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析当前我国城乡二元结构的现状、成因、负面影响与政策反思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试析当前我国城乡二元结构的现状、成因、负面影响与政策反思

摘要: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解决好农业农村农民问题是全党工作重中之重,城乡发展一体化是解决“三农”问题的根本途径。而城乡二元结构正是制约城乡发展一体化的主要障碍,当前城乡二元结构已经成为制约我国经济体制改革与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瓶颈。因此,深入研究和分析我国城乡二元结构的现状及成因,提出统筹城乡经济发展的改革思路,具有深远的战略意义。文章拟从对建国以来我国城乡二元结构的现状、形成原因及影响的分析中,探寻解决城乡二元结构矛盾的主要途径,提出深化改革,统筹城乡经济发展的思路。

关键词:城乡二元结构;城市化;劳动力流动;城乡统筹;转型发展

“二元制度”是发展经济学提出的一个概念,是指现代工业与传统农业并存。城乡二元结构是发展中国家普遍存在的一种现象。我国的城乡二元结构是在计划经济体制下,长期以来形成的城乡对立、城乡分割、城乡劳动力流动隔绝的经济社会二元结构。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十四大提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以来,我国一直致力于解决城乡二元结构的问题。十八届三中全会指出“城乡二元结构是制约城乡发展一体化的主要障碍。必须健全体制机制,形成以工促农、以城带乡、工农互惠、城乡一体的新型工农城乡关系,让广大农民平等参与现代化进程、共同分享现代化成果。要加快构建新型农业经营体系,赋予农民更多财产权利,推进城乡要素平等交换和公共资源均衡配置,完善城镇化健康发展体制。”但是时至今日,在我国经济社会面貌已经发生巨大变化,生产力和综合国力已经有了明显提高的情况下,城乡二元结构问题依然十分突出,已经成为制约我国经济发展和改革的重要阻碍。因此解决城乡二元结构问题,统筹城乡经济发展是新时期我国深化经济体制改革的重大举措,具有深远的战略意义。

一、当前我国城乡二元结构的现状

我国农业发展相对于城市工业化、现代化快速发展来讲,严重滞后,农民收入增长缓慢。根据国家统计局公布的数据,2014年我国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为28844元和9892元,城乡居民收入比为2.92:1,这已经是2002年以来的最低值。2002年以来,我国城乡收入比一直在“3”以上,2007年城乡居民收入

差距扩大到改革开放以来的最高水平3.33:1。如果把农村人口没有享受到的医疗、教育、失业保障等非货币因素考虑进去,中国的城乡收入差距可以达到6:1。与此同时,城乡居民还面临财产差距扩大的问题,而且这一问题正变得越来越严重。以往人们大多把贫富差距等同于收入差距,但实际上,居民在资产方面的差距也是衡量贫富差距状况的重要指标。数据分析表明,中国的财产差距扩大速度远远要超过收入差距扩大的速度。城市居民个人财富积累速度非常快,在过去大约10年的时间内,城市居民人均财富的年均增长率达到22%,特别是房产价值的年均增长率达到了25%。而农村的财富积累速度年均增长率只有11%,相当于全国水平的一半。过大的城乡居民收入差距不仅严重影响农业、农村经济和整个国民经济的持续健康发展,而且还有可能演变成社会问题和政治问题,成为我国经济社会稳定发展的威胁。因此,推进城市化进程,打破城乡二元结构,统筹城乡经济发展已经成为当务之急。

二、我国城乡二元结构的成因

20世纪50年代初期,与许多发展中国家一样,为了进行大规模的经济建设,我国政府选择了赶超型工业化发展战略,并学习苏联社会主义的模式和经验,逐步建立并形成了计划经济体制,而城乡二元结构正是其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由于长期战争的破坏,我国当时的经济处于崩溃的边缘,用于经济发展的资本严重不足。资本的市场价格和利率水平较高,劳动力的价格相对较低,按照市场价值规律,市场行为的选择会集中在劳动密集型的产业上。但是这种市场行为有悖于当时我国优先发展重工业的构想。为了保证这种赶超战略的实施,国家采取行政管制的手段,扭曲市场机制的作用,把资本的使用重点投放在重工业发展上。为了全面获得用于资本积累的经济剩余,一方面政府在城市推行低工资和低福利的政策,压低生活资料的消费,保证工业发展所需的资金。然而低工资政策降低了城镇工薪阶层的购买能力,为了保证城市劳动力获得必要的生活资料,政府运用行政控制手段,降低农产品和其它生活必需品的价格。由于发展工业的劳动力主要集中在城市,因此这种比较低的生产、生活费用的优惠政策只适用于城市居民,而工业积累的成本也由此转移到农业和农民身上。另一方面,政府垄断农产品的购销和经营,确立工农产品价格的“剪刀差”,为工业发展获取了稳定

的低价格的原料来源。据不完全统计,1953年至1978年,我国政府通过工农业产品的价格剪刀差从农业中获取了6000至8000亿元的积累资金。

同时,为了降低控制农产品价格的交易费用, 我国在1958年建立了“高度集体化”的人民公社制度,禁止农村从事工业生产活动,把农村锁定在农业上。这种制度安排必然带来农业收益的下降,使农民和工人之间存在着潜在的收益差距。在这种经济诱因的影响下,农村居民纷纷涌向城市,影响了国家赶超战略的实现。因此,国家采取严格的户籍政策,剥夺农民迁徙的自由权利,人为地将城市和农村划分为两种不同的社会群体。1958 年我国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户口登记条例》,把户口分为农业户口和非农业户口。这种城乡分割的社会管理体制,虽然在当时有效保证了国家重点发展重工业战略目标的实现,但是也带来了大量的社会问题,是时下“三农”问题的根源。

三、我国城乡二元结构的负面影响

(一)城乡贫富差距不断扩大,农村贫困化,引发社会问题

城乡之间收入差距的不断扩大是城乡二元结构负面影响的最显性表现。因为依附于城乡二元结构的经济体制,城市占有更多的经济资源和就业机会,收入来源广泛、渠道多、手段多,可以充分利用城市广阔的需求空间和较高的购买力来挖掘市场空间,获取特殊利益;而农村社会依然处于由工业化道路造成的贫困落后局面,科技知识落后,就业面狭窄,基础薄弱,乡村资源匮乏,农业效益低,农产品商品化程度不高,因此本来购买力就低的农民无法通过在乡村社会内部广泛提高个人收入水平,再加上市场经济体制下,农村的市场信息反映灵敏度不强,无法应对市场变更,农民走不出低收入的怪圈,城乡之间的收入差距逐渐拉大。(二)阻碍城乡间劳动力的流动

人是生产要素中最活跃的因素。为了制止农民向城市流动形成的城乡分割的户口管理制度,在早期阻碍了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限制了人力资源在城乡之间的流动。大量的优秀人才由于户口的约束和城乡壁垒,不能选择适合其所长的部门和职业,埋没了许多人才,农村大量优秀人才没有机会到城市施展才华。而在后期城乡二元结构却导致了更加强烈的城乡单向流动趋势。为了摆脱农村社会的简单落后,大量的农民不愿仅仅依靠土地,纷纷走出乡村,来到城市,以获取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