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城镇化的历史,现状与未来(道路应该怎么走)
合集下载
相关主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3
4
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前城镇化发展概况
1
1843年我国城镇人口2070万,城镇化率约为5. 1% (不 包括边远地区) 。
2
1843—1949年,增加到5765万,由5. 1%增加到10. 6% , 而此时世界城镇化率为28%。
3
1900年世界人口城市化率13. 6% ,比我国1949年城镇化 水平还高出3个百分点。
会保障部规划财务司,《中国劳动统计年鉴》(历年),中国统计 出版社。蔡昉,2008
城镇从业人 比率(1)/ 农民工(1) 员(2) (2) 7849 21274 36.9 8399 23940 35.1 10470 24780 42.3 11390 25639 44.4 11823 26476 44.7 12578 27331 46 13212 28310 46.7 13697 29350 46.7
8.87%
上升1.91
• 农村地区人口结构失衡状况,在 一定时期内难以改变。
– 农村青壮年劳动力大量流出,其中 20-40岁青壮年占到55.4%。 – 农村地区“三留守”状况突出。相 关研究表明:全国有2000万留守儿 童、2000万留守老人、4700万留守 妇女。 – 乡村地区“空心村”增多。
2005年全国流动人口年龄结构金字塔
案例:江西省农村劳动力流向变化,单位万人,%
2010 农村外出劳 动力 省内从业 省外从业 718.3 148 570.3
2011 780.2 211.3 568.9
增量 61.9 63.3 -1.4
增幅 8.62% 42.77% -0.25%
中国城镇化发展趋势
巟业化推进影响:
• 工业化仍是我国城镇化发展的主要推动力量。
年份 1985
城镇 化率 (%)
1988
1991
1994
1997
2000
2011
23.71 25.81 26.37 28.62 29.92 36.22 50.57
新中国成立以来城镇化发展历程
新中国成立以来城镇化发展历程
城镇化发展的启动阶段(1949—1957)
1 1949年新中国成立之时,城市132个,城镇人口 占全国总人口的10.6%。
– 中西部6省比较:重庆和湖南生 产服务增长显著,云南和四川 依靠生活服务和商务拉动,广 西和贵州处于萌芽阶段、总体 相对均衡。
-32% -24% -16% -8% 0% -10% -8% 8%
2 1.5 1 0.5 0 辽 宁 吉 林 黑龙江 北 京 天 津 河 北 上 海 江 苏 浙 江 福 建 山 东 广 东 海 南 山 西 安 徽 江 西 河 南 湖 北 湖 南 广 西 重 庆 四 川 贵 州 云 南 西 藏 内蒙古 陕 西 甘 肃 青 海 宁 夏 新 疆 东北 东部 中部 西南 西北
20.0%
10.0% 0.0% 中心城 2000 2009 县城
农业现代化影响:
农 业 市 场 化 农民消费、农业服务
涉农工业、资金反哺
山东寿光“三 化”关系示意
财 政 收 入 提 高
蔬菜经济 作物种植
蔬菜交易 市场发展
农民 收入 提高
工 业 化
本地传统 企业升级
本地卤水 资源开发
• 农业现代化进程的加快对城 镇服务需求增加,推动了县 城和小城镇的服务功能提升。
1963、1982、2000、2010全国人口结构 六普人口 0-14岁人口 15-59岁人口 60岁及以上人 口 2.22亿人 9.40亿人 1.78亿人 六普占比 16.60% 70.14% 13.26% 与五普比较 下降6.29% 上升3.36% 上升2.93%
其中65岁及以 上人口
1.19亿人
新中国成立以来城镇化发展历程
中国城镇化率 (按城镇人口占总人口的百分比计算)
年份 1949
城镇 化率 (%) 1952 1955 1958 1961 1967 1970 1976 1979 1982
10.64 12.46 13.48 16.25 19.29 17.74 17.38 17.44 18.96 21.13
1999~2009年服务业就业比重变化
非营利性服务 流通服务
-6% -4% -2% 0% 0% 4%
商务服务
8%
12% 0%
科研服务
1% 2%
3% -8%
0%
生活服务
8% 16%
24%
32%
贵州 广西 云南 四川 湖南 重庆
案例:安徽省域城镇体系
安徽中心城-县城商品住房销售面积比重变化
80.0% 70.0% 60.0% 50.0% 40.0% 30.0% 20.0% 10.0% 0.0%
– 特色农业地区:蔬菜产业推动 下的三化互动发展的“寿光模 式”。 – 雅安干热河谷地区特色农业发 展对农业物流、科技需求提升。 – 一般农业地区:农民消费需要 快速增长,服务业对经济发展 贡献日趋增大。(周口大悟)
就业提供、服务提供 城市扩展 城镇化 外来人口 的城镇化
城 镇 化
城镇 规模 提升
大悟县第三产业 与GDP增速比较
2
1957年末,城市176个,比1949年增长了33. 3%; 城镇人口占全国总人口的15.4%,比1949年增加 了4.8个百分点。
新中国成立以来城镇化发展历程
城镇化发展的波动阶段(1958—1965)
1 1958—1959 年市镇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由16. 2%飙升至18.4%。
2
1957—1960年市镇人口由9949万猛增到13073万, 增加了3124万,增长了31. 4% ,平均每年增加 1041万人,年递增率达到9. 53% ,特别是1959 年比1958年猛增1650万人,增长率达到15. 39% , 是新中国建立以来最高的一年。
中国城镇化的未来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未来城市化应该坚持的原则
中国城镇化发展趋势
完成城市化的具体方法
中国城镇化发展趋势
人口现状格局:
2010年全国分县人口
• • • •
沿海地区 京广一线 成渝地区 传统农业地区等
人口增长态势:
• 未来20年城镇人口将继续 保持快速增长。
农民工数量及其与城市就业人员的比率
单位:万人,%
• • • • •
中国城镇化的未来
未来城市化应该坚持的原则
中国城镇化发展趋势
完成城市化的具体方法
未来城市化应该坚持的原则
• 城镇化的速度要适度,实现城镇化与工业化和现 代化适度同步发展。 • 合理、集约利用资源,分类引导人口城镇化。 • 坚持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形成合理的 城镇化空间格局。 • 走市场推动、政府导向的城镇化道路,健全城镇 化发展的体制机制。 • 实现城镇发展方式的多样化和合理化,提高城镇 综合承载能力。
2003年 2010年
东部地区
中部地区
西部地区
东北地区
2005-2010年全国各县二产 比重增减
• 中西部地区工业化快速发展
– 中西部地区的二产比重显著上升。 – 资源富集地区工业化加速发展。
服务业发展影响
2008年各省盈利性服务业/保障性服务业比值
2.5
• 消费带动的产业发展,成为推 动城镇化格局变化的新因素
• 农村流动人口依然是我国城 镇化的主体。
– 以 2030 年 城 镇 化 水 平 65%70% 计 , 城 镇 人 口 达 到 9.710.5亿人。 – 新增城镇人口3.0-3.8亿人。
年份 2000 2001 2002 2003 2004 2005 2006 2007
– 农村流动人口规模不断增大。 2007年达到1.4亿的规模。 – 农民工在城镇从业人口比重 资料来源:“农民工数量”来源于国家统计局农村社会经济调查总队 (农村司),《中国农村住户调查年鉴》(历年),中国统计出版 接近半数。 社。“城镇从业人员”来源于国家统计局人口和就业统计司、劳动和社
– 2010年规模工业出口交货值占全国 的89%。
图: 沿海大型化工、冶金产业布局 全国规模以上工业销售产值比较
25.0% 20.0% 15.0% 10.0% 5.0% 0.0% 北京 天津 河北 上海 江苏 浙江 福建 山东 广东 海南 山西 安徽 江西 河南 湖北 湖南 内蒙古 广西 重庆 四川 贵州 云南 西藏 陕西 甘肃 青海 宁夏 新疆 辽宁 吉林 黑龙江
新中国成立以来城镇化发展历程
城镇化的快速发展阶段(1993—)
1993—2009年,城镇人口由33173万增加到62186 万,年均增长4. 3% ,城镇化率由28. 0%提高到 2010年的47. 5% ,年均增长3. 5% ,年均提高1. 08 个百分点。
当代中国城镇化的现状和问题
土地利用粗放现象普遍 城市建设贪大求快求新求洋 城市间的结构趋同问题日趋严重 城乡空间布局关系紊乱 城镇化劢力和调控机制尚未理顺
农村剩余劳劢力
• 受结构性和制度性因 素影响,农村剩余劳 动力由“无限供给” 转向“有限剩余”。
– 社 科 院 测 算 : 2004 年农业剩余劳动力不 足 农 村 劳 动 力 的 1/4 。 – 2010年全国65岁以上 的老龄人口占比达到 8.87% , 人 口 总 抚 养 比达到42.3%。
75.9%
68.4%
24.1% 31.6%
2000 2009
• 生活性服务业推动县级单 元城镇化快速发展。
– 安徽省县级单元,房地产 等第三产业快速上升; – 在住房、教育、医疗等消 费性服务业带动下,县城 城镇人口比重快速上升。
中心城
县城
安徽2000-2009人口比重变化
60.0% 50.0% 40.0% 30.0% 56.8% 50.0% 43.2% 50.0%
中国城镇化发展趋势
国家交通体系日趋完善促进要素的跨区域流劢推进 了区域经济的协同发展
国家高速公路网
• 国家交通设施建设,由非均衡 到均衡,推进区域经济协作
– 1980年代前,向西推进的扁平 化发展阶段 – 1980-2000年代,向东倾斜的不 均衡发展阶段 – 2000年以后,区域交通协调发 展阶段
– 我国正处于工业化的中期阶段。 – 全国56%的县及县级市一产比重在20%以上
2005-2010 GDP增量
2010第二产业增 加值分布
• 沿海地区已形成雄厚的工业基础
• 在成本和环境的倒逼机制下,沿 海地区制造业向资本、技术密集 型转型。
– 装备制造、重化产业沿海布局。 – 跨国企业总部、金融机构、科研院所 等资源方面的集聚优势也越来越明显
• 对构建新型城乡关系、完善乡村 地区基本公共服务等产生了迫切 的要求。
五普留守家庭统计
19
人口集聚趋势:
2005-2010年全国各县人口 变化情况
• 珠三角、长三角、 京津冀、成渝等 城镇群人口增长 明显; • 河南/安徽、江 西、广西等传统 人口流出地人口 回流明显。
20
2010年全国各县市区级单元总人口
• 人口向城镇群和中心 城市集聚的态势依然 明显。
– 珠三角、长三角、京津 冀3大城镇群地区人口 规模从2000年的1.68亿 增长至2010年的2.44亿。 – 以直辖市、省域中心城 市为核心的区域性城镇 群正在形成。
• 中西部地区人口回流比重上升;东部沿海人口素 质进一步优化提升。
2010年全国外出农民工省内、省外分布比重,单位% 2009 省内 东部 中部 西部 79.6 30.6 40.9 省外 20.4 69.4 59.1 2010 省内 80.3 30.9 43.1 省外 19.7 69.1 56.9
新中国成立以来城镇化发展历程
城镇化的恢复发展阶段(1979—1992)
A、 以农村改革为动力时期。
1978—1984 年,城镇化率由17. 9%上升至23.0% , 1983年曾达到23. 5% ,年均增长1个百分点。
B、以城市改革为动力时期。
1984—1992 年,城市数目由300 个增至517个,建 制镇由6211个猛增到1. 2万个,城镇化率由1984年 的23. 0%上升到1992年27. 6%。年均提高0. 74 个百分点。
新中国成立以来城镇化发展历程
城镇化发展的下滑与停滞阶段(1966—1978)
1 1966—1972年,城镇化水平下滑跌落到17.1%, 形成了一个明显的“谷底”。
2
1972—1978年的六年间,城镇化率总共提高了0. 8个百分点。截至1978年底,我国城镇化率才回 升到1966年的水平(17. 9% ) 。
中国特色城镇化道路 应该怎么走
@zzjjlllljjzz
中国城镇化历史变迁历史
1 2 1840年之前: 城市化的史前阶段——古代城市的发展 l840-1949年: 城市化的起步阶段——近代城市的发展 1949-1977年: 城市化的初步阶段——计划经济体制下城 市的曲折发展 1978-1996年: 城市化的加速阶段——改革开放后城市的 迅速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