湘西刘氏小儿推拿“推经治脏”论治小儿遗尿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湘西刘氏小儿推拿“推经治脏”论治小儿遗尿

湘西刘氏小儿推拿“推经治脏”治疗小儿遗尿是基于经络-脏腑相关、五行助制理论及小儿生理病理特点,运用“推五经、调五脏”论治,具体补清(泻)操作及施术频率随证而定,从而达到治愈的目的。

标签:名医经验;刘开运;小儿遗尿;推拿;经络;脏腑

湘西刘氏小儿推拿“推经治脏”学术思想是湘西名中医刘开运老先生根据经络-脏腑相关及五行生克制化理论,在提出脏腑分症归经的基础上,详辨五脏病候寒热虚实,巧选小儿五经穴配伍,施以特定补泻手法及施术频率,从而对五脏系统疾患进行调控而提出,即“推五经”而愈疾病[1]。根据小儿百脉皆汇于掌的特殊生理基础,刘氏小儿推拿中五经穴是指对应于小儿五指螺纹面、与五脏相应的5个特定穴,从拇指至小指分别称脾经、肝经、心经、肺经、肾经,统称小五经。兹将刘氏小儿推拿“推经治脏”学术思想治疗小儿遗尿的理论依据及具体应用介绍如下。

1 小儿遗尿与脏腑关系

小儿遗尿是指3岁以上小儿在熟睡中小便自遗、醒后方觉的一种病症。患儿常伴夜惊、梦游、多动或其他行为障碍。中医学的相关文献记载最早见于《灵枢·九针论》“膀胱不约为遗溺”。其后《伤寒论·辨少阴病脉证并治》提出“遗尿”病名,“口不仁面垢,谵语遗尿”;《诸病源候论·小儿杂病诸候》阐述了遗尿的病因病机,即“膀胱为津液之府,既冷气衰弱,

不能约水,故遗尿也”。

小儿遗尿病位主要在膀胱(肾),多因下元虚冷,肾气不足,膀胱失约所致,而膀胱不约则与肺、脾、心、肝密切相关。肺为水之上源,主宣发肃降,通调水道,下输膀胱,推动并调节全身水液输布和排泄。《杂病源流犀烛》云:“若肺不能为气化之主,故溺不禁也。”即上虚不能制下。脾胃为津液转输的枢纽,津液部分经脾气转输,下输膀胱形成小便;脾气不足,上无以布津于肺,下不能制水于肾,气不摄津,尿液约束无权而致遗尿。《金匮要略·消渴小便不利淋病脉证并治》提出:“脾肺气虚,不能约束水道而病不禁者。”临床上肺脾常相兼不足,母子同病。

心与小儿遗尿的关系主要表现在心主神明。心为人体精神思维活动的主宰,而“遗尿为睡中所作……均与心不能控制排尿功能有关”[2],临床心火亢盛、心肾阴虚为其常见病因。肝主疏泄气机,通利三焦,助水液代谢。肝通过筋与膀胱相联,肝之气血达于筋,影响膀胱气化功能。《素问·经脉别论篇》曰:“食气入胃,散精于肝,淫气于筋。”《灵枢·经脉》提到“膀胱足太阳之脉……是主筋所生病者”。若肝失疏泄,致肝气上逆,亢而无制,湿热郁扰肝经,均可致膀胱气化开合失宜,遂成遺尿之证。

2 “推经治脏”与五行助制关系

刘氏小儿推拿“推经治脏”的理论源于“归经施治”及“五经辨证”。“五经辨证”推治是运用五经相助相制关系作为主补、主清(泻)的依据。“推五经”的补泻效果直接取决于五行助制关系。中医五行特指木、火、土、金、水,五行之间存在相生、相克的生理关系,相乘、相侮的病理联系,即五行助制关系。基于五脏配五行,五经对应五脏,脏腑相表里,故脏腑及表里经具有生理上相互为用、病理上相互影响的特点。小儿遗尿的基本病因在于肾虚导致膀胱失约,病变主脏在肾,然不同证型的病变主脏不同。无论何种证型,根据五行助制关系,主脏与其他四脏均存在4种特定关系,即我生、生我、我克(所胜)、克我(所不胜)。故在推拿治疗小儿遗尿时,无论病变涉及哪一脏腑,均需详辨主脏与他脏之间五行助制关系,酌配五经穴推治,或主补或主泻,从而调节病变脏腑及其相关脏腑的阴阳平衡。

3 临证运用

小儿遗尿病位在膀胱,因肾与膀胱相表里,根据“归经施治”理论,小儿遗尿在五经中归属肾经;根据五经对应五脏,推小儿五经穴既可治本经脏腑病症,又能治疗相表里脏腑的病症。“推经治脏”治疗小儿遗尿,特指“推五经”推治,而五经穴补泻及操作频率随证而定,故临床应仔细辨证。

3.1 病证分型

临床上,小儿遗尿常见肾气不足、肺脾气虚、肝经湿热、心肾不交4型。不同证型的病变主脏不同,与他脏之间的五行助制关系亦不同。

3.1.1 肾气不足此型最为常见,因肾虚下焦虚冷,膀胱失摄所致。患儿以寐中多遗、可达数次、小便清长为主症,兼见智力低下、舌淡、苔白腻、脉沉无力等。病变主脏在肾,肾在五行中属水,与其他四脏的五行助制关系表现为:其母为金(肺),其子为木(肝),所胜者为火(心),所不胜者为土(脾)。

3.1.2 肺脾气虚肺主敷布津液,脾主运化水湿,肺脾气虚则水道制约无权。证见夜间遗尿、日间尿频量多,易感冒,便溏,兼见神疲乏力、舌淡红、苔薄白,脉象沉而无力。病变主脏涉及肺脾两脏,肺在五行属金,脾属土。二脏与其他三脏的五行助制关系为:肾(水)为肺之子、脾之所胜;心(火)为脾之母、肺之所不胜;肝(木)为脾之所不胜、肺之所胜。

3.1.3 肝经湿热本型乃肝失疏泄,肝经郁热或湿热下注,移于膀胱所致。临床以寐中遗尿、小便量少色黄、性情急躁易怒为主症,兼见夜梦纷纭,目精红赤,舌红,苔黄腻,脉滑数。此型病性属实,病变主脏在肝。肝属木,其母为肾(水),其子为心(火),所胜为脾(土),所不胜为肺(金)。

3.1.4 心肾不交患儿因心火旺盛,肾阴不足,心肾失交,水火不济,夜梦困

扰而致梦中尿床,或欲醒而不能,导致小便自遗。证见梦中遗尿、寐不安宁,五心烦热,兼见形体较瘦,舌红苔薄少津,脉沉细而数。病性为虚实夹杂,病变主脏为心肾两脏。心属火,肾属水。心肾与其他三脏的五行助制关系为:脾(土)为心之子,又为肾之所不胜;肺(金)为肾之母,又为心之所胜;肝(木)为心之母,同时为肾之子。3.2 推治原则

小儿脏腑娇嫩,形气未充,为“稚阴稚阳”之体,其五脏有特殊的生理病理特性,可概括为“三不足,两有余”,即肺常不足,脾常不足,肾常虚,心、肝有余。根据“虚则补之,实则泻之”原则,具体推治五经时,须结合小儿生理特性,灵活运用五行生克关系,分清补泻。“推五经”理论认为旋推为补,直推为清(泻)。具体操作原则包括:脾经宜补不宜清,清后应加补;肺经可清可补;肾经只补不清,若肾阴虚,相火妄动者,直推则以推后溪代替;肝经、心经只清不补,故有“补肝易动风,补心易动火”之说。此外,刘氏小儿推拿还包括常规开窍、关窍以及基本手法[3]。

3.3 具体应用

“推经治脏”是基于五行助制理论及“推五经”论治,无论何种证型,可概括为“补三抑二法”,即补肾经、脾经、肺经,清肝经、心经,补泻兼施,调和五脏阴阳平衡。每穴按100~300次/min操作,具体可根据辨证确定。如虚证旋推频率大于直推频率,主要补肾经、脾经及肺经,稍清心经及肝经;实证则直推频率大于旋推频率,主要清肝经,稍清心经,兼补肾经、脾经及肺经;对虚实夹杂者,旋推频率与直推频率大致相同,主要清心经,清后溪(代清肾经),稍清肝经,兼补脾经及肺经。

3.3.1 肾气不足型先旋推肾经以温补肾气。结合小儿生理特点“三不足”,为防子病及母,补肺经使肺气充则邪难犯;脾肾先后天互补,补脾经滋生先天肾气以培元固本,然脾为肾之所不胜,稍补脾经以防脾土太过相乘肾水。肝常有余,肝为肾之子,因此肝经不宜补,稍清肝经以防肝气太过反伤肾气。心为肾之所胜,小儿心火素旺,肾虚患儿易出现心火相侮,稍清心经以防心火旺盛反侮肾水。

3.3.2 肺脾气虚型先旋推肺经、脾经以补肺健脾。结合小儿生理特性肾常虚,遗尿患儿又以肾虚为本,肾经旋推以温補肾阳。根据五行助制关系,心经、肝经均直推以清之,但手法不宜过重,以防损失心气。此证以补法为主,稍兼清法。

3.3.3 肝经湿热型先直推肝经以清肝经湿热,心为肝之子,母病易及子,小儿心火素旺,直推心经以清之。肾为肝之母,小儿肾常不足,以防子病及母,旋推肾经以补肾。肝旺易乘脾,小儿脾常不足,故旋推脾经以防肝木乘脾土。肺为肝之所不胜,小儿肺常不足,肺经予旋推稍补之以制肝木之盛。此证以清为主,稍用补法。

3.3.4 心肾不交型心火旺盛之象,首先直推心经以清心火;肾阴虚,更易助长火旺,而肾经宜补不宜清,故推后溪以代清肾。肝为心之母、肾之子,肝素旺,故肝经宜清。脾为心之子,小儿脾常不足,为防母病及子,予旋推脾经以补之。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