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业学校专业设置情况和调整优化分析报告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职业学校专业设置情况和调整优化分析报告乌鲁木齐市属职业学校专业设置情况和调整优化分析报告

报告力图回答这样几个问题:1、我市职业学校专业设置布局的原则;2、我市职业学校专业布局现状与趋势;3、我市职业学校专业布局优化调整的思路。

特此说明

全市现有中职职业院校10所,在校学生9785人。其中国家中等职业教育发展改革示范性学校2所,自治区级重点中等职业学校3所。

表1乌鲁木齐市中等职业学校概况一览表

(数据截止2018年9月)数据市属职业学校2018年秋季开学检查资料

按照产业结构分析,现开设的专业中三产类专业开设50个,覆盖率达到56.94%(这个要写上三产类哪些专业最多,大概列一下,别人看的更明确);二产类专业开设29个,覆盖率为13%(这个要写上三产类哪些专业最多,大概列一下,别人看的更明确);一产类专业没有开设。(原因)

4所学校开设计算机平面设计、汽车运用与维修、会计(占全市学校总数的45%);3所学校开设高星级饭店运营与管理专业、会计电算化专业(占全市学校总数的33%);2所学校开设中餐烹饪与营养膳食专业、旅游管理专业、学前教育、计算机应用、电子商务、焊接专业(占全市学校总数的22%);其余专业布点较少。

表3相同布点数3家以上学校的专业一览表

表42018年9月招生前5位的专业是

表52018年应用性较强专业发展较快

乌鲁木齐市10所中职院校普遍存在职业院校主干专业不突出的

问题,一是体现在专业设置过多。“麻雀虽小,五脏俱全”,覆盖国家中等职业学校专业目录中19个专业大类的63%。二是专业跨度大,既有服务类专业,又有加工制造类专业,专业设置的相关性较差,不利于学校有限教学资源的充分整合和合理调配使用。另外,专业设置普遍存在重视硬件投入,而忽视内涵建设的倾向。部分中职院校专业设置上投入方向不明确,盲目上新设备,但实心、实训设备利用率不高。

依据乌市“一产上水平、二产抓重点、三产大发展”的产业发展

要求,我市中等职业学校专业开设与新疆作为丝绸之路经济带核心区、南疆精准脱贫等产业要求还有一定差距。xx年新疆第一产业占GDP

的17.1%,特别是南疆开展精准脱贫中,在发展农业产业化、庭院经济、农业合作社、土地等方面都需要一批懂农业经营、具备开拓市场的的专业人力,因此,乌鲁木齐市中职院校迄今没有设置第一产业的相关专业,是中职院校面临的新问题。乌鲁木齐市中职专业的设置不仅要面向乌鲁木齐市,更要面临全疆特别是南疆深度贫困地区。作为首府城市,职业教育则承担50%的外来务工人员和南疆三地州对口援助的任务,基础能力建设需要进一步提高。

部分职业学校在专业设置过程中,对社会潜在人才需求缺乏应有的、充分的调查研究,存在依据老师情况来设置专业现象。致使同一

专业在好几所学校均有开设。如汽车维修、机电技术应用等专业开设的学校达到4所(全市职业学校共计9所)。目前,我市部分中职学校建设相同的专业,相同的实训基地,存在每所学校招生数量过少现象,导致资金、设备、师资等投入过于分散,不利于集中优势办强特色或优势专业。

人才是专业建设的基础。一是我市职业学校现有专任教师390人,在校学生9785人,师生比达到25:1,离教育部倡导的18:1有较大

差距。二是现有专任教师中基础课教师达到46%,专业课教师仅占54%。而全市开设的专业数达到81个,专业课专任教师缺口严重;“双师型”教师比例偏低,难以保证教学质量的提高。培养的学生在知识、能力、素质等方面和岗位要求还有一定差距。

校企合作是相互协作,达成共识,实现双赢的合作。受企业积极

性不高,参与学校教学过程少影响,学校培养的人企业不能直接使用,需要二次培训才能上岗。这种与企业需求契合度不高,就导致企业缺乏积极主动性,校企紧密合作的管理体制与运行机制尚未形成。致使学校吸纳行业、企业要素参与的能力不足;究其原因是缺少市级层面的校企合作激励政策。因此,校企合作目前大多数停留在表面上合作,没有实现“校中厂”“厂中校”“校企共建实训基地”等等深入合作的契机。

新增专业很大程度决定职校未来一定时期有限资源的分配和流向。首先,新增专业应与乌鲁木齐经济社会、行业发展和转型升级需求诉求一致,能依托职校办学特色,满足专业结构与布局优化需要,限制

申报《专业目录》中布点较多的专业,有组织有计划积极创造条件发展发展与高新技术产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相关的专业。其次,增设专业以建设条件成熟为前提,以需求检验为标准,要求拟增设的新专业必须预先以专业领域进行人才培养探索。再次,增设新专业必须进行科学论证,对我市乃至自治区行业产业发展科技、人才等需求状况进行深入调查和全面分析,有明确目标,制定较完善的专业建设方案和人才培养方案。最后,新增专业要严格按照程序申报。

强化就业导向作用,实行就业情况、招生情况与专业动态调整“三挂钩”,第三方评估结果、市内专业布局现状、专业发展潜力与专业调整“四挂钩”,建立专业预警与退出机制。如,明确预警与退出条件的基础上,定期公布预警和退出的专业。如,毕业生初次就业率、转专业比例、新生报到率、专业评估情况、市级专业预警情况等为信息指标,预警采取“警示级”、“黄牌级”、“红牌级”等三级预警机制。又有职业学校基于市场引导、行政推动、内生协同机制,推行“退一进一”新老专业替换改革。

以已经建成的8个市级精品专业、28个市级精品课程(附件2)

为引领,激励和扶持有条件的学校创建精品专业和特色专业,适应乌鲁木齐新兴产业发展、重大项目建设需要。建立和形成多个高质量的技能型人才培养基地,为中等职业学校专业建设和内涵发展提供示范。各职业学校之间错位发展、优势互补。在学校现有重点专业基础上,重点建设财经商贸、机电技术、焊接技术、交通运输、旅游服务、特

色餐饮、学前教育、文化艺术、信息技术、社会公共事务等10个专业群。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