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社交圈文献综述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大学生社交圈文献综述

2008

【摘要】大学阶段是个体接受专门教育的最佳时期,作为一个特殊的社会群体,他们的预期社会化过程始终与大学生所负担的社会责任和毕业后的实际需要联系在一起,现如今大学生社交圈半径在无限扩大,主题在不断地丰富、嬗变,彰显了现代大学生对群体文化和实现自我价值的追求。“社交圈”类型的多元化,已经渐渐形成一种“社交圈文化”。而这种“社交圈文化”,催生了当代社会一种新型的人际关系,学校及社会各界应该给予适当的指导,使其发展更为和谐。

【关键词】大学生社交圈人际交往利弊

一、相关概念

所谓社交,就是社会交往,是指人们在社会生活中交流信息,沟通感情,相互知觉和相互作用的过程。所谓“社交圈”,就是人们为实现社会目的(如政治目的、经济目的、文化娱乐目的等)或满足心理需要,在社会交往过程中建立的有感情投入的,联系密切的,相对稳定的非正式小群体,多为满足心理需要建立起来的。

二、大学生“社交圈”本身的特点

1、成员大体有共性特质

大学生“社交圈”的成员大体有相似的心理特征、兴趣爱好、性格特质、人生观和价值观。为了追求心理慰藉,精神诉求而凝结成一个团体。

2、成员地位平等

成员在“社交圈”内是自由的,他们可以依自己所好,任意围绕自己关心的事情开展活动,讨论自己感兴趣的话题,每一个成员都可以选取自己想要扮演的角色,参加有关活动。圈内成员没有差别与特权,

3、“社交圈”有自己所遵从的特定规范

“社交圈”内部有一致的价值标准,趣味和消遣活动,有共同的话题,他们不怎么管社会价值便准和行为规范,有自己不规范的亚文化,行动方面能够协调一致。并且赞赏遵从“社交圈”规范的人,排斥和谴责违背规范的人,面对外部挑战与威胁,能精诚团结,一致对外有较强的排外性,圈内人的凝聚力很强。

三、当前大学生社交圈变化

1、“社交圈”空间的拓展

以前,受通讯不便、地域各异的限制,大学生之间的交往相对有限,往往只限于学校内,或者老同学间的聚会,而这样的聚会一年之内也没有几次,社交范围十分狭窄。然而,信息化高度发达的当今社会,人们社交方式在嬗变,借助于3G手机、网络等现代化工具,为大学生提供了越来越多展示自我的机会,比如微博、博客、论坛、豆瓣等,大家在不同主题的QQ群里,释放热情,张扬个性,展示自己的学术心得,作品,打破地域限制,集结了各类志趣相投的人,使得交往更加方便、快捷、紧密,大学生的社交圈也在拓展、细化、丰富。

2、“社交圈”活动趋向多样化

大学生关于人际交往的目的从传统逐渐趋于理性,他们不再单以丰富大学生活为目的,《教育》旬刊中刊载:通过对年级的对比发现,低年级的多以丰富大学生活为主要目的,而高年级的学生则更倾向于寻求有利于事业发展的社会资源,围绕这些目的,活动的组织形式

多种多样,如创业小团体,读书交流会,民乐社等等。随着改革开放程度的不断提高,大学生的社交活动日趋活跃,他们靠班级,社团,网络等各种渠道,借助文体,娱乐,学术,生活,开展多层次,全方位的交流。

3、“社交圈”方式的渐变

《中国青年报》2002年3月19日刊载:大学生“社交圈”呈现寝室为中心,社会工作和网络社交占主导的形式。约50%的受访者认为,最有效最现实的社交方式,是以寝室为中心的社交。而在另一半学生中,“社会工作”和“BBS、QQ等新兴网络社交”分别以26%和18%的比率占了主导地位,远远高于6%的“好朋友为主的小圈子型”传统方式。这一结果反映了大学生交往观念的改变,大部分的学生不再抱有狭隘的交友观念,转而追求建立更加广泛、多样的人际关系。

尽管BBS和QQ等新兴社交方式正逐渐被大学生接受并渗入到他们的生活中,但新兴社交所发挥的作用并不被学生们看好,大部分的受访者认为网络社交只是一种消遣行为,不会成为主流。新兴的网络社交主要是同学们为了缓解现实生活的压力,寻求解脱或是满足好奇心,寻求一种角色转换调研人员了解到。但由于网络社交的虚拟性,可靠程度不高,因此学生在交往过程中缺乏真实的感情交流,交往的层次也过于肤浅。调研中,就有不少受访学生表示:“网上交流再怎么也没有面对面交流那样让人感觉亲切和真实。”因此网络社交虽然兴旺,但大多数人仍认为它的消遣作用多于实际意义。

四、大学生社交圈的功能与作用

1、大学生社交圈的功能

大学生“社交圈”的功能具有特殊性即两极性,“社交圈”具有自己的一般性功能,这种一般性功能在实践中立即分化成两极,积极功能和消极功能。一般说有下列四种:

(1)凝聚功能:之所以组成“社交圈”,就是为了满足某种心理需要,这本身使得“社交圈”具有吸引力,内聚力,当“社交圈”形成自己独特的亚文化体系时,这种凝聚力又会成倍加强。

(2)整合功能:“社交圈”以自己独特的亚文化和行为规范,深刻地影响着人们的思想和行为,人的思想和行为同时也受原有思想和行为习惯和他人的影响。

(3)娱乐功能:绝大多数“社交圈”的目的极限于满足心理需求,增进友谊,娱乐身心,甚至有的“社交圈”文化娱乐活动本身就是他们交往活动的目的。

(4)辐射功能:“社交圈”所形成的特殊亚文化,既能够整合圈内成员的思想,行为和人格,又能向圈外辐射,影响班级乃至整个学校的风气。

2、大学生社交圈的作用

大学生的“社交圈”兼具积极影响和消极影响,若该“社交圈”的目标利益与班级、学校、社会大体一致,那么它就具有良好的圈文化,能够整合成员的价值观念,思想方式和行为模式,从而实现人才的培养,反之,若目标利益不一致,其成员的价值观念,行为范式就会与主流文化相抵触,与正面教育、主导思想相对抗,就会影响正常的教学和生活秩序,甚至干扰校园文化的建设,影响学校有关任务的完成。

五、引导大学生“社交圈”正向发展

“社交圈”非正式小群体的存在,是人类社会生活中得正常现象。不能因为有的“社交圈”曾产生过消极作用,就不加分析地将“社交圈”一概视为小团体、小圈子、小宗派而施以棍棒。而要具体分析,区别对待,以积极的态度加以引导和指导,使其在校园生活和各项活动中,避免消极作用,发挥积极作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