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土中国》厘清结构,明确概念
合集下载
相关主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五单元
2.三个任务,明确阅读方向 任务一:略读“重刊序言”“后记”,了解此书的写作背 景、学术范围、成书目的。 任务二:浏览“目录”,了解此书基本内容或概念。 任务三:略读“附录”,了解作者的学术经历,明确作者 对自己学术研究的评价,以及此书所采用的研究方法等。 (完成任务时可以采用思维导图形式)
第五单元
3.两个活动,师生讨论 活动一:以小组为单位,用思维导图的形式呈现前 3 章的 结构提纲,归纳各章主旨,并分析 3 章之间的联系以及这 3 章 在全书中的地位或作用。
第五单元
师生明确: (1)前 3 章思维导图参考 第 1 章《乡土本色》在全书中起到对乡土中国性质的概述 的作用。此章 17 段之间的关系:
第五单元
三、作业布置 布置第二周前的阅读内容和学习任务及活动 1.阅读内容:阅读 4~8 章。 2.学习任务及活动 任务:精读重点段落,理解核心概念,总结归纳“差序格 局”与“团体格局”概念的内涵,并用思维导图的形式呈现学 习成果。
第五单元
活动一:从阐释“乡土中国”性质的角度,绘制 4~8 章 的思维导图,看看 4~8 章会产生怎样的分类结果,并说明理 由。
第五单元
活动二:阅读前 3 章,理解“乡土社会”这一概念。 (1)理解概念的方法 第一步,应抓住论点句归纳推断; 第二步,通过引用材料理解概念; 第三步,借助对比概念参照比较; 第四步,采用演绎佐证法反思检查概念的完整性、准确性 等。
第五单元
(2)理解“乡土社会” 第一步,“从基层上看去,中国社会是乡土性的。”(论点 句) 推断:“从基层上看去”,言下之意,“乡土性”只是中 国社会的整体特征的一部分,并且乡土性是针对“中国社会” 而言,并非仅仅针对中国乡村社会而言。 可见,从空间上看,“乡土社会”不仅包括农村。
第五单元
第二步,接着说:“村子里几百年来老是这几个姓,我从 墓碑上去重构每家的家谱,清清楚楚的,一直到现在还是那些 人。乡村里的人口似乎是附着在土上的,一代一代的下去,不 太有变动。”——这结论自然是受条件限制的,但是大体上说, 这是乡土社会的特征之一。(引用材料)
此则材料可以帮助我们理解“乡土社会”的不流动性。 第三步,“在我们社会的急速变化中,从乡土社会进入现 代社会的过程中,我们在乡土社会所养成的生活方式处处产生 了流弊。”(对比概念)
第五单元
可见,从时间维度上看与“乡土社会”相对应的应该是“现 代社会”。
第四步,概念具有两个基本特征,即概念的内涵和外延。 概念的内涵就是指这个概念的含义,即该概念所反映的事物对 象所特有的属性。概念的外延就是指这个概念所反映的事物对 象的范围。(演绎佐证)
所以“乡土社会”这一概念的内涵应该包括其经济、政 治、文化、伦理等方面特征。而前 3 章关于“乡土社会”概念 的阐述仅仅包含了经济、文化等方面的部分特征,因此,关于 “乡土社会”概念的界定需要完善补充。
第五单元
第一节 厘清结构,明确概念
第五单元
一、导读内容 开课前一周,要求学生阅读:“重刊序言”“后记”“附 录”及前 3 章(“乡土本色”“文字下乡”“再论文字下 乡”)。
第五单元
二、导读过程 1.现象导入,增加兴趣 (1)中国为什么会出现“春节回乡潮”现象? 参考示例:春节返乡热是工业化、城镇化进程中传统文化 在心灵上的呼唤。因为乡情是中华民族的一个永恒主题,也是 中华民族所独具的传统文化。不管是帝王将相还是庶民百姓, 都无法摆脱衣锦还乡、荣归故里和饮水思源、叶落归根的传统 观念。每到春节、清明、端午、中秋等传统的节日,国内就会 出现大规模的返乡潮。不管是穷乡僻壤还是天涯海角,都要回 归故土。
第五单元
一、规划准备 《乡土中国》共 14 章,共开设 4 节导读课。在开设导读 课之前的两周,布置全班学生通读全书。在正式开设导读课的 第一周前,要求学生阅读前 3 章;第二周前要求学生阅读 4~ 8 章;第三周前要求学生阅读 9~11 章;第四周前要求学生阅 读 12~14 章。
第五单元
学习任务一是摘抄各章的论点句;二是用思维导图的形式 展现每一章的行文结构。每周开设导读课时,要求学生展示前 一周的优秀读书笔记和思维导图成果,进行阅读指导并布置下 一周的阅读内容和学习任务或活动。
Baidu Nhomakorabea
第五单元
(2)请同学讨论什么是“北漂”。 参考示例:北漂,也称北漂一族,特指来自非北京地区的、 非北京户口(即传统上的北京人)的、在北京生活和工作的人们 (包括外国人,外地人)。因为这部分人大多是怀揣梦想离开故 土,在底层辛苦劳作,户口解决不了,住房只能租住,不能最 终成为北京普通市民,绝大多数人不能在北京扎根,只能漂着。 其自身也因诸多原因而不能对北京有更多的认同感,故此得 名。
活动二:任选这五章中的一章,分析材料与观点之间的关 系。
第五单元
二、目标任务 (一)基本目标 1.了解作为中国基层的乡土社会是一个怎样的社会。 2.感受费孝通身上体现出的知识分子“高度的社会责任 感”——追究乡土社会的特点,探索社会发展的途径。 3.通过阅读,引发对现实生活的思考,对当代文化的关 注。
第五单元
(二)高级目标 1.培养逻辑思辨能力。能具体分析材料与观点之间的关 系,把握作者的论证思路。 2.培养联系现实、学以致用的能力。能活学活用,运用 阅读过的理论来分析现实社会中的一些现象,并能进一步通过 探讨,思索问题的本质和可能的解决途径。 3.培养学生解读论述类文本的能力。 4.兼顾对语言品读和写作能力的培养。
第五单元
第五单元
《文字下乡》和《再论文字下乡》两章中材料和观点之间 的关系,作者的论证逻辑思路:
第五单元
第五单元
(2)前 3 章主旨、联系及作用 第 1 章主旨:乡土社会的本色是土气,由此产生了“生于 斯、死于斯”的熟悉的社会模式。 第 2 章主旨:乡土社会是熟悉社会、面对面社会,在空间 角度看不需要文字。 第 3 章主旨:乡土社会是熟悉社会、安定社会,在时间角 度看不需要文字。 前 3 章的联系:乡土社会土气的本色决定了其不需要文字 的文化特点。 前 3 章在全书的地位或作用:前 3 章是全书论证的起点、 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