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本课程课例开发初探--舒城一中舒城茶文化校本课程课例开发实践与思考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校本课程课例开发初探(
舒城一中舒城茶文化校本课程课例开发实践与思考
陈爱鹏
(舒城第一中学安徽六安231300)
摘要:为适应舒城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满足学生个性化发展的需求,近年来舒城一中以新课程改革为契机,围绕省级立项课题“舒城茶文化课程开发研究”,将舒城茶文化资源课程化,设计舒城茶文化校本选修课程,积极开发课例,开展实验研究工作。

我们认为开发校本课程课例,要注重发展学生的核心素养,参考国家课程学科课例,考虑高考的考核要求。

关键词:校本课程课例开发实践
近几年来,舒城县大力发展绿色产业,积极打造“茶谷”%我校顺势而为,主持研究的课题“舒城茶文化课程开发研究”于2017年8月被确定为省级课题,当年11月正式开题,随之开展了一系列的实验和研究工作。

课题组采取“请进来,走出去”的办法,对课题组成员进行课题研究策略的培训和茶文化的熏陶,努力提高教师校本课程开发水平和茶文化素养。

采用查阅文献、采访专家、实地走访等方式,课课组获得了有关舒城小兰花茶的传说、历史、种植、加工、茶品特征、销售情况等宝贵资料,根据学校实际情况统筹规划舒城茶文化校本课程课例开发,运用校内课堂和茶园实践基地相结合的方式将舒城茶文化资源课程化,利用研究性学习课和社会实践活动课的课时让学生自主选择修习,部分满足学生了解舒城茶文化的需求。

课题组在课例开发上取得了一些初步成果%2018年4月课题组成员潘振华、蒋云霞和舒城职业学校老师一起开设舒城茶文化体验课,带领916名女学生在舒城“九一六”茶园实景编排演出大型采茶歌舞,为第七届大别山(六安)山水旅游文化节暨第四届六安茶谷开茶节开幕式添彩;6月、12月两次面向县内部分学校展示了四个课例:潘振华执教的《我的前世今生》,金远付主讲的《当诗遇到了茶》,陈跃推出的《舒城茶文化的红色基因》,林玉松所上的《生态发展科技助力》。

课题组开发的课例,是校本课程开发中的有益尝试,给人以启迪,本文拟对此进行浅析。

一、课例开发要注重发展学生的核心素养
校本课程是国家课程的有益补充,统领于国家课程方案,承载着新课程标准的要求,因此校本课程的开发要突出发展学生核心素养的基本要求。

我们课题组目前已经开发的校本课程课例,以舒城茶文化主题为引领,力争使课程内容情境化,致力于高中生核心素养的发展。

金远付的《当诗词遇到了茶》引领学生品味诗词中一缕茶香,注重学生传统诗词与当代文化人文底蕴的培养:通过对与舒城茶相关诗词的赏析,领悟舒城诗茶文化的内涵,激发学生热爱家乡茶及茶文化的情感,增强学生自觉弘扬舒城茶文化的意识%潘振华的《我的前世今生》前半部分侧重舒城兰花茶的功效介绍,从延缓衰老、抑制心血管疾病,到醒脑提神等功效的逐一推介,有助于培养学生健康的生活习惯。

陈跃的《舒城茶文化的红色基因》突出对学生的舒城“九一六”茶园革命文化精神的培育,引导学生传承与理解舒城茶文化中的红色基因:敢为天下先、奋发有为的创业精神,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拼
(本文是安徽省级课题“舒城茶文化课程开发研究”(课题编号JK17070)的研究成果%
117
婪徼抵1■科可2019年2月上第3期(总第19期)
搏精神;舍小家为大家$公而忘私的奉献精神,团结协作、同甘共苦的合作精神,勇于担当、吃苦耐劳的担当精神。

以上三个课例都注重促进学生核心素养的发展:培养发现、感知、欣赏、评价美的意识和基本能力;养成健康文明的行为习惯和生活方式;尊重劳动,具有积极的劳动态度和良好的劳动习惯等。

发展学生的核心素养还要求学生掌握适应时代发展需要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在不断提高人文素养同时提高科学素养。

我们课题组开发的课例也有这方面的探索。

林玉松的《生态发展科技助力》致力于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从舒城小兰花茶良种的研发$种植采摘,制作销售,到生态文明的建设,每个环节都与科技有机融合$给学生以熏陶感染。

二、课例开发要参考国家课程的学科课例
校本课程设置$要根据校本课程目标、学生特点和实际条件,满足学生发展需要。

校本课程目标的确定可以参考国家课程学科目标,如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继承革命文化,增强文化自信等。

校本课程的课例开发参考国家课程学科科目课例是一条行之有效的路径,可供参考的既可以是语文、历史等学科类的课例,也可以是综合实践活动类的课例。

金远付的《当诗词遇到茶》是语文学科教学中对咏物诗的赏析教学。

这里的“物”是舒城的小兰花茶$金老师选取了借茶反映生活、抒发感情、言德明志的六首古诗$引导学生领悟舒城茶文化:茶予诗人灵思,诗人赋茶神韵,诗因茶而诗兴更浓,茶因诗而茶名愈远。

陈跃的《舒城茶文化的红色基因》则是历史学科性质的,他指导学生从1958年9月16日毛主席视察舒茶的史料出发,提炼出历史精神,接着引导学生阅读《丰碑一一“九一六”茶园建设纪实》指导学生分析概括出舒城茶文化中红色基因的具体内涵,训练学生的史学思维。

课题组还准备开发艺术学科的课例,将舒城一些有关茶的民歌引进课堂。

舒城有《上茶山》《茶歌》《站在舒茶望北京》《挑担茶叶上北京》等民歌,这些民歌语言简朴旋律,为人们所喜爱。

擅长音乐的课题组成员拟将这些文艺作品介绍给喜欢音乐的学生。

长于舞蹈的课题组成员准备带领学生排练《春到茶乡《指导爱好舞蹈的学生拿着道具茶篓摆出茶园的造型,结合多种队形与手上的摘茶动作,营造出人们在茶园上欢快摘茶的场景,表达茶乡人民对伟人的缅怀之情。

还有课题组成员准备指导学生排练舒城师范学校编排的歌伴舞《兰花茶小唱》%
课题组开发的课例也有跨学科的,重视学科之间的联系和整合。

林玉松的《生态经济科技助力》分析舒城兰花茶产地优势,涉及舒城地理位置、地形特点、气候条件等地理学科知识;解析舒城茶文化科技助力,涉及良种研发、排水、除草、施肥、防虫、防冻等生物学科知识;剖析六安市舒城县的茶谷建设行为,涉及政治学科中经济学知识%潘振华设计的《我的前世今生》追溯舒城小兰花茶的历史史料和文化典故,涉及历史学科知识;概括今生时阐述产地、工艺、功效,涉及生物学科知识%
我们开发的课例也有综合实践活动,增强课程内容与社会生活之间的联系%新课标要求学校要统筹规划与实施综合实践活动,建议主要通过考察探究、社会服务、职业体验等方式进行%课题组配合第四届六安茶谷开茶节开幕式$在舒茶镇“九一六”茶园分会场进行大型采茶歌舞表演,4月21日上午$ 916名女生在老师的带领下,兴致盎然地进入茶园$有序地排列在16层梯田的碧绿茶树之间。

青山、绿水、红衣、茶树……构成了一幅美丽和谐的山水图%当悠扬欢快的音乐响起,身背竹篓手持彩扇的统一穿着红色唐装的姑娘们便翩翩起舞,洋溢着青春烂漫的气息,在大自然中演绎出春日茶香一道美丽的风景%课题组还准备带领学生到“九一六”茶园的毛主席视察舒茶纪念馆进行考察。

春季学期将组织学生亲手采摘茶叶,让学生感受茶叶采摘过程中接地、身大自的神和喜$在技
员指导下亲手传统或机械制作舒城小兰花,体验茶人的辛劳以及获得成果后的喜悦%
三、课例开发要适度考虑高考的考核要求
高考是绕不开的话题,如果我们的校本课程开发与高考无关$或者关系不够密切,也许会导致学生不理睬,家长反对$课题研究也许只能是——而已$不可能走得远。

校本课程课例的开发在考虑到学生个性发展的需要同时$要适度考虑升学考试需要$在
118
校本课程课例开发初探3456
确定教学内容时要考虑学科高考考核要求,帮助学生在校本选修课中提升高考应试水平。

金远付在指导学生赏析六首关于茶的咏物诗时,将六首诗分成三类:《法华山》《高峰听雨同亦士蛰庵赋》抓住诗歌借茶反映生活的特点,指导学生描述诗句描写的生活场景;《山泉煎茶有怀》《试茶》抓住诗歌借茶抒发情感的特征,指导学生分析词中的思想感情;《喜园中茶生》扣住诗人借茶明德言志的做法,指导学生分析评价诗人的观点态度。

课堂教学符合语文学科高考考核要求“鉴赏古诗词”,培养了学生鉴赏古诗词的能力。

陈跃指导学生阅读《丰碑——“九一六”茶园建设纪实《,引导学生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概括出舒城茶文化中红色基因的具体内涵,契合历史学科高考考核目标要求“正确解释历史事物”。

陈老师在课堂教学中运用新材料,创设新情境,培养学生在科学历史观指导下运用学科思维和科学方法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林玉松的课例所选材料来自我们身边人写的身边事,亲切感人,符合高考情境化命题的新要求。

在讨论发挥地域优势,科技助力发展环节时,请学生分析舒城能生产兰花茶得天独厚的地理条件,引导学生从家乡的地理位置、地形特征、自然环境等角度进行分析,培养学生获取和解读地理信息的能力。

在讨论环节设计的两个问题:“六安茶谷舒城境内种植茶叶,发展旅游业有什么自然优势?”“在乱坟岗上建养殖场,有人赞成,有人反对,你持什么态度?”紧扣高考文科综合中“描述地理事物分布和发展变化”能力的培养。

舒城茶文化校本课程的课例开发,我们刚刚起步,开发的课例好像一杯杯虽然青涩,但是散发着芬芳的绿茶,受到学生尤其是爱茶学生的欢迎%今后我们将继续努力,开发设计新的课例,为学生泡制一杯杯可以清心的绿茶%
参考文献:
[1]林崇德.构建中国化的学生发展核心素养01北京师范大学学报,2017(1)+7-68.
[2]普通高中课程方案[M1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7+-46
[3]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大纲的说明[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9:28、383、416.
责任编辑:黄大灿
《红蜻蜓》征订启事
《红蜻蜓》杂志创刊于1999年9月,由安徽教育出版社和安徽教育宣传中心联合主办,以“五育并重,让儿童全面发展,服务素质教育”为办刊宗旨,是一份以小学低年级儿童为读者对象的综合性月刊,适合6〜9岁儿童阅读。

《红蜻蜓》杂志每年12期,每月1日出刊。

大16开本,32面,全彩,每本定价6元,全年72元。

全国各地邮局均可订阅。

国内统一刊号:CN34—1111/G4。

国际标准刊号《SSN1009—3117。

订阅方式
1
邮发代号:26—158
2
:0551—636830706368307163683002()
联系地址:安徽省合肥市经开区繁华大道西路398号
119。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