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谈作文写作中的选材及创新问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谈谈作文写作中的选材及创新问题
新课程标准要求学生写作中能够具体明确、文从字顺地表述自己的观点,能根据日常生活需要,运用常见的表达方式写作,具有真情实感地表达出自己对自然、社会、人生的独特感受和真切体验。
但是我们也常常看到或听到学生写作中所表现出的苦处,他们拿到题目或话题后不知所云,不知到底写什么好,只好东拼西凑,写满字数。
其结果往往空洞无物或千人一面,更无新意可言。
这样的作文让我们看了头皮发涨。
例“我的好心情”,总离不开我某天做了什么好事或经过一番思想斗争总算战胜自我,完成了一项“伟大的事业”,并从中有所感悟,因而我心情便如何如何的好了等等。
若一、二篇如此,不足为怪。
见多了,便产生了问题。
我们的学生为何不能拓宽选材面,为何写不出一些创新性的作文呢?这不得不引起我们的深思。
一、作文的选材问题
我们也知道一句俗话,叫做“巧妇难为无米之炊”。
在多年的作文教学中,我深切地感受到学生材料的贫乏,是作文水平无法提高的重要原因。
这种“巧妇难为无米之炊”的苦恼,首先是源于他们没做生活的有心人,不善于撷取身边的材料。
罗丹说过:“我们生活中不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
我们的学生中有不少人整天躺在材料中睡大觉,没有思考生活,没有发现生活的闪光点。
其次是阅读量太少,不少人阅读总是局限于手头的课本及作文选之类的书,其他书籍很少涉猎,尤为明显的是体现在议论中缺少论据材料,说明文中缺乏准确的说明。
第三,材料老化现象也是重要原因,一个材料总是用了又用,又没有搜集新材料,于是,作文模式化了。
还有就是没有树立大语文的观念,不能把其他学科的知识综合到写作中来。
那么针对这些情况,在具体的作文写作中该如何操作呢?
首先要明确材料的概念及材料的来源。
所谓材料,就是写作中作者为了某一写作目的,从生活中搜集,摄取并且写入文章中的一系列的事实和论据。
比如《那年我十岁》这作文题目,则要引导学生回忆自己走过的路,拾取颗颗美丽的贝壳。
有的学生就讲自己十岁那年自己心痛的一件往事,有的学生则是写十岁那年的生活与现在生活的对照等等……又如吴晗的《谈骨气》中运用到的文天祥、闻一多等人的故事及孟子的名言等,学生知道这些都是较好的材料。
收集并积累材料是写好文章的第一步骤。
材料的来源很多:第一,来自生活的材料,有家庭生活的,社会生活,学校生活的,这就要求学生热爱生活,关爱生活,思考生活,收集生活中的点点滴滴,发现并撷取生活的闪光点,鼓励多写札记,日记,编写故事和人物提纲。
如《发生在身边的一件事》就可以从平时收集的生活材料上轻而易举地得到了。
第二,来自电视等新闻媒体的材料,这些材料大都是论文的好论据,要鼓励自己写卡片,简明地记下所听到的数据统计材料事例,以备必要时之需。
也可从材料得到感悟,如一名学生在广播中听到一个著名的作家忙于找寻春天,后来在孩子们身上找到故事,就写下很出色的《寻春》。
他结合本地风俗习惯闹元宵的情景极力去描绘孩子们无忧无虑的快乐,写下春天在孩子们脸上的感情,这是生活材料与广播材料的最好配合。
第三,来自阅读的材料,要多读古今中外的名著,这些知识在阅读的无形中给我们的脑中注入丰富的营养,许多作家的成功都来自这些知识的滋养。
第四,来自其他学科的材料。
要树立大语文观念,要懂得把其他学科的知识迁移到语文中来,如:国庆征文中有一作文题目《站在祖国地图面前》,我就引导学生须用所学过的历史知识和地理知识进行写作,有一个学生写出祖国的悠久历史,并且赞美了我们民族的气节。
其次,是鉴别和严格选择材料。
第一、生活的材料具有丰富的特点,是我们创作灵感的源泉。
生活中积累的材料是记叙文选择的好所在,亲身经历的故事、感受,身边的人和事,听上辈人讲的,以及乡间的旁人逸事等丰富的材料,都是记叙文写作的好材料。
学生在生活中要善于发现搜集这些材料,在自己的作文中才能解决“无米之炊”的苦恼。
如这样的作文
题目《我的××》、《我熟悉的一个》、《邻里之间》这就要求写身边的人和事,素材有了,从前的人和事便像放电影一般从自己面前一张一张地闪过,这样就有话可说,有内容可写了。
又如写校园生活的作文,要让校园中的校园风景线,同学之间,师生之间的事在脑中再现出来。
这样就告诉我们在作文中,生活是最丰富的世界,是创作取之不尽的源泉,生活不仅给我们写作材料,更多的是人生感悟。
一名学生写《我和太阳花结缘》的文章,便自然地巧取生活材料:农村常见的农民生活,常见太阳花在自己出生、成长中是那么奇妙的给人们力量的故事。
最后从中得到感悟:“太阳花顽强的生命力与农民的默默耕耘、奉献精神是多么相似,我与太阳的结缘就是与劳动人民的结缘”。
这便告诉我们生活是学生的最佳导师,也是给学生创作灵感的源泉。
第二、电视等新闻媒体的材料具有高度的真实性、科学性和导向性。
使其中的材料给会给我们的作文注入新鲜而且健康的血液。
首先在新闻消息类中,我们要善于撷取作为议论文的论据,如其中生动典型的例子、数据、统计材料,在具体的写作中就可以自然地运用。
这样,议论文的血肉就丰腴起来,论点就得到有力的证明了。
其次在一些专题性栏目中专业知识,如《人和自然》、《动物世界》和医学专诊等栏目中收集一些有关动植物科学知识,用卡片记下主要内容,这些材料不仅是议论文的好材料,也是说明文的好材料,比如这样的作文题目《介绍你最熟悉的动物》便可解无材料之苦。
《人与自然》谈到的环保知识,既可丰富我们的知识,也能启发我们去思考。
这类材料在“大写真”“焦点访谈”等中尤多,其中讲述的故事,现象都会引起人们的思考,引起人们内心深处的波动,便有了创作的欲望。
因而电视等新闻媒体材料是很珍贵,要利用课余时间多听多看,提高自己的思想高度,丰富自己的作文材料。
第三、阅读材料具有典型性的特点,给我们提供了很好的语言材料。
说明性的材料不仅给知识的充实也提供说明文的范例,其生动、简明、准确的说明便是很好的语言材料;议论性的材料精辟的论述,有力的论据,严密准确的语言是我们初学议论文的典范;文学作品丰富而精彩的描写,生动诱人的故事,形象而有感染力的语言,更是记叙文的最佳典范。
这样的阅读材料无形中给学生以熏陶,也给学生提供了典范的语言材料,在阅读中,要作摘录,记下名人警句,观点、科学数据、事例、从而丰富自己的作文材料库。
选材的要求
1、选材要着眼于新意
选材新而立意深,着眼于新鲜材料,对深化中心效果明显。
比如以“20年后的我”为题,有一个班级全班60名同学,除了少数学生选择当教师等职业外,绝大多数学生选择当县长、市长、经理、老板,为的是“自己拥有高档小汽车,住高级别墅,把父母接到城里好好享受,把兄弟姐妹的工作安排好等等。
这显然落入了选材俗的窠臼。
有一位同学写自己成为一位水利专家,为人们寻找淡水而四处奔波,从而唤起人们珍惜水资源,节约用水的危机意识,这样写就深刻多了。
选材要新,材料选得好,作文就成功了一半。
这里的“选得好”,除了指有意义以外,很大程度上是指新颖。
可是,有的同学选材,老是步人后尘,把别人写了又写的陈旧材料拿来写。
比如给别人让座,帮人家推车,把拾到的钱包还给失主,扶盲人过马路,为同学补课等等。
试想这种材料怎么会给人以新的感受?
2、选材要挖掘出深度
我们在校园、家庭、社会等现实生活中,会看到听到许许多多的事,加上自己的亲身经历,这样说来作文素材应该是很多的。
有些现象或变化可能很不起眼,但如果能抓住关键深究下去,就会发掘出新颖而深刻的材料来。
如以“变化”为题,同学们多以自己家住房的改变,餐桌上美味的增加,交通工具的升级等来反映“变化”这就不够新。
一位同学留意了爷爷的烟斗的变化:爷爷最先用的是又粗糙又难看的竹蔸做成的烟斗,接着换成了漆得乌黑发亮、看上去很有“派头”的木制烟斗,最后爷爷抽起了“过滤嘴”,烟斗“退休”了。
这小而平常的烟斗的一系列变化,不正反映了改革开放以来社会的巨大变化吗?这就从小处落笔
反映大的主题。
假如以“水”为话题作文,同学们可联系《社戏》中“归航偷豆”、《如梦令》中“争渡”的野趣;可联系《听潮》中的海水、《小石潭记》中潭水……由“南水北调”“三峡工程”,可见水之作用重大;“水乃万物之源”,可见水之重要;“保护母亲河”,可见水污染之严重。
生活如海洋,既有风平浪静又有波澜壮阔;人生似长河,九曲盘旋而始终向前……由“一滴水与大海”的关系想到“个人与集体”的关系;由“治水要善疏”联想到“治人要善导”,等等,这样可以拓宽写作的思路,就会有独特的亮点,如此选材那就深刻多了。
二、关于作文的创新
作文的创新,就是指写作文要抛开旧的,创造新的,所写文章有创造性,有新意。
作文的创新,是众多写作爱好者所追求的,也是作文评判者评判文章好坏的重要标准之一。
那么,怎样创新我们的作文呢?不妨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1、逆向思维法打破习惯思维的定势,反其道而行之,可以取得较好的效果。
那么,在作文写作中,如何“反弹琵琶”,进行逆向思维的启发呢?
⑴逆向审题
采用的是逆向思维审题方法,这种方法又叫穿透障碍法。
有些作文题,从字面上分析,从正面思考,恐怕绞尽脑汁也找不到突破口,不知从何下手。
但是如果运用逆向审题,穿透字面上的障碍,从反面去思考,立即就能明确写作的范围和对象,瞬间就能把题审好。
比如写《静静的夜晚》这篇作文,如果从题目字面上理解,从正面思考,是很难下笔的。
夜晚静静的,万籁俱寂,有什么好写的呢?但是在“山穷水尽疑无路”之时,如果能运用逆向审题,眼前立即就会变得明亮起来,就会出现“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景象。
其实,《静静的夜晚》这个题目要求写的是在静静的夜晚发生的不平静的事情。
静静的夜晚,大地万籁俱寂,但是老师在灯下备课,种子在破土,小苗在生长,树叶在沙沙作响,河水在哗哗地奔流,小偷在蠢蠢欲动,边防战士在站岗放哨,公安人员正整装待发,党政领导在筹划方略,一个个小生命在呱呱落地……思维的闸门一经打开,就觉得有写不完的材料。
再如写《古老的小镇》这篇作文,从题目字面上看,是写小镇的古老,其实是要写古老小镇的新生,写它的新气象、新风貌、新变化。
《一件平凡的事》,其实是要写出事情的不平常的意义,《一个平凡的人》,其实是要写他的不平凡的事迹。
掌握了逆向审题,一见到这类题目,就能迅速穿透文题表面的障碍,把思维引向反面,很快审好题目。
逆向审题,可以收到出人意料的效果。
⑵逆向立意
写作范围和对象明确了,接下来是立意。
古人说:文以意为先,意是文章胆。
主题是文章的灵魂,立意新颖的文章才能脱颖而出,才能吸引读者,充满魅力。
主题要新颖,逆向立意是一条途径。
逆向立意,就是从相反的方向确立文章的主题。
《家乡巨变》这篇作文,如果按照习惯思维立意,往往是反映家乡的巨大变化,描写公路在拓宽,街道在延伸,工厂应运而生,楼房在加高,人们生活富足了,观念改变了,以此来歌颂改革开放的成就。
这些东西是每个人早就看在眼里,记在心里,无可非议的事实。
这样立意不能说不好,但平淡无奇,没有新意。
如果我们打破思维定势,用与习惯和常理相反的思维方式去思考,就会由马路拓宽、街道延伸、广场扩建,想到大片的良田被挤占,耕地在不断减少;由工厂上空的黑烟和排污口的废水意识到大气已被污染,河流在呻吟,人们的生活环境在恶化!于是提出治理应该与开发同步,只发展不治理,重发展,轻治理,先污染,后治理的做法都是违背客观规律的,其结果是必然受到大自然的惩罚,付出惨痛的代价!这就是一个与众不同的立意。
这样的立意避免了单一与狭窄,显得新颖、独特,能给人以全新的感觉。
逆向立意,达到了创新的目的。
⑶逆向构思
学生作文在构思方面也往往是守旧有余,创新不足。
古人说过:“文似看山不喜平。
”而
学生写起作文来一般都是平铺直叙,一竿子打到底,毫无曲折离奇可言,读起来也就平淡无奇,索然寡味。
要使文章言之有序而又不落俗套,采用逆向思维构思,也是一条途径。
何谓逆向构思?所谓逆向构思,是指作者在构思过程中,根据某些题材的可逆性,避开思维的正向定势,向与之相反的方向构思谋篇的一种创造性构思方法。
以“谎言”为话题作文,如果按照传统的思维程序来构思,我们对这一与“诚实”相对立的“谎言”必然持否定的态度。
因为父母教育子女从小要养成诚实不说谎的习惯,“狼来了”的故事几乎家喻户晓,说谎更不是好孩子……由此写出来的作文也难免落入固定模式:或对说谎痛心疾首,或因说谎自食苦果等等。
这种固定模式下的主题,实质上是对事物的认识还只是停留在表面的、肤浅的层次上,是人云亦云的“学舌”的产物。
如果换一种角度,从反面来看待话题,我们不难发现,“谎言”也有它常常闪光的一面,并不是一无是处的。
《金色的鱼钩》中老班长一连几天颗粒未沾,为了让伤员放心喝下那碗鱼汤,连说自己早吃过了,结果因饥饿过度牺牲在草地上;鲁迅弃医从文,为了让自己的老师不至于太失望,假托自己转学生物学了;曹操领兵长途跋涉,为了激励口干舌燥的将士,便谎称“前有梅林”;医生对身患绝症的病人以谎言宽慰,那是医生的职业道德高;教师对智障学生以谎言评价,那是教师的育人之本……这种“美丽谎言”的例子举不胜举。
这样构思的作文,不仅内容新,而且主题往往也有一定的深度。
逆向构思,能使文章收到不落俗套的效果。
总之,逆向思维是一种创造性思维,在作文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注意引导学生打破传统的、常规的思维的束缚,大胆地反弹琵琶,从问题的相反方向深入地进行探索和挖掘,不仅可以有效地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而且能极大地激发学生的写作激情,使学生文思如泉。
2、旧瓶新酒法写作中的
“旧瓶装新酒”,指的是利用人们熟悉的人物、故事、观点等写出新内容,表现新主题。
运用“旧瓶装新酒”法作文,不但能体现出积累、运用能力,更能表现出丰富的语言功力,再现鲜活的文学画面,化原始的纯朴美为新奇的创造美。
如何巧借“旧瓶”装出新天地?下面几种方法可供参考。
一是借用旧观点,辅以新材料,写出新意来。
如一个学生写作《富贵生骄奢》,开篇提出观点:“富贵”不是错,然而“富贵”易生骄奢,让子孙气短智昏;“贫穷”不是罪,然而贫穷者子弟更易“知耻而后勇”。
然后援引大量新近发生的事实,用以论证自己的观点,如一位女生因父母临时有事未能送她上学,她只好自己“打的”到校,为此,她深感委屈“哭得宛如梨花带雨”。
《北京信报》一篇记者调查披露,广州等一些大城市的中学生普遍存在高消费现象,如开名牌跑车、出入于高级美容美发院、在星级酒店开一个生日聚会花去上千元、刷卡消费;一些学生在课堂里玩手机游戏玩得不亦乐乎,用发短信代替说话、传纸条……虽然文章中的观点是现成的,显得有些旧,但因援引了大量新近发生的事实,便具有了现实意义。
这种旧调新弹的写法很能给人以新鲜感。
二是借用经典文学作品中的人物编写新的故事,表现新的主题。
如肖亚梅同学的《花果山开发记》为孙悟空作新传,借孙悟空、玉帝、太白金星、猪八戒、嫦娥等演绎新故事。
故事中的这些人物是大家熟悉的经典文学名著中的人物,由于写进了开发旅游业、培植新财源、开办税法知识讲座、培养依法诚信纳意识税等富有时代气息的新内容,从而表现出新的主题,富有现实意义。
借用经典文学作品中的人物编写新的故事,既写出人物原有的性格特征,又表现人物新的品质、思想意识,刻划人物新的行为举止,从而表现新的主题。
如一个学生写作《葛朗台新传》,借用葛朗台、克罗旭、拿侬、欧也妮、查理等原作中的人物演绎新的故事。
新传中的葛朗台除保留着原有的守财吝啬、胆小怕事等性格特征外,还增加了下海经商、开办家用电器公司、让查理与欧也妮夫妇打理电器公司等新内容,写出了葛朗台善于以发展眼光谋划企业未来,为贤能之士让位,配合征税员工作,主动上交企业税款等新的思想性格。
运用“旧瓶装新酒”作文,要注意“旧”与“新”之间的关系,旧观点、旧故事、旧人物指的大众熟悉的观点、故事、人物,以“旧”装“新”,“旧”只是形式、手段而已,“新”才是实际目的、创作主旨,所以,一定要在“旧”的基础上,写出新材料、新人物、新性格,从而表现出新的主题,给人以新鲜感。
还可以运用联想拓展法,模仿借鉴法等多种方法。
3、联想拓展法通过联想,拓宽思路,表达主题。
如有一篇表现爱国主义题材的记叙文《梦会陆游》,以《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的创作过程为背景,以自己与陆游的“一面”为情节,在谈古论今的对话中,揭示出爱国主义的主题。
通过联想,拓宽思路,表达主题。
4、模仿借鉴法模仿,是创新的必由之路。
叶圣陶先生就说过:“写作和阅读比较,尤其偏重于技术方面。
凡是技术,没有不需要反复模仿历练的。
”由模仿到感悟,由感悟到创新。
写作上,我们可以模仿课文,参照课文的写法来仿写,也可从文章的修改中进行反向的模仿。
同时,还可在欣赏范文中来借鉴学仿写。
素质教育要求学生能写出具有鲜明个性和创新色彩的文章,也正是因为有鲜明个性和创新色彩文章才显得分外有价值。
愿我们都能够通过自己的努力,不断写出超越自我、充满新意的好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