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汝谦治疗小儿发热经验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郑汝谦治疗小儿发热经验
【关键词】郑汝谦;小儿发热;临证经验
扬州中医儿科“谦”字门学术流派起于乾隆后期,迄今已200余年。先师郑汝谦是“谦”字门晚出的一家,他精研医理,业医60余年,临证经验丰富。兹将其治疗小儿发热的经验作一介绍。
1 小儿发热,首重祛邪
郑师概括小儿病因为“外因,风为百病之长;内因,百病多因痰作祟”。六淫中寒、湿、燥、热诸邪多依附风邪而侵犯人体,如风寒、风热、风湿等,痰则随气之升降流行,内而脏腑,外而筋骨皮肉,形成多种病证。病邪一日不除,发热一日不退。张子和指出:“夫病之一物,非人身素有之也,或自外而入,或由内而生,皆邪气也,邪气加诸身,速攻之可也,速去之可也,揽而留之,何也?虽愚夫愚妇,皆知其不可也。”邪存体内是导致疾病的根本原因,郑师在治则上,首重祛邪,他称之为“开门逐盗”,邪去则正安,正安则热退。
2 外感发热,轻清宣透
《素问·至真要大论》曰:“风淫于内,治以辛凉,佐以苦,以甘缓之,以辛散之。”强调辛凉宣疏。郑师治疗小儿外感发热尚在卫表时,辛凉解表之法使用较多,认为慎毋骤用寒凉,以免凉遏冰伏。
若冬季或初春,天气寒冷,小儿外感风寒轻证,表现为发热不甚、鼻塞、喷嚏、流涕,郑师多选用杏苏散合葱豉汤加减,以轻疏肌表。吴鞠通认为,杏苏散乃“苦温甘辛法”,用治外感凉燥之证,而燥为小寒之气。后世医家对葱豉汤多有推崇。王士雄说:“叶氏春温篇,于新邪
引动伏邪,亦主是方,盖此汤为温热初病开手必备之剂。”当代中医学家蒲辅周先生说:“葱白气香味辛,色白中空,最能入肺卫以通阳气,再加豆豉挥发内外郁热,为表郁必用之方。”
若小儿发热5 d以上,烦闹不安,夜不安寐,郑师则选用栀豉汤。此方适于热在胸膈,既不居里之表,又未入腑之里,白虎、承气之法均不可行。独在半表半里,热在胸中,故烦而躁,小儿外感热病常见此等证候。郑师选用栀豉汤宣发胸中郁热,即所谓“火郁发之”之义,往往效如桴鼓。
若小儿肺炎喘嗽,郑师选用栀豉汤合上焦宣痹汤治之。上焦宣痹汤载于吴鞠通《温病条辨》上焦篇,原治太阴湿温,气分痹郁而哕者,方由枇杷叶、郁金、淡豆豉、射干、通草组成,功能宣肺解郁、清热化痰。郑师于小儿肺热甚者加炒黄芩;喘者加桑白皮,清热泻肺平喘。
《素问·五常政大论》曰:“必先岁气,无伐天和。”郑师治疗小儿发热,强调季节性。如夏季多选用新加香薷饮去厚朴,加六一散、荷叶等。郑师认为,暑气宜升散,从汗而解。
3 里滞发热,釜底抽薪
郑师治疗小儿发热,强调要分清表里、寒热、虚实。对于里滞发热,多用釜底抽薪法。
当今儿童平日多进高蛋白、高热量的饮食,体内易蕴热。一旦感邪,外感与内在积滞相结合,风热相激,熏灼蒸腾,遂现高热、夜间热甚、腹胀、大便不通,甚至谵语,舌苔多黄糙。郑师形象地将其形容为炉中煤多火旺,若撤去炉膛中燃烧的煤炭,则火熄热退。发热里滞重,
若舌苔白厚腻,郑师常用栀子厚朴汤、枳实栀子豉汤(里滞轻,则将枳实改为枳壳),取厚朴、枳壳合用理气以通便;若舌苔黄厚腻,则用栀豉汤加郁金、瓜蒌皮、杏仁、枳壳、莱菔子、槟榔,组成苦辛通降轻剂,以润肠行气通便,使邪热从下而去。夏季小儿发热,大便不通,常加入治外感暑湿致身热不退、大便不畅、小便短赤的七液丹(鲜萝卜、鲜佩兰、鲜侧柏叶、鲜藿香、鲜紫苏叶、生大黄、鲜荷叶、滑石)。郑师用药轻灵,盖儿童不宜峻猛攻下,足可师法。 4 治疗发热,重视脾胃小儿发热往往影响脾胃受纳、运化的功能,常见饮食欠香,甚至不思饮食等脾胃症状。郑师临证重视脾胃的调理。小儿发热初起,常在相应方剂中加葛根、焦山楂、生姜皮三味药。葛根归脾、胃经,甘润、性平而偏凉,有升散、退热、生津的功效,凡邪郁肌表,身热不退,不论口渴或不渴,有汗或无汗,都可应用。尤其是小儿出疹性疾病初起,疹未见时,与感冒症状类似,葛根又具透疹之作用。山楂归脾、胃、肝经,味酸而甘,微温不热,功擅助脾健胃,促进消化,为消油腻肉食积滞之要药。生姜皮味辛、性凉,有消浮肿、腹胀、痞满及调和脾胃之功。故此三药宜于小儿发热初起。在治疗过程中,根据脾胃不同症状用药,发热退后调理脾胃以善后。脾胃健运,可防止病邪深入,增强抗病能力,促进病情早日康复。
5 久热不退,顾护正气
小儿久热不退,郑师擅用归葛饮(当归、葛根),以养血滋阴。若兼气虚,加炙黄芪、太子参,以顾护正气,正胜则邪自却也。归葛饮原为张介宾《新方八阵》中所载:“治阳明温暑,大渴大热,津液枯涸,阴
虚不能作汗等证。”王旭高云:“此用当归养血,是助干葛以为汗也……此证表里俱热,故以药冷饮,所谓生津自能作汗,清里亦能解表,为治温暑之大法。此葛根汤之变局,又白虎汤之先著也。”张锡纯云:“当归之性虽温,而血虚有热者,亦可用之,因其能生血即能滋阴,能滋阴即能退热也。”郑师运用此方治小儿久热不退,屡用屡验。
6 伏暑为病,清宣温化
小儿温病有新感、有伏气(即“伏邪”)。郑师力主伏邪发病理论,对伏邪类温病中的伏暑病主张清宣温化,他推崇雷少逸《时病论》中有关伏暑的论述:“伏天所受之暑者,其邪盛。患于当时,其邪微。发于秋后,时贤谓秋时晚发,即伏暑之病也。是时凉风飒飒,侵袭肌肤,新邪欲入,伏气欲出,以致寒热如疟,或微寒或微热,不能如疟分清,其脉必滞,其舌必腻,脘痞气塞,渴闷烦冤,每至午后则甚,入暮更剧,热至天明得汗则诸恙稍缓。日日如是。必要二三候外,方得全解,倘调理非法,不治者甚多。”盖此证,湿与热结,湿蕴热外,热处湿中,胶结不化,不若风寒之邪一汗而解、温热之气投凉则安。郑师认为,伏暑初起,既不可过用辛温以发其汗,亦不可过用苦寒以遏其邪。力主清宣温化,辄用三仁汤加减。若里滞重、外感轻者,需令其大便通畅,解下酱色大便,病即好转,瓜蒌薤白半夏汤或枳实导滞丸等可选择用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