头孢菌素类抗生素的研究进展及应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石河子大学
药物分析专题论文头孢菌素类抗生素的研究进展及应用
**:***
学号:**********
班级:应用化学2011 级 3 班
日期:2014 – 11 - 6
头孢菌素类抗生素的研究进展及应用摘要:
头孢菌素类抗生素为在临床上使用的一类十分重要的抗菌药,目前对其研究仍然是抗生素药物研发的热点。本文通过检索和收集有关头孢类抗生素方面的文献,简述了其发展历程,归纳出近年来国内外头孢类抗生素的市场前景及发展趋势并对该类药物近年来的研究热点及应用进行了探讨。头孢类抗生素在整个抗生素医药上仍将具有广阔的应用。
关键词:
抗生素;头孢菌素;进展;应用。
正文:
一、头孢的发展基本情况
头孢是头孢类抗菌药的总称。头孢菌素类(Cephalosporins)是以冠头孢菌培养得到的天然头孢菌素C作为原料,经半合成改造其侧链而得到的一类抗生素。1948年意大利的Bronyzn发现头孢菌素,1956年Abraham等从头孢菌素的培养液中分离出头孢菌素C和头孢菌素N,并于1961年确定了头孢菌素C的结构。美国礼来公司于1962年成功地采用化学裂解头孢菌素C制造出头孢菌素母核7-ACA后,其发展相当迅速,到目前为止已开发了50多个品种,常用的约30种。头孢菌素类抗生素具有抗菌谱广、抗菌活性强、疗效高、耐酸、耐碱、低致敏、耐β-内酰胺酶、副作用小等特点,品种数量居各类抗生素首位。根据头孢菌素类抗生素对β-内酰胺酶的稳定性及其开发年代可分为以下四代:
第一代头孢菌素类药物主要包括头孢噻吩、头孢噻啶、头孢唑啉和头孢氨苄等。第一代头孢菌素类药物多为半广谱抗菌药物,对金黄色葡萄球菌产生的青霉素酶稳定,并可与青霉素结合蛋白(PBPs)共价结合使其灭活,但对肠道细菌产生的多数β- 内酰胺酶不稳定,故对金黄色葡萄球菌的活性优于产β- 内酰胺酶的 G-菌。第一代头孢菌素类药物的主要特点有:1)对 G+菌的抗菌活性较第二、三代头孢菌素类药物强;2)对大多数 G-菌的活性差;3)对各种β- 内酰胺酶的稳定性差,能被 G-菌产生的β- 内酰胺酶和渐趋增多的 AmpC 头孢菌素酶破坏;4)对肾脏有一定毒性。目前,第一代头孢菌素类药物临床上主要用于耐青霉素金黄色葡萄球菌等 G+菌和某些敏感 G-菌感染的治疗。
第二代头孢菌素类药物主要包括头孢孟多、头孢呋辛、头孢尼西和头霉素类药物头孢西丁等。第二代头孢菌素类药物的抗菌谱广,因含有 7-甲氧基取代基,对 G-菌的作用增强,对β- 内酰胺酶的稳定性增强。口服品种中,头孢克洛和头孢丙烯的生物利用度高,临床应用较广。虽然在特定的情况下头孢西丁是 AmpC 头孢菌素酶的强诱导剂,但该作用在停药后是可逆的。第二代头孢菌素类药物的主要特点有:1)对 G+菌活性与第一代头孢菌素类药物相当;2)对多数 G-菌活性明显增强,其中头霉素类药物对各种厌氧菌有高度活性,但对铜绿假单胞菌无效;3)对β- 内酰胺酶比较稳定,对青霉素酶稳定;4)肾毒性较小。第二代头孢菌素类药物临床上主要用于治疗由大肠杆菌、
克雷伯菌、肠杆菌和吲哚阳性变形杆菌等敏感菌所致的肠炎、胆道感染、菌血症、尿路感染和其它组织(器官)的非铜绿假单胞菌性感染。
第三代头孢菌素类药物包括头孢磺啶、头孢哌酮、头孢噻肟、头孢吡啶和头孢曲松等。第三代头孢菌素类药物中的部分品种如头孢曲松、头孢吡啶和头孢噻肟等可进入脑脊液,故可用于肺炎球菌、脑膜炎球菌和某些敏感 G-菌等引起的脑膜炎。然而,广泛存在的 TEM-1 和 TEM-2 β- 内酰胺酶能够水解部分第三代头孢菌素类药物,对它们的临床应用有一定影响。头孢菌素类药物多数在母环的 C7位上有氨基噻唑基肟基团,这使它们既具备抵抗 A 类β-内酰胺酶水解的作用,又可降低对 C 类头孢菌素酶水解作用的敏感性。可惜的是,随着这些药物在临床上的推广使用,ESBLs 很快出现,且在少数肠杆菌科细菌中出现了选择性的 AmpC 头孢菌素酶。第三代头孢菌素类药物的主要特点有:1)对 G+菌有一定活性、对耐青霉素或中介耐药的肺炎链球菌作用良好;2)对 G-菌活性强,抗菌谱比较广,可覆盖肠杆菌属和铜绿假单胞菌,部分品种对脆弱类杆菌也有一定的活性;3)血浆 t1/2较长,不少品种有一定量进入脑脊液,可用于中枢神经系统细菌感染的治疗;4)对β- 内酰胺酶、包括青霉素酶和头孢菌素酶有很高的稳定性;5)对肾脏基本无毒性。第三代头孢菌素类药物临床上主要用于治疗病原菌不明的严重感染,如严重的尿路感染、耐药 G-菌感染、败血症、脑膜炎和肺炎等第四代头孢菌素类药物包括头孢匹罗、头孢吡肟、头孢唑兰、头孢噻利和口服用的头孢匹美。这些药物在保持第三代头孢菌素类药物优点的同时,对 G+菌的活性也与第二代头孢菌素类药物相似。第四代头孢菌素类药物的抗菌谱较三代头孢菌素类药物宽,对多种 G+菌和 G-菌均有较强的活性,而且部分品种对一般头孢菌素类药物不敏感的粪链球菌也有较好的作用;对铜绿假单胞菌的抗菌活性与头孢吡啶相当,尤其是对部分耐第三代头孢菌素类药物的 G-菌有活性,对β- 内酰胺酶的稳定性更高。第四代头孢菌素类药物对青霉素结合蛋白有高度亲和力,可通过 G-菌外膜孔道迅速扩散到细菌周质并维持高浓度,同时对染色体介导的和部分质粒介导的β-内酰胺酶稳定,故对 G+菌、G-菌和部分厌氧菌均显示有良好的抗菌活性,特别是对链球菌(包括肺炎链球菌)等有很强的活性。第四代头孢菌素类药物的主要特点有:1)对多种β- 内酰胺酶高度稳定,对多数耐药菌株的活性普遍超过第三代头孢菌素类药物;2)抗菌谱广,对 G-菌和 G+菌的作用均优于第三代头孢菌素类药物。第四代头孢菌素类药物临床上主要用于治疗严重威胁生命的 G-菌感染、包括部分耐第三代头孢菌素类药物的 G-菌所致感染。
二、头孢菌素产品研发状况
头孢菌素类抗生素经过40多年的研究开发,全球目前已上市了50多个品种。现阶段,我国生产的头孢菌素主要用于满足国内市场需求;而印、韩两国出口的头孢菌素与
7-ACA则对欧洲老牌头孢菌素生产商如意大利的拉克、荷兰的ADM和英国的葛兰素史克已构成真正的威胁。当前全球抗生素市场增长空间有限,加上新品种不断上市、产品生命周期缩短和人们对致病菌的头孢类药物。近 10 年来,头孢菌素类药物的发展速度明显减缓。面对临床上渐趋常见的细菌耐药性问题,研究者们正在努力寻找具有新的抗菌特点的头孢菌素类药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