主要表现在孟子的性善论思想基础上。孟子从人性本善出发,提出充实之谓美的命题,高扬人的主体力量,表现为一种内在充实的人性之美、阳刚之美。孟子的美学思想代表了一种积极肯定个体人格的自由和力量,不向任何权势屈服,富有进取性和批判性,是中华民族基本的民族文化精神。这种文化精神在历代的仁人志士中都有突出的表现,堪称为中华民族的脊梁。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弘扬民族文化,振兴中华,时代需要这种精神,研究孟子美学思想很有必要。一些学者已经从不同的层面上开展了这方面的工作。研究孟子美学思想应该先理清儒家美学思想研究的状况。同时,亦应了解对孟子研究的总体状况。李孝弟在其主编的《儒家美学思想研究》中曾指出,儒家美学思想丰富多彩,源远流长,对儒家美学思想的研究起于何时,还没有一个明确的界限。如果仅从对儒家经典作出解读与评论这样一个角度来看,那么从汉代对于《毛诗序》的不同阐述就已经开了对于儒家经典的诗学研究,这样的研究经历了两千多年,当然,这还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儒家美学研究。

直到20世纪初,美学的概念由日本传到中国来之后,中国的学界才开始了真正意义上的美学时代,对儒家有关文学艺术思想的研究也才称得上为美学思想的研究。王国维的一篇佚文《孔子之美育主义》是真正意义上的孔子美学思想研究的开端,也是儒家美学思想研究的开始。而真正从理论角度提出“儒家美学”这一概念,并对之进行阐述的时间却很短。首先

提出并使用儒家美学概念范畴的当属李泽厚。李泽厚于1983年为其主编的《中国美学史》所写的后记中曾这样写道:“本书中好些基本观念,如天人合一,味觉美感,四大主干(儒、道、骚、禅),孔子仁学,庄子反异化和对人生的审美式态度,原始社会传统是儒道两家思想的历史根源等等,确乎由我提出。”在此,李泽厚将中国美学思想史划分为儒、道、骚、禅四大主干,而其中儒道两家美学思想则贯穿了中国美学思想史的全部。李泽厚的这一思想在其《关于中国美学史的几个问题》一文中也有所表露:“我认为,中国美学最精彩的

是孔子的积极进取精神,庄子对人生的审美态度----除了这两个人之外,就要算屈原了。如果说儒家学说的美是人道的东西,道家以庄子为代表的美是自然的话,那么屈原的美就是

道德的象征----还有就是中国的禅宗-----儒、道、骚、禅是中国美学传统的四大支柱。”李泽厚不仅明确地提出了儒家美学这一概念,还将之赋予在中国美学传统中以重要的地位。

[注1]因此,较明确地提出儒家以及孟子的美学思想并进行系统研究的当属李泽厚。由此看出,只是近二十几年来对儒家及孟子的美学思想研究才系统展开。

孟子美学思想是孟子思想的组成部分。由于孟子在儒家思想发展史上的重要地位,较深入的总体性的研究孟子思想的专著已有不少,但尚未有专门论述孟子美学思想的著作。现有的对孟子美学思想的研究可分为三种情况:一种是在中国美学史著作中,将孟子美学思想作为儒家美学思想的一个章节论述;一种是在研究孟子的专著中,构成研究孟子思想的一个组成部分;第三种是发表在期刊上专门研究孟子美学思想的学术文章。

研究孟子美学思想离不开对孟子整体思想的把握。当前国内外对孟子思想的研究,如从地域上划分,可分为国内研究、港台研究和西方汉学界研究。其中,国内研究成果最多并且近几

十年来研究的思想和方法上发展变化也较大;而港台研究则较好地保持了儒家思想传统的一

贯性;西方汉学界由于社会环境的因素,学术思想与西方哲学思想接近,其研究成果中常常

有一些新的信息,给人以较大启发。

港台老一代学者中研究孟子思想成就最大的有徐复观和牟宗三。徐复观1969年出版的《中国人性论史•先秦篇》第六章专论孟子。其中以历史的观点出发,将性善论看作中国文

化长期发展的结果,并提出性善论以心善为根据,性善即心善的观点。牟宗三1968年出版的《心体与性体》和1985年出版的《圆善论》对孟子论述最为集中。牟宗三的研究一是站在心学立场上来评述孟子;二是用康德思想研究孟子,以康德的道德自律学说为

视角研究性善论,并且在许多方面独辟蹊径,给人以深刻启发。台湾新一代研究孟子的学者

主要有李明辉、黄俊杰、袁保新等。李明辉的代表作是1990年出版的《儒家与康德》和1994年出版的《康德伦理学与孟子道德思考之重建》,坚持以康德思想解说孟子并且更为深入细致。黄俊杰主要是从思想史的角度研究孟子,他撰写的《孟子思想史论》已于1991年和1995年出版了一、二卷。袁宝新于1992年出版了《孟子三辩之学的历史省察与现代诠释》,对孟子的“人禽之辩”、“王霸之辩”、“义利之辩”进行了理论

上的详细探讨。

从“五美”看孔子美学思

想的特点

赵沛霖

孔子美学思想的实质与特点,诸如它的狭隘的阶级性和政治功利性,它的先验论性质和政治道德化倾向一样,集中而鲜

明地体现在他关于抽象的内在美的观念中。在伐国,关于抽象

的内在美的观念早在孔子之前就已产生了。昊季扎至鲁观乐,

评论“二南”时说:“美哉,始基之矣犹未也,然勤而不怨矣!”

(《左传·襄公二十九年》)他根据古代流行的“乐象其德”的见解,把“二南”所体现的“王化之基”肯为美,这种美就是一种油象的内在美。孔子继承了关于这美的观念并作了一定的发展,从而使它成为他的美学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

作为对于事物的一种审美评价,孔子所说的抽象的内在美由于受着他的奴隶主阶级立场的制约,而有其特殊的质的规定性。它并非包括所有客观事物,而主要集中在意识形态领域,如政治、思想、道德、修养等等,是对于这些特定事物的审美评价。其具体表现形态则主要是品德修养的美,为人处世的美等。这些都不是孤立的存在,它以一种特定的政治思想为基础,并且与从政的实践密不可分。

孔子说:“遵五美,屏四恶,斯可以从政矣。”(《论语·尧曰》),他把“遵五美”“屏四恶”作为从政的必要条件,这就从美与政治的关系上向我们揭示了抽象的内在美的本质。特别是“五美”与“四恶”对举,一反一正,鲜明对立,从这里入手或许能够比较清楚地看出孔子美学思想本质的不同侧面。

“五美”是指“惠而不费,劳而不怨,欲而不贪,泰而不骄,威而不猛”。(同上)从内容看,最重要的是“欲而不贪”。孔子对它的解释是“欲仁得仁,又焉贪?”这是说君子从政要努力追求仁义,即要爱人重义,不贪图财利。君子有“九思”,其中重要的一条就是“见得思义”。(《季氏》)“见得思义”是完善道德的开始,而“克己复礼”,讲求仁义,乐道好施,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